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根紅
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出版事業中,《新青年》、《共產黨》月刊、《向導》周報這三份刊物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1920年改組的《新青年》是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機關刊物,《共產黨》月刊是中共上海發起組創辦的半公開理論機關刊物,《向導》周報是黨中央的第一份政治機關報。應該說,這三份刊物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如果將其并置來看,我們會發現三份刊物實際上也代表了共產黨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逐步深化和中國革命思想的現代轉型過程。
1920年9月,《新青年》從第8卷第1號起,由民主主義性質的刊物改組為中共上海發起組領導的社會主義刊物。編輯部雖然由陳獨秀繼續主持,但中共上海發起組成員李漢俊、陳望道等也加入了編輯部,成為編撰的骨干。一批主張社會主義道路的原《新青年》同人如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紛紛拋棄了“不談政治”的辦刊思路,轉而擁護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完成了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化轉型。
以“文學革命”、“新文化運動”而享有盛名的《新青年》1919年以前大致還是以“不談政治而專注意文藝思想的革新”為宗旨,然而,“陳獨秀、李大釗、高一涵諸先生都是注意政治問題的”[1]。由于政治理念的不同,1919年7月《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胡適、李大釗之間發生了影響廣泛的“問題與主義”之爭,暴露了《新青年》內部的思想分化。1919年12月,《新青年》第7卷第1號發表了《〈新青年〉宣言》,宣言既指明代表“全體社員共同意見”,同時又說社員意見各不相同,卻又“要將全體社員的公共意見,明白宣布”。就在這則宣言發表后不久,1920年1月陳獨秀離開北京到了上海,《新青年》轉到上海編輯出版。1920年第8卷第1號,陳獨秀發表了《談政治》(第8卷第1號)一文,明確表示了擁護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和革命的立場,“承認用革命手段建立勞動階級(生產階級)的國家,創造那禁止對內對外一切掠奪的政治法律,為現代社會的第一需要。”“若仍舊妄想否認政治是徹底的改造,迷信自由主義萬能,豈不是睜著眼睛走錯路嗎?”同時,陳獨秀將編輯工作交由陳望道、李達、李漢俊等傾向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新青年》逐漸成為宣傳俄國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刊物。1920年9月,《新青年》最終改組為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機關刊物。1920年前后《新青年》內部編輯同人的思想分化,不僅表明《新青年》辦刊思想的政治化轉型,同時也表現出當時的一批知識分子由激進民主主義立場轉換到無產階級立場的轉型。
早在1918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李大釗就在《新青年》第5卷第5號上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分析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區別,并以極大的熱情歌頌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新青年》第6卷第5號還推出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其中李大釗發表的長篇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是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最完整、最系統的文章。1920年改組后的《新青年》,從編排形式和宣傳內容方面更是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第8卷第1號起,《新青年》的封面正中繪制了一幅地球圖案,兩只手從東西兩半球伸出后緊緊相握,“暗示中國人民與十月革命后的蘇維埃俄羅斯必須緊緊團結,也暗示全世界無產階級團結起來的意思”。[2]同時,從這第1號起,增辟了《俄羅斯研究》專欄,出版至第9卷第3號,共發表36篇文章,文章絕大部分譯自美、英、法、日等報刊所載有關蘇俄的情況、各方面的政策以及列寧生平及其著作資料,其中譯自《蘇俄》周報的最多。這一專欄的設置,為讀者了解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提供了豐富材料,也表明《新青年》對蘇俄革命的認同。改組后的《新青年》還開展了反對偽社會主義和反對無政府主義的兩次思想論戰。《新青年》第8卷第4號的《關于社會主義的討論》和第9卷第4號的《討論無政府主義》兩個專輯,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消除了思想障礙。此外,改組后的《新青年》解除了與上海群益書店的關系,成立新青年社,獨立印刷發行,于1920年以新青年社名義出版了由陳望道翻譯,經陳獨秀、李漢俊審閱校訂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月刊是中共上海發起組的半公開理論機關刊物,1920年11月7日創刊于上海,1921年7月停刊,共出版了6期。該刊由李達任主編,作者多為中共上海發起組成員,如陳獨秀、茅盾、李達等,不過他們全部采用化名。有趣的是,《共產黨》月刊創辦的時間正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三周年的紀念日,這也體現了《共產黨》月刊的辦刊目標。