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來佳飛
2012年8月4日,“信用長三角”高層研討會在南京召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長張子紅、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關建中、商務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韓家平和新華信國際信息咨詢(北京)有限公司副總裁周向軍作為特邀嘉賓就如何“構建信用體系與加強社會管理”這一議題與參會代表們展開討論?,F將他們的主要觀點集結成文,供讀者參閱。
過去一段時間,人民銀行主要關注征信法規制度標準建設、征信市場培育和監管、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等方面工作。一是推進征信法規制度和征信標準化建設,《征信業管理條例》正在按程序報批;二是注重征信市場的培育和管理,已初步建立了針對征信機構、評級機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和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各類機構的監管體系等;三是建成了全國統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于2006年實現全國聯網運行;四是以“政府推動、人行主導、多方參與、共同受益”的方式積極推動中小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五是大力開展征信宣傳教育活動;六是積極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各項工作。近期,國務院將聯席會議調整為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共同牽頭,成員單位調整為包括中紀委、中宣部、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辦、高法院、高檢院等在內的35家單位。
下一步,要在把握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新形勢新任務下,大力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一是加快信用立法、制度和標準化建設。盡快出臺《征信業管理條例》及其相關配套管理制度和實施細則,建立異議處理、投訴辦理和侵權責任追究制度,規范信用信息應用,加強標準化建設。二是完善信用信息記錄,加強信用信息互聯互通和共享。要完善行業、部門和地方的信用信息記錄和數據系統,促進信用信息的交流和服務,切實建立“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社會運行機制。三是加強對信用信息的管理,完善市場管理機制。加強信息安全的管理,加強信息主體權益保護。四是繼續推動中小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充分依托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目前其他部門已建設的行業信用信息資源,要多渠道征集農戶信用信息,積極開展農戶信用評價工作,深入推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工作。五是加強宣傳教育,大力培養社會誠信意識。
西方發達國家伴隨信用社會化進程建立起了完備的社會成員信用信息征集體系,滿足了社會管理信用化的基本要求,但是金融危機爆發下不恰當的社會信用管理模式也幾乎摧毀了發達經濟體的金融體系,可見高度信用社會化背景下,完全依賴市場解決信用風險信息不對稱是不行的。
國家在推動金融發展的同時,面對信用風險的社會化,需要相對應的建立充分揭示社會信用風險的信用評級體系。同時,應注意生產與信用、信用與評級是推動信用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對矛盾,生產與信用是順周期的推動力量,信用與評級是逆周期的推動力量,信用與評級是主要矛盾,評級則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全球信用危機正是評級順從了生產與信用發展的需要,未能阻止信用關系泡沫化,導致國際信用體系遭受嚴重破壞的結果。
信用管理社會化、社會管理信用化是信用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兩者具有高度一致性。解決社會信用問題必須從整個社會和全局進行模式設計,要把社會的信用風險都監管起來,才能從全局上有效解決信用風險信息不對稱。信用與社會管理的共同要求是構建以城市為單位的信用信息服務,政府的主要任務是構建可持續收集社會信用與社會管理相關信息的體制機制,權威評級機構的任務是持續提供專業信用與社會管理信息服務。而評級機構的發展需要堅持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建立一個禁止級別、價格和人才競爭,鼓勵評級技術競爭的評級體系模式;二是作為市場化的公共服務機構,政府須設定一系列嚴格的專業考核指標并進行有效持續監管,同時要求行政部門擁有對評級機構的專業管理能力;三是保證評級的獨立性和公正性;四是評級機構的權威性主要體現在它是否具有自主研制國際評級標準的實力;五是充分認識評級機構在信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需有一定的評級收費體現其價值;六是評級話語權實質上是對國家的管理權、是一個主權問題,民族評級機構是這一責任的擔當者。
