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帆
一張由山東壽光日報主辦的僅4開(24版)的專業技術周報,自2007年創辦以來一路穩步前行:2012年年初的最新數字顯示,其發行量已達15萬余份;剛創刊的2007年其廣告收入是132萬元,2008年為256萬元,2009年498萬元,2010年623萬元,到2011年年底廣告收入的數字是730萬元。不僅如此,《北方蔬菜報》負責人還胸有成竹地告訴筆者:2012年的廣告收入預計將達900萬元,2013年肯定有把握突破千萬元。
針對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中的一些并不積極的情緒,《北方蔬菜報》負責人表示:既然報紙是兼具精神產品和商品兩種屬性于一身的特殊出版物,那么在確保正確導向的同時,尊重并張揚其商品屬性就是發現并且抓住商機的前提條件。在這個前提之下,把報紙作為商品去精心打理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4開24版的一張周報,全年定價僅20元,即便是外行也能輕易得出賠錢的結論,不過這指的還是現在,若要回溯到報紙的初創之際,有段時期還是免費贈閱呢?對此,當時報社內部微詞頗多。實事求是地講,這里確實有個如何理解的問題,于是,報社全體人員一起進行了學習和明辨。
顯而易見,自愿前提下的平等交換是商品經濟的基本原則,若單從此角度上去考量,那么《北方蔬菜報》的確是在做賠本的買賣。此處的關鍵點是對自家的商品、對交換的對象如何界定?報紙的直接服務對象當然是農民,但《北方蔬菜報》卻不能忽視另外一個特別關注報紙的對象,即圍繞著“三農”而展開經營的農資商。從某一點上去分析,后者對報紙的關注度還要勝于前者,換言之,報紙發行在優惠農民讀者上造成的損失完全可以由農資商補(或曰發行損失廣告補)。若能從這個整體角度上看問題,只要辦得好,報紙就不可能賠本。此舉不僅是不少報紙早已在用的方法,而且更適用于《北方蔬菜報》的讀者。因為,廣大菜農當然屬于應該優惠的對象。
如若把眼界放得再寬一些,那么即便是在國際上對報紙的銷售不是也同樣存在免費、低價、平價和高價幾種經營形式嗎?當然,到底采取哪種形式,報紙還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自主性選擇。而《北方蔬菜報》之所以選擇低價的銷售策略,還隱藏著另一層更深的含義,即致力于廣大菜農閱讀習慣的培養。
作為商品,何以才能快速占領市場繼而牢牢站穩市場呢?答案簡單:舍質量而絕無可能!對于一張2007年才創刊的報紙來說,較容易地具備這個意識當然屬于正常。然而,正是在“等價交換的定性思辨”中人們的認識得到了統一,因此《北方蔬菜報》對質量的考量并沒有單純地盯在了報紙的內容上,他們首先努力從宏觀上把握了“兩個對稱”:其一是報紙與菜農的對稱,其二是發行信息與廣告客戶的對稱。
所謂的報紙與菜農的對稱,指的是報紙要及時準確地投遞到位。為此《北方蔬菜報》構建了以壽光為主、覆蓋山東乃至我國北方的縣(市)、鄉鎮和村的三級的發行網絡,截至目前,村級發行員已經達到3000人,這便為有效發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謂的報紙發行信息與廣告客戶對稱,指的是報紙訂數及數據庫全面向廣告商敞開。從創刊號開始,《北方蔬菜報》就著手了數據庫的建設,截至目前,數據庫里已儲存了近13萬訂戶信息,其內容涉及聯系電話、種植品種、棚戶個數等,這些數據能夠讓廣告商輕松地瞄準投放對象,它就像一塊磁鐵,牢牢地把報紙的廣告客戶以及廣大農資商吸引到了自己身邊。
由此,人們的認識躍上一個新的理論高度:精準的報紙投遞能夠滿足農資商精確投放廣告的需求;投遞的精準度恰似大廈的地基,而投放的廣告則是樓房主體,地基越深越牢固,樓房就越高越長久。
上述質量的定義中當然包含著內容,但內容的地位非同小可,它是整體質量的根基。因此,在以內容為王(或曰為本)的認識上報社內部并無非議,非但如此,報社上上下下、自始至終還在這個關鍵點上刻意求精、銳意創新。
