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碧
(中共溫州市委政法委員會,浙江 溫州 325000)
當前經濟形勢對社會穩定影響的思考
——以溫州市為例*
□周昌碧
(中共溫州市委政法委員會,浙江 溫州 325000)
受國際國內大環境的影響,我國不少企業生產經營難度加大,尤其是一些小微企業在用工成本增加、借貸渠道不暢情況下舉步維艱,每況愈下。在溫州,2011年出現了企業破產倒閉潮,個別企業主“跑路”,有的甚至跳樓自殺。在如此形勢下,如何維穩?溫州的做法是:黨委政府精心組織,方方面面合力維穩;強化預測預警工作,全力抓好應急處置;嚴打與防控相結合,預防減少極端案事件;依法保護企業恢復生產,嚴厲查處惡意欠薪行為;對問題企業分類制定解決方案。
經濟形勢;企業破產倒閉;維穩;溫州市
浙江省溫州市是我國民營經濟的先發地區,是全國民營企業發展的風向標之一。2011年以來,由于受國際國內大環境的影響,市內小微企業整體上生產經營困難加大,少數企業在高利貸的重壓下破產倒閉,個別企業主“跑路”,有的甚至跳樓自殺,維穩工作面臨嚴峻考驗。不單是溫州,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小微企業破產倒閉的情況也不斷涌現。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深層次的原因究竟什么,有多少是境外因素,有多少是國內因素,如何予以控制,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如何?對此,經濟學界眾說紛紜,各類分析大相徑庭,這無疑加大了當前社會維穩對策研究的難度。為及時分析、評估當前經濟形勢對社會穩定帶來的影響,基于前階段溫州市應對危機的維穩工作實踐,中共溫州市委政法委組織開展了調研工作。筆者在此拋磚引玉,供專家學者參考。
近年來,溫州市保持了經濟發展平穩增長的良好態勢。但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國內緊縮貨幣政策、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要素供給趨緊等因素影響,全市小微企業面臨著很大壓力。特別是2011年以來,少數企業因盲目擴張規模、過度對外投資和借高利貸資金等原因,導致資金鏈斷裂,出現了一批企業主紛紛出走、個別企業主甚至自殺的現象,在社會上造成了負面影響。截至2011年10月7日,全市共出現問題企業87家,其中倒閉企業39家,占44.83%;企業主出走的35家,占 40.23%;停產但企業主可聯系的 13家,占14.94%。按原因分類:企業經營不善引起的25家,占28.73%;對外過度投資引起的21家,占24.14%;資金鏈斷裂的29家,占33.33%;企業主行為不端引起的5家,占5.75%;為他人擔保受牽連的7家,占8.05%。從具體行業看,主要集中在紡織、鞋革、服裝、印刷、眼鏡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從企業規模看,平均銀行貸款規模在2000萬-3000萬之間。這些事件,主要給社會穩定帶來了“六大風險”。
(一)勞資糾紛引發的突發群體性事件風險。2011年以來,溫州市欠薪逃逸、勞動糾紛案件大幅上升,呈現出發生時間提前、企業規模較大、事件誘因相近、社會影響擴大、訴求全額支付、涉及行業廣泛等特點,由此帶來大量的群體性事件隱患。據市人力社保局統計,1-9月份,因勞資糾紛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統計口徑為:10人以上,存在過激維權行為,造成或可能造成較大社會影響的案事件)354件,涉及20183人,涉及金額9538萬元,比2010年同期分別增長70%、149%和239%。其中僅9月份,全市因勞資糾紛引發的群體性事件83件,涉及5432人,涉及金額3808萬元。1-9月份,全市欠薪逃逸案件84件,涉及7927人,金額4031萬元,比2010年同期分別增長100%、480%和633%。其中僅9月份,欠薪逃逸案件28件,涉及4442人,金額2566萬元。
一些倒閉企業規模較大、產值較高,涉及員工眾多,比如龍灣某皮革公司、洞頭某公司、樂清某電子公司等涉及員工均達300—500余人。部分倒閉企業員工為了討薪,供貨商為了討要貨款,采取圍堵廠房、堵塞公路,甚至游行等形式,個別人更是借機煽動鬧事,極易引發群體性事件。9月份以來,僅溫州市區就及時處置制止了34起預謀或揚言聚集、阻礙交通、游行等群體性事件的苗頭。2011年以來,溫州市共發生圍堵公路事件2起,發生因民間借貸引起的集體上訪案件12起。
