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志強
截至2011年底,長治市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5142個,所有縣(市區)、鄉(鎮)和80%以上的行政村都建立了合作社,帶動19萬農戶生產營銷,社員人均純收入去年達到了7177元。長治市供銷合作社系統發展專業合作社171家,入社農戶7644戶,年幫助農民推銷農副產品42714.7萬元,幫助農民增加收入10105.6萬元。
據初步統計,全市五個縣區共有人口94萬人,耕地面積212.93萬畝,其中:小雜糧種植面積約17.79萬畝,干果類種植面積約3萬畝。此次調研中,小雜糧專業合作社有28個,干果類專業合作社22個。
第一,服務功能明顯增強。屯留縣嵐源油料種植專業合作社、武鄉三里灣種植專業合作社、沁縣華沁小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等發展較規范,能夠做到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操作規程、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質量標準、統一產品包裝、統一銷售等,帶動引導農戶專業化生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擴大了生產規模,增強了為農服務功能。
第二,品牌意識明顯增強。屯留、武鄉、沁縣、黎城供銷合作社積極引導專業合作社培育自己的品牌,樹立品牌意識,以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調研的專業合作社中,共有11個專業合作社為其產品注冊了商標,占到調研總數的22%。其余的專業合作社都表示下一步不僅要進行商標注冊,而且要申請產品QS認證,讓自己的產品能夠順利進入大型超市銷售,擴大產品的影響力,進一步做強做大市場。
第三,運行機制明顯規范。屯留10家專業合作社整體發展態勢好,處在良性發展軌道;平順縣的專業合作社在合作方式、經營內容、利益分配上,按照專業合作社章程規范運作;黎城縣對專業合作社建章立制,幫助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健全會計制度,完善內部利益分配,制訂盈余分配方案。
第四,帶動能力明顯增強。屯留10家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1320戶,入股金額7665萬元,年銷售額達4340萬元,年助農增收589.6萬元;沁縣入社農戶451戶,入股金額500.5萬元,年銷售2992萬元,幫助農民增收1758萬元。
第一,供銷合作社(基層供銷合作社)領辦。供銷合作社利用當地特色產業,以出資、入股的形式領辦專業合作社,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武鄉縣洪水供銷合作社牽頭組建了五星種植專業合作社,年推銷干果及小雜糧產品1500萬元,幫助農民增加收入1000萬元。在今年,合作社還申報了全國總社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沁縣旺旺達茸米開發有限公司由沁縣供銷合作社領辦,是一個集養殖、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龍頭企業。該公司年銷售小雜糧產品950萬元,可助農增收700萬元。
第二,聘請能人創辦。供銷合作社把農村一些市場經濟意識強、有經營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能人聘請到供銷合作社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吸納農民入社,逐步發展相關產業。武鄉縣源鑫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就是選聘武鄉故城權店村的梅杏種植大戶創辦的。該合作社主要從事核桃、梅杏等種植培育,此外還包括干鮮果的銷售等。目前,合作社有種植面積280畝,直接帶動農戶1000戶以上,年推銷農產品總額可達300萬元,助農增收80萬元,是當地較有實力的梅杏種植專業合作社。武鄉縣五龍山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聘請當地有種植中藥材經驗的能人領辦。該合作社主要以中藥材種植為主,現已投資50多萬元用于中藥材育苗、種植、聘請技術人員授課等。現在,合作社有中藥材種植面積150畝,年推銷產品總額140萬元,年助農增收25萬元。
第三,干部職工領辦。基層供銷合作社干部職工立足當地產業特點和發展趨勢,通過自己籌資、吸納社會資本等方式合作創辦合作社,并引導農民入社,從而不斷發展壯大。平順縣寺頭供銷合作社主任魏安根帶頭組建了天池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經過三年的發展,合作社的社員已從原來10余名社員,發展到目前的100多名社員,中藥材基地發展到2000畝。武鄉縣蟠龍供銷合作社下崗職工創辦的德鑫種植專業合作社,承包2座荒山共160多畝,用于種植梅杏、小米、核桃和無公害蔬菜。前期已投入30多萬元,主要用于引水灌溉和購買苗木等,年推銷產品100萬元,助農增收10萬元。
第四,龍頭企業牽頭帶動。在發展專業合作社的過程中,各級供銷合作社本著“開放辦社”原則,尋找規模大、效益好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行牽頭領辦。萬里香食品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3月,領辦了沁縣華沁小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領240多家農戶從事小雜糧種植、加工、銷售及野山豬、黑土豬的養殖等,并注冊了商標“沁家”,年銷售38種產品總額達300多萬元。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技術、資金、信息、購銷、加工、儲運等環節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真正形成了一條以“種植+養殖+深加工+銷售”的高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的良性循環產業鏈。
