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靈喜 (山東省司法廳副廳長 山東濟南 250014) ■文
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與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Firmly Establishing Mass Viewpoint and Deepening Legal Popularization and Governance According to Law
馬靈喜 (山東省司法廳副廳長 山東濟南 250014) ■文
普法依法治理作為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認真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關于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必須樹立群眾觀點、站穩群眾立場、增進群眾感情,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把以人為本、普法為民的理念落實到各項工作之中,深入推進整體工作的創新發展,讓 "法"的理念、 "法"的精神、 "法"的自覺,融入到每一位公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讓全體人民共享法治建設的成果。
普法是通過一定的法制宣傳教育形式,把法律交給人民,使人民成為法律的主人;依法治理是人民群眾通過法律手段管理公共事務的創造性活動,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生動實踐。這一定位充分揭示了全民性是普法依法治理的根本特性,即宣傳教育主體和對象具有全民性,依法治理主體和目的也具有全民性。為此,我國在六個五年法制宣傳教育規劃中都明確規定,法制宣傳教育的對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關于 "要加強對全體人民的普法宣傳教育"的重要指示,進一步闡明了普法依法治理的全民性之根本特性。只有自覺樹立群眾觀點,主動面向群眾,服務引導群眾、維護群眾利益,才能確保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屬于人民、服務人民的性質和方向。
群眾路線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法律的制定,是將人民意志上升為國家法律的過程;法律知識的普及和運用,則是增強群眾法治意識、提高群眾法治素質、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和具體體現。縱觀26年的發展歷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作為重要的指導思想;始終把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群眾,作為重要的基本原則。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以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服務科學發展,是法制宣傳教育的中心任務。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是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普法依法治理服務科學發展,首先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這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核心,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發展主體作用,最大程度地激發和釋放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開展普法依法治理,把法律交給人民,服務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確保人民群眾依法維護權益、依法實現權益、依法發展權益,在法律的護佑下,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是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應該始終如一堅持的價值取向。
當前,我國既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和社會矛盾多發,房屋拆遷、涉法涉訴、國企改制、土地征用問題和住房、看病、就業、上學等基本民生問題,群眾反映強烈,嚴重損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象還時有發生,保障改善民生的任務相當艱巨,事關國家長治久安。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第七次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同志明確要求,把法制宣傳教育與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法制宣傳教育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堅持以人為本,貼近群眾、服務群眾,注重運用法律保障群眾切身利益,讓廣大群眾從嚴格規范、公正廉潔執法司法中感受到法律的尊嚴權威和社會的公平正義。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服務保障改善民生,需要通過普及法律知識、開展依法治理,為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和法制保障。
樹立群眾觀點,從工作理念、工作內容、工作措施、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全面認識和深刻把握一系列新要求,適應新變化,更加主動地推動工作深入發展。
"以人為本、普法為民"理念,是普法依法治理踐行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基點和工作切入點。周永康同志在中央政法機關光榮傳統教育報告會上指出,執法為民、服務群眾是政法隊伍的價值追求。在突出加強群眾工作的新形勢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樹立群眾觀點,必須將 "以人為本、普法為民"作為價值追求,堅持牢記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法律的新需求新期待作為工作的第一任務,正確把握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共同利益、不同群體特殊利益的關系,兼顧好各方面群眾關切,引導群眾擺正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必須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第一標準,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任務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實做到把法制宣傳教育的過程變為普及法律知識、武裝群眾頭腦的過程;把依法治理的過程變成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增強群眾幸福感的過程;把法治文化建設過程變成弘揚法治精神、凝心聚力、團結引導群眾前進的過程。
億萬人民群眾是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主體,做好新形勢下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必須讓群眾來參與、讓群眾來評判、讓群眾唱主角。這一主體地位決定了普法依法治理必須把為了群眾、服務群眾作為工作基點和歸宿。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必須充分反映群眾愿望、滿足群眾需求,回答群眾關切、解答思想疑惑,反映人民心聲、通達社情民意。開展依法治理,必須認真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注重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地為群眾代言、為群眾謀利,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開展法治文化建設,必須將法治文化納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范疇,統籌安排,擴大法治文化陣地,拓展法治文化載體,創新法治文化形式,豐富法治文化活動,加大文化產品和服務中的法治元素含量,更多地提供基層群眾喜歡的法治文化產品和法治文化服務,做到法律走進千家萬戶,入耳入腦,潛移默化。
必須充分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考慮統籌好不同群眾的利益和承受能力,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法制宣傳、依法治理和的法治文化建設的熱情,絕不能干勞民傷財、違反群眾意愿的事。積極構建縣鄉村三級工作聯系點網絡,將聯系點建設的觸角延伸到城鄉村居、廠礦車間、商貿攤點、服務窗口等,深入到事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最基層,從基層實踐和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營養,不斷創新發展。必須著眼全局、立足源頭,深化民主法治村 (居)和其他一系列相關民主法治創建工作,推動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依法解決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突出問題,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確實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法律就是 "護身符",依法治理就是 "保護屏"。
