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光
(河北經貿大學研究生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責任編輯:陳靜
商家的退貨制、專家導購制往往被看成促銷手段,實行產業合并往往被看成是追求優勢互補、規模效益等。實際上,從市場治理的角度看,它們屬于基礎契約的補充部分,可以叫做補充性契約。
補充性契約是指面對不完全的基礎契約時所采取的補救措施,如退貨制度、產業合并機制。基礎契約指市場交易雙方或多方簽訂的初始核心契約。補充性契約和基礎契約并不是根據其簽署的時序來講的,而是從其邏輯關系給出的,即前者是后者的延續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發點和歸宿,補充性契約既可以在基礎契約之后,也可以在基礎契約之前,如導購制度就處在真正的交易契約之前,但它屬于補充性契約。
新古典經濟學的契約是完全契約假設,一種交易關系無論口頭或書面約定,其權利義務明確,但這種假定違反事實,也經受不住理論分析的推敲,市場主體的有限理性、他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利益不統一以及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是客觀的,其主觀上是利己的,在行動上很可能出現損人利己的機會主義。新制度經濟學看到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缺陷,試圖用公司等級性的契約來代替市場的平等性契約,以穩固的權利義務關系減少市場關系中經常性交易的成本,但是公司等級性契約又容易導致公司高層管理人員依靠信息優勢對公司業績的獨占或多占。混合契約改進了單純的市場契約和公司契約,由其等級性克服了市場中的機會主義和資產專用性風險,其中的資產專用性風險指在長期投資中形成買方壟斷或賣方壟斷,壟斷方以終止契約來要挾對方的可能性。混合契約還可借助其平等性來約束公司高管的貪欲。但混合契約交易并不能完全消除機會主義,只要導致不完全契約產生的根源不消失,經濟人乃至惡性人的假定不廢除,機會主義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市場治理結構的創新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在內的系統工程,而且是一個無限長的鏈條。[1]
出于市場經濟合作實踐的需要,出現了退貨制度等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我們稱之為補充性契約,在買賣雙方不完善的基礎契約簽訂之后,為防止漏洞對契約的破壞,雙方再簽訂一個或幾個契約,以保證基礎契約的正常執行。
退貨制度等補充性契約對于保障基礎契約的有效性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機制和原理。
補充性契約的效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促進基礎契約的達成。補充性契約的建立會使市場交易量增加,因為補充性契約是基礎契約的保障。王湘紅和王曦的研究表明,人們對收入影響消費傾向程度的評分排在消費環境和退貨政策等因素之后,這說明這些因素對居民消費傾向的影響更大,而且認為相對收入較高消費者的消費傾向受退貨政策的影響更大。[2]人們對退貨制度的需求是普遍的,并不存在由個人特征因素(如年齡、性別)所導致的差異。
《中國青年報》曾經對2730人進行過在線調查。調查表明,90.6%的公眾曾在購買商品后希望退貨,72.9%的公眾支持無因退貨的倡議,27.1%的人表示不支持。關于退貨的原因,60.5%的人緣于商品質量問題,50.7%的人是因為購買后覺得不喜歡,50.5%的人出于商品尺寸、規格等不合適,49.7%的人在購買商品后覺得不值得或不應該買,4.0%的人沒有想過退貨,也有0.6%的人承認自己是“惡意退貨者”。
第二,使基礎契約有效執行。商品經營者推行退貨制度,不是為了追求高退貨率,而是旨在增加商品的銷售量;商品消費者歡迎退貨制度,不是為了真正退貨,而是旨在保證理性購買。因此,退貨制度實行后,雙方都會認真履約,經營者按照基礎契約的約定交付商品,消費者按照基礎契約的約定支付價款,基礎契約由此得以有效執行。