《共產黨》月刊第一次喊出了“共產黨萬歲”、“社會主義萬歲”的口號,第一次打出社會主義革命的旗幟,為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基本綱領,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進一步完善了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革命主張,在革命的社會主義轉型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共產黨》月刊創刊后,積極宣傳有關建設共產黨的知識,介紹第三國際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情況和文獻資料,特別是俄國共產黨的經驗和列寧的著作。陳獨秀為《共產黨》創刊號寫的相當于發刊詞的《短言》明確地提出“跟著俄國共產黨”;“經濟的改造自然占人類改造之主要地位。吾人生產方法除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外,別無他途。” 李達的《第三國際黨(即國際共產黨)大會的緣起》(第1號)明確提出“實行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即革命的社會主義。”《共產黨》創刊號還刊登了《俄國共產政府成立三周年紀念》、《俄國共產黨的歷史》、《俄羅斯的新問題》、《共產黨同他的組織》、《列寧的歷史》等文章,介紹和探討了黨的綱領、組織形式等一系列問題,為建立無產階級政黨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共產黨》月刊積極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和黨的綱領,主張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用革命手段奪取政權,批駁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共產黨》創刊號《短言》明確指出:“共產黨(多數派)及馬克思主義都主張階級戰爭直接行動及無產階級專政。” 無懈(周佛海)的《我們為什么主張共產主義?》(第4號)一文則批判了“反對一切強權”的荒謬口號,論證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必要性,批駁了無政府主義者或18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所幻想的依靠統治者良心發現自動放棄對被統治者的壓迫,提出“要推翻支配階級,打破舊社會組織,就不得不用暴力革命了。”當然,他在后來的文章《奪取政權》(第5號)里說,這種奪取政權的手段,不是“用什么機會主義去和有產階級鬼混……乃是說要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有產階級,把政權奪到無產階級手中來。”尤其是當時一些對辛亥革命后的政治感到失望的熱血青年,轉而主張用辦教育、工廠等“社會活動來改造中國”,《奪取政權》一文對此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認為“切不可蔑視政治,切不可以為奪取政權,乃是陰險政客,卑鄙官僚行為”,而應當把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奪取政權,作為“改造底第一步”。
《共產黨》月刊在批判改良主義和無政府主義錯誤思想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團結廣大工農兵群體,并發表了《告中國的農民》、《告勞兵農》等富有鼓動性的呼吁書,號召他們起來革命。1921年《共產黨》月刊第3號發表了未署名的文章《告中國的農民》。這是中國共產黨關于農民運動最早的歷史文獻。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第一次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了中國農村的階級狀況,指出農村“有幾層階級”,分別是“土財主”、中等農民、下級農民和“窮光蛋”,該文充分肯定了農民在革命中的作用:“中國農民占全人口底大多數,無論在革命的預備時期,和革命的實行時期,他們都是占重要位置的。設若他們有了階級的覺悟,可以起來進行階級斗爭,我們底社會革命,共產主義,就有了十分的可能性了。”《告中國的農民》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上第一次論述了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性,為大革命后中國共產黨將主要精力轉向農村作了初步的理論鋪墊。月刊第4號有一篇署名吉生的文章《告勞兵農》進一步指出,勞兵農要起來革命,首先要認清自己的仇人,“第一就是官僚”,“第二就是軍人”,“第三就是資本家”,旗幟鮮明地指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的封建軍閥、資本家,為革命指明了方向。
《向導》周報是黨中央的第一份政治機關報,1922年9月13日創刊于上海,1927年7月在漢口被迫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高君宇等負責編輯工作;陳獨秀、蔡和森、瞿秋白、彭述之、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李立三以及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維金斯基等都曾為該刊撰寫文章。《向導》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報刊中持續最久、出版較正常的機關刊物,也是當時中國報刊界影響最大的刊物,對推動當時國民革命運動的深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向導》周報賦予了國民革命以全新的內容,它不再是單純的資產階級革命。陳獨秀的《造國論》(第2期)就指出國民革命主要是“兩階級聯合的國民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各階級聯合革命”。1923年5月,蔡和森的《中國革命運動與國際之關系》(第23期)指出,“殖民地的革命運動已不是純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問題,事實上業已變成為國民革命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要待列入世界革命的議事日程中才得解決”,“殖民地國民革命運動的特性就是:一面打倒國內的封建勢力,一面反抗外國帝國主義;在這種立場上,殖民地的無產階級所以可與革命的資產階級結成聯合戰線。”高君宇的《答思順》(第4期)更是觀點鮮明地指出,“這個革命要列入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議事日程中才得到真解決。”革命的敵人有兩個:“一是封建階級,一是外國帝國主義。”就其領導階級來說,“無產階級是要站個主要的地位,資產階級是被召集而參加。”