群眾立場的核心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必須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牢記人民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視群眾為親人,把群眾當主人,形成大家做、共同做、就近做、隨時做的良好工作局面。必須充分認識當前利益調整期與矛盾凸顯期群眾工作面臨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監督意識不斷增強,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強烈等一系列新形勢,把宣傳教育群眾與團結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服務群眾與尊重群眾結合起來。必須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善于換位思考,與群眾站在一起,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特別是要學會從群眾的角度看問題,用群眾的眼光去認識問題,置身于群眾之中,把自己真正當成是普通群眾的一員,把群眾反映的問題當家事,帶著感情去研究政策、制定措施,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注重借助現代科技手段,采取群眾喜歡的語言、方式和方法,教育引導群眾前進,不斷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群眾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做好群眾工作、服務群眾的思想基礎。這一觀點主要包括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向人民群眾學習;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干部的權利是人民賦予;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教育引導群眾前進;群眾利益無小事等基本觀點。普法依法治理必須結合工作實際,開展黨的宗旨和群眾觀點再教育,重點解決好對群眾的感情問題,真正把群眾當主人當親人,把群眾的事當自己的事來辦,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當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應著力樹立三個觀念:
一是群眾工作機關和群眾工作者的觀念。周永康同志強調指出,政法機關的根本屬性是人民性,根本職能是為人民服務。政法干警天天與群眾打交道,每一項工作都與群眾息息相關。政法機關既是執法、司法機關,也是群眾工作機關;政法干警既是執法、司法工作者,也是群眾工作者。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周永康同志的重要指示,按照群眾工作機關和群眾工作者的標準和要求,切實加強自身建設,打造和叫響 "群眾工作"這一嶄新品牌。
二是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觀念。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普法依法治理實踐的主體。無論是法制宣傳教育,還是依法治理,還是法治文化建設,都要積極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都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法治的新關切新期待,都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廣大人民群眾在法治的護佑下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幸福。離開人民群眾的參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三是尊重實踐、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觀念。生活之樹長青,實踐是創新之源。注重實踐,從本質上講就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有效地組織起來,就可以形成不可戰勝的力量。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認識和解決這些問題,從本本上是找不到現成答案的,而只能到群眾的實踐中去找辦法。普法依法治理的歷程充分說明,人民群眾是推動這項事業發展的真正動力。只有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充分相信群眾、密切聯系群眾,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才能不斷發展。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充分估計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力,不斷完善和創新工作聯系點制度,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相信和依靠群眾,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善于集中群眾的智慧,善于發現群眾的創新,善于總結群眾的做法,善于形成新鮮的經驗,做到點 "星星之火",成 "燎原之勢"。
周永康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強調指出,要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第一責任,切實抓緊抓好,推動社會管理取得長足進步,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作為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礎性工作,普法依法治理積極履行第一責任,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根據法制宣傳教育、依法治理和法治文化建設等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準確把握社會建設的主體,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群眾路線落到實處。
一是著眼于公民意識的全員化普及化,深入開展以憲法為統領的法制宣傳教育。現代公民意識最核心的觀念,是強調社會個體的主體意識和個體的主體解放,主要表現在維護、爭取自身的自由和權利的強烈意識,以及對社會中其他每一個個體的自由和權利的關注、尊重與維護,實質上是權利義務責任的有機統一。在全體公民中牢固樹立公民意識,是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任務和目標,也是黨的群眾觀點的重要體現。必須進一步深化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工作,深入開展以憲法為統領的法制宣傳教育,培養具有權利意識、義務意識、自主意識、程序規則意識、法治意識、納稅人意識、道德意識、生態意識、科學理性精神、具有與時代共同進步能力的現代公民,使廣大人民群眾正確地認識、積極而負責地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生活,以發展國家和社會為己任,實現自身全面發展。
二是著眼于維權機制的制度化規范化,深入開展以各項法治創建活動為載體的依法治理。開展各個層次、領域、行業的依法治理,說到底是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維護保障機制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根本落腳點在于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須充分發揮法律在科學發展中的規范、引導和保障作用,通過開展依法治理,促進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辦事水平進一步提升,進一步引導和保障群眾依法參與社會管理、依法表達利益訴求、依法解決矛盾糾紛,推動全社會法治化管理邁向常態化,努力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為落實群眾路線提供法律保障、夯實制度基礎。
三是著眼于行為方式的常態化固態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法治文化建設是普法依法治理新的發展階段。文化是靈魂、是支撐,法治文化建設興在知識傳播,重在精神培育,貴在行為養成。必須堅持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實踐與群眾文化生活有機結合,突出民主、權利、平等、公平、誠信等要素,將其寓于法治建設各個環節,植入各種文化表現形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使社會主義法律法規體系得到全體公民的普遍認同和遵守,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文化共識、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
群眾工作能力是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樹立群眾觀點的具體體現。要把提高群眾工作能力作為能力建設的核心內容,把爭做群眾工作的行家里手作為努力目標,重點在以下四個"關口"取得突破:
一是感情關---"心里"有群眾,從思想感情上貼近群眾。這是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增強群眾觀念、貫徹群眾路線的第一要義。要站在群眾立場處理問題,做人民群眾的代言人,為群眾利益鼓與呼,努力滿足百姓所需、所盼,把 "民生導向"、"民生幸福"落到實處。
二是語言關---"嘴里"有群眾,會說 "大白話"。話題選取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道理淺顯易懂,結合生產生活實際;讀物和輔導教材要個性化,要根據不同讀者,將 "法律語言"轉化為 "群眾語言",將深奧嚴謹的法理法語變成通俗易懂的白話俚語。
三是方法關---用群眾信得過的方式解疑釋惑、處理問題。要熟悉群眾生活習俗,同群眾交流溝通,要做到 "上得廳堂,入得廚房",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要處理好公仆關系,擺正自己的位置,變 "穩控群眾"為 "服務群眾"。要堅持依靠群眾又要教育和引導群眾前進的原則,既相信群眾和依靠群眾,但又不做群眾的尾巴,在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基礎上,教育群眾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引導群眾理性合法表達利益訴求。
四是業務關---熟練掌握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加強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的學習,加強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理論和法律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研究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進一步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團結和帶領群眾共同前進。
(責任編輯 趙海鷗)
book=80,ebook=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