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力彬 李文濤 謝書紅 周曉華 (吉林大學護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中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護理的可持續發展
安力彬 李文濤 謝書紅 周曉華 (吉林大學護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人口老齡化;養老護理;可持續發展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世界人口發展的基本趨勢和各國政府關注的焦點。1950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8%,2009年上升為11%,預計到2050年將上升到22%〔1〕。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總人口達13.4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3.3%,達1.78億,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9%〔2〕。“十二五”時期中國將出現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60歲及以上老人將增加到2.21億,比例也將增加到16%,到2030年全國老年人口規模將翻一番〔3〕。老齡問題已成為重大的民生和社會問題,這將使中國社會養老和養老服務面臨極大挑戰。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促進養老護理的可持續發展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必然是護理領域研究的熱點及難點問題。
聯合國國際人口學會編著的《人口學詞典》對人口老齡化的定義: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7%時,其人口即稱為“老年型”人口,這樣的社會即稱之為“老齡社會”〔4〕。中國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后,人口老齡化發展快速。中國人口老齡化具有7個特點:①老年人口數量大,總數居世界第一,是唯一超過1億的國家。②人口老齡化呈加速發展。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由7%上升到10%,中國僅用16年,而法國經歷了75年,美國經歷了30年〔5〕。③老齡化區域分布不平衡。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如上海、浙江、江蘇、北京的老齡化程度明顯高于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如甘肅、新疆、西藏和寧夏〔5〕。④困難老年人多。部分失能與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⑤未富先老。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在5 000~1萬美元之間,目前達2萬美元左右;而中國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足 1 000美元〔6〕,2010年才突破 4 000美元〔7〕。⑥家庭養老功能明顯弱化。“421”家庭模式成為主流,即一對獨生子女結婚生子后,需贍養4個父母(甚至更多的長輩)及1個孩子,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減弱。⑦老年撫養比穩步攀升,勞動年齡人口的養老負擔加重。《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10》數據顯示,1953~2010年間,老年撫養比從7.4%上升到11.9%。
1.2.1 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發達國家的老齡化是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而產生的,與經濟發展基本同步,然而,中國人口老齡化先于工業化進程,出現“未富先老”,社會負擔加重。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預測,2020年我國將達到約3個勞動年齡人口負擔1名老人。有預測顯示,2000~2050年間,45~64歲中老年勞動人口將從27.2%上升至43.5%〔5〕。這意味著勞動力人口呈老化趨勢,中老年勞動力人口比例增加,勞動力資源逐漸減少,勞動生產率下降,嚴重影響社會總產出和經濟增長速度。
1.2.2 對家庭及其主要成員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使家庭及其主要成員的贍養負擔不斷加重。中國家庭結構已趨向小型化、核心化,“421家庭”和“空巢家庭”數量越來越多,第二代獨生子女夫婦對家庭中老年人的贍養負擔增加,從時間、精神、體力及經濟上,他們都難以負擔4~8位老人的照護。
1.2.3 對醫療衛生資源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加大了對醫療衛生資源的需求。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早在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152 055名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進行的隨機抽樣調查顯示:8.9%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其中80~84歲年齡組達1/4,85~89歲年齡組超過1/3,90歲及以上年齡組則達50%以上〔8〕。全國老齡辦和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2010年末全國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約3 300萬,占老年人口的19%,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占6.2%。到2015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將達4 000萬人,占總體老年人口的19.5%〔9〕。因此,隨著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的持續加快,將有大量老年人需要長期專業化護理。
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發人群,具有病程長、多種疾病并存、恢復慢、多數無法完全治愈的特點,醫療費用支出比例不斷增加。衛生部2008年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10〕顯示,65歲及以上城市老年人中慢性病患病率為85.2%,農村65歲及以上老年人患病率為52.4%;65歲以上老年人平均2 w就診率為30.3%,高于其他年齡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年住院率為15.3%,高于其他年齡組。黃成禮等〔11〕研究預測,到205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門診費用將占全部人口的45.7%,住院費用達51.6%。朱銘來等〔12〕研究預測,到2015年,全國老年長期護理總費用將達1 346~2 243億元,并將逐年增長,2050年將達到8 018~13 364億元。
中國養老護理起步晚,缺乏具有資質的從業人員,嚴重影響養老機構的發展和服務水平。20世紀末期,老年護理學課程才在我國少數護理院校開設,至今護理院校尚未全部設置該課程。教育部高等學校護理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一項調查顯示:被調查的110所招收護理本科專業院校中,有73所院校開設了老年護理學課程,平均為30學時,其中實踐課平均僅為4學時〔13〕。從事老年護理教學的師資絕大多數沒有系統地接受過老年護理專業培訓,難以培養高水平的老年護理專業人才。此外,從事老年護理工作的人員不僅數量短缺,而且綜合素質偏低。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張曉峰指出〔14〕,目前全國至少需要養老護理人員1 000萬人,但從業人員僅有22萬,取得養老護理職業資格的僅有2萬多人。從業護理人員的學歷、專業知識、技能及素質偏低,在崗社區護士的學歷以中專為主;養老護理員大多是周圍農村或進城的農民工,年齡多在35歲以上,未經過專業教育或培訓,整體文化素質偏低,無法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求。
