李曉敏 韓布新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院重點實驗室老年心理研究中心,北京 000)
城市老年人抑郁癥狀檢出率隨年代的變化趨勢
李曉敏1韓布新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院重點實驗室老年心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目的 探討中國城市老年人的抑郁癥狀檢出率隨年代變化的趨勢。方法 采用“橫斷歷史研究”元分析方法,選取發表于2000年至2011年間20篇采用流調用抑郁中心量表(CES-D)做調查工具的研究報告,分析了21 363名城市老年人在該量表上抑郁癥狀檢出率隨年代變化的趨勢。結果 城市老年人抑郁癥狀檢出率與年代相關顯著(r=0.58,P<0.001),1998~2008年間抑郁癥狀檢出率增加了21%,說明11年間中國城市老年人的抑郁情緒問題在緩慢增加;城市老年人的抑郁情緒檢出率與經濟狀況、生活質量、社會保障三方面的10項社會指標相關顯著。結論1998~2008年間,城市老年人抑郁問題日漸嚴重,社會文化經濟的不斷發展并沒有改善老年人的抑郁情緒問題。
抑郁;年代;變化趨勢
健康不僅指生理功能正常,還包括正常的心理過程和健康的個性。心理健康是保證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精神支柱。老年人退休后,由于身體狀況、經濟關系和社會角色的改變,易導致心理失衡〔1〕。抑郁是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也是反映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2〕。老年癡呆、抑郁和焦慮是最常見的影響長期護理的老年人精神疾病〔3〕。已有研究表明,抑郁在老年人中有比較高的發生率。西方的相關研究表明,社區老年人抑郁的發生率在4% ~25%〔4〕,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住院老年人的抑郁檢出率高達40%〔5〕。國內也有類似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老年人抑郁檢出率大體在15%以上〔6〕。有研究指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大,老年抑郁癥患者越來越多,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7,8〕。但很少有研究表明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使得城鄉社區的老年人的經濟狀況惡化〔9〕。13.17%居住在北京城區的老年人有明確的抑郁癥狀,標化抑郁癥狀發生率12.19%〔10〕。我國老年人抽樣調查發現,城市老年人的抑郁癥狀檢出率高達39.86%〔11〕。
老年人抑郁檢出率是否呈逐年增長趨勢?通常較有效的方法是通過元分析來處理。元分析由Glass(1976)正式提出,它以綜合已有的研究發現為目的,對眾多單個研究結果進行綜合的統計學分析。元分析能在無需獲得原始數據的條件下對眾多研究進行總結性統計,整合以往的研究而得出一般結論〔12,13〕。但是,一般的元分析研究中經常不能有效處理“年代效應”問題,因此無法得出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對個體心理產生的影響,而橫斷歷史的元分析方法正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橫斷歷史的元分析簡稱“橫斷歷史研究”,是由Twenge(1997)提出的一種特殊的元分析技術。它采用橫斷研究“設計”對大跨度時間、時代有關的差異或變異進行元分析,將孤立的研究按照時間順序加以連貫,從而使得已有研究成為關于歷史發展的橫斷取樣。該方法能描述個體的心理量隨年代變化的趨勢,同時將相應的心理量和社會指標聯系起來,探討出生組效應背后的社會變遷因素。
流調中心抑郁量表(CES-D)目前在國際上廣泛應用于對普通人群或老年人進行抑郁癥狀的篩查,是一個可靠而有效的自評式抑郁癥狀測量工具〔14〕。CES-D用于研究抑郁癥狀的相關因素以及發展規律〔15〕,共有20個項目,代表了抑郁癥狀的主要方面。被試說明最近1 w之內出現的情緒低落、無價值感、絕望、食欲下降、注意力差、睡眠困擾等抑郁癥狀。總分范圍為0~60分,一般取16分為劃界分,CES-D總分<16者為無抑郁癥狀,16~19分者為可能有抑郁癥狀,19分以上為肯定有抑郁癥狀。
橫斷歷史研究是一種修正的元分析技術,它與一般元分析不同,不計算效果量(d),而是考察均值(M);由于使用了相同的量表,可以直接比較不同年代測得的均值,并直接求均值與數據收集年代之間的相關。通常采用抑郁癥狀檢出率這個指標來說明某個群體的抑郁狀況,所以本研究把抑郁癥狀檢出率作為因變量〔16〕。橫斷歷史研究需要對數據收集年代進行編碼,如文獻中未給出,則以出版年減去2代替。為了控制出版偏差等影響,還需要對地區和文獻分類進行編碼。
