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朝霞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逐漸成為人們融入社會關系不可或缺的工具,社會輿情的傳播載體得到空前擴張,公眾掌握的傳播手段呈現出多元化、多樣化的狀態。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統計,截至2012年年初,中國網民的數量已經突破了5億。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的接受率達到96%以上。在此前提下,廣大網民參與政治生活的自覺性、自主性和積極性顯著提高,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類熱點和爭議問題更加關注,對社會正義、公平的訴求也日益迫切。
經濟社會的逐步發展改變了人們既有的生存方式,網絡成為輿論匯集的重要平臺。在多元價值和眾說紛紜的個性言說中,公眾對政治、社會生活的參與獲得了更為方便、快捷的渠道。從當年的孫志剛案到郭美美炫富事件、“7·23”動車特大事故、兩歲女童小悅悅被車碾事件,再到近期西安記者報道縣委書記抽“九五至尊”而被停職事件等,公民已經從傳統媒體時代的被動接受,轉變為對公共突發事件的主動參與和積極評判。網友可以更加便捷地直面社會的種種不公和政商腐敗,進而通過信息的極速擴張和傳播,給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網絡已經成為當下中國最為自由的民意匯聚平臺,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最具‘原生態’的鮮活民意”。
微博,即微博客的簡稱。它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微博的形式往往比較簡單,傳播內容一般較為簡短,憑借著這種特性,它可以使互動、交流變得更加方便、及時,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主動選擇發布、接受或傳遞信息。任何在網絡上可以形成話題的事件、現象乃至是情緒,一旦出現之后,就可以立即在微博上被放大、渲染,從而被廣大網友所“閱聽”。
有別于傳統媒體受版面、時間、頻道、頻率等因素的制約,微博徹底打破了傳統媒介作為稀缺資源的屬性,信息海量發布,可以為公眾創造廣闊的言論空間。一般而言,微博的傳播內容較為簡單,記錄方式也更為便捷,它對用戶的學歷、知識沒有過高的要求,因而一般公眾和學者專家在微博的平臺上,擁有同等的發言權。誰都可以表達對某一事件的看法,不受約束,進而滿足了一般用戶對于自由表達的心理訴求。
2006年,推特網站得以創立。作為一種全新的網絡傳播路徑,微博也因此得以迅速發展。到了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線,在新浪的影響下,眾多商業網站如星火燎原般迅速搶占微博市場,微博也成為新媒體網絡傳播平臺的主要代表。在與傳統媒體的較量中,微博憑借著短小精悍、快捷方便的優勢,在創造和挖掘社會熱點和社會議題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媒體對于新聞突發事件的“話語權”,進而打破了由傳統媒體把控多年的“輿論壁壘”,為廣大網友創造了空前的言論自由,并對社會事件形成了重大的影響。
例如,在近期微博熱點話題中,陜西安康一個懷孕7個月的母親,在沒有通知家人的情況下,肚中胎兒被當地相關部門強制引產。事件發生后,廣大網友迅速形成強大的輿論攻勢,在對受害者表達深切同情的同時,對肇事人、肇事單位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陜西省人口計生委迅速召開會議,并派調查組前往安康市調查,對負主要領導責任的當事人給予停職調查的處分。在這個過程中,由微博發起并形成的輿論合力促使當地政府加快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效率。
微博的出現正在改變著現有的輿論生態。其更加自由的傳播方式和渠道,讓網友最大程度地表達對某一事件的看法,因此改變了當前中國社會已經形成的輿論生成機制,也改變了公眾參與公共生活和社會事件的方式,對現有的網絡管理和社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微博傳播在短期內可以無限放大的這種“核裂變”特質,促成了其在輿論監督等方面的巨大功能。在微博平臺上,信息密集化、反饋多元化、關注擴大化,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可以使某一信息飛快地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反響。2010年9月10日,江西撫州市宜黃縣相關部門,因強制拆遷引發群眾自焚,房子的主人鐘氏一家3人被燒成重傷,其中一人經搶救無效死亡。這一事件在其見諸媒體的初期并未能引起輿論的過分關注。但是經過一連串事件的累積發酵,再加上微博的快速傳播,宜黃事件的社會影響迅速升溫,社會輿論的關注度急劇擴大,而這些極大地幫助了受害人家庭開展維權。
2010年9月16日上午,宜黃事件過去的第六天,由于幾天來社會關注度不減,事件當事人鐘家姐妹準備去北京接受鳳凰衛視的采訪。得到消息后的宜黃縣委書記、縣長等主要領導,并不是首先開展輿情疏導,反而對其二人實施攔截。而鐘家姐妹為逃避阻攔,躲入機場女廁向記者電話求助。鳳凰周刊記者鄧飛把此事在微博上進行了實時直播,受到了數百萬網民關注。9月17日,宜黃縣委書記、縣長被立案調查,率隊拆遷的常務副縣長被免職。
