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勇良,1955年生,畢業于原杭州大學,現任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1980年進入浙江省政府調研室工作,歷任省發展研究中心副處長、新疆自治區體改委主任助理以及省體改辦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1996-1997年在日本進修。長期從事浙江經濟研究,主持和執筆省內多個重大課題研究,多次獲省政府科技進步、優秀社科成果,以及省委省政府黨政系統調研獎等獎項。只有不增加實際稅率,不增加企業經營困難,才有可能確保穩定的增長速度,才能促進經濟較快回升
2009年上半年金融危機肆虐的時候,稅務部門提出了“應收盡收”要求,這其實是與當時宏觀政策相反的一種做法。事過3年的7月末,中國經濟又出現下行趨勢,中共中央政治局則在北京召開會議,重申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畢竟歷史在前進。
然而,實際工作中則存在著提高征稅強度的擔憂。征稅強度這個詞是上海一位記者采訪我的時候說的,報紙作了報道。沒想到有一天在黨校講課,一位地稅局的學員跑過來和我聊,說是第一次看到這個概念,很有新意。他還告訴我,他們局里也有人認為,按照目前的形勢,確要注意征稅強度的問題。
稅收應按稅法及相關規定執行,理論上不存在強度變化問題。然而,實際工作中,實際稅率是會起伏波動的,亦即稅收強度會有變化。這是由于中國經濟增長持續較快,稅基增長亦較快,而地方政府通常滿足于一個相應的稅收總額,并不完全在意稅率。因此,一旦預期可以達到一定的稅收總額,地方政府就不太愿意完全按稅率征稅,因此實際稅率通常低于規定稅率,且每年會有若干變化。2009年下半年,因為一至三季度稅收好于預期,到第四季度時,一些地方就關照基層稅收機關可以少收點了。
地方稅務部門在實際操作中,也會遇到可收可不收的狀況。如果經濟增長快,通常就傾向于不收或少收,實際稅率就會較低;如果經濟增長慢,則可能多收或收足,實際稅率就會高一些。在此情況下,也會有稅收強度變化問題。
當前經濟降幅雖然也就一兩個百分點,但企業利潤下降較大,稅收亦大幅下降。根據媒體排序,上半年全國26個省份,浙江財政收入增速最低,同比僅增長4.4%,而粵滬京分別為8.6%、6.8%和5.3%。這就將導致浙江一些地方的日子不太好過,一方面承諾的民生支出需要兌現,另一方面經常性的支出必須確保,更何況還有一批政府性項目必須開支。在這個時候,地方政府就會有較強的增加征稅強度的沖動。
今年3月,一家投資公司就碰到了增加稅收的問題。那家公司的老總告訴我,他們所在區的一位副區長親自來到公司,就增加一個稅收課目、1000多萬元的一筆稅款與他協商。這個稅收以前從未繳過,而且也沒有必須繳的明確規定。但這位副區長卻像彎彎繞一樣,講了一大堆理由。說是協商,其實并沒有太大余地。這位副區長責任心較強,工作細致深入,然而這并不能減輕企業增加繳稅的痛苦。
這里確實有一個兩難。政府缺錢,但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問題的嚴重性則可以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有些企業很可能因實際稅率提高而一走了事;另一方面增加繳稅將使一部分企業的財務狀況更加惡化。這兩種情形都會使得當地稅基流失及弱化。那位投資公司老總說,他們公司的辦公樓雖然在這個區,但工商注冊卻并不受此限制,已經在考慮去其他地方登記注冊問題了。他還說,如果實在不行,就換一個地方租樓辦公。
“放水養魚”是浙江的傳統。政府再怎么缺錢也不能做削弱稅基的事,稅基說到底是地方經濟增長的源泉。上個世紀80年代浙江財政可以說捉襟見肘,但對鄉鎮企業仍堅持全面減稅,如在當時所得稅最高為55%情況下,對于鄉鎮企業所得稅超過30%部分減半征收。我們現在已遭遇了大批企業向外投資問題,如果再因征稅強度提高導致企業更換注冊地或出現企業重大財務風險,就將進一步影響浙江經濟。
保持征稅強度不變甚至有所降低,是當前穩增長的一個要求。政府在這個經濟下行的關口,不應向稅務部門增加指標、增加壓力,應該要求稅務部門保持原有征稅強度不變,有條件的甚至應略有降低。一些地方政府當前確有較大資金困難,但所有的問題應自己扛。只有不增加實際稅率,不增加企業經營困難,才有可能確保穩定的增長速度,才能促進經濟較快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