對于老年人抑郁情緒的影響因素,許多實證研究從老年人的個人情況,如身體狀況、年齡、家庭、社會支持等方面來分析,這也是大多數文獻在探討老年人抑郁的影響因素時的思路。對于社會環境變化對老年人抑郁情緒的影響探討較少,也缺乏有力的數據說明,主要原因可能是這方面的數據難以量化。橫斷歷史研究為分析社會發展對個體心理變量影響提供了方法,即選擇與特定的心理量關系密切的社會指標,與心理量進行直接的相關分析。綜合有關文獻,當前可能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社會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經濟狀況,如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改革開放后,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現代化是一個社會變遷的過程,它會伴隨著價值觀、人際關系等心理狀態的變化〔17~20〕。研究表明,經濟壓力是抑郁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經濟條件差的老年人更容易發生抑郁〔19~21〕。(2)生活質量,包括城市人均建筑居住面積〔22,23〕,恩格爾系數等。眾多研究揭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體現其生活適應能力,是與其生活質量優劣顯著相關的重要因素〔23,24〕。(3)社會保障,包括城鎮基本養老、醫療保險、老年人口撫養比、人均衛生費用等。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與社會結構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由于社會保障體系還很不完善,城市中的部分老年人由于種種原因可能處于社會底層。研究表明,無社會保障的老年人抑郁癥狀檢出率顯著高于有社會保障的老年人〔20,25~28〕。
綜上,本研究擬對城市老年人的抑郁問題(以CES-D量表抑郁癥狀檢出率來定義)的歷年變化特點進行橫斷歷史研究,了解已進入快速老齡化的國家中作為重要群體的老年人的抑郁狀態,并分析上述社會變遷因素對城市老年人抑郁癥狀檢出率的影響。
1.1 文獻搜集 在中國期刊網(CNKI)、維普、萬方的中文全文數據庫,優秀碩士、博士畢業論文庫中分別將“老年人”“老年”“老人”與“流調中心抑郁量表”“CES-D”等組成并列的題名、關鍵詞和中文摘要的主題詞搜索1980~2011年的文獻。
1.2 收錄標準 文獻收錄采用如下標準:(1)研究皆使用CES-D量表(20題版本);(2)被試為中國大陸一般城市老年居民;(3)研究報告了老年被試的抑郁癥狀檢出率;(4)CES-D抑郁癥狀檢出率的劃界分為16分;(5)發表時間在1980~2011年;(6)相同作者或同一批數據重復發表,只取一篇。排除具有以下特征的文獻:(1)按照特殊標準選擇的被試(如抑郁癥、某種軀體疾病、精神分裂癥、老年癡呆患者或百歲老人);(2)抑郁癥狀檢出率劃界分不明確;(3)所用CES-D的版本或題目數量不同;(4)未提供抑郁癥狀檢出率。據此,最后收錄1996~2011年16年間23篇文獻。考慮到1996、1998年發表文獻(各一篇)的數據搜集年代(1988、1994年)與1999年之后的發表文獻的數據搜集年代(1997年以后)不連貫,去掉這2年文獻。由于1999年只有一篇文獻,而且被試量少于100(60),缺乏代表性,剔除。文獻中涉及城鄉數據的只選取城市被試數據。最終處理2000~2011之間12年20篇文獻,數據收集年代為1998~2008年。

表1 橫斷歷史研究變量編碼賦值表
2.1 老年人抑郁檢出率隨年代的變化 老年人抑郁檢出率與年代呈正相關(r=0.59,P=0.006),在控制了樣本量之后仍然如此(r=0.58,P=0.009)。這表明,1998~2008年間城市老年人的抑郁癥狀檢出率逐年增加。根據每個研究的樣本量計算每一年的加權檢出率之后,可以更好地說明抑郁檢出率隨年代的變化趨勢。11年間,老年人抑郁檢出率雖有所波動,但整體上呈緩慢的線性增長趨勢。年代與抑郁癥狀檢出率的散點圖也表明二者大致呈線性增長模式(曲線估計的統計結果也支持這一點,即線性擬合最好)。見圖1。

圖1 城市老年人抑郁癥狀檢出率隨年代變化趨勢
與普通元分析一樣,橫斷歷史研究結果受到文獻出版年代和來源(期刊類型、地區)的影響〔30,31〕。為此,以抑郁癥狀檢出率為因變量,以收據搜集年代、期刊類型、地區3個因素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納入期刊類型、地區自變量后,以抑郁癥狀檢出率為因變量的回歸方程中年代效應依然顯著,即老年人抑郁癥狀檢出率與年代之間的關系不受文獻來源、地區的明顯影響。
城市老年人抑郁癥狀檢出率隨年代的增長而提高的量,需要利用回歸方程統計〔31〕。回歸方程為y=0.021x-41.26,年代對于抑郁癥狀檢出率的解釋量R2=0.35。利用回歸方程計算起始和終止年抑郁癥狀檢出率的變化,結果表明,11年抑郁癥狀檢出率的增加量為21%,即城市老年人的抑郁情緒問題增多。
2.2 城市老年人的抑郁癥狀檢出率與社會指標的相關1998~2008年間老年人的抑郁癥狀檢出率呈上升趨勢,原因何在?社會變遷對對此有何影響?抑郁癥狀檢出率與各項社會指標之間的相關或許可以說明這一問題。表2表明,除了城鎮居民人均建筑住宅面積及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外,城市老年人抑郁癥狀檢出率與當年各類社會指標都顯著相關。
為了更詳細地說明心理量與社會文化環境之間的關系,即社會文化環境對人的心理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可以采用滯后分析的思路〔31〕。本研究將抑郁癥狀檢出率與5年前社會指標進行了匹配,然后求相關,即將1998~2008年的抑郁癥狀檢出率分別與1993~2003年的社會指標求相關。