(二)民間借貸潛伏的重大經濟犯罪風險。2011年以來,溫州市涉眾型經濟犯罪高發。截至2011年10月19日,全市公安經偵部門共立非法集資類犯罪案件35起(其中非法吸存15起、集資詐騙10起、其他10起),涉及金額16.8億元,涉案犯罪嫌疑人55名,其中刑拘37人,取保候審5人。此外,公安機關列為重點關注的14起,涉案金額24.6億元。一些非法集資類犯罪案件數額巨大,涉及人員眾多,后續處置難度較大。比如龍灣王某非法集資案,金額達12億元,涉及龍灣、鹿城、甌海、永嘉等地140余人。比如永嘉施某、劉某夫婦非法集資案,在警方登記的債權總額超過8億元,涉及直接債權人20多人,間接債權人則有數百上千人之多,有些家族和村落的資金,幾乎被席卷一空。
(三)債務糾紛伴隨的極端案事件風險。2011年以來,民間借貸訴訟案件猛增。根據溫州市中院統計,2011年1-9月份,全市法院共受理民間借貸案件8563件,同比上升29.61%;辦結6978件,同比上升 28.18%;結案標的額 34.1億元,同比上升50.59%。特別是9月份,受案數呈爆發式增長,共受理民商事案件1150件,同比上升42.51%。同時,全市暴力討債案件高發。截至2011年10月11日,全市共立因債務糾紛引發的非法拘禁案件63起,打擊查處89人;故意傷害案件26起,打擊查處39人。此外,因債務糾紛問題,先后發生5起非正常死亡事件,其中跳樓自殺3起,喝農藥自殺1起,其他方法自殺的1起。比如2011年9月27日,某鞋業老板沈某因欠債從22樓跳下身亡。10月,溫州某集團因欠民間借貸約22億元而崩盤,董事長董某兩度自殺未遂。
(四)閑散外來人員增多帶來的社會治安風險。從調研情況看,當前全市“招工難”與“務工難”矛盾突出、對比明顯。一方面,外來人員想找一份好的工作難;另一方面,企業主普遍反映招工難,“技工荒”、“普工荒”問題突出,時常不能滿足生產需求。一些企業倒閉停產之后,失業、半失業外來人員想留下來的多,想回去的少,市內閑散外來人員增多。有小部分外來人員素質較差,特別是低學歷的年輕人,一無技術,二怕吃苦,好吃懶做,成為違法犯罪特別是侵財型犯罪的高危人群。一些閑散外來人員易成為黑惡勢力的主要發展對象,他們往往以地緣、血緣或牢友、朋友關系拉幫結派,或與溫州本地人相勾結。許多突發群體性事件(包括勞資糾紛)的背后,都有這些惡勢力的影子,給處置工作帶來極大難度。
(五)各類輿論炒作加劇的社會心理恐慌風險。根據宣傳部門統計,截至2011年10月21日,來溫采訪民間借貸問題的媒體近60家100余人,其中境外媒體11家20余人(包括英國獨立電視臺、香港蘋果日報、香港TVB、臺灣TVBS等)。各大媒體都競相報道溫州市民間借貸問題,部分媒體的肆意夸大言論或歪曲事實,給全市民眾恐慌情緒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進一步導致民間借貸資金“擠兌”現象。一些網民在論壇上捏造事實,惡意散布虛假信息,在社會面上造成了負面影響。比如去年九十月份,永嘉籍楊某多次在當地網絡論壇上捏造傳播有關企業倒閉出逃等信息。10月19日,其又在溫都論壇上發布了標題為“三橋路阻是因為日泰垮了?日泰老板掛了?”等帖子,給正常經營的日泰集團聲譽造成了一定影響,并引起民眾恐慌。政府部門及時進行了核查,并依法對楊某處以治安拘留。2011年以來,全市共已查處相關網絡造謠案件4起,行政處罰4人。
(六)經濟危機下更趨復雜的對敵斗爭風險。境內外敵對勢力高度關注溫州市金融問題,刻意從經濟領域逐步轉向攻擊我黨和政府的執政方針,成為西方反華勢力實施破壞、滲透、顛覆活動的又一撬點。一些境外媒體進行有選擇性的采訪,在外媒和境外網站上予以連續報道,刻意歪曲事實,企圖抹黑溫州乃至我國改革開放的形象。特別是溫州市受民間借貸問題影響,被境外敵對勢力列為“占領”活動的重要城市,企圖將民間借貸問題作為煽動“占領”活動的切入點,維護政治穩定壓力巨大。此外,個別民間非法集資案件牽連到宗教信徒等問題,增加了處置工作的復雜性。
黨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溫州問題。2011年下半年,溫家寶總理曾親臨溫州調研,提出了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四條舉措。浙江省委召開常委會專門研究,提出了一攬子政策措施。在黨中央和省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溫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化解風險,積極應對危機,全力維護穩定。截至2011年10月底,整個局勢開始有所控制,成批性的企業關停、倒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11月,溫州全市未出現較有影響力的企業主出走或跳樓等極端事件,并有15位前期出走的企業主回溫或恢復聯系,系統性的社會恐慌心理得到一定緩解。
(一)黨委政府精心組織,方方面面合力維穩。