第三,減少基礎契約糾紛。購買者如果想要取消起始交易,退貨制度可以非常便捷地幫助其實現這個意向,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交易中的糾紛。同時,由于有些退貨制度規定有退貨條件,因此為實現減少糾紛的目標,對基礎契約的內容必須作出盡可能周詳的規定,以使商品購買前后對比有據、退貨順利。工商局數據顯示,2009年共受理家具類產品投訴823件,投訴量較2008年減少了10.83%,占全年投訴總量的3.45%,這是改進《北京市家具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俗稱家具三包規定)的成果。相應地,古玩字畫市場奉行“真假不保”、“包賣不包真”、“不得退貨”的行規,贗品不能成為行業內退貨的理由,致使糾紛頻發。在《中國青年報》的調查中,有71.2%的人認為,要想很好地實施無因退貨,還需要消費者誠信,避免惡意退貨或反復退貨;53.2%的被調查者認為,無因退貨本身亟需完善,要充實一些細節性規定;50.5%的人認為,無因退貨目前只是商家的單方面承諾,有待立法約束。
退貨制度顯然具有權利義務非對稱的性質,購買者可以在不影響商品再次銷售的前提下進行退貨,銷售者卻不能索回已經賣出去的商品,這種規定是以消費者弱勢為假定條件的,商家總是比購買者對自己的商品擁有更多的信息。[3]
補充性契約可促使基礎契約得以有效執行的作用機理在于其平衡信息的功能和對信息剩余的有效安排。
對于無條件退貨制度的作用,西方經濟學理論從心理學角度給出了解釋。依據西蒙遜(Simonson)的研究,人們具有“偏好逆轉”等心理,即往往會在作出決策后后悔,而且人們在進行決策之前就想到了自己可能會在作出選擇后后悔,于是在進行決策時表現得猶豫不決,造成“決策矛盾”(Decision Conflict),而長時間的決策矛盾會使人們產生悲觀情緒,最終放棄消費意愿。[4]
伍德(Wood)認為,退貨制度的效力在于,使消費者對商品質量的評價高于沒有退貨制度時的評價,隨著消費者對產品質量信任度的提高,其購買決策時間會進一步縮短,并能夠提高購物傾向。
以上這種心理學解釋具有一定的價值,但仍然存在不理性的因素,退貨制度受到歡迎并不僅僅是質量問題,如果說消費者因為質量而推崇此項制度,那么如果一種產品不實行此項制度而其質量口碑又很上乘,結果肯定是后者更受青睞——有誰愿意遭受退貨之苦呢!因此,退貨制度還有很多其他的便利吸引著消費者,如可以解決消費者的情緒購買問題,解決購買導致的消費者資金緊張問題等。因此,為解釋退貨制度對消費的促進效應,還需要更加現實和理性的認識和行為。本文認為,其作用機理在于,退貨制度能夠平衡信息,這是比心理因素更進一步、更符合實際的解釋。而補充性契約平衡信息的效能還在于其化解優勢者信息、提升劣勢者信息的能力,下面將以退貨制度為例來進行分析。[5]
一些商家在商品銷售上推行不滿意就退貨的做法,這種看起來十分簡單的營銷手段,其實蘊涵著許多經濟學原理,具有合理性。從信息的角度看,它改變了買賣雙方信息力量對比的格局。退貨制度等于賣方使自己承擔了有關商品的全部私有信息,關于商品質量、進貨渠道、成本等的信息也就無關緊要了,買方無須再去探究,免除了選擇失誤的后顧之憂。同時,退貨期間,消費者也有一定的時間去搜尋相關信息,以使自己在買賣合同或基礎契約執行過程中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這一方面化解了優勢者的私有信息,另一方面提升了劣勢者的信息,最終使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得以緩解。
這種制度有其特定的適用條件和范圍。首先,前提是買方市場。買方市場是買方占優勢的市場,商品供大于求,賣方之間競爭激烈,只有在這種市場環境中,賣方才有促銷的壓力。反之,如果是賣方市場,商品供不應求,買方之間競相購買,就會出現“蘿卜快了不洗泥”的現象,需求方就很難享受可以退貨的待遇了。這是經濟法則使然,并非道德問題,這種由競爭性引起的優勢信息自動化解機制,也說明了實踐對制度的催生作用。其次,對商品自然品質的要求。一是商品必須具有質地的穩定性,以減少可能的糾紛;二是商品必須具有獨立的形態。由于服務類商品的供給和消費同時進行,即使不滿意也已經消費,因此只可彌補,不可退回。
