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厲無畏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導)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將加快城市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同時文化創意產業的滲透融合特性還能有效促進產業的創新
從戰略意義上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有助于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從城市的發展實際來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將加快城市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從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經驗來看:舊區改造、城市更新;資源開發、文化演繹;旗艦項目,綜合運作,是三條重要的可行性路徑。同時,文化創意產業的滲透融合特性還能有效促進產業的創新。
近些年來,隨著長三角地區都市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商務成本逐級提高,都市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導致一些傳統工業的衰退和外移。制造業企業在市場規律作用下選擇新的生產基地,給城市帶來了產業空洞化的后果。有限的城市土地資源客觀決定了不能再發展低端制造業。于是,很多城市選擇了高附加值的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要發展方向,這些產業相對而言能耗較低,對環境的污染小。另一方面,從制造業分化出來的生產環節,在技術發展和人力資源的支撐下進一步融入服務業。制造業產業內部結構分化使不同產業生產環節中的創意生產分離出來,聚集成新的產業;無污染、高附加值的文化創意產業應運而生,更獲青睞。通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來驅動城市的轉型發展,成為又一種可行的發展思路。大體而言有三條路徑和方案。
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舊區改造的有機結合,可以避免城市文脈的中斷,不僅能夠保留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而且通過歷史與未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洋、經典與流行的交叉融會,為城市增添了歷史與現代交融的文化景觀,不僅對城市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還會使城市更具魅力,給人以城市的繁華感、文化底蘊的厚重感和時代的生機感。比如英國泰晤士河南岸、德國魯爾區,紐約蘇荷、日本北海道小樽運河等創意企業密集的區域,都是由19世紀制造業大發展時建造的廠房、倉庫改造而成。這些舊式的建筑保留了城市的人文遺產,很好的結合了文化的傳承與文化的創新,既保護了歷史,同時又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從上海的舊區改造實例來看,這里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制造業門類齊全,基礎雄厚,擁有大量的老廠房、老倉庫等優秀歷史建筑。這些建筑體現了上海工業在不同時期的獨特風格、藝術特色和科學價值,也成為上海民族工業的見證,擁有相當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很多老廠房、老倉庫的空間又十分適宜進行內部改建,因此為上海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在目前掛牌成立的創意產業園區中,相當比重的園區都是在老廠房基礎上改建而成的。

資源是經濟賴以發展的基本要素。由于一定的資源對象總是要與一定的生產力相協同才能成為現實有用的資源。不同的發展階段,各種資源的利用率和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會發生變化,主導性資源會被更替、擴充。在傳統經濟中,勞動力、自然資源和資本占據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地位,人力資本的發揮更多地依賴于其他資源的存在與應用。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過程中主導性資源出現了劃時代的變化,即人力資源和知識成為主導資源和驅動力。當人的創造力成為主體資源,資源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了更深刻和廣泛拓展,一些具有歷史積淀的物質載體(如哥德堡號沉船,上海的石庫門建筑等)、民間傳說(如南海觀音,牛郎織女等)、民俗風尚(如節慶祭祀,對歌等)、小說故事(如三國西游、聊齋志異等),等等,均可納入資源的范疇,加以開發和利用,成為促進經濟增長有用的資源。這種開發和利用的成功與效果則取決于人們創意的發揮和文化的演繹。
文化的演繹過程存在多種形式,其中,“秀”形式和“聚”形式較為普遍。“秀”如今已成為旅游產品和服務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往往通過高科技和多媒體等新手段將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較完好的沿續下來,并有所創新和發展。通過“秀”來增強感染力,從而吸引消費者。近些年來,中國各地紛紛涌現了各種類型結合地方特色的“秀”活動或者“秀”演出,比如桂林市陽朔縣的“印象·劉三姐”、嵩山少林寺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開封清明上河園的“大宋東京夢華”、泰山的“封禪大典”等全球首創的山水實景演出文化創意產業項目正是挖掘出了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了創新,使中華文化得以發揚光大。另一種“聚”形式則是指主題公園的文化演繹樣式。雖然中國有大量的主題公園仍然經營不善甚至處于虧損狀態,但是也不乏深圳華僑城、常州恐龍園之類成功的特例。事實證明,只要能結合地方特色,獨樹一幟,并能準確地把握住贏利模式,主題公園的演繹方式也不失為一劑“良方”。
文化旗艦項目通過諸如歌劇院、美術館、展演設施、會議設施、體育設施等文化設施及文化活動建設,帶動地方經濟再生。西方國家在20世紀末期在市中心建設的文化旗艦開發、文化及娛樂地區、劇院特區、文化廣場、美術館、會議中心等,聚合了博物館、美術館、購物中心、零售店、旅館、餐廳設施等的混合使用開發,體現出復合性的設施內涵。它的功能是將文化活動和不動產計劃、商業功能整合在一起,促進市場的交互作用,建立起成功的市場效益。Basset認為,文化旗艦項目能帶動地方商業團體進入以藝術為主導的開發案,以促進都市更新及凝聚力、吸引人潮回流城市、提供藝術文化工作者工作機會、促進其它消費產業發展效益及強化城市意象,并提升城市吸引內部投資之競爭力。
然而,旗艦項目的開發離不開各種要素的運作,比如,資本要素、品牌要素等。芝加哥千禧公園被譽為自1893年哥倫比亞博覽會后,芝加哥歷史上最重要的工程。重建后的千禧公園,得到了規劃師、經濟學家和環保人士的一致贊許,并獲得多個世界設計大獎,是芝加哥重要的文化旗艦項目。它創造性地采用了公私合營的融資方式,總共耗資4.75億美金,其中2.7億來自政府撥款,其余的資金則得到了包括波音公司、箭牌、英國石油、美國第一銀行等私人企業財團的慷慨贊助,以換取對公園內建造物的命名權。因此,千禧公園的支持者們宣稱,此項工程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用私人的錢實現了大眾的夢想”。此外,關于項目的品牌運作,要考慮動態的因素,因為它是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在信息傳播業已多維化的今天,原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坐商”思想已經過時。因此,要不斷進行文化創意,積極推進品牌建設,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適時反映消費者的審美偏好和價值觀念。
文化創意產業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文化產業,它的積極意義更在于通過融合滲透,促進產業創新和結構優化,從而帶動各個領域的經濟革新。各行各業都可以借助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或者應用其成果,更新產品和服務的設計與策劃,開辟新的“藍海戰略”、“品牌戰略”和“營銷戰略”。
傳統產業可以通過文化創意的融入,附加更多的文化內涵,開辟“藍海戰略”,實現差異化競爭,或塑造有特色的品牌,從而提升競爭力。在產品設計中融入文化創意,如以色彩調節人們的心情、以結構滿足人體的舒適感或操作的方便、以獨特的造型給人們以豐富的想象,從而實現產品的價值創新。在營銷中融入文化創意,引起消費者的文化認同、產生共鳴,或好奇心,從而有助于拓展市場。不僅精心策劃的廣告、會展有助于促銷,優秀文藝作品也可能幫助擴大市場,比如“非誠勿擾”的熱播極大地促進了杭州西溪濕地和日本北海道的旅游。傳統產業都可以利用創意產業的思維邏輯和發展模式來改造自身的發展模式,實現產業的創新。如創意旅游、創意農業都是用創意產業的思維方式和發展模式,整合相關的資源,融合文化創意創新相關產品和服務,鍛造產業鏈和構建起完善的價值實現系統,實現了傳統產業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