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調研組
(臺州市公安局,浙江 臺州 31800)
臺州市城區交通管理勤務機制改革的實踐與思考
□臺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調研組*
(臺州市公安局,浙江 臺州 31800)
由于交通安全形勢日益嚴峻,改革傳統的交通管理機制顯得尤為迫切。臺州市交警部門緊緊抓住城區交通管理面臨的新矛盾,深入推進城區交通管理勤務機制改革,實現了勤務機制的三大轉變,工作面貌明顯好轉。進一步推進勤務機制改革要堅持正確理念,堅定決心,追求實效。
城區交通;交通管理;勤務機制;臺州
當前,隨著臺州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城區交通管理壓力日益增大,傳統勤務機制的弊端隨之凸顯。對此,臺州市公安局堅持以問題為牽引,立足路面主戰場,沿著“傳統+科技”路徑推進勤務機制改革,通過屯警路面、網格化布警,切實提升對面上交通秩序的駕馭力,走出了新形勢下加強城區交通管理的新路子,取得了明顯實效。
勤務機制必須與交通管理工作要求相匹配,能夠實現管理效能最大化,否則,將嚴重制約工作開展。交通管理的內部勤務機制必須主動適應外部形勢變化,這種變化正是勤務機制改革的背景和動力。
(一)開展城區勤務機制改革的背景。
1.群眾期待改革。民意導向是臺州市公安工作的總方向。近年來,臺州市在警民懇談、大走訪“開門評警”、行風政風民主評議等活動中,掌握了大量社情民意。從各方面反饋情況看,群眾對于緩解交通“兩難”問題的訴求異常強烈,期盼交警部門更加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
2.形勢倒逼改革。當前,臺州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城區交通管理正面臨著事故多發、擁堵問題凸顯、服務水平滯后等一系列問題。原有勤務機制粗放式管理的問題逐步暴露,如分工不明確、工作難落實問題;吃“大鍋飯”、搞“一陣風”運動式管理問題;基層機關化、坐等辦案被動式管理問題,等等。這種勤務機制與新形勢新要求構成矛盾。不盡快破解這些矛盾,必將使得全盤工作陷入更加被動的境地。
3.創新引領改革。從臺州路橋、椒江等先行開展勤務機制改革的地區看,通過提高路面見警率,加大了路面管控力度,迅速形成了交通嚴管態勢,促進了交通秩序的持續好轉,更重要的是上述兩地通過民警上路來歷練隊伍,治庸、治懶、治散,帶動了業務工作和隊伍建設兩促進、兩提高。改革現行勤務機制是臺州市交管工作順應形勢發展的現實選擇。
(二)城區勤務機制改革的具體做法。
1.落實“兩化”要求,實現網格布警。一是轄區網格化。根據各地道路實際情況、路口路段復雜程度、管理工作任務輕重等將城區細分成若干個網格。每個網格有負責人、有專職隊伍、有明確工作任務。臺州市路橋城區交警中隊把整個轄區分割成4個交通安全管理責任區,一名副中隊長負責一個責任區的管理,每個網格組配備民警2-4人,協警20-30人。二是任務項目化。對每個網格所承擔的管理任務逐項明確。要求實現六個到位:①警力安排到位。早晚高峰主要路口有人上崗執勤;主要道路有人巡邏;重點路口有人執勤。②排堵保暢到位。對區塊內的堵點、亂點進行動態排查和及時治理,采取有效措施,緩解擁堵,確保暢通。③快速處置到位。網格組負責轄區內事故的先期處置,要求快速反應,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將事故對道路交通的影響降到最低。④安全設施維護到位。各網格組監管區塊內的標志標線等安全設施,遇有標線不清或標志設置不合理的,提出整改方案,及時予以解決。⑤溝通協調到位。對區塊內的紅綠燈參數設置、路口渠化、車道設置、配建停車場、挖掘道路等交通管理工作提出意見,并協調有關部門解決。⑥事故預防到位。要求各網格組定期研判區塊內的交通事故,分析成因,開展針對性整治。
