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麗紅,肖 倩,邵祥東
(1.渤海大學 管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0011;2.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區域要素資源的整合,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挖掘、保護與提升,區域定位和發展戰略的確定等,一直是區域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研究中的重要內容。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如何通過對區域內各種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以整體合力參與全球性競爭與合作[1],推動區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也日益成為學術界研究熱點。在理論方面,學者們對區域空間整合的理論基礎與動力機制、理論演進與研究內容[2]、要素傳遞與空間組織、空間結構重構的效應及地域性策略等方面展開了廣泛研究[3]。在實證研究方面,學者們主要從大區域尺度上展開了研究。如對泛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經濟圈、東北老工業基地、長江流域、中原城市群等省際間區域協作的整合研究。也有少數學者對邊界地區的區域分化、產業聚集和資源要素空間整合策略展開了一些探討。
當研究的視野轉移到區域分異的時候,我們發現實際問題也很多。相關研究多關注農業地理分異,鄉村聚落分異[4],城市群空間演變分異,區域文化分異,城鎮用地分異,產業聚集分異,東部沿海城市帶和東部、中部、西部分異,人群空間轉移分異,資源開發與消費結構空間分異和縣域經濟與發展分異等領域。
本文試圖在比較一致的樣本期間、使用相同的實證模型,以我國東部地區的國家級經濟區——沈陽經濟區為范例,探究省域內經濟開發區和非經濟開發區在經濟增長、社會發展、民生福祉等領域的分異演變趨勢及分區戰略規劃對分異演變趨勢的激勵性沖擊效應,直觀地比較省域內經濟開發區和非經濟開發區發展差距,試圖得出相對可靠的結論。
本文以中國老工業基地典型代表的遼寧省為范例,以省域內的沈陽經濟區(沈陽、撫順、鞍山、遼陽、本溪、鐵嶺、營口、阜新8 個市,下稱經濟開發區)和非經濟開發區(其余地級市的合稱,包括:盤錦、錦州、葫蘆島、朝陽和丹東5 個市)為具體研究對象。
1.研究指標。指標的選取原則很重要:必須符合區域發展規劃目標;必須符合“三駕馬車”主導的經濟增長結構特征;指標選擇能較為全面反映城鎮地區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狀況,弱化農村地區的相應指標,本文從國民經濟核算、就業、固定資產投資、財政、人民生活、工業、交通運輸和郵電、國內外貿易、金融、衛生等領域選取了地區生產總值、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數、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一般預算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業總產值、郵電業務總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總額、當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城鄉儲蓄存款年末余額、等級公路里程數、衛生機構床位數等14 個指標。由于樣本期內反映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科技創新、能源安全、社會保障、城鎮化程度等部分指標的有效數據的難以完整獲得性,暫未列入。
2.數據。研究數據取自《遼寧統計年鑒》(歷年)、《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歷年)、《大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3、2004)、中國經濟信息網相應年份和部分理論文獻。當各類來源數據不一致時以《遼寧統計年鑒》為準。為確保對照研究結果的一致性和科學性,指標以2000年為基期統一做了技術性調整。在14 個指標中,只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取所在區域內各市平均值(全省數據也取平均值),其他指標皆為加總值。
和廣西北部灣經濟開發區、湖南長株潭經濟開發區、湖北武漢經濟開發區、吉林長吉圖經濟開發區等省域經濟開發區內的各個城市與中心城市(基本都是省會)毗鄰狀況不同的是,與省會城市沈陽市同為副省級城市的大連市由于距離等原因未被納入沈陽經濟開發區。但其經濟發達,各項指標數據都很高,甚至超過了全省平均水平。如果將其保留,則會影響非經濟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之間分異趨勢的判斷,故將其排除。
3.檢驗方法。根據研究問題和數據使用目的不同,相應采用兩種計量方法。在計算潛在產出增長率離差時采用Hodrick.Prescott(HP)濾波法,本文經過反復測算,從理論界爭議的100、25 和6.25 三個平滑系數中篩選出最優平滑系數為6.25。
在探究分區戰略規劃政策對經濟開發區影響效果時采用臨界值轉折年虛擬變量模型估算法,結合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沿海五點一線開發與突破遼西北戰略的實施年份,本文以2003、2005、2008年三個轉折年為臨界點,建立虛擬變量回歸模型估計分區政策的沖擊效果。回歸估計模型為:

式中,Yt是被解釋變量,β0是常數項,βi、β2是模型估計系數。Xt是解釋變量,X*是轉折年對應的解釋變量值。Dt是政策虛擬變量。Ut是隨即擾動項。虛擬變量取值為:

將非經濟開發區內的各個城市的檢驗指標數據加總,計算其占全省總量的比重(圖1)。以從左到右為序,左圖1 中的四條曲線依次為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總額;左圖2 中四條曲線依次為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工業總產值、當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左圖3 中三條曲線依次為城鄉儲蓄存款年末余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數;左圖4 中三條曲線依次為境內等級公路里程數、衛生機構床位數、郵電業務總量。
從14 個指標占全省比重總體趨勢看,只有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郵電業務總量三個指標所占比重穩定且小幅提升,其余11 個指標所占比重都呈現緩慢下降趨勢。
其余11 個指標占全省比重呈現緩慢下降趨勢反過來表明,經濟開發區所占的比重逐步提升,即非經濟開發區和非經濟開發區在省域內的分異趨勢進一步加劇。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數所占比重雖然從2002年的33%下降到2010年的23%(2003年也是23%),但是,除了2007年達到26%以外,其余年份基本都約為23%。這反過來表明經濟開發區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數的比重長期約占67%,如果不考慮農民工進城務工對城鎮居民就業形成的替代因素外,經濟開發區的規劃發展并沒有在拉動城鎮失業人員就業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以進一步得出如下結論:省域內政策性分區戰略規劃并沒有明顯改善經濟區城鎮失業人員就業狀況。
14 個指標中,只有郵電業務總量占全省的比重長期呈現小幅上升態勢,帶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三個指標的增長總體均呈下降趨勢。通過初步檢驗可以知曉,分區戰略規劃并沒有在促進非經濟開發區和經濟區協調、均衡發展方面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上面采用實際產出指標比重法分析了非經濟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分異演變趨勢,結果顯示,兩者差距呈逐步擴大趨勢。不過,這些實際產出指標在長期發展中受到產業結構、消費變動、國際形勢、能源安全、城市空間演變等因素沖擊,體現出來的分異趨勢并不一定是其內在的自然發展規律。接下來,本文采用HP 濾波法,從包含隨機擾動因素、季節影響因子和周期成分的實際產出中分離出潛在產出,用潛在產出計算經濟開發區和非經濟開發區相應指標的離差,對比分析自然增長和實際增長之間的分異演變趨勢,考察經濟開發區和非經濟開發區是否也呈現出分異趨勢擴大問題。

