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金冶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的信息獲取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轉變,人們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隨時獲取相關的知識和信息。但隨著電子化時代的到來,數字版權人和社會公眾利益之間的矛盾和權利沖突也不斷促使人們思考如何構建數字版權人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和諧關系。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測算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1年11月,我國網民總數已達5.05億,普及率達37.7%,較2010年年底提高了3.4個百分點。其中互聯網的寬帶用戶達到1.5億,比上一年凈增18.6%,手機網民數量達3.4億,總體網民當中手機用戶普及率達65.5%?!盵1]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信息的豐富性、廣泛性、快捷性促使國民閱讀習慣和閱讀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通過手機、智能電腦等閱讀終端進行閱讀已經成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了解信息、獲取知識、休閑娛樂的一種重要方式。民眾閱讀方式的轉變直接推動了數字出版業的發展?!?006年至今,數字出版產業總體收入情況為:2006年為213億,2007年為362.42億,2008為556.56億,2009年為799.4億,2010年為1051.79億,2010年總收入約是2006年總收入的5倍,年增加速度為49.73%?!盵2]從以上數字出版業總體收入情況可以看出,我國國民電子閱讀的比率正在快速增長。
數字化閱讀的發展以及其中所涉及的權利沖突要求我國的版權相關法律法規作出相應的修正,以保障我國數字化閱讀的健康發展,實現版權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與和諧關系的構建。我國對于版權保護的法律法規主要是1999年國家版權局發布的《關于制作數字化制品的著作權規定》,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44次會議通的《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以及2001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2002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等,但這些法律法規已不能滿足目前數字化時代版權問題的需要,版權糾紛時有發生。2002年海淀法院受理的著名法學家陳興良訴中國數字圖書館有限責任公司著作權侵權糾紛一案成為我國數字版權訴訟的典型案件。此后,類似的案件時有發生,這些案例凸顯了一個重要的法律問題,即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閱讀的數字化,原有的版權相關法律法規越來越不能適應數字化時代的需要。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對原有的著作權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合理使用”原則的界限由于閱讀的網絡化而變得模糊和難以確定,版權人的權利保護問題突顯,而社會公眾的利益也無法得到合理維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以及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等。[3]根據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規定,“著作權法第十條對著作權各項權利的規定均適用于數字化作品的著作權。將作品通過網絡向公眾傳播,屬于著作權法規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著作權人享有以該種方式使用或者許可他人使用作品,并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盵4]2006年國務院第135次常務會議通過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二條也規定:“權利人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受著作權法和本條例保護。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將他人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應當取得權利人許可,并支付報酬。”[5]從上述立法來看,法律賦予版權人相應權利的目的在于鼓勵版權人創作的積極性,尊重版權人的智力成果,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但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的傳播越來越輕松和便捷,將網上的數字化作品進行修改、復制、下載以及傳播和使用變得越來越容易,數字版權人各項權利的保護難度增加。雖然我國的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對版權人的權利和作品的“合理使用”進行了規定,但并不能完全適應閱讀數字化的特殊需要,用戶擅自將網上的版權作品以不同形式存儲或復制下來,是用于商業目的或個人參考,其界限難以劃清,而對于版權人來說,由于侵權對象的不確定、廣泛性和復雜性而使其維權困難重重。
版權立法的目的在于既要保護版權人的利益,同時也應該關注知識的社會效用和價值,我國著作權法第一條就明確提出著作權法的目的在于“鼓勵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6]所以,版權法保護版權人的權利,同時也重視作品的社會效益?!霸趥鹘y作品出版中,公眾可以不經版權人的許可,就可以在圖書館、書店等公共場所閱讀相關作品,并根據自己的需要,適當復制作品中的內容供自己使用,而無需給相關版權人支付任何報酬。當購買了版權作品之后,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任意使用作品,也可以自由出租、外借、轉讓作品等,這些都屬于合理使用范疇。”[7]但在數字化時代,為了保護版權人的復制權、網絡傳播權等,法律允許版權人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保護其相應的權利,我國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指出,“技術措施是指權利人用于防止、限制未經許可瀏覽、欣賞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或者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有效的技術裝置或者部件”。[8]為了維護版權人的利益,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以維護版權人的利益實屬必要,但如果保護措施過當,就會對社會公眾的利益造成侵害。
