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建華
現代化是一個社會全方位變遷與發展的過程,完整意義上的現代化應包括經濟富裕與精神富有。這也是現代化的目的。精神富有的價值,從根本上來說,就在于給社會個體提供健康成長所需的價值理想、道德信念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在于為一個社會和諧持續發展提供共同的精神支柱、崇高的價值指向和強有力的精神紐帶。因此,精神富有的現代化浙江也就應該是一個有科教發達、文化繁榮、政治昌明、法制完善、生態優良、社會和諧、全體社會成員具有共同價值追求并能獲得全面發展的社會。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了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與經濟富裕精神富有的“兩創兩富”總戰略,并以此為抓手,在全國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
但毋庸諱言,建設精神富有的現代化浙江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與問題,如由于長期以來過分追求“GDP”目標,在實際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增長、輕發展,重經濟、輕社會,重物質富裕、輕精神富有,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不夠。我們正處在一個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這一方面使得社會成員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空間大大增強,從而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另一方面也導致了一些社會成員的價值迷茫、“精神疲軟”,人的主體性困惑、迷失,似乎找不到信仰,心理越來越焦慮,滋生出“現代化焦慮癥”,人際關系冷漠,特定人群之間對立嚴重。這些都給浙江精神富有建設帶來新難度,也是“精神富有”建設中十分艱巨的重大課題和任務。因此,我們要根據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的戰略部署和省“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要求,至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努力推進精神富有的現代化浙江建設。
首先是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協調。經濟發展了,經濟結構調整了,社會結構也應進行相應的調整,包括人口結構、就業結構、城鄉結構、地區結構、階級階層結構等。
要更加注重發展的均衡性。在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城鄉發展均衡、地區發展均衡。把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著力解決在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突出社會矛盾和問題,進一步打破城鄉二元分割的狀況,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推動城鄉和區域發展,讓城市文明輻射到農村、農村文明滲透到城市,使城鄉生活更美好,城鄉居民享受到更高品質的文明生活。
要更加注重發展的人本性。人民群眾既是現代化浙江建設的主體,也是現代化浙江建設成果的當然享有者。構建精神富有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更加注重發展成果的普惠性,使發展的成果更充分地體現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體現在保障全體百姓享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權益上,最大限度地促進社會和諧。
要更加注重發展的可持續性。更加注重發展機會的代際公平,用科學發展的眼光、思路、辦法,把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把遵循經濟規律和遵循自然規律結合起來,把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結合起來,走生態立省之路,進一步增強發展的后勁和基礎,實現經濟發展質量、生態環境質量和人的生命生活質量的共同提高。
按照統籌協調發展的要求,積極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切實解決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關系中存在的“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不斷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身體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繼續完善公共設施的硬件建設。一是繼續發展大型文化、體育、衛生設施建設,主要是縣(區、市)及以上的醫院、體育館、圖書館、殘疾人綜合活動中心和康復中心等設施的建設。二是繼續加強城鄉社區的衛生中心、老年活動中心、文化圖書室、農村健身苑點、小型農村公園等設施的建設,繼續推進全省美麗鄉村建設。
抓好公共設施的管理和服務,充分發揮它們在提高人口素質、促進人的精神富有方面應有的作用。認真研究,注重實效,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互聯網的方式,為公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加強體制機制創新,促進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不斷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著力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探索和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鼓勵文藝院團到城鄉基層演出,服務城鄉居民,滿足城鄉居民的文化需求。
大力推進信息化進農村、進家庭活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廣播電視事業的資源整合,促進廣電事業與產業協調發展。在提高競技體育水平的同時,積極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發展群眾體育和體育產業。
一個合理的現代社會結構應當表現為能夠為每個成員依據其能力提供垂直流動的條件,要通過構造開放暢通的社會流動渠道,賦予每一社會成員共同的預期,即在相同的發展機會面前,社會個體的主觀努力(如提高教育水平和技能等素質)與成功幾率成正比。
教育公平是阻斷貧困和消除不平等代際傳遞的重要手段。大力發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普通人通過大學教育獲得一份好的職業、實現向上流動的關鍵性因素。大學教育提升個人的文化素質,增加個人的人力資本,使個體在市場競爭中獲得較高的收入,從而提高個人的社會地位。
加快優質教育均衡發展。要重視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向欠發達地區、農村地區和薄弱學校流動,探索城市與農村、名校與普通學校的聯動發展;重點做好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殘障人口、流動人口子女“四類群體”的教育工作,保障教育公平。
要把發展高等教育的重心轉移到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上來,加快高等教育轉型升級步伐,進一步完善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推動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發展。
推動城鄉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均衡發展,不斷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使農村家庭有能力承擔孩子的高等教育投資,從而使農民的孩子通過自身的學習努力,實現自己的職業規劃,升入較高的社會階層,獲得社會的尊重。
在人民群眾中廣泛開展“崇學、向善、務實、守信”為主要內容的浙江價值觀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努力提高公民素養,為新階段浙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保障。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精神富有建設的長期性、緊迫性和艱巨性,用抓物質富裕建設同樣的力度抓精神富有建設,真正統籌“兩富”建設,做到相互促進。公共財政要保證精神富有建設經費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于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公共財政專項資金必須有規定比重用于精神富有建設。堅持把民族優秀文化精神和傳統美德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資源。
傳統是一種資源、一種精神,一種理念,一種全民族所共享的文化通則。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優秀思想,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至善至美、道圣合一的道德理想人格,無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體現著道德上的價值追求和對人本的終極關懷。它不僅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也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精神、道德、文化的土壤和根基。
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資源,開展做人教育,增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強化公民責任意識,塑造、涵養、培植現代公民道德素養。一個社會的發展水平,最終是決定于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為現代化社會建設提供長效而厚實的道德基礎。有針對性地解決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加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建設,引導全體居民學做現代化國家的“公民”,講文明禮貌、誠實謙遜、尊重他人、禮讓老弱婦孺,講究公共衛生,遵守公共秩序,恪守社會公德,不做妨礙他人的任何事情。培養熱愛祖國、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知書達禮的現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