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斌杰
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是在我國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深化改革開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也是在全黨全國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的形勢下召開的一次文化改革發展會議,意義十分重大。新聞出版行業一定要深入學習、領會、貫徹、落實好會議精神和李長春同志的重要批示以及劉云山同志、劉延東同志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六中全會精神,落實《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發展。
過去的一年,我國新聞出版戰線緊緊抓住落實“十二五”規劃、紀念建黨90周年和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三大機遇,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千方百計加快發展,使新聞出版領域改革發展形成了奮發進取的新局面,六項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是加強引導,創作生產了一批咨政育人的精品力作。周密實施國家重點出版、文藝精品扶持、原創優秀少兒作品、網絡文學出版、名報名刊培育等創新工程,全年出版有關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及反映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等方面的精品出版物2000多種,《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歷史的軌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孫中山傳》、《朱镕基訪談實錄》等時政圖書成為年度出版新亮點。組織出版了一批宣傳六中全會《決定》的精品力作,集中論述文化改革發展的圖書和理論文章水平達到新高度,特別是反映中國發展道路的哲學政治、文學藝術及科學技術、青少年教育等1397個代表國家水準的重點出版項目圓滿完成,幾萬種圖書進入國際市場。
二是深化改革,在三個方面取得新突破。深入推進報刊出版單位體制分類改革,列入首批改革的中央各部門各單位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工作全面展開,一部分省市已經完成任務,其余的已批復了方案,確定了“時間表”。深入推動出版傳媒企業進入第二步改革,以“三改一加強”為重點,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聯合重組,中央三大國有大型出版傳媒集團公司組建和股改工作已經完成。深入拓展投融資渠道,鳳凰傳媒、浙報傳媒、長江出版集團、中原出版傳媒等一批出版傳媒企業成功上市。到目前,全國已組建120多家骨干新聞出版企業集團,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三是加快建設公共服務體系。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全面提速,全年新建農家書屋24.86萬個,全國累計建成農家書屋50.5萬個,已覆蓋84%的行政村,數字農家書屋試點工作穩步推進。中西部免費贈報和城鄉閱報欄(屏)工程逐步推開,西部農村發行網點建設取得新突破。少數民族新聞出版“東風工程”扎實推進,二期建設投資達15億元,出版系統援藏援疆工作力度加大,根本改變了這些地區的輿論格局。全民閱讀五年規劃順利實施,各地城鄉掀起讀書熱潮,2011年全國有7億多人參與全民閱讀活動。發動社會各界開展“愛心辭典”和課外讀物捐贈活動,城鄉互動,共建書香中國。
四是科學發展,新聞出版產業快速成長。新聞出版業200多個項目獲中央和地方資金支持,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達9.3億元,地方和企業投資達上千億元。全國58個省市級印刷園區總投資210億元、新增產值217億元,新建成9個全國數字出版基地和3個音樂生產基地,發揮了技術、人才、產業聚集效應,新增生產能力可達3000多億元。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大中華文庫》項目和四大科技創新工程深入實施。云出版、快閱讀、電子刊等戰略性新興出版傳媒產業快速增長。統計快報顯示,2011年新聞出版行業總產出超過1.5萬億元。
五是堅持開放,新聞出版走出去整體推進。按照全面布局、整體推進的走出去規劃,以創造和輸出版權、國際傳播力工程、“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重點企業與重點項目獎勵計劃等工程或項目為平臺,扎實推進產品、服務、渠道、資本走出去。2011年,中國出版物國際營銷網絡構建成效顯著:與拉加代爾集團旗下3100家書店合作開辟國際主流營銷渠道,開展百家海外華文書店聯展活動,開設了亞馬遜“中國書店”,這三大舉措使中國進入了世界市場。中國原創網絡游戲輸出100多項,海外收入達到3.6億美元。我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六是關注民生,集中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我們把治理中小學教輔出版發行工作等七個突出問題當做大事來抓。以“治散治濫、打盜打非”為重點,整合全系統力量,依法查處重點違法違規案件89起,規范中小學教輔出版發行秩序。以專項行動查處侵權盜版案件3381起,侵權盜版高發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打擊“兩非一假”,開展報刊記者站治理“百日行動”,199家記者站被依法處罰。“新聞造假”、“新聞敲詐”和“有償新聞”等嚴重違法違規行為得到初步治理。以改革的辦法整治學術期刊違規行為,健全學術期刊編輯準入制度,學術出版違規行為得到遏制。
深入貫徹落實六中全會精神和迎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是2012年新聞出版工作的兩大重點。今年上半年,我們按照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確定的工作任務,集中抓好六中全會的貫徹落實,推動新聞出版改革發展。下半年圍繞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落實推出精品力作、營造輿論氛圍和優化市場環境等重大項目和重要工作。
一是全面落實《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認真抓好列入《綱要》的80多項涉及新聞出版改革發展的重點工作、30多個重大工程項目。目前已經召開了工程協調會,結合《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加強統籌協調,三分之二的重大工程項目已經落實了領導責任、資金、進度,確保實實在在的發展。
