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 力
不久前,筆者有幸隨國內一代表團出訪日本,對于日本出版業的現狀及特點頗有體會與感悟,特記錄要點如下。
日本的出版社按照出版物的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專門出版各種書籍,出版的書籍種類多,但數量有限。有的出版社專門出版法律、醫療、美術等書籍,這種特定化的出版社,一般不受出版界景氣程度的影響,銷售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比如,以出版學術書為主的巖波書店,擁有職工200人左右,年銷售額基本維持在200億日元。以出版醫學書為主的醫學書院也擁有職工200人左右,年銷售額基本維持在100億日元。
出版月刊和周刊的出版社。和書籍相比,雜志一般刊行數量多,而且是定期出版,所以經營上有比較穩定的收入。另外,廣告收益這一特點是書籍所不具有的。但是,因為近年來雜志的銷售冊數逐漸減少,很多雜志停刊,所以很多雜志出版社為了生存,不斷地改變經營方針,逐漸向綜合出版的方向轉化。
綜合出版社除了出版書籍和雜志,還參與電影制作、數字媒體等領域的工作,是實行綜合化、多樣化經營的出版社。一般而言,綜合出版社需要大規模的資金和人員,并且要不斷開辟新的經營領域。比如,日本最大的綜合出版社講談社的資金為3億日元,職工近1000人,年銷售額在1300億日元左右。該出版社除出版書籍和雜志以外,很大的一塊業務即是參與電子游戲的制作以及電視臺節目和電視劇的制作。
主要出版從小學到高中的教科書。
書籍的制作費完全由作者自身負擔,出版后作者買下全部書籍。也有一部分是出版社和書店簽訂協約后可以在書店進行銷售。文藝社是自費出版社的代表,資金為8000萬日元,職工約200人,一年出版的新書數量在1700種左右。
日本的出版社有76%在東京都,約有2920家,其余的分布在大阪府(157家)、京都府(132家)、神奈川縣(90家)、玉縣(60家)、愛知縣(47家)、千葉縣(45家)、北海道(31家)、兵庫縣(30家)。如果把東京都和周圍的神奈川縣、玉縣、千葉縣加起來,不難看出日本的出版社絕大多數集中在東京及其周邊地區。這一構造和其他產業基本相同,即出版社也存在著“東京一極化”的高度集中現象。
日本資金在500萬日元至1000萬日元的出版社占30%,職員在10人以下的出版社約有2000家,占50%。上述的特定化的出版社規模一般都比較小,由于人員的成本低,不需要龐大的廣告費。和大型出版社相比,經營簡單,所以,有的小型出版社并不希望擴大人員。
日本出版業在1976年首次突破1兆日元的大關,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雜志的銷售額超過了書籍,形成了雜志主導日本出版界的局面。1989年出版業的銷售額突破了2兆日元,以后持續增長。1996年達到26980.802億日元。1996年以后受泡沫經濟的影響,銷售額連年下滑,2010年的銷售額已經和22年前的1988年持平。
由于出版業不景氣,自然導致了出版社減少。根據《出版年鑒2011》的統計,2010年日本的出版社有3815個,與最多的1997年相比減少了797個。出版社減少的原因除經濟不景氣以外,刊物形式上的變化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特別是電子書籍雜志出版的增加,對出版社無疑是最大的挑戰。
無論是書籍出版社還是雜志出版社或是綜合出版社,采取的主要銷售方式是通過專門的銷售集團來銷售發行物。日本主要的書籍銷售集團是東販和日販,出版社和它們簽訂協約后,出版社的出版物將被擺在日本全國的1萬家書店里。這樣,運輸問題、與各個書店的聯系問題都由銷售集團解決,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出版社的負擔,因此70%的出版社采取這種銷售方式。
以出版教科書、法律、醫學、音樂、美術等專門書籍為主的出版社通過專門的銷售集團在專門的書店進行銷售。比如,教科書專門出版社東京書籍的銷售基本上通過日教販集團,以出版地圖為主的昭文社出版的地圖冊主要通過日本地圖共販集團在各個書店銷售。
大學用教科書是大學老師根據課程需要自行選用的,沒有審定制度。老師選定教材后,通過大學內的書店訂書,所以出版社向大學老師推薦教科書也在各個出版社推銷的范圍以內。如果被大學老師采用為教科書的話,該書每年都有固定數量的銷售。這樣的出版社有斐閣、巖波書店,還有各個大學的出版社,他們的主要銷售對象是大學生。
古籍復刊的書籍有的一本銷售價格為數萬日元,如果是系列或全集,一套的價格高達數十萬乃至數百萬日元。這類的出版社如不二出版社、柏書房出版社,其客戶主要是大學等研究機關的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因此一般不擺在書店里,而是通過大型書店外賣部門進行銷售。
為了減少和銷售集團之間的手續,也有一些出版社直接和書店簽約,銷售書籍。這就需要出版社自己負擔運輸和處理賣不出去的書籍。但是出版社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圖在書店進行宣傳,有一定的自由性。