2.堅持三個結合,豐富改革內涵。一是堅持與科技強警相結合。將建立新勤務機制納入現代指揮體系構建中。截止2011年年底,臺州市9個縣市區將全部建立交通管控中心。管控中心接入了信號控制、電子警察等系統,實現了信息一體化。為一線執勤民警全部配備具有GPS定位功能的移動警務通,建立了重大、突發警情網格組執勤民警快速響應機制,提高了快速反應能力。同時,利用GPS還解決了見警率考核難的問題。二是堅持與管理創新相結合。為充分發揮網格勤務屯警街面、反應快速的優勢,對一定額度內無異議的純經損事故由網格組民警到場協調撤離現場,切實做到“快到、快斷、快撤、快疏”;對重大事故由網格組民警先期到場維護秩序、疏導交通,最大限度地確保城區暢通。三是堅持與隊伍建設相結合。堅持評先評優工作向一線傾斜,高度關注來自一線、堅守一線、服務一線的好交警,用身邊的典型感召隊伍、鼓舞斗志,挖掘、培養了黃巖九峰路口好交警王義生、路橋女子崗亭等一批交警典型,為深化勤務機制改革注入強勁動力。
3.強化四項舉措,加快改革進度。改革是新舊事物更替的過程,期間必將涉及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在推進勤務機制改革過程中,市局著力抓好四個關鍵環節消解阻力。一是統一思想。改革的最大阻力在于人的思想,推進改革首要任務是化解抵觸情緒。為此,市局將勤務機制改革要求納入市對縣的打防控考核,以統一各局“一把手”思想;通過召開座談會、動員會、現場會等,統一交警大隊班子成員思想;通過強化典型宣傳、完善獎罰機制等,統一民警思想,上下達成共識。二是試點引路。為使一些普遍性、典型性問題充分暴露、提前應對、盡早解決,使改革全面順利推進,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水平、城市道路狀況等諸多因素,精心選取了路橋、椒江、三門三地進行試點,及時進行總結,使得各個層面的改革都有參照樣板。三是強化保障。為有效解決改革中涉及的人、財、物等問題,通過合并內設科室減少機關警力、壯大協警隊伍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將警力向一線傾斜。各縣市區大隊分別精減內設機構1-3個,新增交通協管員20-100人。此外,通過劃撥專項經費解決裝備問題,全面提升保障水平。四是考核引導。堅持支隊、大隊、中隊分級考核。支隊對大隊的考核不僅突出見警率、管事率等量化指標,而且增加了當事人滿意度、群眾認可度等新的要求;大隊重點解決一線人員干什么和怎么干的問題;中隊具體負責各項任務的最終落實。分級考核形式各有側重,逐步細化,體現了科學、客觀、公正的要求。
(一)勤務機制的三大轉變。勤務機制改革是構建現代警務機制的必然要求。從本質上而言,勤務機制改革是新形勢下公安機關的一場“自我革命”。臺州市的改革不是機械地對原有勤務機制的修修補補,而是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深刻轉變。
一是從被動勤務向主動勤務轉變。當前交警的信息化建設漸成規模,這也使得民警對科技設備的依賴性日增,靠設備執法、靠設備管理等被動式工作傾向日益凸現。2010年,臺州市非現場交通執法占比高達九成。新勤務機制體現了“主動”,堅持以路面為主戰場,科技武裝的交警上路,提升了對轄區交通管理問題的感知力,使得警務活動從被動反應向主動管理、主動服務轉變。
二是從粗放式勤務向精細化勤務轉變。新勤務機制利用網格的形式對日益繁重的城區交通管理職責進行細化,并對各個網格組承擔的工作職責進行項目化分解和量化考核,精細化的管理使得管理的針對性、及時性、有效性不斷增強,從機制入手推動了管理效能的提高。
三是從“運動式”勤務向“基礎型”勤務轉變。隨著近年來交通形勢的變化,管理任務不斷加重,各級專項行動接踵而至,“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這些專項行動最終都要在基層落實。對于打不完的“運動戰”,基層極度緊缺的警力只能是拆東墻補西墻,工作陷于被動應付狀態,最終是削弱甚至荒廢了基礎。新的勤務機制強調了“基礎”,立足路面主戰場,警力下沉,重心下移,保障下傾,固本強基,實現了從“運動式”勤務向“基礎型”勤務的轉變。
(二)工作面貌的五點變化。勤務機制改革的三個轉變帶來了城區交通管理上五個方面的明顯變化。
一是事故處理“快”了。各地采取網格組事故先期到達現場和一般經損事故快速處理的模式后,出警速度大幅提高,事故處理成本明顯削減。據臺州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統計,勤務機制改革后,城區交通事故出警用時縮短了5分鐘,群眾滿意度上升了14個百分點,42%的經損事故能夠通過網格勤務處理。
二是城區道路“暢”了。勤務機制改革實施以后,全市共消除堵點23個,沒有發生長時間大面積交通擁堵,特別是主城區的椒江大橋、金三角、市府大道等易打結路段得到了及時有效治理。