目前我國正在建立的是廣義的社會信用體系,包括經濟交易領域的信用風險保障體系和信用服務體系,是在政府推動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其主要框架由社會信用制度(包括監督和懲戒機制)、信用服務系統、社會信用活動等三方面組成,其中建立社會信用制度運行機制包括信用信息公開機制、信用產品供求機制和信用監督、失信懲戒、守信褒揚機制三方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要從信用文化建設、信用制度建設和信用技術建設三個層面展開,只有三個層面同步進行,均衡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才能適應社會各方面對信用服務多樣性的需求。
社會信用體系在防范市場信用風險、改善市場監管、促進行業自律和創新社會管理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部分行業和地區的信用環境得到改善,信用經濟發展水平有所提升。但總體而言,當前社會誠信缺失問題依然相當突出,商業欺詐、制假售假、虛報冒領、學術不端等現象屢禁不止,因此需把握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建設目標,有的放矢。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善社會誠信環境、促進信用交易為主題,以建設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為主線,全面加強信用文化建設、信用制度建設和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加強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大力發展信用服務行業。堅持誠信宣傳教育與信用制度建設、征信系統建設并舉,規范開放信用信息與鼓勵促進信用服務業發展相結合,政府推動與社會共建協同配合的基本原則,努力實現既定目標:即社會信用制度、監管機制和信用信息系統較為完善;違規失信現象明顯減少,市場主體交易預期明顯改善;企業信用管理水平有較大提高,市場開拓、融資能力大幅增強;信用服務業得到規范發展,信用經濟規模擴大。
中國企業信用管理的難點在于:缺乏明確的信用管理政策指導,沒有權責明確的部門或專人加以管理,沒有規范、嚴謹的工作流程制度,人員信用風險意識差、缺乏信用管理的知識與技能,缺乏對客戶進行評價的科學方法與模型,客戶檔案管理不善、客戶資料不完整、信息老舊等。要加快建設正確的企業信用管理模式,“3+1”科學信用管理模式是當前最為流行的方式。“3+1”科學信用管理模式認為,企業要做好信用管理工作,必須在內部建立起三個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機制和一個獨立的信用管理機構(人員)。具體由以下內容組成:“3”個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機制——企業前期信用管理,客戶資信調查與評估機制;企業中期信用管理,債權保障(風險轉移)機制;企業后期信用管理,應收賬款管理與追收機制?!?”個獨立的信用管理機構(人員)——為有效執行信用管理政策,企業必須建立獨立的信用管理機構或專門的信用管理人員。
我國企業征信業務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98年前,企業征信業務起步。當時僅為準備在華投資的海外公司以及他們的律師或會計師行和外國出口保險機構兩類客戶提供服務。整個信用市場對信用信息要求不高、信息獲取渠道閉塞、產品制作粗放、信息獲取非常有限,一份完整的企業信用報告僅包括:營業執照信息、上級主管部門信息、主要經營活動、產品服務、人數、經營地址信息等,沒有財務資料,或只有幾個簡單財務數據,制作時間也比較長。
第二階段是1998年-2006年,企業征信市場開始活躍,同業競爭加劇。在這期間企業信用信息渠道有所拓寬,政府越來越注重推進政府信息透明化,信用信息渠道得以進一步拓寬。各征信公司也開始不斷接觸擁有大量企業信息的政府機構,試圖獲得相關政府機構的授權使用它們的數據庫信息,并自建龐大的企業信息數據庫。企業信用報告內容和種類增多,客戶需求越來越豐富,企業信用產品多樣化,企業信用報告內容更加完善。
第三階段是從2007年至今,企業征信整合后在新平臺上繼續快速發展。企業信用報告類型愈加豐富,報告類型除企業信用報告和深度信用報告這兩類常見報告外,還開發出企業注冊報告、營業執照報告、公共記錄報告、信用概覽報告等多種報告類型。除信用報告產品外,各家征信機構還向市場推出營銷信息產品、數據清理服務、數據庫許可、商業洞察解決方案等各種以企業信息數據庫為基礎的信息產品和服務。
到目前為止,企業征信產品和服務的主要用戶依然為跨國公司。但這是暫時的,未來與貿易信用相關的征信市場一定是以國內貿易為主,且80%以上的市場需求將來自內資企業。中國企業征信市場盡管經過了20年的發展,但目前的市場規模和發達經濟國家相比只是冰山一角,中國市場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新華信預測,再過20年,也就是2032年前后,中國企業征信及相關服務的市場規模將發展到50億元到100億元。
不管是從全球主流企業征信公司,還是從國內征信企業發展歷史中不難看出,企業征信機構本質上是信息服務企業,其信息是從多方搜集再經過加工、整合后轉而提供給客戶的,對企業信用信息的收集處理是企業征信機構的核心能力。企業信息越透明,越有利于促進信用經濟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國家的貿易信用規模仍然非常小,非常需要通過企業信息的進一步透明加以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