通過微博,即使“缺席”事件空間現場的我們也能獲得時間上的“在場”權利,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微博來介入甚至改變事件的走向。中國社科院在2011年出版的《社會藍皮書》中,對微博的定義是“殺傷力最強的輿論載體”。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趙凱教授稱,2010年是微博呈現繁榮景象的“元年”,引發了又一場信息革命。微博大熱的同時,也有學者稱,微博帶來的“圍觀”效應或許也有弊端。因為微博強大卻不易控制的沖擊力既可以矯正被扭曲的正義,也可以傷害遭誣蔑的群體。
微博簡潔、自由、靈活的屬性既是優勢,也是劣勢。尤其在重要熱點事件發生后,由于每條微博最多容納140字,會嚴重制約輿論監督承載的信息量。因為從這些短短的字句當中,發布者很難將一件復雜的事件原委和事件始末說清,而只能采取“去粗取精”的方式去傳達。這其中斷章取義、以點帶面的缺陷都可能成為那些“標題黨”一族們慣用的手段,從而以某種方式把矛盾進行放大、變形。“標簽式輿論”的導向足以讓廣大網民的理智淹沒在“輿論審判”的可怕漩渦中。在接受信息時,廣大網友很可能被一種郁積的憤懣所左右,進而模糊或忽視整體的、具體的話語情境,并最終以“一己之揣度”作出并不全面的是非判斷,產生更多的仇恨與摩擦。
眾所周知,微博注冊的“零門檻”使其在短短三年時間內擁有億萬名“粉絲”。這必然為微博時代的輿論監管帶來巨大的阻力。大多數網民缺少理性的判斷,對某些熱點事件的極端判斷如果疏通不力甚至可能影響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行。法國心理學家勒龐在其著作《烏合之眾》中寫道:“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占了上風。”微博為這種無意識的非理性行為提供了優質的傳播途徑。
另外,微博謠言和虛假新聞的廣泛傳播也已經成為擾亂輿論秩序的重要因素。當下,“名人被死亡”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其他案例如全國“搶鹽風波”事件、北京地鐵迷藥謠言事件等,在這些事件中,微博即便不是始作俑者,也最大化地擴散了謠言傳播并產生社會恐慌,導致嚴重后果。
如何在尊重廣大網友或批判、或擁護、或認同、或否定的言論自由的同時,維持輿論秩序,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微博世界變成“和而不同”的多元社會,這就需要巧妙借助傳統媒體的參與和引導。因為傳統媒體在輿論導向和監督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撼動的,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并不會取代傳統媒體,傳統媒體在和微博這類新媒體共生共榮的同時,應該加強輿論引導,第一時間粉碎網絡謠言,打擊虛假新聞,凈化微博輿論環境。
根據復旦大學發布的《中國政務微博研究報告》,截至2011年3月,實名認證的政務機構微博有1708個,政府官員微博720個。面對微博巨大的輿論監督力量,任何忽視推諉的態度都將在現實面前碰壁。而隨著網絡輿情影響力的積聚放大,微博輿論監督對公共事務和政策的影響日漸深入。微博主體的多樣性,代表了不同利益階層的訴求,促進了政府行政的透明化,有助于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實施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因而政府應當主動融入到微博輿論監督的環境中去,加強與網民互動,同時充分加強與微博世界中“意見領袖”的關聯,通過這些網絡世界中的專家、學者的號召力,進一步促使輿情的疏導,引導輿論監督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運行,并最終形成健康、和諧的網絡輿論環境。
與此同時,政府也應當充分利用傳統媒體的力量,傳遞政府作為,減少流言泛濫,讓輿情及時得到疏導。更重要的是,面對當前互聯網對于社會事件的“無政府狀態”式的監督,政府相關部門應該逐步完善互聯網管理的法律法規,從政府層面主動作為,對微博的發布及可能引發的影響做出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從而為網絡和諧營造良好的運營環境。
[1]許靜.輿論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劉建明.輿論傳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3]喻季欣.微博對新聞傳播的擴展[J].新聞戰線,2010,(5)
[4]劉興亮.微博的傳播機制及未來發展思考[J].新聞與寫作,2010,(3)
[5]盧金珠.微博客傳播特性及盈利模式分析[J].新聞記者,2010,(4)
[6]謝耘耕.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1)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7]喻國明.直面數字化:媒介市場新趨勢研究[J].新聞實踐,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