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新
納稅人監督政府用稅機制分析
李建新
自改革開放后,中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人民的民主權利也得到提升。與此同時,我國財政運行方式也得到重大轉變,建立公共財政一時成為舉國關注的焦點。公共財政的最重要特性在于國家以管理者身份取得的收入應體現社會公眾的意愿。而稅收作為國家取得收入的四個來源稅、利、債、費中最基本的一個,其運用是否符合國民意愿更具現實意義。如果納稅人在履行完自己的納稅義務后,對自己繳納的稅金如何使用和分配一無所知,稅收制度信用更無從說起。
很多發達國家以法律形式或判例形式確立了納稅人對稅款的監督管理權,而我國在這方面還僅僅是剛剛起步,隨著納稅人權利意識的加強,深入研究納稅人監督政府用稅機制是十分必要的。
何謂納稅人監督政府用稅機制,說白了是一個用稅監督權的問題。用稅監督權從狹義上說是指納稅人對稅款用途、使用方式及使用效率監督的權利,廣義上還應包括納稅人對稅金如何使用的建議權和對違法支出稅金行為的管理權。這些權利并非新的,而是憲法的自然而合理的延伸。國民應能夠有效參與民主決策,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只有國家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人民才能夠真正當家做主。據此而言,稅收的收支應滿足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同樣的道理,我們不用質疑納稅人是否該擁有這份權利,一切質疑的人簡直是沒有民主權利意識的人。
我國用稅現狀存在三方面的問題,分別是:
1、支大于收,且超出嚴重。這個結論可從歷年的統計年鑒中得出。雖然我國財政赤字比值仍未越過警戒線,但其有日漸膨脹的趨勢,而且在國際上赤字規模也不算低。究其原因,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作為發展中國家,以赤字拉動經濟發展向來是我們的慣用手段,帶來的風險自不必說,能否讓經濟穩定才是實行這一手段更應考慮的后果。
2、支出越位缺位并存。許多本不應由財政負擔的項目仍由財政負擔,這大量占用公共資金,使國家應予保證的支出難以實施,在越位的同時又造成缺位,讓財政利用變得缺乏效率,從而達不到預期效果。
我國目前沒有對用稅監督權做出明確規定的法律,有的只是零星散見于一些稅收的程序法及地方政府和稅務機關制定的服務條例中,而且這些規定也比較含糊籠統,不系統,不全面。雖然我們國家在納稅人權利保護方面也積極做了很多努力,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稅收征管法》的修訂,該法第八條以及其他相應的條款規定了納稅人享有包括知情權、保密權等十幾項權利,但遺憾的是,其中并沒有規定納稅人的用稅監督權,對知情權也僅限于規定“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有權向稅務機關了解國家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以及與納稅程序有關的情況”,依法監督方面規定“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有權控告和檢舉稅務機關、稅務人員的違法違紀行為”。監督范圍的過于限制使權利保障收效甚微。另外還存在著其他問題,比如當納稅人發現稅金使用不當的時候,又該怎樣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呢?難道將國家機關告上法庭嗎?不解決這個問題,任何保證納稅人權利的話不過是句空想的口號罷了。
在這方面,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是西方發達國家更具人本意識,他們重視納稅人權力的本質,將納稅人的權利直接建立在憲政的基礎之上,確立于憲法所規定的基本權利、基本法理之上,并在民主、人權與法治的整體推進中得到全面建設和發展,并最終依靠憲政為其提供制度保障,同時在憲法層面確立納稅人的權利和地位,有助于真正實現納稅人權利與國家權利的制約。其次,西方發達國家更重視對私有財產權的尊重和保障,在人類最早的憲法性文件中的很多條文中都規定了關于財產保護和賦稅有關的問題,在西方人的觀念里,對稅金使用進行監督就等同于對自己的財產進行監督。
而我國在建國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納稅人根本沒有獨立的經濟主體的地位,而且由于工資收入普遍偏低,根本達不到起征點,大多數的人是不納稅的,因此普通人的納稅意識很薄弱,更別說主動行使用稅監督權了,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收入普遍提高,對私有財產保護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但是相對于中國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強化的國家本位的觀念,其影響程度并不高。想要將用稅監督權提高到憲政層面上,徹底改變國人頭腦中固有的舊觀念,還是很困難的。
首先從立法的角度保護納稅人的用稅監督權,目前有很多國家都表明了這方面的信心和決心,并通過立法形式對納稅人權利做了規定,其中尤其強調納稅人的用稅監督權為納稅人的基本權利。而我國現存稅法體系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稅收立法層次低、缺乏明確性和可操作性等,因此,應當制定一部稅收基本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同時,應更明確用稅監督權,相對于知情權來說,用稅監督權能更直觀地體現納稅人對于國家稅金支出的監督和管理。
其次,修改《預算法》,以保證用稅監督權的真正落實。我國《預算法》改革的目標應當是:政府預算必須覆蓋其全部的公共收支,不允許有預算外的公共收支,不允許有在預算管轄之外的政府財政活動,切實保證政府預算的完整性;政府預算收支必須按照統一的程序來計算和編制,所有政府部門的收支都要以總額列入預算,以切實保證政府預算的統一性;各種收支的性質必須明確地區分,不能摻雜混同,切實保證政府預算的可靠性;全部政府收支必須經過立法機關審議,而且要采取一定形式向社會公布,切實保證政府預算的公開性。尤其是公開性更值得強調,我國目前的政府預算,盡管也要通過一定的渠道向社會公布,但它除了未能覆蓋全部政府收支的缺憾外,還比較粗放、難以讀懂。所以,在保證政府預算公開透明的前提下,讓人民代表和全體社會成員能夠讀懂并有效實施監督。
再次,擴大納稅人訴權的范圍,將間接侵犯納稅人個人權益以及侵犯納稅人整體利益的行為作為納稅人訴訟的客體。2001年修改的《稅收征管法》第八條規定太過籠統,對于違法支出稅金的行為是否能提起行政訴訟并沒有明確說明,當納稅人真正發現違法用稅的情況時,可能會因無法找到合適的救濟措施而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我國要從廣義上理解納稅人訴訟的概念。目前很多國家普遍采用不同的方式允許納稅人對不公平的稅制以及違法支出稅金的行為向法院提起訴訟。

最后,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納稅人權利意識。近年來,我國各地對于稅法宣傳上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納稅人對于納稅意識和征稅人的征稅水平都有了普遍的提高,但是對于納稅人的用稅監督權卻很淡漠,社會對于納稅人用稅監督權的宣傳十分薄弱。針對這樣的情況,應當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學者和媒體要加強用稅監督權的宣傳力度,推動用稅監督權這一基本權利在法律中盡快地加以明確地規定;其次,增強“權利意識”的教育,稅務機關應當切實負起責任,通過免費培訓、發放資料等方式多方面進行宣傳;最后,應當從基礎教育階段就培養學生的賦稅觀念。
新疆庫爾勒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