第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推進力度。五個縣區供銷合作社都成立了促進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專門機構(業務科)具體負責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指導服務工作。按照引導、規范、服務、管理的原則去創辦并為其提供信息服務,協調關系,搞好培訓,全方位大力度推進專業合作社發展。
第二,注重培訓示范,提高發展質量。為確保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黎城、平順等縣區社積極組織培訓班,培訓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財務人員以及基層社業務骨干,初步解決了農民如何合作,部門如何指導,干部如何管理等問題,有效提高了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質量。
第三,嚴格規范引導,夯實發展基礎。專業合作社在建章立制上加強規范,嚴格按照合作社的原則,實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規范運行;在完善內部收益分配上加強引導,建立健全相關財務制度、會計制度和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盈余分配方案;在規范產業開發上加強指導,指導農戶正確行使社員的權利和義務,創建優質名牌農產品,為構建農業產業化體系打好基礎。
第四,制定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五個縣區社將分別成立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來規范整合各分散的專業合作社。平順縣社計劃牽頭組建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及脫毒馬鈴薯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黎城縣社牽頭組建優質核桃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和“十里香”花椒生產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武鄉計劃由三里灣種植專業合作社牽頭組建小雜糧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由武鄉源鑫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牽頭組建梅杏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沁縣由旺旺達茸米開發有限公司牽頭組建小雜糧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同時將建設5個農產品交易市場,與專業合作社對接,確保農民的利益和農產品銷售渠道的暢通。
第一,經營規模小,自身經濟實力弱。除少數發展較好的專業合作社外,大多數合作經濟組織雖然在當地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民增收方面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還難以成為當地經濟支柱產業,其功能作用有限。
第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品普遍存在附加值低的問題。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主要是初級農產品,缺乏產品精深加工,無法提升產品檔次和技術含量,難以將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導致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如權店梅杏只能保存40天左右,當地沒有可供儲存和深加工的設備和場所,所以產品的價格很難有所提升。
第三,專業合作社人才匱乏。目前,人才匱乏已經成為合作社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在沁縣旭輝專業合作社的核桃種植基地,成片的核桃樹樹葉干黃、掛果率很低,負責人介紹,由于合作社受資金制約,沒有實力聘請專業人才前來指導、嫁接和修剪,核桃樹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產,農戶利益遭受到很大損失。
第四,農民合作意識薄弱,部分專業合作社呈現惡性競爭的態勢。武鄉縣權店村盛產梅杏,村里梅杏種植專業合作社共有5家,此次調研的源鑫種植專業合作社是銷量最好的一家。負責人介紹,他曾經提出聯合其余4家合作社共同開拓市場,提高銷售價格的設想,但是由于農民合作意識薄弱,不愿意聯合闖市場,導致目前各家合作社形成了搶顧客、搶市場、壓低價格銷售等惡性循環態勢。
第一,加強合作社自身建設。合作社要繼續建章立制,規范運作。合作社實行民主管理,獨立核算,建立會計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為合作社實現自我積累、自我壯大發展;宣傳引導農民入社,壯大專業合作社隊伍。
第二,繼續實施品牌戰略,擴大示范效應,進一步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知名度。供銷合作社要通過各種途徑深入普及商標知識,加大對農產品商標的注冊指導力度,鼓勵和扶持合作社結合區域優勢產業,加強資源整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提高合作社的品牌知名度、信譽度和市場影響力、競爭力。
第三,加大培訓力度,提升管理能力。有計劃地對合作社負責人、農村基層干部、重點農戶進行培訓,強化合作知識、市場經濟、內部管理等方面的知識。此外,可為農民合作社培養懂經營、會管理的骨干,使他們掌握合作原則、經營管理、利益分配等基本知識,提高他們解決生產經營困難和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
第四,急需成立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來規范、帶動專業合作社朝著規范、有序、健康的方向發展。成立聯合社來規范合作社運營,以克服分散的合作社帶來的弊端,實現降低生產成本、形成主導產業規模的目的。同時,這樣也利于解決科技推廣、資金信貸誠信及與企業密切合作中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