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偉龍
(湖州市公安局南潯區分局,浙江 湖州 313000)
對群體性治安事件處置工作的若干思考
□曹偉龍
(湖州市公安局南潯區分局,浙江 湖州 313000)
當前群體性治安事件具有參與主體復雜化,活動形式組織化,誘發因素多樣化,社會危害趨重化等特點。在處置過程中存在對處置的規律、政策、手段等系統認識、把握不夠;處置原則與處置戰術的運用不夠協調一致;應急處突專業隊伍建設亟待加強;處置預案的針對性操作性不夠強等問題。對此,必須堅持黨政主導,進一步明確群體性治安事件處置責任;必須準確把握群體性治安事件處置的規律、政策及策略;必須建立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應急處突專業隊伍;必須建立健全預防、處置群體性治安事件的長效機制。
群體性治安事件;處置;專業隊伍;機制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矛盾日益凸顯,群眾心理和社會心態日益復雜,因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群體性治安事件日漸增多,并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社會政治和治安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積極穩妥地處置群體性治安事件,將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公安機關必須重視的一項重大課題。筆者認為,要妥善處置群體性治安事件,首先要深入分析當前群體性治安事件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準確把握處置規律,結合實際研究落實有針對性的處置方法與措施。
群體性治安事件是指某些群體或個人為滿足其特定的需要,選擇特定的時機和環境,實施危害社會安寧、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行為,并造成較大影響和危害的事件。
(一)當前群體性治安事件的表現形式。當前群體性治安事件的主要表現形式有五種。一是嚴重擾亂政府機關正常工作秩序的集體上訪活動;二是聚眾圍攻黨政領導,圍堵沖擊黨政機關、司法機關、軍事機關和重要警衛目標等重點單位和要害部位;三是聚眾堵塞鐵路和國道、省道等交通干線,擾亂交通秩序;四是聚眾阻礙企事業單位生產、施工和工作,打砸、哄搶公私財產,嚴重擾亂企事業單位正常工作秩序;五是聚眾械斗、騷亂。
(二)當前群體性治安事件的基本特點。
一是參與主體復雜化。近年來,群體性治安事件參與人員呈多元化趨勢,身份日益復雜,不僅有改制下崗工人、農民工,也有出租車司機、退伍軍人等,少數地方甚至還有教師、基層干部等,涉及的社會面較廣,一旦演變成群體性事件,“觀眾”也會成為“運動員”,導致參與人數的擴大和主體的進一步復雜化。
二是活動形式組織化。大多數群體性突發事件由以往的自發松散的狀態,發展到集體開會商討,制訂行動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實施,甚至發展為網上網下、境內境外共同參與等,給事件處置、調查取證和事后打擊處理帶來難度。
三是誘發因素多樣化。有因勞務糾紛、交通和醫療等的非正常死亡事故而引起的群體性治安事件;有因企業的改制、倒閉、兼并、破產引起的群體性治安事件;有因國家工作人員執法不公、工作方法簡單粗暴引起的群體性治安事件;還有因城市拆建改造、土地征用引起的群體性治安事件。
四是社會危害趨重化。群體性突發事件爆發迅猛,蔓延迅速,參與人數、行為方式以及后果往往猝不及防。由于群體情緒易交叉感染,形成過激群體行為,過激群體行為又會形成狂熱狀態,會伴生出擾亂公共秩序、堵交通、打砸等違法行為,嚴重影響局部地區的社會穩定。
近幾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及公安機關對群體性治安事件的預防與處置工作越來越重視,總體上講預防與處置水平穩步提升,但是與嚴峻的社會治安形勢相比,與群體性治安事件處置的高要求相比,當前的處置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適應、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黨委政府、公安機關對群體性事件處置的規律、政策、手段等系統認識、把握不夠。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矛盾也隨之接踵而來,中央、省、市關于處置群體性事件的領導講話、方案預案等也隨之增多,然而這些材料往往以秘密文件的形式閱后歸檔,相關部門對一些法律法規、處置手段的認知度不夠高,對維穩工作缺乏系統研究,對維穩規律的認識和把握能力較弱,往往由于對有些事件處置不夠到位、前期準備不夠充分等原因,錯失處置良機,導致小事拖大。由于對群體性事件處置的規律、政策、手段等系統把握不夠,由此產生日常的處置機制不完善、責任不明確,處置得早這一要求難以落實,往往由小事演變成大事。
(二)“三慎”原則、“三宜三不宜”要求與處置戰術的把握運用還不夠協調一致。“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強制措施”的“三慎”原則,不能簡單理解為不用,需對“慎”有正確的認識,對“用”有正確的判定。“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結,宜順不宜激”的要求也不能停留在口頭上,需體現到處置工作的各個環節,是各種措施綜合運用時需把握的要求。但是,在處置群體性治安事件的過程中,部分基層所隊負責人片面理解“三慎”原則和“三宜三不宜”要求,沒有很好地與事件的初期、中期和后期的處置戰機有機結合起來,往往憑感覺處置,缺乏對事件的性質、危害程度以及處置準備工作的匹配性的評估,也沒有對處置戰略與戰術問題進行認真研究,導致在處置過程中存在縮手縮腳、該出手時不出手的問題。戰略戰術更多地體現于軍事領域,而面對重大群體性事件的處置,要調動上千人的整體聯動,就必然會遇到戰略戰術的運用與相關原則和要求的結合,這是當前我們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戰略與戰術的研究與運用,是為了在總體部署上和具體行動中確定科學的目標方向與措施方法,簡單地講,戰略就是做正確的事,戰術就是要把事做對。處置重大群體性事件時涉及到多個警種、眾多群體,如果缺乏對處置戰略與戰術問題的研究,不能靈活運用有針對性的措施方法,就很難成功處置群體性事件。
