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 誠
農民工是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階段涌現出來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據統計,全國進城務工的農民總數接近2.3億,他們的精神生活狀態是令人擔憂的— —在他們當中,許多人缺少最基本的文化娛樂方式,許多人在精神上缺乏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今天,除了關注農民工的物質訴求、經濟權益,還應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文化權益。從時代發展、建立全民終身學習體系來說,農民工的讀書學習也不應忽視。
農民工看書嗎?答案是肯定的。現在的農民工大多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一半以上的人不僅是為了掙錢回家,而是要在城里留下來,徹底改變自己的農民身份和命運。文化程度的提高和進城打工目標的提升,使農民工很自然地對讀書產生了需求。他們是當今中國社會中改變命運愿望最為強烈的一個新的移民群體。在推動了整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民工對于學習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的期望值也都有了提高。隨著“80后”、“90后”這些新生代農民工的成長,他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學習的渴望更強烈,值得關注和引導。
據一項針對農民工文化需求的調查顯示,平時很喜歡看書的農民工占被調查者的50%,平時看書的農民工占被調查者的25%,農民工自己花錢買書占被調查者人數的53%,超過一半,不買書占被調查人數的5%。由此可以看出,圖書仍然是農民工打發閑暇時間、獲得知識的主要方式。而通過各種媒體我們也了解到,由于閱讀渠道的不暢,許多農民工沒有養成借閱習慣,高昂的圖書價格更會令他們卻步。于是一些低俗的書刊變成了他們平時的消遣方式。他們并不是樂意接受這些東西,更多地是為了打發無所事事的時光。
一方面有強烈的閱讀需求,一方面缺乏合適的閱讀書籍,被動地選擇那些低級讀物,農民工的閱讀現狀令人尷尬和擔憂。
造成農民工被動閱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書價過高。與他們的收入相比,書的消費占全部收入的比例過大,去書店購買圖書對于他們來說還是一種奢侈,一本書可以花去幾日的生活費,于是,那些低廉的地攤書就成為他們閱讀的首選。
2.需求錯位。現在的出版物多是立足于中上層次的消費人群,對于文化層次和理解能力不高的農民工來說,這些內容豐富、裝飾精美的書并不適合他們閱讀。雖然也有很多針對農民工出版的書籍,但其中也有空洞而不切實際的。真正貼近農民工城市生活、城市生存需求和“買得起”的書還是太少了。
3.社會關注點不到位。現在為農民工呼吁吶喊的單位、團體和人士很多,但大多數都把關注點過度地集中到了“維權”、“討薪”,而忽略了農民工的精神生活及融入社會的文化需求,對他們的精神關懷還不夠。
4.政府服務深度不夠。很多地方政府也在關注農民工的讀書問題,如成立“民工閱覽室”、“民工讀書室”及圖書館免費對民工開放借閱等,但這些場所多是在城市的某一角落,里面也缺少他們迫切需要的讀物。這些舉措更多地是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效果。
大多數農民工希望在城市生活下來,但對城市的茫然和如何從工作技能向都市生存技能轉變,以及如何融入城市,都成了他們所面臨的問題。現實給農民工提出的要求是很殘酷的,除了在城市里要文明務工,還要文明生活,要想和城市人一樣享受生活,就得培養自己在都市生存中的工作技能、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化綜合素質。
農民工渴望出版物能夠幫助他們了解和熟悉城市文明的知識,進而融入城市生活。
1.有關文明進城的知識。每年春節過后,在1億多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群體中,都會增加新的成員,他們懷著到城市掙錢的美好憧憬,踏上了春運的旅途。但人在旅途,身不由己,很多農民都是在擁擠的回流大潮中不知所措,有的是買不到車票、找不到住所、被不法票販欺騙,各種各樣詐騙的陷阱屢見不鮮,使很多老實的農民工完全陷入一片茫然之中。因此,關于農民工文明進城知識指導用書,如:怎樣規劃好自己的行程、需要配備的必須用品(如身份證),在路途中怎樣識破詐騙陷阱,應該通過電視、報紙等正確有效的途徑掌握安全知識等,都是現在廣大農民工朋友迫切渴望了解的知識。
2.在城市文明生活的知識。現在很多城市都在提倡文明出行,比如不要闖紅燈,“紅燈停、綠燈行”等,但很多的農民朋友不熟悉周圍的情況,闖紅燈、隨地吐痰等不文明行為并不鮮見。要快樂地生活在這個城市中,就要了解一些簡單的規則,包括衣、食、住、行等,都應該在進城之前有所掌握,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每個城市都有它的魅力和地理特點,哪個城市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地點;哪里會成為自己夢想放飛的起點;在這個城市中,什么樣的區域適合自己技能的發揮,以及最基本的飲食結構,都應該有個最基本的掌握,這都是“最貼身”的問題,沒有最基本的生活知識,改善生活狀況就無從談起。
3.在城市文明打工的知識。農民工怎樣能在城市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自身的素質,都取決于打工的情況。因此,對于哪些城市需要哪些工種、哪些工作有適合自己的崗位以及怎樣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和保障自身的權益等等問題,都是農民工急需了解的知識。
4.融入城市社區文明的知識。農民工朋友進城后,有的可能吃住在打工單位,有的可能生活在社區,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應該懂得自身權益的保障,了解社區規則,適應新的環境,在城市規范的管理中,享受自己的權益。
2007年3月,新聞出版總署會同中央文明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等八部委聯合下發了《“農家書屋”工程實施意見》,指導全國實施農家書屋工程。計劃到2015年“農家書屋”基本覆蓋全國的行政村,在全國農村逐步建立起“供書、讀書、管書、用書”的長效機制。
農民工是農民中知識程度較高、求知欲較強,也較為活躍的群體,“農家書屋”的建設會形成對農民工讀物的巨大需求,也對農民工讀物的出版提供了強大的政府支持。
對于出版界自身來講,正面對一個產業更新的時機,應該做好充足的準備,在保障原有市場優勢的前提下,充分掌握新興事物帶來的生命力。城市圖書市場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可拓展空間也變得越來越小。“農家書屋”的建設,農民工讀者階層的崛起,為建設新農村的文化陣地,更為出版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公益性與產業性有機高效地結合起來,將給整個出版業帶來新的景象。
“看得懂,用得上,買得起”,是新聞出版總署對農家書屋圖書提出的具體要求,這也為農民工讀物的出版指出了方向。
出版單位要大膽創新,多元結合,出版內容豐富多彩,有實用價值的圖書,可以將一些淺顯、易懂的圖片、漫畫等作為主要的表現形式;配備光盤;在書后附一些有獎知識問答等等,充分調動起廣大農民工讀書的積極性和熱情。在定價方面,將其定在廣大農民工能夠承受的范圍內,作為最基本的底線。
可以預見,城鎮化的進程還將進一步加快,這一移民群體,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提出了更多新問題,出版界必須妥善面對,制定對策,抓住機遇,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