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時
供銷合作社生存發展的空間在農村,經營立足點在農業,服務對象是農民,建立新型供銷合作社的根本目標就是要順應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趨勢,積極開拓農村社區服務網絡建設,加快構建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滿足城鄉居民不斷變化的生產、生活需求,在推進城鄉資源優勢互補和城鄉社會協調發展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企業發展。
多年的為農服務實踐已經證明,供銷合作社的市場在農村,根基在農業、在農民。因此,供銷合作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改革發展進程中,必須堅定信心,深刻認識構建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對促進發展的內涵,認真把握黨和國家在供銷合作社開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方面給予的各項扶持政策,全身心投入到新農村流通服務網絡建設之中,以服務“三農”為己任,全力推動新型供銷合作社建設又好又快發展,使供銷合作社真正成為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
建設“新網工程”就是要通過新建、改造、重組等辦法,整合優化供銷合作社及社會現有經營網絡資源,在農村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流通方式。
2011年的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要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并、聯合、加盟等方式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對此,供銷合作社必須審時度勢,以固有的基層社、分銷店、綜合服務站、加盟店等優勢為依托,搶占先機,整合資源,聚集優勢力量,增強競爭力,提升供銷合作社服務新農村建設的特有功能。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自身能力因地制宜地制定發展規劃。在構建五大經營網絡中,一是依托基層社現有大院建設農村集貿市場。選擇人口稠密,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基層社,突出現有場院使用效果,培育建立農副產品集貿市場,農資、日用消費品、農副產品、廢舊物資、煙花爆竹連鎖經營和社區服務中心,擴大經營范圍和網絡服務體系,盤活基層社閑置資產。二是以農業生產資料為依托,利用基層社庫房和村級綜合服務站建立農資連鎖配送服務網絡,實行統一需求調查,統一購進銷售,統一種子應用服務。三是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依托,建立農產品購銷網絡。以基層社、專業合作社為重點,根據本區域資源條件,組織合作社成員,帶動農戶從事專業產業,按照龍頭企業主推品種統一發種,統一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統一價格、質量和收購標準,統一產品銷售結算,形成“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模式,當好農業產業化的助推器和基層社發展的拉力器。四是以煙花爆竹為依托,建立煙花爆竹連鎖經營網絡。五是以再生資源收購為依托,建立規范有序的廢舊物資收購回收利用網絡。
基層社的改造必須力求實效,形式多樣。總的原則是陣地不丟,資產不減,壯大自身實力,夯實為農服務基礎。可以采取股份制、兼并重組、骨干企業合作帶動、社會能人合資領辦等形式和辦法,通過資源重組,實現基層社與專業合作社的一體化經營。要本著圍繞一項產業、帶動一地農民、致富一村百姓、增強一社實力的主導思想,構筑“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突出供銷并舉、雙向流通和便民、惠民的特點,打造農產品順暢銷售的終端網絡。資源條件好、場地庫房寬敞的基層社、專業合作社,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業機械化耕作服務項目,以反租倒包的辦法,動員農民將耕地向專業合作社集中,統一實行農機化全程耕作,讓農民從現有耕地中解脫出來,由過去單獨種田的一項收入轉變為多項收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同時,基層社、專業合作社要立足自身優勢產業,在特色農產品發展上下功夫,做好規劃,打造名、優、特產品,以良好發展環境,獨特長遠的產業基礎,優良的農產品品質贏得國家政策支持,為基層社又好又快發展創造條件。要積極興辦綜合服務社,為農民提供安全可靠和質優價廉的生產、生活資料,打造農資和日用消費品便利流通的網絡終端。要引進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方式和技術人才,引導同一產業與綜合服務社進行聯合,達到借力發展,加快傳統型基層社向現代型基層社轉變。
龍頭企業對供銷合作社整體實力的提高具有重大影響。把社有企業現有資產充分利用起來,依托主營業務建立新型經營業態,通過改造嫁接,促其不斷做大做強。一是要利用現有的基礎條件和市場潛力組建龍頭企業。農業生產資料、廢舊物資、煙花爆竹連鎖配送中心,形成新的合作經營網絡體系龍頭。二是把農產品重點企業吸收引導到供銷合作社中來,在供銷合作社的引導下,依托當地資源建立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種植基地,帶動基層社和農戶從事規模化生產,形成利益共同體和農業產業化骨干龍頭企業。三是對社有企業有選擇地進行優化重組,實行資產、人員、管理、業務等經營要素的合理配置,培育經營有規模、管理上水平、帶動有能力的龍頭企業。四是招商引資、借助外力組建龍頭企業。要建立完善社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運行機制,集中優勢資產,加大資本運作力度,廣泛吸納社會資源,組建龍頭企業。
近年來,由供銷合作社引領創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步伐較快,產業經營已涵蓋了種植業、養殖業、運輸和農產品加工業,對引領農民增收致富和推動農村經濟繁榮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為了推動新型供銷合作社的加速發展,一是要強化制度建設,增強內在功能。要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實現合作社經營管理規范化、制度化;在生產上要制定統一的農產品技術和質量標準,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強化生產經營的質量監控,保障為社會提供安全、優質農產品;在活動形式上,要定期組織合作社成員召開會議,通報合作社運行進展、資金運用、經營效益情況,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項活動,解決成員在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增強成員的凝聚力、向心力,促進合作社的健康發展。二是要強化特有功能,促進農民增收。要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 “五個統一”特有功能,使入社成員真正得到實惠,這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要充分利用成員的一技之長,組建技術攻關組,統一實施農作物防病蟲措施,降低生產成本。要按照無公害、純綠色農產品生產要求創建自己的品牌,采取統一包裝等辦法,開拓農產品市場,使成員在品牌共享上得到利益。根據合作社發展,不斷增加技術和資金投入,注重產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合作項目開發,拉大產業鏈條,減少市場風險,最大限度提升農產品銷售價值,促進成員不斷增收。三是強化培訓,不斷增強成員素質。要按照分級培訓、注重引進的原則,不斷充實培訓內容,加強合作社成員的法律法規、政策運用、制度遵循、生產技能、營銷策略、管理經驗、財務知識、合作技巧等方面的專業培訓。注重人才引進,鼓勵技術及營銷管理人才到合作社工作,幫助解決合作社運作不科學、發展后勁不足問題。合作社的理事長應具備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奉獻意識并具有吃苦耐勞精神和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作風。合作社班子要精誠合作,要掌握過硬的生產管理技能,有較強的號召力,會市場營銷,懂品牌經營,擅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