(三)應急處突專業隊伍建設亟待加強。著名的管理培訓專家余世維先生對如何做成一件事情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他在《贏在執行》講座中指出,做好一件事情需要解決好人員、戰略、戰術三個方面的問題,而且人員是第一位的,因為戰略、戰術的正確需要人員來保證。群體性治安事件要處置得早、處置得小,除了要有優秀的指揮員外,還必須有一支訓練有素的應急處突專業隊伍。因為臨時建立處突隊伍,一方面聚集的時間長,另一方面相互配合不默契,戰術的運用無法實現,而且一旦某個細節出現問題,極易導致事態激化。
(四)處置預案的針對性操作性不夠強。在每個事件的處置工作中,由于群體性事件的環境、起因等因素不同,處置的戰術、手段也要求不同,即使是同類的群體性事件,受現場環境、參與人員等影響,預案也需要視情況及時調整變化。在處置群體性治安事件時,雖然各個層面的處置工作預案、方案都有制定,但是不同程度地存在預案停留在書面的問題,導致處置預案缺乏針對性、操作性,一旦遇到突發情況,往往難以有效應對。
就公安機關來講,在群體性治安事件處置中必須做到指導思想明確、職能定位準確、處置方法正確,按照“三宜三不宜”的要求,注重對群體性治安事件處置戰略戰術的研究與運用,加強應急處突專業力量建設,建立健全管用的配套工作機制,確保矛盾“軟著陸”。
(一)必須堅持黨政主導,進一步明確群體性治安事件處置責任。群體性治安事件是各種社會矛盾的綜合反映,處置工作往往涉及多個單位部門,哪一個單位單獨出面都很難處理好。因此,只有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共同開展處置工作,充分發揮職能部門業務線上的主力軍作用,使各方統一協調行動,避免相互扯皮、推諉的行為,才能達到處置群體性治安事件預期的效果。公安機關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在黨委政府的整體工作部署下,從維護穩定大局出發,積極當好參謀助手,堅決果斷、有序有力地開展處置工作。
(二)必須準確把握群體性治安事件處置的規律、政策及策略。黨政領導、公安局班子成員、基層所隊負責人應認真學習消化上級關于處置群體性事件的講話精神、方案預案以及《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等法律法規,準確把握處置群體性事件的相關原則、政策及法律法規,全面掌握處置的基本策略和戰術,做到認識上、行動上不發生偏差。綜合考慮處置現場的情況、參與群體的大小、進出的路線等因素,制定完備的處置預案、方案,確保針對性、操作性強。在充分評估事件的性質、危害程度以及處置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因情果斷出手,防止因警力和強制措施當用不用而貽誤時機。區分不同性質,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調解等方法,采取宣傳教育、疏導勸阻、分散驅散、當場傳喚、強制帶離等措施有效控制現場局勢,同時注重網上網下工作的同步開展。
(三)必須建立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應急處突專業隊伍。就縣區公安局層面來講,應急處突專業隊伍人員數量應不少于200人,統一實行軍事化管理,平時參加巡邏防控工作;積極爭取黨委政府支持,根據總體物價水平和城鎮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幅度,提高應急處突隊員的工資待遇,增強其職業歸屬感;強化應急處突隊員能力素質建設,加強針對性的訓練演練,著力在法律法規學習掌握、警械裝備使用、處置戰術運用上求突破,做到關鍵時刻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就全市層面而言,應針對各類事件加強整體聯動的演練。
(四)必須建立健全預防與處置群體性治安事件的長效機制。結合群體性治安事件的規律特點,按照“發現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處置得好”的要求,突出黨政主導、部門聯動、落實責任,結合維穩工作的各項要求,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通過機制建設,有效推進維穩工作的齊抓共管,實現維穩責任主體歸位。2008年,湖州市公安局南潯分局推動黨委政府建立健全了宗教領域維穩工作機制、輿情危機控制處置機制、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群體性事件處置機制、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機制、重點對象幫助教育轉化機制、重點項目推進穩定評估機制、維穩工作領導責任及責任追究機制等八項維穩工作機制,2008年、2009年、2010年全區群體性治安事件發生數同比分別下降8.9%、12.2%、55.6%,2011年同比持平。與此同時,要將機制運行情況納入平安考核內容,做到常態化運作。
D631
A
1674-3040(2012)03-0089-03
2012-03-20
曹偉龍,中共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委常委、湖州市公安局南潯區分局局長,本刊湖州市公安局南潯區分局理論研究基地首席研究員。
(責任編輯:潘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