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月如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有利于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政策保障機制作為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在促進新聞出版產業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新聞出版產業的政策保障機制初步建立,為促進新聞出版產業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今后一段時間,為實現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還需要從加大政府投入、實行稅收優惠、提供金融支持、完善土地和價格政策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完善新聞出版產業政策保障機制。
政策保障機制是指為達成一定的政策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如財政、稅收、金融、土地、價格等政策工具和手段的總稱,它為政策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保障功能。政策保障機制是促進包括新聞出版產業在內的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力推手。西方發達國家為推進包括新聞出版產業的文化產業的發展,曾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的政策措施。如英國政府不對圖書、期刊、報紙征收增值稅,從而使圖書與其他出版物一樣始終處于零稅狀態。英國還對一些國立大學出版社如牛津大學出版社與劍橋大學出版社的經營全部免稅,以支持學術出版,這些稅收激勵政策使英國一舉成為世界出版大國之一。法國政府也非常重視對新聞出版業的投入,法國政府每年通過國家圖書中心對圖書出版業給予扶持和資助,國家圖書中心每年都為圖書出版業提供1億多法郎的資助。法國政府還鼓勵企業贊助文化產業的發展,對贊助的企業實行所得稅的優惠。澳大利亞政府也通過所得稅的減免來鼓勵民間投資于文化產業。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為促進新聞出版產業的發展,我國出臺一系列政策,有力促進了新聞出版產業的發展:一是加大了財政投入的力度。國家近年來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包括新聞出版產業項目在內的文化產業提供資助。2010年,新聞出版產業有近80個項目得到了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資助,資助總額度超過7億元。同時,國家于近年還設立了國家出版基金,對國家重大出版工程和公益性出版項目給予資助,成為推動產業發展、集聚產業優勢的助推器。各地也設立了一些文化產業發展資金和出版基金。二是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十一五”以來,為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如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于2009年出臺了《關于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若干稅收優惠政策問題的通知》,推出了包括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對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自轉制注冊之日起免征企業所得稅在內的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2009年還出臺了《關于支持文化企業發展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對文化企業提出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這兩個文件的出臺減少了新聞出版企業尤其是改制企業的稅賦,增強了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三是出臺了一系列金融政策,拓寬了新聞出版企業的融資渠道。2010年中宣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10部門出臺了《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提出金融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措施,使新聞出版企業的融資需求得到更好地滿足。在新聞出版總署的支持下,全國已有許多新聞出版企業利用發行企業債券、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上市融資等多種渠道,為企業發展贏得了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新聞出版總署還于近年與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為新聞出版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據統計,目前已有近50家新聞出版企業在境內外成功上市,僅2010年就有中南傳媒、皖新傳媒、湖南天舟文化等多家新聞出版企業成功上市。
總的來看,到“十一五”末,國家對新聞出版產業的各種政策保障機制已初步建立,政策支持新聞出版產業改革發展的成效非常顯著。2009年,我國新聞出版產業總產出為10669億元,突破了1萬億元大關,實現了歷史性跨越。2010年,我國新聞出版產業又實現了平穩較快增長,實現了總產出12698億元,較2009年增長19.0%,產業已具相當規模,成為文化產業中的中流砥柱。
雖然我國近些年來新聞出版產業的政策保障機制正在不斷建立之中,但由于保障機制建設時間短、形勢變化快等一系列原因,還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一是財政投入的力度還不夠大,尚不能充分引導、激勵和保障新聞出版產業發展;二是稅收優惠的范圍還不夠大,中小型文化企業和民營文化企業的稅負還比較重;三是融資渠道還需進一步拓寬,新聞出版產業與金融業的對接還不夠通暢;四是土地、價格政策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為此,為實現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實現新聞出版業“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產業發展目標以及到2020年建成新聞出版強國的目標,還需按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完善政策保障機制”的要求,進一步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推進新聞出版業大發展大繁榮。
一是要加大政府對新聞出版產業的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激勵功能。要進一步擴大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和國家出版基金以及其他專項基金的規模,創新政府的投入方式,不斷提高政府投入的效率。積極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擴大文化產業專項資金規模,設立新聞出版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努力探索以政府為主導、動員民間參與的新型新聞出版產業投融資模式。積極探索建立財政資金的風險補償機制,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組建新聞出版產業風險投資公司、擔保公司和保險公司,降低包括新聞出版產業的文化產業投資風險,促進新聞出版產業投資。同時,政府投入要加大對新聞出版產業資源重組和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文化科研技術應用和提高新聞出版企業技術裝備水平的支持力度,支持大型出版內容傳播平臺建設以及全國性出版物流通渠道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戰略性、先導性、帶動性新聞出版產業項目建設,支持龍頭骨干企業、新聞出版產業示范基地和新聞出版產業示范園區發展。
二是積極落實已有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擴大稅收優惠范圍。要按照普惠制的原則,讓稅收政策惠及所有的新聞出版企業,尤其是富有活力的中小型和微型新聞出版企業以及民營出版企業。繼續執行文化體制改革配套政策,貫徹落實已有的關于推動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扶持文化企業發展、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鼓勵技術創新的稅收扶持政策。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對印刷、發行等行業反映出的稅負較高問題,認真加以研究,逐步完善相應的稅收政策。會同有關部門,爭取延長已有的稅收優惠政策期限。要研究制定高科技類新聞出版企業的認定辦法,對按稅法規定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文化企業,實行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擴大政策范圍。
三是充分落實金融政策,促進新聞出版產業與金融業的充分對接。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建立多個部門信息溝通機制,細化金融扶持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辦法措施,完善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配套機制。積極支持有條件的新聞出版企業上市融資和發展企業債券,放大直接融資規模。鼓勵和支持新聞出版企業并購重組,迅速做強做大。完善新聞出版產業投融資公共服務平臺,拓寬信息交流和項目交易渠道。深化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與銀行機構的合作,完善新聞出版行業授信業務制度,逐步提升新聞出版企業貸款融資規模;推進文化產權認定和評估機構建設,完善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研究開發適合新聞出版產業的保險品種,降低新聞出版產業生產經營風險。支持構建新聞出版產業擔保和再擔保制度,推動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新聞出版產業信用保證制度。
四是完善土地和價格政策,拓展新聞出版產業的發展空間。積極支持各地結合實際情況,在符合當地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模前提下,制定出臺新聞出版土地利用專項規劃;支持各地將新聞出版產業用地納入城鄉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在年度土地利用計劃中優先保證國家級新聞出版產業示范園區、示范基地等新聞出版產業集聚區用地,優先安排國家級和省級重大新聞出版產業項目用地。鼓勵各地在國家法律政策許可范圍內,制定出臺促進當地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各類土地優惠政策,如有條件地參照工業地價標準出讓、在職權范圍內給予土地出讓金優惠等。同時要努力完善價格政策,不斷降低新聞出版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推動實現符合鼓勵類服務條件的新聞出版企業在用電、用水、用氣、用熱等方面與工業同價。完善流通網絡,減少流通環節,擴大傳播覆蓋,降低新聞出版產品和服務的流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