三是基礎管理“實”了。城區交通標志標線進一步完善,全市新施劃免費停車位2600個,對一批被挪用的車位進行恢復,切實改變了無序停車的狀況;協調交通、城建部門,完善標志212塊,新施劃標線370平方米,渠化路口26個;對紅綠燈進行智能化改造,全市有4個縣市區紅綠燈實現統一聯網和配時優化。
四是隊伍形象“好”了。新勤務機制很好地歷練了交警隊伍。2011年,全市有3人被評為浙江省公安機關優秀共產黨員;4人被評為省執法標兵;3人榮記個人三等功。全市新建了一批崗亭,推出了全省首個以民警命名的崗亭——王義生文明執法示范崗。
五是警務效能“高”了。新勤務機制的綜合成效逐步顯現。通過加強路面動態監管,有效地破解了重點車輛監管難的問題。將“禁酒駕”整治作為一項常態工作,查處酒駕總例數繼續穩居全省各地市前列。在“清網行動”中,充分發揮新勤務機制的優勢,反復上門開展規勸,本地逃犯清網率達72%。
改革是破舊立新,是事物發展的內在要求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成功的改革對于帶動事業突破困局具有決定性意義。基于臺州交警的勤務機制改革實踐,筆者認為,改革需牢牢把握并始終堅持以下三點。
(一)改革要堅持正確理念引領。思想決定行動,理念好比舵手,改革所秉持的理念直接掌控著改革的前進方向。
1.堅持民意導向。交管事業的發展進步,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生命權、健康權、出行權,交通管理是保民安、惠民生的崇高事業。只有把群眾當主人、當老師,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始終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去改進工作,把緩解群眾最為關心的城市“兩難”問題作為改革首要任務,才能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積極作為、主動作為。
2.堅持實事求是。不僅要注重準確把握警務工作發展的潮流和趨勢,自覺將改革納入構建現代警務機制總框架內,而且要理性分析臺州交通管理工作所處階段和在全省所處的位置,客觀看待當前正面臨的道路交通事故多發、城市道路交通擁堵問題凸顯、服務水平滯后等問題,堅持以問題為牽引推進改革,使得改革深深扎根于現實土壤。
3.堅持“傳統+科技”。“傳統+科技”是近年來指導臺州公安工作的重要理念,也是發展經驗的總結。在推進改革過程中,既要繼承傳統又要發展傳統,要以民警上路為基礎,最大限度地將警力撒向路面,開展主動管理,積極服務群眾,同時又大力借助科技手段,提升警務效能,以管理模式的優化和科技手段的運用帶動管理水平提升。
(二)改革要堅定決心。一要敢于碰硬。在當前交警隊伍普遍面臨年齡偏大、基層民警長期處于超負荷工作的情況下,改革觸動每個人的利益,出現阻力是難免的。實踐中,要慎開口子、不搞例外,特別是在精減機關警力下基層等觸及核心利益時,要堅定決心,排除一切阻力,一抓到底。二要持之以恒。要充分估計改革中有可能遭遇的阻力,正確看待改革初期的困境,正確看待可能出現的反復。雖然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可能會經歷陣痛,在短期內,民警會加壓增負,會有不適應,但逐步走上正軌后,會為民警全面減壓減負、會給整個公安工作提速增效。
(三)改革要追求實在的效果。改革成敗最終看效果,不僅要看近期效果,而且要看長遠效果;不僅要看到有形的變化,而且要總結潛在的改變。改革中,不僅要關注事故處理速度、城區暢通程度、基礎管理力度、隊伍建設和諧度等有形指標,而且要關注改革是否能破解管理難題、是否能贏得民警擁護、是否能得到社會認可等深層次問題。只有勇于進入改革“深水區”,才能實現改革的最終目標,即提升群眾的滿意度。
D631.5
B
1674-3040(2012)03-0095-04
2012-03-20
*調研組組長:張軍清,浙江省臺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政委;成員:趙宗高,該支隊副支隊長;盧建國,該支隊辦公室主任;尹紹輝,該支隊秩序大隊大隊長;何丹婭,該支隊民警。
(責任編輯:常 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