目前中國擁有世界約1/5的老年人口,但養老服務的總體供求之間卻呈現失衡狀態,不能滿足養老需求。《2010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報告》〔15〕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各類老年福利機構39 904個,床位314.9萬張,年末收養老年人242.6萬人。相對1.78億的老年人口及近3 300萬的失能與半失能老人來講,養老機構服務對象覆蓋面太窄,老年人的參與率和收益率太低。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對養老護理的要求較高,但城鄉社區針對老年人的服務項目少,服務水平低。全國老齡辦一項專題研究〔9〕顯示:配備康復理療室的養老機構不足2成,近一半的機構只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為主,公開表示可以提供專業護理服務的公辦養老機構不到4成。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指出我國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主要由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等三個有機部分組成〔16〕。保障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是社會老齡化進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包括:第一,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重新定位其服務功能,特別是針對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慢病管理、功能復健及家庭護理等服務應作為重要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老年社區照料及護理康復服務。第二,加強以護理專業為依托的養老機構建設,增加床位和基礎設施,使部分失能與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得到專業化護理。第三,加強行業監管力度,出臺養老機構管理的專項行政法規,建立養老機構的準入機制,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第四,開展養老服務機構及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建設,提高服務效率和管理水平。第五,強化家庭養老功能。需綜合制定國家人口調控政策,重視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改善家庭“少子化”狀況,增強家庭養老的功能。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要進一步完善老年社會保障制度,實現新型農村社保及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完善老年人戶籍遷移管理政策、醫療保險異地結算、家庭養老保障和照料服務扶持政策。《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指出,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資金需多方籌措,多渠道解決。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公益慈善組織及其他社會力量加大投入,參與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運行和管理〔16〕。可通過采取增收社會養老保險稅、提高社會保險支出比例和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增值能力等方式,加大養老保障資金的投入力度。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指出,要加快人才培養,提升服務質量。設有護理學的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應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強老年護理師資隊伍和教材建設,探索合理的老年護理專業發展體系,使老年護理專門人才的培養科學化、規范化,加快老年護理和心理等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加強養老服務職業教育培訓,開辟養老服務培訓基地或中心,對在職從業人員開展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業務技能和服務水平。推行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考試認證或培訓合格準入制度,保證養老護理質量。對家庭照料者、護工、家政人員等,應嚴格管理和考核,進行相關知識培訓。同時,提高養老護理人員的社會地位和待遇,穩定養老護理隊伍。
護理保險是為因年老、疾病或傷殘需要長期照顧的人提供護理服務費用補償的健康保險,擔負老年人的專業護理、家庭護理及其他相關服務項目費用支出。中國老年人口護理需求日益增大,應探索實施老年護理保險,增強老年人對護理照料的支付能力。可參照兩種模式,以日本為代表的模式,將護理保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由政府、企業、個人三方共同籌集資金,制定統一的管理制度和服務標準;以美國為代表的模式,是由商業保險公司開發老年護理保險產品,將長期護理保障納入國民醫療保障計劃,以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人們購買〔17〕。
實現健康老齡化關系到中國人口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之一。促進健康老齡化應開展重點人群疾病預防與監測,對40歲以上人群組織定期體檢,普及預防疾病知識,加強健康教育與行為方式干預,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和文化生活,促進老年福利、老年文化、老年衛生和老年體育的發展,提高其生活質量。可采取便民信息網、熱線電話、愛心門鈴、健康檔案、服務手冊、社區呼叫系統、有線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16〕,為社區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1 UNFPA.The State of World Population 2011:People and Possibilities in a World of 7 Billion〔EB/OL〕.〔2011-11-08〕.http://www.unfpa.org/swp/.
2 國家統計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EB/OL〕.〔2011-04-28 〕 . http://www. stats.gov.cn/zgrkpc/dlc/yw/t20110428 _402722384.htm.
3 國務院.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EB/OL〕.〔2011-09-17〕.http://www.gov.cn/zwgk/2011-09/23/content_1954782.htm.
4 楊魁信,邵 寧,譯.人口學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5 鄭曉瑛,陳立新.中國人口老齡化特點及政策思考〔J〕.中國全科醫學,2006;9(23):1919-23.
6 國家統計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EB/OL〕.〔2002-10-14〕.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tj13ncj/t20021010_37315.htm.
7 中國統計信息網.“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新發展 新 跨 越 新 篇 章 〔EB/OL〕.〔2011-03-01〕.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sywcj/t20110301_402706119.htm.
8 杜 鵬,武 超.中國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狀況與變化〔J〕.人口研究,2006;30(1):50-6.
9 全國老齡辦宣傳部.《全國城鄉失能老年人狀況研究》新聞發布稿〔EB/OL〕 .〔2011-03-01〕 .http://www.cncaprc.gov.cn/info/13085.html.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8年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R/OL〕.〔2010-09-21〕.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wsbwstjxxzx/s8560/201009/49165.htm.
11 黃成禮,龐麗華.人口老齡化對醫療資源配置的影響分析〔J〕.人口與發展,2011;17(2):33-9.
12 朱銘來,賈清顯.我國老年長期護理需求測算及保障模式選擇〔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09;2(7):32-8.
13 劉 宇,郭桂芳.我國老年護理需求狀況及對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的思考〔J〕. 中國護理管理,2011;11(4):5-9.
14 張曉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EB/OL〕.〔2010-07-09 〕 .http://jgdw.mca.gov.cn/article/mzqn/jgdz/gwth/201007/20100700088202.shtml.
15 民政部.《2010中國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報告》〔EB/OL〕.〔2011-06-16〕,http://www.mca.gov.cn/.
16 國務院辦公廳.《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EB/OL〕.〔2011-12-16〕.http://www.gov.cn/zwgk/2011-12/27/content_2030503.htm.
17 夏秀梅.我國開展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商學院,2006.
R592
A
〕 1005-9202(2012)22-5095-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22.130
安力彬(1964-),女,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社區與老年護理研究。
〔2012-05-02收稿 2012-07-02修回〕
(編輯 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