圖1 2000-2010年非經濟區指標占全省比重趨勢 單位:%

圖2 經濟區和非經濟區的地區生產總值、投資分異趨勢 單位:%

圖3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出口額分異趨勢圖 單位:%
圖2 是經濟開發區和非經濟開發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兩個指標的分異演變趨勢對比圖。與前文通過經濟區開發和非經濟開發區各個指標占全省比重的檢驗方法得出的分異趨勢逐漸擴大的結論相同。總體而言,盡管非經濟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的GDP 的自然增長趨勢逐漸靠近,但是從分異趨勢走向判斷,非經濟開發區的增速較慢,波動較大,即增長不穩定,規律性差。經濟開發區和非經濟開發區的潛在產出增長趨勢逐漸縮小,非經濟開發區單調遞增,經濟開發區單調遞減。這表明今后的長期趨勢是,現實經濟中的GDP 演變趨勢受多種因素影響仍顯示出分異擴大化態勢。據此可以初步得出如下判斷:省域內分區戰略規劃極有可能導致非經濟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的GDP 分異程度加劇。
圖3 是經濟開發區和非經濟開發區的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總額的潛在產出增長率和實際產出增長率趨勢對比圖。消費額潛在產出增長趨勢(左1 圖)和實際產出增長趨勢(左2 圖)總體一致,并沒有出現較大分異趨勢。對比離差數據,發現兩者盈余趨勢也高度一致。
非經濟開發區出口額潛在產出增長率趨勢顯示(左3 圖),其對外貿易額長期緩慢增長,波動幅度相對小一些。經濟開發區出口額潛在產出增長趨勢不太穩定,不過,周期性較強。這反映出兩類經濟區對外貿易都缺乏新的增長點。非經濟開發區實際出口額一直處于下降趨勢(左4 圖),經濟開發區對外貿易額仍較具規律性的增長,但增幅減緩。無論自然增長趨勢還是實際產出趨勢,兩者的出口額的分異趨勢都逐漸擴大。非經濟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的分異趨勢還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
圖4 是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工業總產值分異趨勢對比圖。兩者的財政收入自然增長趨勢仍逐步擴大(左1 圖),盡管實際增長趨勢基本同步(2010年差距突然反向拉大)(左2 圖)。工業總量的自然增長(左3 圖)和實際產出趨勢(左4 圖)在2004年以后也呈現明顯的分異態勢,雖然在2008年以后差距縮小,但總體仍較大。可以推斷,遼寧省傳統工業優勢逐漸喪失,增長趨勢下滑,和全國中東部經濟隆起板塊相比,差距也在擴大。

圖4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工業總產值分異趨勢圖 單位:%

圖5 實際利用外資額和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分異趨勢圖 單位:%

圖6 城鄉居民儲蓄年末余額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異趨勢圖 單位:%
圖5 是當年實際利用外資額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分異趨勢對比圖。兩類地區的實際利用額自然增長趨勢(左1 圖)在2006年時交叉,除此之外,總體呈明顯分異趨勢。很明顯,當年的遼寧沿海五點一線戰略規劃刺激了非經濟區內的錦州、葫蘆島、丹東的投資,而經濟區中只有營口市位于沿海五點一線戰略規劃內。
圖6 是城鄉居民儲蓄年末余額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異趨勢對比圖。從年份上看,在2006-2007年以后,兩個指標的自然增長趨勢逐漸靠近(左1 圖、左3 圖))。實際產出額增長趨勢在2004-2005年以后趨于一致(左2 圖、左4 圖)。兩類地區的差距逐漸縮小,這與經濟增長類指標特征不同。這表明2003年和2005年實施的兩次戰略規劃對縮小區域間差距起到了積極作用。
圖7 是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數和境內等級公路里程數分異趨勢對比圖。兩類區域的兩個指標的潛在產出增長率都在2007年交叉,在前后的年份中都表現出明顯的分異趨勢。失業數潛在產出增長率趨勢顯示,2007年以后,兩類地區的差距縮小(左1 圖)。然而,實際失業數除了2009年和2010年外,幾乎每個年份都成反向發展態勢,分異特征明顯(左2圖)。兩類區域的等級公路里程數自然增長率以2006年為界,之前為增長,之后是下降,總體為下降趨勢(左3 圖)。兩類區域的實際里程數增長率在2008年以后出現分異擴大趨勢,其余的5 個年份的里程數增長趨勢基本一致(左4圖)。這應是2008年遼寧省實施的突破遼西北戰略推動的結果。

