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 錦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彌漫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累及皮膚粘膜、骨骼肌肉、腎臟及中樞神經等系統,臨床表現多樣化。目前,系統性紅斑狼瘡缺乏有效地治療方案,但隨著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合理使用,SLE患者10年存活率已提高到90%以上,20年生存率逾80%[1]。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間,我們采用小劑量激素聯合環磷酰胺治療40例SLE,近期臨床療效肯定,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40例患者均來自我院,其中男5例、女35例,年齡18~67歲,平均(32.76±5.29)歲。病程6~120個月,平均(60.51±8.92)個月。患者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1997年修訂的SLE診斷標準,處于活動期,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性指數積分(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評分在9~20分,近3個月沒有使用免疫抑制劑、激素等藥物治療。合并有其它風濕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干燥綜合癥等)、嚴重心腦肝腎等器官疾病以及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均給予排除。
1.2 治療方法 患者給予口服醋酸潑尼松片(浙江仙居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3021207),每天0.2mg/kg;注射用環磷酰胺(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23036)0.5g,加入250ml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每2周給藥1次。療程3個月。治療期間觀察患者臨床癥狀及不良反應。
1.3 療效評價 采用SLEDAI積分表,治療前后對患者進行評分。療效標準[2]: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活動性實驗室指標三項或以上消除,能恢復輕工作,且激素減至維持量或停服者為顯效;臨床癥狀及活動性實驗室指標均有改善,且激素減量或服維持量者為有效;臨床癥狀改善或未改善,活動性實驗室指標無好轉,且激素未減量或不減反增者為無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5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采用自身配對t檢驗,以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治療前后SLEDAI積分 患者治療前SLEDAI積分為(14.90±2.23)分,療程結束時為(5.93±1.52)分,治療后患者SLEDAI積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2 臨床療效 3個月療程結束對患者進行評價,40例患者顯效5例(12.50%)、有效30例(75.00%),無效5例(12.50%),總有效率為87.50%。
2.3 不良反應 40例患者治療期間出現白細胞減少1例、柯興氏癥1例、感染1例、失眠2例、月經失調2例和胃腸道反應3例。
SLE全球的患病率約為30~50/10萬人,我國的患病率約為70/10萬人。SLE好發于青年女性,發病高峰為15~40歲,本組男女發病比例為1:7左右。SLE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至今病因不詳,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疾病易感性。SLE不是單一基因的遺傳病,而其發病與多種遺傳異相關,是一種多基因病,如HLA-DR2和HLA-DR3分子及其各亞型與SLE的發病顯著相關。②免疫細胞紊亂。SLE患者自身抗體產生與T細胞、B細胞和單核細胞等免疫細胞系統紊亂有關。SLE患者體內除抗ds-DNA抗體滴度顯著升高外,核小體是SLE疾病發生的促發抗原。③誘發因素。遺傳因素和體液微環境提供了SLE易感背景,但是SLE的發生或病情活動可能與環境或其他外源性刺激有關,如感染可通過分子模擬和影響免疫調節功能而誘導特異性免疫應答。
SLE嚴重危害著人類的生命和健康,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隨著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聯合應用,SLE的預后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們采用小劑量激素聯合環磷酰胺治療SLE,療程結束后SLEDAI積分明顯下降,總有效率高達87.50%。環磷酰胺是一種烷化劑,為氮芥與磷酰胺基結合而成的化合物,屬于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環磷酰胺作用強大而持久,對S期及G2末期細胞最敏感,不僅能殺傷增殖各期淋巴細胞,對靜止期細胞也有影響,使循環中的T、B淋巴細胞絕對數減少,對B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較強[1]。我們采用間歇靜滴環磷酰胺,從而有效降低了出血性膀胱炎、腫瘤等副作用,本組患者均無上述不良反應發生。長期全身性激素的應用是治療SLE的重要手段,然而長期應用副作用較多,如誘發和加重感染、潰瘍等,甚至出現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本組患者采用小劑量激素治療,可以降低不良反應。
總之,小劑量激素聯合環磷酰胺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療效滿意,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汪學群.長春新堿、環磷酰胺聯合潑尼松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51例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2011,31(5):65-67.
[2] 顧軍花,陳湘君,鐘麗丹.自身清顆粒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療效評價[J].山東中醫雜志,2008,27(11):73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