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春
CT和MRI在宮頸癌分期診斷中的應用效果對比分析
張孝春
目的 研究和對比CT和MRI在宮頸癌分期診斷中的應用效果和臨床價值。方法 將2010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8例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的宮頸癌患者納入研究,其中術前行CT檢查的36例,行MRI檢查的32例。分別對兩組患者應用相應的影像學檢查手段確定分期,隨后與臨床FIGO分期的結果進行比較。結果 CT組和MRI組的診斷與術后FIGO分期相符合的準確率比較結果為對于≤IB1期的宮頸癌,分別為80.00%和96.00%,MRI的準確率高于CT,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IB2到IIA期的患者分別為87.88%和91.67%,二者無明顯差異(P>0.05);≥IIB期則分別為81.82%和63.64%,CT診斷的準確率明顯高于MRI(P<0.05)。在對腫瘤的顯示方面,CT對于宮體侵犯和盆腔淋巴結轉移的診斷的靈敏度優于MRI,而MRI則對≤4cm的腫瘤的顯示以及陰道和穹窿侵犯的診斷優于CT。結論 對于早期宮頸癌患者進行MRI檢查進行分期較為準確,而對于晚期浸潤性宮頸癌患者,CT檢查具有重要價值。
宮頸癌分期;CT;MRI
子宮頸癌是女性腫瘤的好發疾病,其發病率在女性腫瘤性疾病中高居第二位[1]。對子宮頸癌的患者,應當及時采取正確,有效的治療措施以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預后。而宮頸癌的準確分期對于治療方法的選擇至關重要。CT和MRI已廣泛應用于宮頸癌的術前分期中,以往認為MRI組織分辨率較高,且具有多方位、多序列的成像特點,其對宮頸癌的分期更準確[2]。但隨著多層螺旋CT技術的進展,我們需要重新對CT和MRI分期的價值進行比較。因此,筆者回顧性分析了68例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的宮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以研究和對比CT和MRI在宮頸癌分期診斷中的應用效果和臨床價值。
1.1 臨床資料 將湖南湘西自治州人民醫院2010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8例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的宮頸癌患者納入研究。所有患者中鱗癌53例,腺癌13例,鱗腺癌2例。平均年齡(43±9.14)歲。其中行CT檢查者36例,行MRI檢查者32例。所有患者于影像學檢查后6周內接受手術,并進行術后病理檢查確定FIGO分期。
1.2 檢查方法 CT檢查方法:本研究采用SOMATOM Definition AS+40 16層螺旋CT。令患者1.5h前口服1000mL 3%的泛影葡胺水溶液,適度憋尿后進行平掃。隨后經肘靜脈注射碘普羅胺。5mm/層進行掃描,重建間隔0.8mm。當腹主動脈內CT值達170~180HU后進行動脈期掃描。MRI檢查方法:本研究采用Siemens (德國西門子)AVANTO Class 1.5T MRI。令患者檢查前飲水充盈膀胱。隨后進行4.0mm/層的掃描。檢查序列分別為:矢狀位SE T1WI,TR/TE 364/15ms;矢狀位TSE T2WI,TR/TE 2890/108ms;矢狀位脂肪抑制T2WI(STIR),TR/TE 3840/103ms,TI 115ms;掃描徑線與子宮軸垂直的斜橫斷位T2WI,TR/TE 4890/84ms;Gd-DTPA T1WI橫斷位,TR/TE 397/15ms;T1WI矢狀位掃描參數同平掃。CT和MRI的圖像分別由兩名具有十年以上工作經驗且不知手術病理結果的放射科醫生進行閱讀,根據讀片結果進行宮頸癌的CT分期和MRI分期。并記錄癌腫的大小、位置以及侵襲和淋巴結轉移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組間差異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FIGO分期結果 按照FIGO分期標準,術后≤IB1期24例,IB2-IIA期33例,≥IIB期11例。
2.2 CT和MRI分期符合率的比較 CT組和MRI組的診斷與術后FIGO分期相比的準確率的比較結果為對于≤IB1期的宮頸癌,分別為80.00%和96.00%,MRI的符合率高于CT,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IB2到IIA期的患者分別為87.88%和91.67%,二者無明顯差異(P>0.05);≥IIB期則分別為81.82%和63.64%,CT診斷的符合率明顯高于MRI,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T和MRI對宮頸癌分期與FIGO分期符合率的比較
2.3 CT和MRI對腫瘤征象的顯示比較 在對腫瘤的顯示方面,CT對于宮體侵犯和盆腔淋巴結轉移的診斷的靈敏度優于MRI,而MRI則對≤4cm的腫瘤的顯示以及陰道和穹窿侵犯的診斷優于CT(見表2)。

表2 CT和MRI對宮頸癌腫瘤征象顯示的比較(%)
宮頸癌的分期對于制定準確的治療方案,判斷患者預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術前通過婦科檢查進行分期的方法具有很大的主觀性,由于無法獲知宮旁和盆腔組織的侵犯情況,其分期結果可信度和準確率都十分有限。有報道指出,宮頸癌臨床分期的準確率僅為61%~66%[3]。通過影像學輔助對患者進行分期,不僅大大提高了準確率,有助于決定治療方式,并且能夠詳細的了解宮旁組織以及腹主動脈旁等處的淋巴結轉移情況,能夠對放射治療的靶位進行精確的定位[4]。
本研究顯示,CT組和MRI組的診斷與術后FIGO分期相符合率的準確率比較結果為對于≤IB1期的宮頸癌,分別為80.00%和96.00%,MRI的準確高于CT,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IB2到IIA期的患者分別為87.88%和91.67%,二者無明顯差異(P>0.05);≥IIB期則分別為81.82%和63.64%,CT診斷的準確率明顯高于MRI(P<0.05)。在對腫瘤的顯示方面,CT對于宮體侵犯和盆腔淋巴結轉移的診斷的靈敏度優于MRI,而MRI則對≤4cm的腫瘤的顯示以及陰道和穹窿侵犯的診斷優于CT。
綜上,對于早期宮頸癌患者進行MRI檢查進行分期較為準確,而對于晚期浸潤性宮頸癌患者,CT檢查具有重要價值。
[1] 周權,黃民主,黃霜,等.中國已婚婦女宮頸癌發病影響因素Meta分析[J].中國癌癥雜志,2011,21(2):125-129.
[2] 李相生.綜合評價CT、MRI及PET在子宮頸癌術前分期及術后隨訪中的作用[J].癌癥進展雜志,2006,4(2):119-123.
[3] 林開武,張碧清,薛曉玲.宮頸癌的MRI分期與臨床及病理分期對照研究[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20(12):1853-1855.
[4] 馬麗華,婁閣.MRI指導子宮頸癌分期的臨床意義[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28):4021-4023.
10.3969/j.issn.1009-4393.2012.25.105
416000 湖南湘西自治州人民醫院放射科(張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