圖7 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數和境內等級公路里程數分異趨勢圖 單位:%

圖8 衛生系統床位數和郵電業務總量分異趨勢圖 單位:%
圖8 是衛生系統床位數和郵電業務總量分異趨勢對比圖。兩類區域的衛生系統床位數自然增長從2003-2010年總體都呈反向擴大趨勢,只在2010年出現差距縮小態勢(左1 圖)。從實際增長情況看,2009年非經濟區突然下降,之后在2010年出現反彈,這兩個年份中,兩類地區的分異現象比較嚴重,2003-2008年間總體比較一致,未見太大的分異問題(左2 圖)。2003-2010年,兩類區域的郵電業務總量自然增長都呈現下降趨勢,差距逐漸縮小(左3 圖)。從實際增長情況看,2004年,非經濟區郵電業務總量出現高速增長,和經濟區的差距拉大(左4 圖)。除此之外,兩類地區增長勢頭差距不大。就這兩個指標而言,經濟區和非經濟區的實際增長情況要好于潛在增長情況,表明財政支付和社會消費較為穩定增長,雖在個別年份出現異常,但總體看,兩者間的分異問題并不嚴重。
從以上14 個指標的趨勢成分分解和離差計算結果對比情況看,非經濟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的分異問題較為嚴重,突出表現是2000年甚或2003年以后,兩類地區的部分指標的增長差距進一步擴大。和衛生醫療事業、基礎設施建設、居民消費、儲蓄存款等社會發展與民生類的指標相比,社會投資、國際貿易、工業發展等涉及經濟增長類指標的分異問題更為嚴重。從年份上可以看出,在部分或個別年份上,非經濟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差距縮小。經驗性的判斷是,境域內的幾次戰略性的、刺激性的政策可能促使區域間分異問題加劇或弱化。為驗證這一判斷,本文接下來引入政策虛擬變量,深入分析分區戰略規劃究竟對區域間分異產生了多大沖擊。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觀察到,無論是比重檢驗法還是離差估計法,非經濟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的多個研究指標的分異趨勢總體都呈逐漸擴大態勢。究其根源,有兩種可能。一是省級行政區劃實施的分區戰略規劃導致了非經濟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分異擴大化。二是假設不考慮分區戰略的影響,如果經濟開發區內的各個市的各個指標自然增速高于非經濟開發區的各個市的各個指標自然增速,那么,前者的總量及其在全省的比重自然也會高于后者。理性的想法是,分異擴大趨勢是兩種可能共同作用的結果。從潛在產出增長率走勢和離差演變趨勢可以初步判斷,分區戰略及對應的激勵性政策是導致非經濟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分異逐漸擴大的重要原因。為驗證此判斷,接下來分別將非經濟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做為被解釋變量,用通過多重共線性檢驗的各個市對應指標做解釋變量,政策為虛擬變量,引入虛擬回歸模型,以單一年份為轉折臨界點,逐對檢驗。
首先,將14 個指標分成兩類。一類是經濟增長類,包括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工業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總額、當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境內等級公路里程數。另一類是社會發展與民生類,包括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數、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儲蓄存款年末余額、衛生機構床位數。前者以GDP 為被解釋變量,以其余指標和政策虛擬變量為解釋變量,做虛擬回歸模型估計。目的旨在考察2003、2005、2008 三個年份的激勵性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后者分別以GDP 和政策虛擬變量為解釋變量,其余指標為被解釋變量,做虛擬回歸模型估計。目的旨在考察經濟增長對社會發展和民生生活水平提高的促進作用,實際是間接考察激勵性政策對分異的影響。