在維穩工作中,溫州市充分發揮政府、銀行、企業、民間等各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各地各部門的敏感意識、責任意識,將民間借貸引發不穩定問題的處置工作作為最緊迫、最突出的任務來抓。市、縣兩級政府及時組建了穩定規范金融秩序、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下設企業協調、金融協調、維穩、宣傳四個專項行動小組。溫州市委、市政府在《溫州日報》等媒體上刊登了《關于穩定金融秩序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公開表明政府態度,穩定民眾心理。市委市政府還實施了包括派遣25個聯絡組、設立應急資金、深化銀政企對接等在內的許多措施辦法,從10月份開始在全市組織了企業服務百日克難和項目建設百日攻堅“雙百行動”。市委維穩辦、市信訪局、市人力社保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當前勞動關系領域維穩工作的通知》。金融、經信、公安、銀監、工商、人行等部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認真回應社會的關切點,做好解疑釋惑工作。宣傳、維穩、公安等部門建立了24小時網絡輿情監測機制,加強網絡輿情引導,依法打擊網上造謠滋事,著力消除社會恐慌心理。
(二)強化預測預警工作,全力抓好應急處置。對轄區內的企業經營情況特別是資金鏈風險進行了全面排查,密切掌控企業動態,及時發現隱患。比如9月份,溫州市共及時梳理出9件涉及人員數百人不等、金額數百萬至數億元的較為重大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迅速將其列入市級重大不穩定因素,實行掛牌督辦。同時,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制定完善重大突發性勞資糾紛事件應急處置預案,落實屬地和部門責任,確保突發事件得到迅速有效處置。對企業主出逃及倒閉的企業,市、縣兩級按照“分級管理、條塊結合、責任到人”的原則,逐個建立專項處置小組,實行“一企一策、一事一策”,做好善后處置、維護穩定等工作。如10月18日上午,永嘉東甌工業園區“某鞋業”欠債的外加工、供貸商等100余人,集結在東甌大橋攔截過往車輛,導致交通阻塞。永嘉縣及時組織警力趕赴現場處置,在反復教育勸導無效情況下,依法果斷采取措施,將15名帶頭組織鬧事、煽動攔車、故意堵塞交通的人員強行帶離現場,很快疏散了人群,恢復了交通。
(三)嚴打與防控相結合,預防減少極端案事件。針對暴力討債、非法拘禁案件高發問題,公、檢、法三家聯合發出了《關于嚴厲打擊暴力討債等違法犯罪行為,依法維護企業正常生產和金融秩序穩定的通告》,嚴厲打擊因民間借貸引發的暴力討債、非法拘禁、惡意逃債和哄搶企業財物等次生違法犯罪行為,依法保護公民人身安全和企業財產、債權人合法利益。同時,積極引導糾紛平穩化解,全力防范企業主自殺等極端案事件的發生。比如某服飾有限公司老板黃某向十多人借款近億元,又轉貸給在外經商的李某。10月13日,得知李某逃跑后,黃某通知十多名債權人到一酒店協商還款事項。因雙方情緒激動,致使黃某意欲跳樓了事,情況十分危急。鹿城區組織人員進行現場調解,經過5個多小時耐心勸導,使當事雙方情緒趨于穩定,成功化解了一起可能發生的極端事件。
(四)依法保護企業恢復生產,嚴厲查處惡意欠薪行為。針對不斷出現老板“跑路”的現象,溫州出臺了系統性的應對方案,對出走的企業主,敦促其盡快返回,組織處置;對繼續回避的,公安、勞動保障等部門強勢介入,嚴查快辦;對惡意欠薪,搞“假倒閉”、“假出走”、“假破產”的,從嚴從重處理。比如浙江某集團是溫州最大的眼鏡企業、行業龍頭企業,9月21日董事長胡某“出逃”美國后,政府立即介入,每天安排警力24小時在廠區巡邏,保全了企業資產,保護員工人身安全,并通過大量工作,成功敦促胡某于10月10日回歸溫州。為了幫助該集團及時復工,溫州市、甌海區兩級政府的金融維穩工作組、市工商聯以及各銀行債權人,啟動了集團關聯企業資金救助的幫扶協商工作。10月20日,陸續有1000多名老員工返廠,及時恢復了生產。又如,洞頭縣為幫助回歸的“某流體”公司盡快走出困境、恢復運營,公安、法院成立專門工作組執行證據保全,20多名警力遠赴上海,將被突擊轉移的價值5000多萬元的生產設備、成品及半成品產品、原材料等全部追回,及時復工生產。
特別是對逃匿的犯罪嫌疑人,嚴格落實相關的追逃和控制措施,加大追捕力度。如10月15日,鹿城“漂亮腳丫”鞋廠老板饒某(江西人)夫婦逃匿。租的廠房是違章建筑,頭一天老板宣布“放假”,第二天人就不見了,連夜將廠里設備偷偷運出賣掉,不僅欠40多名員工工資,還欠鞋料供應商30多萬元貨款。溫州鹿城區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在為40多名員工墊付工資的同時,組織了專案組連夜趕赴江西追逃,抓回了逃匿的老板夫婦,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