由表3可知,5年前的社會指標與當年的抑郁檢出率之間大多存在相關。這說明,5年前的社會指標是影響老年人抑郁癥狀檢出率的重要因素。綜合表2、表3的結果可知,11年來中國社會發生的一系列變化與老年人抑郁癥狀檢出率的增加顯著相關。抑郁癥狀檢出率只與當年的死亡率和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相關顯著。

表2 抑郁檢出率與當年社會指標的相關性

表3 抑郁癥狀檢出率與5年前的社會指標之間的相關性
3.1 11年來城市老年人抑郁癥狀檢出率緩慢增加 抑郁是一種心境異常低落、不愉快的負性情緒狀態。長期處于抑郁狀態,會導致心理障礙。在老齡化加劇所帶來的醫療負面影響中,抑郁是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33〕。老年人出現的抑郁癥狀可與慢性疾病、住院率、癡呆、死亡等互為因果,加重惡化〔34,35〕,說明老年抑郁問題的嚴重性。本研究發現1998~2008年以來城市老年人抑郁比率逐漸上升,CES-D抑郁檢出率增長了21%,而且這一結果基本不受文獻來源及地區的影響。
3.2 城市老年人抑郁加重的社會原因 傳統的老年人抑郁問題研究一般沿著個體研究的道路,很少將個體研究和社會變遷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橫斷歷史研究將社會變遷的宏觀層面與心理發展的微觀層面結合起來,不僅解決了年代效應問題,它還假定社會環境變遷能部分解釋個體心理變化量,社會統計指標可以作為社會文化環境的體現〔36〕。通過分析有代表性的社會指標與老年人抑郁情緒檢出率的相關可以從側面了解社會經濟環境對老年人抑郁情緒的影響。本研究證實,在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社會保障普及的同時,卻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出現了抑郁癥狀。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國外有研究指出,生物因素在預測老年人的抑郁情緒方面有重要作用〔37〕。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抑郁的潛在風險因素也會改變〔38〕。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隨增齡不斷下降,進而導致抑郁情緒。我國的國民體質檢測公報顯示,根據體重指數(BMI)各等級劃分標準進行的篩查,2010年,老年人的超重率39.8%,比2005年增長4.2%;老年人的肥胖率是13.0%,比2005年增長1.7%。自2000年以來,老年人的體重增長幅度大于身高,呈現出超重與肥胖率持續增長〔39〕。而高血壓等疾病的患病率隨人群BMI增加而顯著增加〔40〕,而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好壞是影響抑郁水平的重要因素。
其次,在當前的經濟快速發展的局勢下,如何適應退休以后的生活,順利轉變社會角色,成為老年人面臨的重要問題。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部分老年人心理適應不良,產生被社會拋棄的想法,嚴重的可能引發抑郁情緒〔41〕。有研究指出,生活滿意感和社會支持感是預測老年人抑郁情緒產生的直接誘因〔42〕。社交網絡在老年人情緒調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37〕。退休后社交網絡的減少以及社會角色的轉變以及應對風格都可能會影響到老年人的情緒問題〔43,44〕。代際支持有益于老年人的精神健康〔45〕。隨著城市空巢家庭日漸增多,老年人可獲得的代際支持減少,與之伴隨的還有其他社會支持也在減少,從而導致老年人生活滿意度較低,引發抑郁情緒。即使我國社會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也未能使老年人的抑郁情緒問題有所緩解。
3.3 研究局限 雖然以CES-D作為調查工具的研究也較多,但是,由于老年抑郁問題的研究在中國起步較晚,文獻數量較少,探討農村老年人抑郁問題的文獻更少,因此本研究沒有將農村老年人納入分析,這可能不能探索到中國老年抑郁問題的全貌。很多文獻沒有給出被試的社會人口學指標,因此也不能再做進一步分析。
1 陶麗敏,沈 娟.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調查〔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09;4(4):9-10.
2 Charney DS,ReynoldsⅢ CF,Lewis L,etal.Depression and Bipolar Support Alliance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unmet need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mood disorders in late life〔J〕.Arch General Psychia,2003;60(7):664-72.