表1 非經濟開發區的經濟增長類指標估計值
在經濟開發區中,無論是經濟增長類還是社會發展與民生類,它們與被解釋變量的一元回歸估計都通過了檢驗,而且擬合程度還很高。每個單一的指標對GDP 的增長的解釋力都在0.90 以上,按照計量經濟學理論和經驗,它們可以獨立解釋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由于考察的經濟指標間存在多重共線性,故對除了政策虛擬變量以外的所有解釋和被解釋變量做自然對數轉換(非經濟區的估計也做了同樣轉換),然后估計,結果見表格1。在非經濟開發區中,就經濟增長類指標而言,除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投資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兩個指標與GDP 的回歸具有統計意義外,其余指標的回歸擬合程度都不高。就社會發展與民生類指標而言,多個指標都受到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
從表格1 中數據可以觀察到,在非經濟區內,促進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是外資和房地產投資。就外資而言,2008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外資每變動1%,地區生產總值就變動0.59%。2003年和2008年的貢獻相對較小,外資每變動1%,地區生產總值就變動0.26%。就房地產投資來說,其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年份是2003年,投資每變動1%,地區生產總值就變動0.35%。
從表格2 中數據可以觀察到,在經濟區內,無論是2003年、2005年、2008年,投資(含房地產)、工業產業、對外貿易、城鄉居民消費,外商投資都促進了區域經濟增長。雖然在三個臨界年份前后,總體增長結構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但是增量卻發生了變化。即旨在推動經濟區快速增長的激勵性政策切實吸引了外部資金投入、出口增長和經濟總量提升。
對比表格1 和表格2 中數據可以知曉,經濟開發區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發揮了很大作用,而非經濟開發區的區域經濟總量增長卻只有依靠投資(含房地產)拉動。結合2003年、2005年、2008年三個年份區域規劃和政策激勵目標分析,2003年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政策激勵地區主要是工業基礎好的地區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和遼陽等城市。2005年遼寧省實施“沿海五點一線”戰略規劃,政策激勵地區包括大連、營口、丹東、錦州、葫蘆島五個地級市,其中后三個城市都位于非經濟開發區,這一時期的非經濟區投資增長速度較快。2008年遼寧省實施“突破遼西北戰略”,政策激勵地區包括阜新、鐵嶺、朝陽三市,其中阜新、鐵嶺位于經濟區,朝陽位于非經濟開發區。非經濟開發區受到的刺激作用有限。從前文分析中可知,2003-2010年間經濟區就業問題并沒有取得明顯改善。目前,全省科技創新主要載體的高新區、開發區、工業園區等主要集中在大連和沈陽,其次是鞍山和營口。非經濟開發區的葫蘆島、錦州、朝陽、盤錦都無法持續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分區戰略導致了經濟開發區和非經濟開發區的分異趨勢擴大化,從今后長遠趨勢看,這種分異趨勢恐將進一步擴大??梢哉f,政府主導的分區戰略規劃造成了兩類地區的貧富分化。

表2 經濟開發區的經濟增長類指標估計值

表3 非經濟區的社會發展和民生類指標估計值
從表格3 和表格4 中數據可觀察到,在非經濟開發區內,經濟增長對地方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居民儲蓄額增長的促進作用較大一些。對城鎮失業人數和衛生系統床位數的積極推動作用不太明顯。對比分析非經濟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增量可知,政策刺激性下的經濟區內的經濟增長對本區域內的地方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居民儲蓄額增長的積極推動作用大于非經濟開發區。其政策根源和上述經濟增長根源政策相同。
三個年份的激勵政策的刺激是短暫的,臨界年前后各指標的平均水平變化不大。這表明分區政策作用確實對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發揮了作用,但僅限于增量沖擊。典型的例證是,很多指標雖在2004年、2005年和2008年迅猛增長,但隨后又迅速下降,和經濟開發區的差距再次加大。非經濟開發區大起大落式發展使其與經濟開發區之間的平均增長趨勢并沒有明顯縮小跡象,分異態勢不容樂觀。