數字化時代要求版權相關法律法規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既能保證版權所有者得到公平的報酬,同時又能夠保證社會公眾合理使用的權利,實現版權所有者與社會公眾利益的雙贏。但閱讀的數字化使我國的版權相關法律法規在調整數字版權人與社會公眾的權利時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
在網絡環境下,數字版權人與社會公眾的權利沖突主要體現在著作權法所規定的“合理使用”上。我國的著作權法規定了12種允許他人自由使用著作權作品而不必征得著作權人同意,也不必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的“合理使用”的情形,同時規定了“合理使用”的條件和限制。但在網絡空間中,版權人的權利和社會公眾的權利屬于此消彼長的關系。一方面,版權人為維護自己的權利,往往采取各種技術措施,限制社會公眾對相關數字化作品進行瀏覽、復制,社會公眾的權利空間因這些技術措施的采用而不斷縮小。而另一方面,有些網絡信息瀏覽者為了涉獵更多的相關信息,往往采取相應的技術手段對版權人的保密措施進行破解。那么,“合理使用”的界限在網絡環境中究竟如何界定,我國的著作權法并未涉及。因此,我國目前急需要修訂、完善我國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明確合理使用的標準和范圍,合理解決版權人和社會公眾之間的權利沖突。
版權糾紛產生的關鍵在于權利人與社會公眾的利益空間界定不清。網絡環境下,版權遇到了新的挑戰:一方面版權人對于自己無法有效、全面控制自己的作品而抱怨,另一方面,社會公眾因網絡作品的復制、瀏覽、下載等權利受限而不滿。所以,必須重新平衡數字版權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以實現數字版權人與社會公眾利益的平衡。
完善的版權法律法規體系是保護版權人權利,維護社會公眾利益,并最終促進數字化時代和諧發展的保證,而數字化時代版權人和社會公眾利益之間的權利平衡問題的解決最終依賴于版權制度的調整與不斷完善,所以,首先應該確定版權法律制度的基礎理論和基本原則,實現版權法律規范的科學化和合理化。我國現有的《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對于數字化作品版權保護的立法尚不全面。一方面對于版權人使用技術措施進行版權保護的規定不具體,我國《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規定:“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制品等采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構成侵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情形除外?!钡螢橛行Ш戏ǖ募夹g措施,我國目前的法律尚缺乏具體明確的規定。另一方面,社會公眾的合理使用范圍也缺乏明確的界定。所以,應當首先對合理使用的目的、性質以及范圍進行明確界定,使社會公眾擁有一個適當的“合理使用”空間,在此基礎上,對版權人所采取的技術措施的類型進行法定化,并對擅自破解他人的法定技術措施,進行數字版權侵權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以此保證數字版權人與社會公眾利益之間的適度的平衡。
網絡環境的復雜性使版權執法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面臨嚴峻的挑戰。作為版權執法部門,首先,應該根據相應的法律法規,本著保護版權人的合法權益的宗旨,加強版權市場的監管,建立起數字版權人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機制,對數字版權侵權行為予以堅決打擊。其次,版權執法部門應該根據數字版權執法專業性和技術性較強的特點,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對數字版權人的利益予以全面保護。再次,版權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版權執法部門應該與社會各界通力合作,實現數字版權執法的高效性。從司法角度來講,由于近年來數字版權案件增多,作為司法機關,公正司法、依法解決版權糾紛、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是司法部門的重要職責,是我國法治不斷推進的重要標志。所以,司法機關在處理案件時,應當充分體現公平、平等、正義的審判精神,對于惡意侵犯他人版權的行為,依法追究其民事甚至刑事責任,從而為我國數字版權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司法保障。
法律意識的增強是預防版權侵權案件發生和構建數字版權人與社會公眾和諧關系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總體水平不高,社會公眾在進行電子化閱讀時缺乏對數字版權人權利的考慮,因此,有些社會公眾是因為法律知識的欠缺而無意識地侵犯了數字版權人的合法權利。從數字版權人的角度講,有些數字版權人的自我保護意識也比較差,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對其版權進行有效保護,從而致使其權利被侵犯。所以,教育科研機構以及執法和司法部門應該承擔起對社會民眾進行版權法律宣傳的任務,強化數字版權人和社會公眾的版權法律意識,使人們熟知數字化作品版權人權利、版權保護期限、授權許可使用條件以及“合理使用”的范圍等,避免侵權案件的發生,從而為數字版權人與社會公眾之間和諧關系的構建提供前提和條件。
注釋:
[1]中國信息產業網官方微博.我國網民總數突破5億 手機網民數量達3.4億[EB/OL].http://www.cnii.com.cn/index/content/2012-01/12/content_949091.htm
[2]2010年國內數字出版產業總體收入規模達到1051.79億元[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1(8)
[3]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EB/OL].http://www.edu.cn/20011105/3008137.shtml
[4]新浪.新聞中心[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4-01-07/11211525685s.shtml
[5]中央政府門戶網站[EB/OL].http://www.gov.cn/zwgk/2006-05/29/content_294000.htm
[6]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EB/OL].http://www.edu.cn/20011105/3008137.shtml
[7]虞傳明,王汝傳,邵星.數字版權管理技術和公眾合理使用的沖突與對策[J].信息化研究,2011(5)
[8]中央政府門戶網站[EB/OL].http://www.gov.cn/zwgk/2006-05/29/content_294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