3 Seitz D,Purandare N,Conn D.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mong older adults in long-term care homes:a systematic review〔J〕.Int Psychogeria,2010;22(07):1025-39.
4 Dow B,Lin X,Tinney J,et al.Depression in older people living in resi-dential homes〔J〕.Int Psychogeria,2011;23(5):681-99.
5 Leon FG,Ashton AK,D'Mello DA,et al.Depression and comorbid medical illness:therapeutic and diagnostic challenges〔J〕.J Family Practice Suppl,2003:19-23.
6 陳翠玲,王大華,唐 丹,等.老年人抑郁與相關因素之間的交叉滯后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1):95-8.
7 嚴建雯,張 紅,朱亞君,等.老年抑郁癥的發病率與致病因素〔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11(10):829-31.
8 Chang-Quan H,Xue-Mei Z,Bi-Rong D,et al.Health status and risk for depression among the elderly:a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literature〔J〕.Age Ageing,2010;39(1):23-30.
9 Palmer E,Deng Q.Whathaseconomic transitionmeant for thewell-being of the elderly in China.In:Palmer E,Quheng D.In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 in China〔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182-203.
10 孟 琛,項曼君.北京老年人的抑郁狀況調查及CES-D的結構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7;11(1):55-8.
11 Yu J,Li J,Cuijpers P,et al.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older adults: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Int J Geria Psychia,2011.
12 辛自強,張 梅.1992年以來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變遷:一項橫斷歷史研究〔J〕.心理學報,2009;41(1):69-78.
13 Glass GV.Primary,secondary,an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J〕.Edu Res,1976;5(10):3-8.
14 章 婕,吳振云,方 格,等.流調中心抑郁量表全國城市常模的建立〔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24(2):139-43.
15 Radloff LS.The CES-D Scale:a self 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Appl Psychol Measure,1977;1(3):385-401.
16 Chou KL,Chi I.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on in Chinese oldest-old〔J〕.Int JGeria Psychia,2005;20(1):41-50.
17 朱斯琴.社會現代化進程中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6(6):37-40.
18 王曉莉.略論社會變遷時期現代人的心理問題〔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7;(1):114-5.
19 于 紅.社會轉型期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探析〔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3(2):122-4.
20 吳 蓉,余躍生,陳海貞,等.都勻市社區老年人抑郁癥狀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5;20(20):67-9.
21 鄧 鵬,甘 微,劉文非,等.某社區老年人抑郁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與對策〔J〕.護理學報,2008;15(11):82-4.
