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利媛
強力推進婺城新城區建設
□ 文/徐利媛
金華市婺城新城區由臨江、柵川、龍蟠、洞溪四個工業分區組成,自2003年成立以來,引進企業135家,總投資134億元,投資規模1億元以上的企業有46家。新城區全力優化投資環境,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提高。截至2011年底,完成工業總產值159.55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51.17%;利稅總額6.13億元,占全區的47.15%;財政總收入5.7億元,占全區的1/2左右。但是,由于婺城新城區開發起步較晚、缺乏中心城市配套和產業發展之依托,產業基礎比較薄弱,大部分處于規劃建設初始階段,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規劃設計滯后、土地供給制約新城區發展空間。一方面,新城區建設在實施過程中缺乏整體性規劃,空間拓展難度加大,引進大項目、好項目受限。新城區規劃的前瞻性、指導性、權威性不強也影響了新區的建設和發展。另一方面,由于用地指標緊缺,近年已簽約的部分重點項目無法落地,工業用地問題成為制約園區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
資金支撐脆弱、政策處理影響新城區建設推進。新城區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重,建設資金短缺、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同時隨著開發過程中利益格局的調整,群眾利益訴求不斷增多,加上期間政策調整因素,導致政策處理難度越來越大,影響了開工建設。此外,開發模式單一,市場化運作機制尚未完善;新城區開發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資金投入有限,銀行貸款融資渠道不暢,使得新城區建設水平偏低,集聚效應難形成。
入園企業實力以及企業發展面臨的諸多困難限制新城區工業產出。近年來,園區雖引進了多家投資億元以上企業實力雄厚的項目入園,但從督查情況來看,不少初期入園工業項目投資密度低、產出貢獻低、產業層次低、用工較少,全閑置、半閑置、低效用地情況較嚴重。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匯率波動、融資成本等諸多生產要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負擔,導致企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產出率。
發展腳步明顯放慢,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工業發展空間拓展壓力增大。從這幾年新城區的發展現狀看,無論在全區的比重還是發展速度都明顯趨于保和狀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緩慢,目前主要以“低、小、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現代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缺乏;帶動力強的大企業不多,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集聚度不高,經濟發展面臨增量與提質的雙重任務,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壓力加大。
針對上述存在問題,筆者對婺城新城區的發展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加大投入,提高園區基礎和配套設施建設水平。建立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籌資機制,在積極爭取上級財力支持的同時,堅持“以土地和項目融資”,采用多種模式吸引多元化主體投資參與園區開發。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園區硬件建設的標準和水平,并注重配套好園區的生活服務、休閑娛樂設施,增強園區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二是嚴格管理,建立健全新城區節約集約用地機制。開展節約集約用地專項行動,加大盤活存量用地力度,解決“有項目無土地、給土地低產出”的問題,切實提高土地產出率。加強對閑置土地的清理和已征未用土地的管理,對超過協議建設期限而未開工建設的項目,催促其開工,不能開工的限期收回。完善招、拍、掛供地制度,健全新城區項目用地約束機制,實行新城區供地、用地全程監管,明確項目用地的投資強度、容積率、建筑系數等指標,并加強跟蹤監督。
三是引進項目,提高園區產業集聚水平。要圍繞提高汽摩配、五金工量具、醫藥化工等優勢產業集聚度,改造提升水泥建材、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傳統產業,形成七大特色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工業經濟體系。以引進重大項目為主要途徑,發揮大項目的“磁場效應”,促進園區產業集聚。通過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力強、市場前景好的龍頭企業、龍頭項目,吸引更多的上下游產業、配套生產企業進入園區。
四是注重創新,提高園區經濟內生力。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創辦一批“產學研”基地,作為園區促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組織引導企業與政府共建公共創新平臺或自建研發中心,加快形成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降低對外技術依存度,創新爭創品牌;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金華市婺城區白龍橋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