退貨制度也反映出買賣雙方雖然有利害沖突,但絕非你死我活,兩者之間的較量完全可以設計成正和博弈形式,使得兩者利益相長,而非零和或負和博弈形式,造成兩者俱傷。[6]當前已經進入了“注意力經濟”時代,商家更應該調整自己的策略。所謂注意力經濟,是指生產與分配注意力資源過程中所形成的經濟關系和商業模式,現代社會交通通信技術高度發達,各種商品信息浩如煙海,如何使自家商品不被淹沒并突顯出來,顯得格外重要,甚至生死攸關。退貨制度從消費者的立場出發,適合了消費者降低成本、減少風險、消除疑慮的需要,可謂制勝一招。競爭戰略有多種,其中價格競爭最終要受到成本的限制,所以還要在這種非價格競爭上多下功夫。
信息優勢就像級差地租一樣,不能被完全抽走,總有剩余。農業資本家租種劣等地只需繳納絕對地租,而租種優等地不僅要繳納絕對地租,還要繳納級差地租,這樣優等地的級差收益就被收走了。表面看來,似乎所租種土地的優劣對資本家的收益沒有任何影響,其實不然,租種優等地還是有利可圖的,在租約期內,農業資本家改良土地多得的收益并不交給土地所有者,而優等地更容易得到改良。信息剩余論就是主張由信息優勢者占有信息剩余。由信息優勢者占有信息剩余是有效的,而且是較好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方法。
第一,可以避免潛在損害。如果說一般的壟斷條款既有潛在損失,又有潛在收益,那么信息優勢者所帶來的只可能是潛在損害,針對這種情況,由他自己收留自己的信息,就不會使那些潛在損害變為現實。
第二,信息剩余制度的主要形式是退貨制度和保修制度。退貨制度前面已經敘述了。保修制度中的剩余尤其體現在質量的保證上,如果產品質量不過關,如果修理不負責任,承擔麻煩的主要是生產者和銷售者自己,而不是消費者,相反,消費者卻會因此而減輕了對質量問題的擔心,所以保修制度本身化解了修理服務業的信息黑箱。
第三,信息剩余制度的有效性在于它的內在約束。內在約束是相對于外在約束而言的,內在約束指經濟主體對自身的約束,外在約束指獨立于微觀經濟活動主體之外的各種社會法律制度和規范對經濟主體利益和行為的約束。退貨制度即信息剩余制度,就具有這種內在約束性質,它依靠信息優勢者自己來把握優勢信息的使用,且這種使用無害于契約的另一方。與此相對應,專家導購制、信用檔案制、法律制度、社區規范等則屬于外在約束。
第四,信息剩余制度不同于道德準則。雖然兩者都屬于內在約束,靠自己來約束自己,但卻是一個發自內心,一個迫于制度。從道德準則看,行為主體如果違背了它,就會引起消極的心理感受;而信息剩余制度則是一種技巧,在行為主體內心未必認可的情況下,也可以照樣實施。
補充性契約的擴展在這里指的是專家導購制度,與退貨制度及產業合并不同,專家導購制不屬于生產經營方的營銷手段,而是社會第三方(如中介服務機構)對信息的平衡機制。
專家導購制是買方請相關專家進行指導,以實現購買的一種制度。它作為一種市場治理機制,其作用機理在于使知識對等化。其效果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減少購銷糾紛。專家導購使購銷雙方基本站在了關于商品的同一知識層次上,兩者的信息力量對比呈勢均力敵之勢,“假冒偽劣”在這里沒有市場,買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得到真實的商品,必然會減少事后的糾紛。
第二,節省“無知者”的交易成本。處于信息弱勢的消費者就如同一個無知者,他在黑箱市場上購買到的商品,往往經過使用才能發現質量等問題,如果這時再去交涉,將花去很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而專家導購制的優勢恰恰在于防患于未然,以事前的主動來避免事后的被動,以專業化的搜尋、購買成本代替茫然的尋找成本、商品損失成本、商品造成的損害成本、訴訟成本及其他成本。
第三,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假冒偽劣商品的欺騙性生產和銷售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專家導購制對此是一種巨大的打擊。
專家導購制中存在的問題也很多,主要包括:
第一,其中產生了一層購買者與專家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如果購買者對購買不認可,責任應該由誰承擔,應該如何劃分責任,其中會不會產生專家與銷售者之間的合謀問題?