創刊之初,《北方蔬菜報》聘請了近20位退休的老專家,這些人或為報紙技術內容的終審或為報紙主筆或為報紙熱線咨詢員,他們為報紙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與此同時,《北方蔬菜報》要求采編人員必須成為能辦報、能為蔬菜治病、能為菜農講課的“三能記者”,在這個硬性標準和老專家的引領之下,采編人員的素質、水平和報紙質量得到了迅速加強與明顯提升。以老帶新的方式方法運行了整兩年,從2009年開始,報社的各個崗位上全部讓年輕人挑大梁。清一色的農科專業,14個人中碩士生兩個、雙學位一個、其余均為本科生。采編人員的考核分為兩部分內容,其一是對稿件的考核,占考核內容的75%;其二是考核接聽電話,占考核內容的25%。考核稿件是各家報紙通行的做法并不為奇,而考核接聽電話則是該報的特色之一。不僅如此,諸如來電時間、號碼、姓名、地址、咨詢問題、診斷及處理意見等都是《來電接聽記錄》必須填寫的內容,每天部主任都要根據記錄(有時還抽查反饋信息)對責任人的工作進行打分。何以如此?其實很簡單,大凡菜農所問,定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且與菜農實際利益息息相關。悠悠萬事唯此為大,舍此報紙就不能生存。因此,報社每年認真接聽的電話就達4萬有余。
內容上的特色還體現在報紙選題上,《北方蔬菜報》的選題不少來自于生產實際當中,因為報紙特意明確了尋找、策劃選題的主要路徑:接聽來電,既是解答菜農問題,也是尋找選題線索的過程;下棚講課,既是傳授針對性的知識,也是發現帶有普遍性問題的過程;因此報紙上推出的重點選題,多是急菜農所急、送菜農所需的,廣大菜農對此贊不絕口。而這個采編人員必須履行的講課職責,又發展成為后來的“菜農之家”大講堂。循此經驗,今年報社還準備把采編人員的講課也納入考核范疇,報社將講課內容進行合理量化,課后由菜農對講課的內容進行打分,其結果當然要與采編人員的實際收入掛鉤。
由此,人們的認識又躍上一個新的理論高度:創新并非時髦的口號,它是企業的文化精神和經營理念相互融合的統一體。只有將個性化、人性化和人格化凝集到自己的產品上去,我們媒體的產品才能與受眾形成共鳴。
近年來,圍繞著品牌而展開的理論文章不計其數,品牌之重要當不難理解。然而,感覺到的東西不一定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
“菜農之家”大舞臺的創意是來自于《北方蔬菜報》突破發行瓶頸的殫精竭慮,于是便有了用文藝演出聚人氣做有獎征訂報紙的設計,但蘊藏于菜農中的演出熱情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從主持人到演員均為菜農、從節目的自編自演到村民的蜂擁而至、從自愿訂報到繼續組織演出的呼聲——凡此種種,不能不讓人感覺到這是一個品牌推廣的絕好舞臺。于是,報社剔除了其中諸如訂報等的功利色彩,專事組織工作,以此錘煉自身的號召力、凝聚力和品牌推廣力。而后來的“大舞臺”也和“大講堂”一起成為了“菜農之家”活動中的項目。
2011年4月下旬,壽光市第一個“菜農之家”成立。“菜農之家”是《北方蔬菜報》專門為全國各地菜農設立的公益性服務組織,訂報即為會員,會員享受報社出臺各項活動的優惠。“菜農之家”以發行站為線,以村為點,點線結合,根據農時和種植茬口、結合報紙千村行活動,定期巡回到輻射區的大棚為菜農講課,給予現場指導。“菜農之家”當中最受菜農歡迎的當屬“菜農之家”大講堂和“菜農之家”大舞臺。“菜農之家”平臺的誕生也使活動衍生為一個系列:報社舉辦了“菜農之家”測土施肥培訓班;報社與壽光市遠山旅游社聯辦了“菜農之家”會員歡樂齊魯游;報社組織團購圖書,所購圖書是報社特聘專家主編的《圖說棚室蔬菜種植技術精要叢書》……
一項接一項的活動收獲了一個又一個的甜頭,這其中報社對品牌有了更深層次上的理解和把握:品牌是貫穿于報紙工作的策劃、選題、采訪、編輯、生產、銷售、售后服務以及組織各種相關活動的整個過程之中的。整體是由單環節組合而成,但單一環節不能代替整體,無論忽略了哪個單獨環節,都能影響到品牌光輝的綻放。
因此,對品牌的培育和鍛造就要著眼長遠與未來,不能因小失大,品牌給企業帶來的收益不僅是源源不斷的,而且還會是與日俱增的。正是源于這個認識,才有了“菜農之家”會員專用肥的堅持推出且形成系列:順欣(20-20-20)平衡型高檔水溶肥、順欣(15-15-30)高鉀型高檔水溶肥、蔬欣(黃腐酸鉀型)沖施肥……產品包裝均帶有“北方蔬菜報監制”、“菜農之家會員專用肥”的字樣及“菜農之家”的注冊商標,這樣既方便廣大菜農識別,也有益于自身品牌的增光添彩。
須知,此舉當然會對報紙上相關廣告造成沖擊,但甘蔗沒有兩頭甜,為了菜農的利益、為了報紙的品牌,報社義無反顧地舍棄了眼前的“蠅頭小利”,這也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人們也由此認識到在品牌的鍛造中也有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