為推進國民革命的進一步發展,支持北伐戰爭,《向導》周報還發表了致中的《統一的國民運動》(第20期)一文號召國共兩黨合作,“在一個統一的目標之下集中起來,成功一個有組織的廣大的國民運動”。“能夠打倒軍閥的,只有統一的國民運動”。但是,國民黨內成分復雜、思想混亂,時常表現出妥協退讓的錯誤傾向。對此,蔡和森的《四派勢力與和平統一》(第18期)一文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指出中國人民需要的是革命的民主的統一,不是維持現狀的“協調於內外勢力范圍的(如聯省自治等形式)統一”,《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大宣言》(第30期)也希望國民黨“斷然拋棄依賴外力及專力軍事兩個舊觀念,十分注意對于民眾的政治宣傳,勿失去一兩個宣傳的機會,以造成國民幸福之真正中心勢力”。正是《向導》周報的宣傳,最終促成了1924年國共兩黨的合作和以北伐戰爭為高潮的國民革命轟轟烈烈的展開。
《向導》周報首次提出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革命口號,并不遺余力地為不甚了解的民眾進行宣傳和解釋。《英國帝國主義者所謂退回威海衛》(陳獨秀,第4期)、《請看國際帝國主義怎樣宰制中東路》(陳獨秀,第4期)、《可驚可駭的交還威海衛條件》(振宇,第12期)、《五七國恥與日本帝國主義》(雙林,第114期)、《美國資本家奴隸中國的新計劃》(蔡和森,第16期)、《目下時局與國際帝國主義》(蔡和森,第6期)等都深刻地揭示了帝國主義的丑惡嘴臉和侵略本質。蔡和森的《中國革命運動與國際之關系》(第23期)進一步分析了帝國主義是“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的混合,托拉斯與加特爾壟斷國際市場”的資本主義。與此同時,《向導》周報將打倒軍閥作為自身宣傳的另一大任務。陳獨秀的《怎么打倒軍閥》(第21期)就揭露了軍閥和帝國主義之間的血肉相連的關系:“依靠掠奪殖民地及半殖民地而生存而榮華,所以自來各帝國主義者都不愿被他們壓迫的民族能夠自強,他們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所采用的政策,總是扶助比較黑暗的舊勢力撲滅國民運動的新勢力”。同時,《向導》也發表文章反復說明非打倒軍閥不能解決中國的政治問題。如蔡和森的《統一、借債與國民黨》(第1期)指出,辛亥革命以來,民主與封建之爭之所以不能結束,“主要原因在舊支配階級的武裝并未解除”,“從這一點說來,中國現在政治問題,實在去真能解決之時還遠,因為全部政權還在北洋軍閥手里,北洋派的武力依舊是政治舞臺上的主人”。他還在《武力統一與聯省自治:軍閥專政與軍閥割據》(第2期)里指出,“在這樣情形之下,一切政治問題,不是創法改制可以解決的,換過說,就是非繼續革命,完全打倒軍閥,解除封建階級的武裝不能解決”。正是《向導》周報的反帝反封建宣傳,使得“打倒軍閥”與“打倒帝國主義”深入人心,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為五卅運動后的反帝斗爭高潮作了重要的思想準備。
創刊后的《向導》周報將其主要的受眾定位為青年和學生。1925年4月,青年團廣州地委在報告中也指出,“《向導》在廣州只知識者看,一般工農群眾一因國語白話,二因意義深奧,很少看得明白。”[3]而且《向導》當時每份6分錢的售價相對于農民來說過高。《向導》曾經刊出一位叫冬原的讀者來信:“他們買一塊豆腐要吃驚,更說不到買《向導》了”。[4]其實,《向導》的受眾定位是具有一定的識字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學生和青年。這種讀者定位表明,廣大學生和青年是中國共產黨思想的重要橋梁,通過他們的宣傳和深入民間,用通俗的語言去解釋相對比較高深的理論和黨的政策,相對比較而言,比直接向工農大眾進行宣傳要有效得多。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共產黨也認識到革命的先鋒隊伍問題。學生與青年具有很強的革命覺悟,從“五四”運動,到共產主義思想的傳播,青年與學生始終站在時代的最前沿,在革命中充當著急先鋒的角色。
但是,《向導》周報的這種定位,并不是說只關注青年和學生,《向導》周報也緊密團結著廣大工農群體,隨時就時局發表觀點,指導工農運動。五卅慘案的直接導火索的“顧正紅事件”發生后,《向導》立即發表了鄭超麟的文章《上海日本資本家槍殺中國工人》(第115期),號召“這是日本帝國主義直接向中國民眾進攻,中國民眾如不急速起來抵抗這個進攻,今日是上海工人首當其沖,明日一切民眾必將遍受其禍”,“全國一切被壓迫民眾,快起來做上海工人的后盾,全國抵制日貨,再進一步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而運動”。“五卅”慘案發生后,《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帝國主義野蠻殘暴的大屠殺告全國民眾》(第117期)就指出,這次事件絕不是偶然的,“這次事變是起于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民族運動的主力軍——工人階級——進攻,而成為英國帝國主義對援助工人的民族運動之鐵血鎮壓政策。”1926年秋,當農民革命剛剛興起的時候,《向導》周報就發表魏琴的文章《北伐軍占領后的武漢》(第178期),指示農民廣泛開展減租減息的斗爭,并一再要求國民政府頒布減租減息的法令。隨著農民運動的深入發展,1927年,瞿秋白的《農民政權與土地革命》(第195期)就明確提出了“武裝農民”,“建立農民政權,實行土地革命”的旗幟。《向導》周報的工農革命政策,明確揭示了土地革命、政權建設和武裝斗爭三位一體的辯證關系,從而為共產黨領導農民革命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行動綱領。
注釋:
[1]胡適.紀念五四[N].獨立評論第149號,1935-5-4
[2]茅盾.茅盾回憶錄(四)[J].新文學史料,1979(4)
[3]廣東省檔案館等編印.廣東青年運動歷史資料[J].(1),1986:412
[4]冬原.豆腐漲價與向導周報[J].向導,(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