依法打擊金融犯罪,加大對企業的幫扶解困力度。政法部門密切協作,及時查處非法集資類犯罪案件,加大打擊非法金融力度。引導各類融資性中介機構開展正常經營業務,強化風險防范,要求融資性中介機構的各類經營費率、業務手續費等嚴格控制在銀行貸款基準利率的4倍以內。市政府積極創新民間金融監管機制,成立了溫州市地方金融監管領導小組,承擔地方金融組織監管和檢查職能。積極促進民間借貸陽光化、合法化,引導民間資本合法有序地進入融資、創業活動。
雖然經過政府、金融、企業等全力“救市”,2011年11月以后溫州沒有出現企業倒閉如潮的情況,但是小微企業困難尚未得到根本緩解。“已有高峰,但未見底”。有學者提出,2008年小微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融資難,2009年是缺乏訂單,2010年是復蘇過程中的用工荒,2011年則是糾結的一年,“多種因素疊加,互相交織”。溫州市出現的情況,是多米諾骨牌效應的開始,還是已得到控制,并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這是當時眾多經濟學家、政府相關人員緊迫研究的課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溫州市的經濟形勢,依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不僅取決于國內,還取決于國外。
對于擔負著社會維穩職能的政法部門來說,要本著在經濟發展的不確定下提高社會穩定系數的目的,充分估計形勢的復雜性和嚴峻性,做更充足的思想準備和更充分的對策準備。
(一)“能幫的,盡量幫忙解困”。要提振信心,采取綜合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委的部署要求,進一步增強維護經濟金融秩序穩定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凝聚全社會共克時艱的合力,充分發揮政府、銀行、企業、民間等各方面作用,繼續落實好“一攬子”救市措施,維護金融、經濟和社會穩定。進一步深化“企業服務百日克難”活動,科學應對、分類處置,因勢利導地引導企業轉型升級;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轉貸周轉金的作用,加快周轉速度,緩解企業流動資金短期周轉困難問題;進一步激活民間資本,加快推進民間資本管理服務公司、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機構體系等建設,引導民間金融陽光化、規范化發展,充分發揮民間金融作為金融體系有益補充的積極作用。
政法維穩部門要牢固堅持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發揮職能作用,堅持能動司法與依法打擊并重。要充分借鑒運用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好做法,完善落實一系列幫助企業克難解困、服務保障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堅持在涉企案件的立案、案件偵辦方式、采取強制措施、運用扣押等偵查措施及處置由此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上做到“五個慎重”,確保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的“三個統一”。
(二)“要死的,讓它平靜地死”。要科學應對,確保倒閉企業平穩處置。和人一樣,企業也有自己的生老病死。企業破產倒閉,本是市場經濟下的正?,F象;對一些產能落后、經營不善或企業主行為不端(比如拿企業錢去賭博)的,應在不影響社會穩定的前提下,由市場規律決定其優勝劣汰。一要深入開展全市問題企業排查工作。由各級黨委、政府牽頭,各有關職能部門參與,對轄區內的企業進行全面排查,全面掌握當前企業動態,及時發現各類隱患。要加強分析研判,強化情報信息,及早預警通報。二要主動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對處置民間借貸等敏感問題,要深入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科學評判實施過程和后果的風險程度及可控范圍,充分考慮社會穩定因素。對經分析和評估,認為可能在民間借貸問題處置過程中存在矛盾隱患、穩定風險的,要下足功夫做好前期工作,認真制訂風險化解方案,跟蹤落實維穩措施。三要不斷完善落實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老板出逃、勞資糾紛等突發事件發生后,當地政府要快速反應、及時介入,牽頭協調各職能部門開展工作,防止矛盾激化、事件升級。尤其是企業主逃逸案件,容易出現集體上訪上路情況,必須就地封閉,盡量將務工人員穩控在當地,進行疏導教育、耐心勸離。在廠資處置的關鍵環節上,各地要堅持“救急”與“依法”并重,根據不同情況擇機而行,果斷處置,及時平息事態。四要嚴格規范企業終結破產程序。一些破產企業可能存在規避法律、惡意逃避債務、危害債權人債權和金融安全的行為,比如搞“假破產、真逃債”、“大船擱淺,舢板逃生”、“金蟬脫殼”。對此,在企業依法破產的過程中,一定要從源頭上化解矛盾,規范清算行為,嚴把清算關,嚴把財產變現關,嚴把債權保護關,妥善安置分流企業員工。