出版社不通過中間的銷售集團和書店,直接向讀者銷售,這主要以雜志為主。如日經BP出版社,年銷售額為500億日元,其中向預訂讀者郵寄的雜志年平均為3400萬本,而通過銷售集團—書店的銷售形式賣出的雜志約為1400萬本。
另外,還有像以出版農業書籍為主的農文協出版社,在全國有營業所,直接到農民的家推銷書籍。
與其他企業不同,出版社的海外市場主要是版權出口。日本的版權出口主要以漫畫為主。日本的漫畫出口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遞增,海外市場的銷售額已經超過了100億日元。主要出口國為亞洲的中國大陸、中國的臺灣和香港、韓國,歐洲的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以及北美的美國、加拿大。
除漫畫以外,現在日本的小說在亞洲也頗受歡迎,小說版權的海外出口數量不斷增加。這主要是由于亞洲地區出現了大批精通日語的編輯人員,熟悉日本的出版動向,推動了日本小說的翻譯市場。日本流行小說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翻譯成中文或韓文,有的知名作家的作品幾乎和日本同時出版。比如村上春樹的《1Q84》三部系列,在中國的銷量超出了100萬本,在外文翻譯作品中是罕見的。除此之外,日本的偵探小說和言情小說在中國也有很大的市場,比如渡邊淳一的《失樂園》在中國的發行量也很高。
與此相比,日本當代小說的版權在歐美的銷量不大。主要原因是,在歐美地區,當代作家的作品競爭很激烈,所以作品的數量和質量都很高,使日本作家的作品很難打入市場。同時,精通日本的編輯人員缺乏,當代日本作品難以得到重視。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歐美地區大多情況下翻譯家只拿翻譯費而得不到版稅,所以職業翻譯家幾乎沒有,多數情況下是大學教授翻譯和自己專業有關的書籍,因此,翻譯出版業在歐美整個出版業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近年來日本大型出版社都在開發亞洲的市場,特別是和中國出版社的合作越來越多。1995年日本主婦之友出版社和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合作,發行了中國版的《瑞麗》時裝雜志,在北京和上海發行了約40萬冊,超過了在日本的發行量,其內容40%為日本版內容,60%是中國版獨自的內容。繼中國版之后,2006年又發行了泰國版。
2010年被稱為是日本“電子書籍元年”,《日本出版新聞》(2011年8月上旬號)對日本的電子出版情況作了總結和推測。最新統計結果表明,2010年日本的電子書籍市場的規模為650億日元,比2009年增加了13.2%。其中針對手機發送的電子書籍占了90%,主要內容以漫畫為主。這和主要以通俗小說為主的美國電子書籍市場有很大的不同。簡單地說,當今的日本電子書籍市場主要依賴于手機,離開了手機就沒有棲息之地。
預計到2015年,電子書籍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億日元,是2010年的3倍。這主要是由于美國的大型信息技術(IT)企業蘋果、谷歌、亞馬遜等將參與日本的電子書籍市場。
隨著電子書籍的發展,出版社、銷售公司、書店這一日本傳統的出版系統將發生變化。為了適應這一潮流的變化,日本的出版社紛紛行動起來。據有關部門的統計,2009年發行電子書籍最多的前3家出版社是光文社、講談社和角川書店。2010年2月講談社、小學館等大型出版社聯合設立了“日本電子書籍出版協會”,對日本的電子書籍市場進行各方面的調查,著手制定一系列的法規,規制電子書籍市場,保護出版社及著者的權益。
當今,中國的出版業也面臨著很多問題。由事業單位轉變成企業單位、資金的籌劃等都成為出版社的棘手問題,這也導致了中國的出版社大多依賴于教科書類型的書籍和翻譯引進作品的出版。由于中國除中考、高考以外各類考試不計其數,與之相關聯的各類參考書自然有一定的市場。另外,暢銷書的內容多數依賴翻譯作品,本國作家的作品尚缺乏競爭力。
日本的出版社多數規模很小,可是在激烈的競爭中卻生存了下來,他們的經驗值得中國的出版社借鑒。首先,各個出版社保持自己的出版特色,有專項特長。其次,努力做到少而精,降低成本。這就使各個領域的出版物保持一定的數量,對國外翻譯作品依賴較少。
日本的暢銷小說在中國有一定的市場,就說明日本讀者和中國讀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互理解的基礎,中國的作品也可以介紹到日本、韓國等國家去。中國的出版社開拓國際市場,需要語言的能力和經濟基礎,這也對出版社在人才方面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日本大型出版社都設有海外部,專門對海外圖書市場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此相比,我們的大多數出版社雖然也設有版權部門,但大多著眼于引進,對輸出產品則少有規劃,信心也顯得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