22 詹 林,王權陽.老年人社會心理行為與老年住宅設計〔J〕.住宅科技,2003;(11):27-9.
23 曹國民,蘇玉杰,孫 嬰.濟南市老年人生活質量與心理衛生狀況調查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2):134-5.
24 張衛東.社區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心理健康:SEM研究〔J〕.心理科學,2002;25(3):307-9,382.
25 岳春艷,王 丹,李林英.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及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18):53-5.
26 楊桂鳳,楊桂芝,王小娟,等.秦皇島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24):4810-5.
27 王粵湘,鄧小妮,張秀華.廣西511名老年人生活與健康需求的調查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23):4645-9.
28 化前珍,范珊紅,尼春萍,等.西安市部分社區老年人抑郁癥狀的流行病學調查〔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11A):20-3.
29 Rosenthal R.W ritingmeta-analytic reviews〔J〕.Psychol Bull,1995;118(2):183-92.
30 Twenge JM,CampbellWK.Age and birth cohort differences in self-esteem:A cross-temporalmeta-analysis〔J〕.Persona Social Psychol Rev,2001;5(4):321-44.
31 Twenge JM.Changes in women's assertiveness in response to status and roles:A cross-temporalmeta-analysis,1931-1993〔J〕.J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2001;81(1):133-45.
32 Twenge JM,Im C.Changes in the need for social approval,1958-2001〔J〕.JRes Personal,2007;41(1):171-89.
33 李春波,何燕玲,張明園.抑郁癥狀對社區亞老齡及老齡人群心身健康結局影響的隨訪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5):341-4.
34 Li YS,Meyer JS,Thornby J.Longitudinal follow-up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normal versus cognitively impaired elderly〔J〕.Int JGeria Psychia,2001;16(7):718-27.
35 Bassuk SS,Berkman LF,Wypij D.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and incident cognitive decline in an elderly community sample〔J〕.Arch General Psychia,1998;55(12):1073-81.
36 辛自強,池麗萍.橫斷歷史研究:以元分析考察社會變遷中的心理發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8(2):44-51.
37 Vink D,Aartsen MJ,Schoevers RA.Risk factors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A review〔J〕.JAffective Disord,2008;106(1-2):29-44.
38 Beekman ATF,de Beurs E,van Balkom AJLM,et al.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later life:co-occurrence and communality of risk factors〔J〕.Am JPsychia,2000;157(1):89-95.
39 國家體育總局.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2010;Available from: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297454/2052709_1.htm l.
40 陳 捷,趙秀麗,武 峰,等.我國14省市中老年人肥胖超重流行現狀及其與高血壓患病率的關系〔J〕.中華醫學雜志,2005;85(40):2830-4.
41 陳 彬,羅維武,施光锜,等.福州市老年人抑郁癥狀檢出率及相關因素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10;32(1):24-7.
42 佟 雁,申繼亮,王大華,等.成人后期抑郁情緒的年齡特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1;9(1):21-3.
43 Greenglass E,Fiksenbaum L,Eaton 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social support,functional disabili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J〕.Anxiety Stress Coping,2006;19(1):15-31.
44 Golden J,Conroy RM,Bruce I,et al.Loneliness,social support networks,mood and wellbeing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J〕.Int J Geria Psychia,2009;24(7):694-700.
45 孫薇薇.代際支持對城市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響〔J〕.中國社會保障,2010;(3):40-1.
R84
A
1005-9202(2012)16-3496-04;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6.070
1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韓布新(1966-),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老年心理學研究。
李曉敏(1985-),女,在讀碩士,主要從事老年心理學研究。
1.3 數據采集 根據元分析的一般步驟〔29〕,并結合橫斷歷史研究的特點,本研究的
及結果見表1。有關時代變遷的因素,從經濟狀況(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生活質量(包括恩格爾系數、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死亡率)、社會保障(老年撫養比,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年末參保人數、城鎮基本養老保險退休人員參保人數、人均衛生總費用)三個方面篩選了10個社會指標。盡量保證指標在1998~2008年間每年都有數據。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統計年鑒2010》。
〔2011-10-10收稿 2012-02-23修回〕
(編輯 趙慧玲/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