二是繼續積極推進報刊出版單位的改革。按照分類指導、區別對待的原則,按兩個思路進行。一是繼續推進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力爭在十八大召開以前基本完成中央確定的改革階段性任務。上半年完成列入首批轉企改制的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任務,啟動第二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工作。制定出臺《關于非法人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實施辦法》和學術期刊體制改革方案。鼓勵和支持省級報業集團和出版集團所屬非時政類報刊與本區域地市報刊進行戰略合作、資源整合,組建大型報刊業集團,做大做強。二是繼續深化黨報黨刊發行體制改革。堅持實行編輯宣傳、發行經營兩分開,重點是剝離副業、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按照中央15號文件要求,在管理體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會保險、社會監督等關鍵環節創新體制機制,明確服務規范,增強發展活力。一般時政類報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也要深化改革,增強面向市場、面向群眾提供服務的能力。鼓勵各級黨報組建社會化的發行公司,創新體制機制,提高發行時效和覆蓋范圍。支持黨報黨刊與郵政部門、大型出版發行企業或物流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建立完善成熟的營銷網絡,增強主流出版媒體的輿論影響力和信息傳播能力。
三是進一步深化出版企業的改革。已完成轉企改制任務的出版企業要盡快進入第二步改革,以“三改一加強”為抓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探索建立符合現代企業要求、體現新聞出版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新聞出版管理制度與現代企業制度有機銜接的機制。
四是加快推進出版傳媒企業集團建設。出臺新的舉措,以強有力的政策鼓勵出版傳媒企業進行跨媒體、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國界發展,加快新聞出版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打造和培育5艘~10艘國家出版傳媒“航空母艦”,其中包括國家三大出版集團、兩大物流公司和地方出版、報業、印刷集團。
五是改革投融資渠道。改革單一的政府投資模式,吸收社會資本,壯大發展實力。支持符合條件的國有大型出版傳媒集團上市融資,鼓勵和引導中小出版企業在中小企業板及創業板等市場上市,支持國有出版傳媒企業以各種形式與民營出版傳媒創意發行公司合作,引領社會力量共謀發展,開辟多層次融資渠道,壯大新聞出版產業實力。
六是培育新聞出版產業新的增長點,加快產業基地、產業園區和產業帶規劃建設。重點支持數字出版、音樂制作、版權創意、綠色印刷等產業基地建設,三年內產業基地生產能力要增長3000億元以上,充分發揮產業基地的增長極和示范輻射作用。今年開展產業基地(園區)發展情況考評工作,完善基地(園區)重點企業發展的引導機制、重點項目推動機制、信息溝通交流機制,充分發揮產業基地人才、技術、資金、政策的集聚效應,實現跨越式發展。
七是加快推進新聞出版業科技創新。重點支持云出版建設,加快數字內容傳播平臺、內容資源整合、關鍵技術研發、重要技術標準、重大項目建設,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技術改造,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改造傳統基礎設施,淘汰落后產能,提高應用高新技術的能力。加快新媒體、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在新聞出版生產、傳播能力上實現新突破。
八是大力推進新聞出版走出去。加大對新聞出版企業走出去的扶持力度,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支持重點主流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版權貿易能力,擴大新聞出版產品出口,拓展走出去國際營銷渠道,推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聞出版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利用國際平臺傳播中華文化。鼓勵和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到境外兼并、重組、投資,建社建站、辦報辦刊、開廠開店。鼓勵有條件的新聞出版企業在境外以參股、控股等方式擴大發展空間,提高國際競爭能力。
九是加快構建現代出版物市場體系。發展以跨地區連鎖經營、集中配送、電子商務為特征的現代物流,建設大型現代新聞出版流通體系,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和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加強新聞出版資本、版權、信息、技術、人才等要素市場建設,促進要素市場與出版物銷售市場、有形市場與網上交易相結合,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健康繁榮的現代出版物市場體系。加快建立信用監管制度和失信懲戒制度,構建以職業道德為基礎、以行業自律為支撐、以法律為保障的市場誠信體系。
貫徹六中全會精神,必須要在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方面取得新進展;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構建富有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做大做強新聞出版業方面邁出新步伐;在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催生新的文化業態、搶占新聞出版科技制高點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打造一批有實力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出版發行企業、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方面取得新成效。
去年12月23日和28日,李長春同志就新聞出版工作貫徹六中全會精神、加快改革發展作了重要批示。他指出:新聞出版總署“在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改革發展方面采取了得力措施,起到了領跑作用”,希望新聞出版總署“繼續高舉旗幟,鞏固發展思想文化主陣地;深化改革,當好改革創新的排頭兵;科學發展,成為文化產業的主力軍;強化管理,創造繁榮發展的好環境;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以更加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他強調:2012年的新聞出版工作要突出“貫徹六中全會精神,必須要在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方面取得新進展;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構建富有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做大做強新聞出版業方面邁出新步伐;在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催生新的文化業態、搶占新聞出版科技制高點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打造一批有實力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出版發行企業、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方面取得新成效。”
