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葵葵張紅云
EL1SA技術測定SAA在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中的應用
左葵葵1張紅云2
2型糖尿病合并NAFLD;EL1SA技術;SAA
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作者對T2DM合并NAFLD患者SAA水平進行檢測,旨在探討SAA在T2DM合并NAFLD發病機制中的意義和作用,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我院住院患者,其中T2DM合并NAFLD組(T2DMN組)60例,男24例,女32例,年齡(52.13±9.59)歲;T2DM不合并NAFLD組(T2DM組)64例,男34例,女30例,年齡(52.81±12.03)歲。另選擇不伴有血糖異常的NAFLD組(NAFTLD組)64例,男36例,女28例,年齡(48.63±8.91)歲。健康人群60例作為正常對照組(NGT組)。
1.2 檢測方法
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1SA)法測定SAA,檢測年齡、性別、BM I、WAL、WHR 、SBP、DBP等一般指標及ALT、AST、TG、CHOL、HDL-C、LDL-C、Fins、SAA臨床指標。
所有資料均經SPSS 18.0進行統計學處理,評價指標結果用s表示,分別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3.1T2DM組、T2DMN組及NAFLD組患者與NGT組相比,年齡、性別構成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T2DMN組和NAFLD組體質量指數(BM I)高于NGT組(P<0.01),T2DM組BM I與NGT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T2DM組、T2DMN組及NAFLD組腰圍(WAL)、腰臀比(WHR)高于NGT組(P<0.01),T2DMN組WAL、WHR顯著高于T2DM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2DM組、T2DMN組及NAFLD組患者收縮壓(SBP)高于NGT組(P<0.01),T2DM組、T2DMN組及NAFLD組三組之間差異無顯著性;T2DMN組和NAFLD組舒張壓(DBP)高于NG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2T2DMN組、NAFLD組患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水平顯著高于NGT組(P<0.01)。T2DM組、T2DMN組及NAFLD組患者甘油三酯(TG)水平均高于NG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T2DMN組患者TG水平顯著高于T2DM組(P<0.05);T2DM組、T2DMN組及NAFLD組患者與NGT組比較,總膽固醇(CHOL)水平差異無顯著性(P>0.05);T2DM組、T2DMN組及NAFLD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均低于NG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NAFLD組與NGT組比較,LDL-C升高(P<0.01),T2DM組、T2DMN組LDL-C與NGT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2DMN組、NAFLD組患者空腹胰島素(FIns)水平均高于NG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3SAA相關分析顯示與HOMA-IR(r= 0.397,P<0.01)、TNF-a(r=0.480,P<0.01)、BM I(r=0.231,P<0.05)、WAL(r=0.389,P<0.01)、W HR(r=0.332,P<0.01)、A LT(r=0.203,P<0.05)、TG(r=0.366,P<0.01)、FPG(r=0.328,P<0.01)、2hPG(r=0.331,P<0.01)、Fins(r=0.223,P<0.05)成正相關,與HDL-C(r=-0.330,P<0.01)、ISI(r=-0.397,P<0.01)成負相關。SAA水平在T2DM組、T2DMN組及NAFLD組水平均顯著高于NG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多元逐步回歸分析表明TNF-a、TG和HOMA-IR是SAA的獨立影響因素。
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的NAFLD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整個人群中NAFLD的發病率為1%~9%,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NAFLD者占21%~78%。已有研究發現腹部脂肪組織是肝內脂肪含量的重要預測因子,獨立于肥胖和皮下脂肪組織,中心性肥胖被認為是NAFLD最重要的一個預測因子。腹部脂肪堆積促進NAFLD的發生發展。本研究資料顯示T2DM合并NAFLD組的WHR高于T2DM無NAFLD組,表明T2DM中心性肥胖者更容易發生NAFLD,可能是由于腹內脂肪分解形成的FFA更容易通過門靜脈系統進入肝臟,作為底物合成脂肪。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是NAFLD最常見的危險因素,本研究中發現所有病例組TG、TC均高于正常對照組,表明在T2DM合并NAFLD組及T2DM無NAFLD均存在明顯的高FFA血癥及高TG、TC血癥。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SAA水平和HOMA-IR顯著升高,HOMA-IR是SAA的獨立影響因素,SAA與TNF-a等炎性脂肪因子一樣,有可能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發生發展中起一定的作用;NAFLD患者存在體脂含量分布異常、脂代謝紊亂、肝酶異常、SAA水平升高,提示我們應重視無癥狀脂肪肝,并盡早減輕體重、降低血脂,對于逆轉肝臟脂肪變性,減少隱源性肝硬化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0,14(3):161-163.
[2] 魏雙琴,韓樹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腰臀比測量的意義[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1,19(1):51-53.
[3] 劉蓉,嚴祥,何津春,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漿抵抗素與肥胖和胰島素抵抗關系的研究[J]. 中國實用內科學雜志,2011,26(17):1333-1336.
1山東省墾利縣墾利街道辦事處衛生服務中心 山東東營 257500
2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人民醫院 山東東營 25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