第二,導購服務費用的計算。這里有一個導購服務費與不利用專家導購所可能產生的潛在糾紛成本之間的比較,只要前者小于后者,采用專家導購制就是可行的。但是,其間具有較大的彈性,至于實踐中到底如何操作,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如導購時間長短、所購商品價值大小、專家的單位時間收入、知識含量高低等)具體制定,這將是一個自然的市場過程,不可由政府或其他機構人為確定。對此馬克思早有論述,他認為商品交換價值是由市場交易主體在對各自的勞動付出進行長期比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第三,專家的權威性問題。專家指在某方面有造詣的行家,如面對廉價電磁爐,專家可以一語道破天機:或是特制促銷,價廉物不美;或是低價沖擊市場,無質量和售后保障;或是以虛假功能行欺騙之實;或是借降價之名清除積壓產品。當然,也有專家不專的問題,出現專家之亂——專家泛濫,假冒偽劣;專家之“臟”——違背良心,指鹿為馬;專家之沉——忙于金錢,荒廢專業。[7]這些問題的存在是專家導購制度應運而生的條件。
前面以補充性契約解釋了不完善的基礎契約是如何得以執行的,但沒有說明補充性契約是怎樣得到貫徹的,它可能需要新的補充性契約,那將是一個無窮的系列,顯性的制度安排總是疲于應付,仍然沒有解決契約效力的問題。
從現實層面看,契約的有效性來自多種因素及其綜合,這些因素包括利益、價值觀、組織強制力、宗教信仰、習慣、聲譽、社會性等。人們之所以會履行契約,是因為履行契約能夠使自己得到想要的利益,這既可能是被強制的,也可能出于人們對是非對錯的判斷、信仰、習慣,珍視聲望的人是更為可信的簽約者。另外,關系型契約理論認為,人都是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的,其身份、血緣關系、地緣關系等都會促使其踐約,一個人的行為不僅是對契約的另一方負責,更是對自己的社會關系負責,而個別性契約論的締約者眼中只有你和我,其他人均是陌生人。上述任何一個因素發生作用,都會促使契約得到執行。
從根本上看,各種私有信息的化解最終都要歸結到對人價值觀的不斷塑造上。當然,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也是各種利益博弈的結果,但我們不能由此把各種因素都歸結為利益,說大家只有遵從那樣的價值觀才能獲得利益,因為在正確的價值觀面前,毀約的利益將失去召喚力,強制是多余的,信仰、履約習慣、聲譽和社會性都會指向它。
這種價值觀根植于社會氛圍與社會關系中,純粹個別性的契約是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是關系型契約,每一個契約都不可能脫離其社會關系而存在,在簽訂和執行等各個環節上都要受到習俗、慣例、倫理規則等環境的制約,青木昌彥的“交易者社會規范”[8]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被認可的,它不僅適用于傳統封閉型社會,也惠及現代開放型市場經濟。在傳統封閉型社會,契約參與人活動范圍有限,他們都是“有名的”,且隨時受到各種社會關系的監督,信息傳播充分而迅速,受此威懾,契約會被誠實執行;在現代開放社會,參與人及其環境變得“匿名化”,人們脫離了地緣、血緣等傳統關系的束縛,進入市場關系,隱沒在陌生人中間,“交易者社會規范”似乎會因此失去效應,但市場是有域限的,締約者同樣如此,他終會“脫穎而出”,鑒于此,誠實交易就是最優策略。這也說明,不同的交易域不一定對應所謂適宜的市場治理機制,即封閉社區不一定對應社會規范機制,開放社會不一定對應國家機制,全球化不一定對應第三方私人仲裁機制,它們完全可以是相互交叉、相互支撐的,既縱向演進,又橫向交錯。[9]
價值觀治理機制適用于所有的交易域,[10]即傳統社區、開放社會、全球范圍,它是最有效的,現實的機制設計要向根本機制無限靠攏,要以根本機制為依托,因為它可使一切機制(包括私人仲裁、國家強力等)壽終正寢,它成本最低,同時又是最無效的,因為根本的機制不是現實的機制,所以即使市場治理視角下的制度安排沒有止境,也絕對具有現實意義,市場治理的有效性在于基礎契約、補充性契約與締約者價值觀的整合。
[1]何大安.市場治理結構與制度安排創新[J].浙江社會科學,2008(10):13-21.
[2]王湘紅,王曦.退貨制度影響消費傾向的行為理論和調查[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10):48-51.
[3]馬克斯·H·布瓦索.信息空間——認識組織、制度和文化的一種框架[M].王寅通,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101-105.
[4]Itamar Simonson.The Influence of Anticipating Regret and Responsibility on Purchase Decision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2(19):15-18.
[5]Stacy L.Wood.Remote Purchase Environments:The Influence of Return Policy Leniency on Two-Stage Decision Processe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1,38:20-23.
[6]賈強,侯卉.零和游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76-79.
[7]陳魯民.某些專家的“羽毛”[J].同舟共進,2006(11):48.
[8]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110-113.
[9]秦詩立,夏燕.市場治理機制的演進[J].上海經濟研究,2003(3):65-70.
[10]晉運鋒.契約論、功利主義與正義原則[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1):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