表4 經濟開發區的社會發展和民生類指標估計值
從表格5 中的數據可以觀察到,經濟開發區和非經濟開發區的投資、出口、工業實際產出最高增幅都出現在2003年,只有消費最高增幅出現在2008年。就消費而言,2001-2010年間,非經濟開發區潛在消費增長基本都強于經濟開發區。實際消費增長率趨勢也顯示出同樣趨勢。這表明消費在非經濟開發區經濟增長中長期占據主要位置,增長結構不盡合理。從單一年份看,2008年非經濟開發區潛在消費增長呈下滑趨勢,但實際增長卻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可見,2008年實施的突破遼西北戰略和同年啟動的農村市場內需刺激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就投資、出口而言,非經濟開發區的投資變量并不能解釋經濟增長,回歸結果顯示,它們并不成線性回歸關系,表明該區域的投資(含房地產和外資)靠臨時性增量推動經濟增長。而經濟區的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長期穩定的均衡特征。從長期趨勢看,經濟開發區具有穩定的經濟增長基礎,以后較長時期內還會穩定增長。但是,非經濟開發區則不同,其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消費,增長結構不盡合理,增長后勁不足。
就具體年份而言,2003年實施的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有利推動了遼寧經濟增長,沈陽經濟因此而受益。2005年非經濟開發區快速反彈式增長是由于遼寧省沿海五點一線經濟帶開發政策刺激,沿海經濟帶上的錦州、葫蘆島、盤錦、丹東都屬于非經濟開發區,經濟開發區的7 個城市中只有營口市位于沿海經濟帶上。這期間,沿海經濟帶的項目引進、外資注入、地方政府投資,通過遼西錦州灣、葫蘆島北港工業區、丹東產業園、盤錦裝備制造及濱海大道等載體使非經濟區在2005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長特殊經濟現象。2009年的“家電下鄉”工程產品種類增加,促進農業市經濟明顯增長。而非經濟開發區內各市基本都是農業市,受政策刺激效果比經濟區要明顯。

表5 兩類區域的三個戰略規劃年份的政策刺激效應 單位:%;億元
省域內分區戰略規劃是地方政府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提升區域競爭力探索出的管理創新,經濟開發區本應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引領性作用,在帶動經濟開發區內各個地級市實現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和社會協調發展的同時,拉動省域內非經濟開發區內各個地級市的經濟增長與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無論是遼寧中部城市群規劃還是沈陽經濟區規劃都將區域一體化和對非經濟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做為發展目標,并不是以擴大經濟開發區和非經濟開發區差距為目標。如果以此為衡量標準,則沈陽經濟區和非經濟區之間的分異趨勢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分區戰略規劃對全省統籌協調發展和一體化進程的積極推進效果不但沒有充分發揮,反而卻進一步加劇了經濟開發區和非經濟開發區之間的差距。雖然,分區戰略規劃關于各市間協調發展和一體化的初衷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決策者還是以核心城市優先發展的思路考慮產業項目的統籌布局,仍以GDP 增長為導向確定發展規劃,對經濟開發區和非經濟開發區之間的分異趨勢未予充分重視,甚至是主觀上故意疏忽。
不可否認,省級行政區劃聚集管轄區內經濟發達城市形成的經濟區,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確實發揮了引領性作用。但是,分區戰略規劃將一個省份分異成經濟強勢地區和經濟弱勢地區,為提高經濟開發區層級,地方政府還積極申報并獲批國家戰略經濟開發區。實際上將非經濟開發區排擠到主流之外,更加劇了非經濟開發區與經濟開發區之間的發展失衡趨勢,使兩者在經濟增長、社會發展、技術進步、民生福祉、基礎設施、產業集聚等方面的分異進一步擴大。
盡管非經濟開發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落后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稟賦匱乏問題,但是,地方政府實施的傾斜扶持優勢地區、弱化落后地區的“二元”戰略規劃進一步加大了兩者的分異程度,對貧困地區的影響是深遠的。可以說,在當前國家強調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的政治思路下,地方政府主導的分區戰略規劃卻實質性地造成了經濟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之間的貧富分化,這對任何一個有責任的政府來說,都不該成為一個被忽視的政治性問題,尤其在政治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引發的社會矛盾沖突加劇背景下。強化優勢地區競爭力的同時,不應以犧牲落后地區為代價。
[1]劉艷軍,李誠固.東北老工業基地區域整合發展的協調機制[J].城市規劃學刊,2005,(6):100-103.
[2]陳修穎.區域空間結構重組理論初探[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19(2):65-69.
[3]劉惠敏.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綜合承載力的時空分異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1,(10):114-122.
[4]王愛民,羅守貴.都市圈產業布局的區域分異與協調發展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