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志高
手術治療高血壓腦溢血患者的臨床探討
湯志高
目的 探討科學合理的手術治療高血壓腦溢血患者的方法,提高臨床療效。方法 將2009~2011年間收治的126例高血壓腦溢血患者隨機分為微創血腫吸引術組(觀察組)和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組(對照組),每組各63例。通過分析兩組病例的臨床資料,比較兩組間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術后血腫清除65%,對照組清除70%,觀察組術后意識恢復平均時間為8.3天,對照組為3.7天。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7.1%,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1.3%。兩組療效相比較,觀察組治療優良率為82.6%,高于對照組的65.1%,兩組間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治療高血壓腦溢血應科學把握手術指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合理的手術方式,以提高患者治愈率,減少術中對神經功能損傷及術后并發癥有著重要的影響。
小骨窗開顱;微創血腫吸引;高血壓腦溢血
腦溢血又稱腦出血,是指發生于腦實質內或腦室內的出血。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高血壓腦溢血患者越來越多,且常見于老年人,其致殘率和病死率較高,已成為嚴重威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之一。如何采取有效的手術方式治療高血壓腦溢血成為目前研究的重點,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手術治療126例高血壓腦溢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探討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和微創血腫吸引術兩種手術方法的臨床療效,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將2009~2011年間我院收治的126例高血壓腦溢血患者隨機分為微創血腫吸引術組(觀察組)和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組(對照組),每組各63例,兩組患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關于高血壓腦溢血的診斷標準[1]。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組病例中,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齡37~78歲,平均年齡48.6歲。入院時神智清醒37例,意識模糊15例,昏迷9例,大腦強直2例,出血部位多集中在基底節區,共42例(66.7%),另有腦葉出血12例,丘腦出血9例。微創血腫吸引術組共有男性44例,女性19例,年齡40~82歲,平均年齡51.3歲。入院時神智清醒28例,意識模糊20例,昏迷11例,偏癱4例,基底節區出血35例,腦葉出血13例,丘腦出血6例,額葉出血6例,小腦半球出血3例。
觀察組:根據術前腦部CT檢測結果,選擇距離血腫最近的穿刺點,避開腦部重要功能區。使用北京萬物福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YL-1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將引流管放置于血腫腔內,在低速電鉆帶動下對血腫進行碎吸抽血。抽血完成后,使用肝素加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流管。
對照組:患者經全麻后,選擇血腫離顱骨內板最近的切口開顱,皮膚切口長約4~5cm,骨窗直徑約3~4cm。在事業范圍直視下經過島葉到達血腫腔,對血腫部位進行清除,操作吸引器時應小心,以免損傷到周圍的神經和組織。
治療3~8個月后,無明顯神經功能障礙,生活恢復正常患者臨床療效為優;輕度神經功能障礙,但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為良;生活不能自理為中;植物生存狀態或死亡認定為差。
數據統計和分析采用SPSS13.0軟件,其中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6h患者腦部CT報告顯示,觀察組血腫清除65%,對照組清除70%,觀察組術后意識恢復平均時間為8.3天,對照組為3.7天。觀察組術后腦部再次出血7例,電解質紊亂18例,消化道出血5例,呼吸道感染4例,顱內感染2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7.1%;對照組腦部再次出血3例,電解質紊亂13例,消化道感染6例,呼吸道感染4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1.3%。兩組療效相比較,觀察組治療優良率為82.6%,高于對照組的65.1%,兩組間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間術后臨床療效比較[n(%)]
文獻研究證明[2],高血壓腦溢血手術療效與諸多因素相關,如: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患者的身體情況、術前意識狀態、術后并發癥、手術時機、手術方式等,若能針對不同情況采取合適的手術方式,可明顯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本研究采用微創血腫吸引術和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溢血患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其中微創血腫吸引術療效優良率高于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這一研究結果與文旭東[3]的研究結果一致。
小骨窗血腫清除術雖簡單易操作,對腦組織損傷小,但視野范圍狹窄,難以清除深部血腫,對于年輕、發病急、病程演變與進展較快的患者可以考慮實施該手術[4-5]。微創血腫吸引術術中患者出血量較少,術后能較快清醒,恢復意識,且并發癥較少,能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腦組織損傷,但手術中止血較為困難,術后會發生繼續出血,故超早期行微創血腫清除術風險較大[6]。因此該手術適用于發病慢,病程演變或進展不明顯的患者。
高血壓腦溢血手術的目的是為了清除顱內血腫、降低顱內壓,因此手術適應證和手術時機的把握對手術治療的成功率有重要的影響。對于血腫量未達到30ml的患者,建議采取內科治療,當血腫量超過30ml應及時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研究證明[7],高血壓腦出血發病后20~30min血腫形成,3h內出血基本停止,6~7h后,血腫會對周圍腦組織造成損傷,從而使病死率及致殘率逐漸提高。因此,國內外目前普遍倡導超早期(發病后6~7h內)手術治療[8],從而減輕腦組織繼發損害,降低致殘致死率。
綜上所述,科學把握手術指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合理的手術方式對確保手術成功,提高患者治愈率,減少術中對神經功能損傷及術后并發癥有著重要的影響。
[1] 中華神經外科學會.腦血管疾病分類[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1996,29(6):376.
[2] 吳浩亮.外科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術式與療效探討[J].山東醫藥,2010,50(36):74-75.
[3] 文旭東.不同手術方式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研究[J].當代醫學,2010,16(26):43-44.
[4] 汪濤.高血壓病腦出血56例外科治療的臨床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0,7(36):153-154.
[5] 孫堅鈞,郭雷光.基底節區巨大血腫腦溢血合并腦疝手術方案的臨床研究[J].當代醫學,2007,13(9):55.
[6] 王克仁,黃秀華.兩種術式在高血壓腦出血中的選擇體會[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0,15(12):750-751.
[7] 夏國道.高血壓腦出血臨床特點及療效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3,19(5):231-232.
[8] 劉華興.高血壓腦溢血手術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9,11(12):54-55.
10.3969/j.issn.1009-4393.2012.2.023
437300 湖北省赤壁市人民醫院腦外科(湯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