在年初召開的全國新聞出版工作會上,與會同志集中學習了李長春同志和劉云山、劉延東同志的重要批示,一致認為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指示,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新聞出版行業進一步貫徹落實六中全會精神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動力。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精神,真心實意地把“主陣地、排頭兵、主力軍、領跑者”四項要求,作為我們行動的準則,把“新進展、新步伐、新突破、新成效”作為我們今年必須達到的奮斗目標。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是把六中全會精神落到實處。
一是努力形成正確引導新聞出版產品創作生產新機制,鞏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主陣地。一切內容的創作、生產、傳播都必須有利于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貫穿、體現到新聞出版全過程,組織生產出更多引領社會思潮的優秀產品。要從政策導向、職業準入、內容設計、選題策劃、編輯加工等環節入手,建立前端保障機制,多出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多產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新聞出版產品。要堅持“三貼近”,深化“走轉改”,充分發揮人民文化創造性積極性,在服務人民群眾中實現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要完善新聞出版產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讓反映主流價值取向、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體現時代發展要求的文化精品不斷涌現,留下更多經得起歷史檢驗、具有傳承價值的新聞作品和出版產品,豐富中華民族的當代精神。
二是創造新聞出版發展新優勢,努力擔當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要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充分運用“兩只手”實現產品結構、企業結構、產業結構、消費結構的優化,科學配置出版資源,確保重點門類,培育新聞出版產業新優勢。要加快整體布局,建設一批規模較大、各具特色的數字出版、音樂生產、版權創意、綠色印刷等產業基地、產業帶和產業集群,形成新的增長點。要加速推動傳統新聞出版業與科技融合,促進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大力發展新技術、新載體、新業態,進一步造就出版傳媒技術新高地。要發展城鄉新聞出版消費市場,特別是拓展社區、農村市場和海外市場,擴大消費熱點,使新聞出版市場從主要依靠城市消費拉動向城鄉消費并重、內需外需協調拉動轉變,進一步提高新聞出版市場競爭力。
三是完善新聞出版繁榮發展新體制新機制,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要推動新聞出版體制向縱深改革,今年完成中央確定的經營性單位轉企改制任務。按照“三改一加強”要求,深化轉制后企業改革,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培育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出版傳媒集團,努力壯大市場競爭主體。要深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打造好服務主體。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通過上市融資、資本重構、項目支持、對外開放、資源傾斜等措施,重點培育造就一批新聞出版產業重要的戰略投資者,努力打造投資主體。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切實轉變職能,提高行政效率,努力打造依法管理主體。
四是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念,加快構建新聞出版公共服務新體系。要以國家重點出版工程、少數民族新聞出版“東風工程”、農家書屋工程、全民閱讀工程、基層閱報欄工程、文化環保工程等為抓手,著眼文化長遠發展、立足群眾基本需求,繼續完善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體系,實現由“點”到“面”到“線”的聯通。要從工作措施、政策支持和長效機制上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要加快建設新聞出版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產品供給、保障渠道,加快建設新聞出版公共服務資源和傳輸平臺。要堅持面向全社會,多管齊下,共建共用,使政府主導、企事業力量和社會參與緊密結合,把服務群眾的好事辦實。
五是提高管理科學化水平,全力創造文化繁榮發展好環境。要堅持依法行政,不斷完善與新聞出版強國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新聞出版法律法規,力爭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務、產業發展、反腐倡廉等領域盡快形成制度體系,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創新管理理念,改進工作方式方法,著重提高把握政治方向的能力、服務工作大局的能力、政策調控的能力、輿論引導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今年的倫敦書展“市場焦點”主賓國活動、國際音像表演著作權外交大會以及國內重大節點的市場環境整治,都是對我們管理者的重大考驗,我們應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做好工作,決不辜負黨中央的期望。
讓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清醒的文化自信、堅定的文化自強意識,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確定的各項任務,走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征程,用文化改革發展的新成果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