(三)“無辜的,不要讓他陪綁”。要積極主動,依法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企業自負盈虧,尤其是那些抽取企業資金孤注一擲的“炒房客”、風投者應該風險自擔,但廣大企業員工、普通老百姓是無辜的,要依法維護其權益,防止陪綁。一要全力查處惡意欠薪行為。對惡意欠薪行為,要堅持嚴查快辦,并抓好典型個案宣傳,以儆效尤。同時,要健全完善企業工資支付保障金制度、勞資糾紛政府應急金制度。重點針對租賃廠房經營的企業,在辦理工商營業執照時,收取一定數額的工資支付保障金。為了不額外增加正常用工企業的負擔,各地政府要按一定比例設立政府勞資糾紛應急金。二要嚴厲打擊涉眾型經濟犯罪。對非法吸存、集資詐騙等涉眾型經濟犯罪,特別是涉及人數眾多、金額巨大的案件,要高度重視,成立專門工作組,迅速開展案件偵破和財產保全等工作。對群眾反映強烈、恨之入骨的惡意隱匿、轉移財產及外逃的犯罪分子,要集中精力,盡快查清,全力抓捕,依法重判,并廣泛宣傳,以震懾犯罪,安撫民心。對部分群眾由于經濟上遭受損失,情緒激動,可能會有過激行為的,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做深做細思想工作,認真落實預防措施。對少數家庭損失嚴重,生產生活陷入較大困難的,要通過各種途徑,主動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要積極協調組織金融、公安、房管、國土、交管等有關部門,最大限度地開展追贓、追款工作,必要時全力爭取溫州市外相關城市的支持配合,最大限度挽回群眾損失。三要做好弱勢群體救助維權等工作。關注弱勢群體、低收入群體,特別是加強對外來民工的就業服務,不斷推進人力資源市場服務平臺建設,將稅費減免、社保補貼、用工補助等各項優惠措施落實到位。強化救助保障,特別是對失業外來人員生活遇到困難的,要及時予以臨時生活救助。強化維權服務,加強涉企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外來務工人員依法維權。四是加強社會面治安防控。突出以閑散外來人員為重點,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對一些無生活來源的長期閑散外來人員,應盡力勸其返回原籍。堅持嚴打高壓,深入組織開展反“兩搶一盜”、“打黑除惡”等專項打擊行動。對黑惡勢力插手參與勞資糾紛、債務糾紛的,對存在涉黑涉惡背景的民間借貸團伙,對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搞打砸搶、暴力脅迫當事人等違法犯罪行為,要果斷予以打擊,決不使其形成氣候。
(四)“攪和的,決不讓他得逞”。要嚴密防范,防止給敵對分子以可乘之機。一要牢固樹立政權意識。在各項處置工作中,一定要高度警惕,進一步提高政治敏感性。注重方法策略,密切關注敵情動向,有針對性地落實各種行之有效的維穩舉措,確保既達到工作目的,又不會授人以柄,實現處置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二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營造寬松的外部輿論環境,樹立信心、穩定人心。特別在應急處置工作中,要全力搶占宣傳引導的第一時間,爭搶第一報道權、第一解釋權,主動占據輿論制高點。三要妥善應對負面輿情。加大對非法網絡輿論的打擊力度,及時發現、封堵、刪除有害信息,對一些造謠生事、影響惡劣的,要落地查人,看準時機堅決依法打擊。對來溫的眾多媒體記者,要加強依法管理,對惡意中傷、不懷好意的重點媒體要加強管控,防止惡意炒作。要嚴厲打擊網上串聯煽動、組織策劃群體性事件等違法犯罪活動,嚴密防止敵對勢力滲透破壞活動。
D616
A
1674-3040(2012)03-0020-05
2012-04-20
周昌碧,中共浙江省溫州市委政法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該論文獲2011年浙江省政法委系統優秀調研成果一等獎。
(責任編輯:尤煒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