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德征
系統學習劉杲的《劉杲出版文集》(1996年,中國書籍出版社)、《劉杲出版論集》(1998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和《出版筆記》(200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后,使筆者深深感到:劉杲關于編輯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編輯最高追求的論述非常豐富,研究非常深透,并貫穿于劉杲編輯思想的整個體系之中;三者之間是一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整體;具有鮮明的編輯職業特色、時代特色和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馬克思曾對人的使命做過這樣的闡述:“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1]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每個人對自己的使命無論是否意識到,它都是客觀存在的,使命感是激發人們前進的永恒動力,并在這種使命感的指導下完成自己的使命,實現人生的價值。劉杲編輯使命感的鮮明特色,就是將人的使命與編輯的職業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與當代的中國編輯事業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這就為編輯的使命賦予了豐富的、鮮活的和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內涵。
把編輯的使命命題為文化建設,這是劉杲從社會的分工中得出的職業性結論,因此具有普遍意義。他開宗明義地指出:“出版產業是內容產業。圖書是載體。圖書承載的內容是文化。這里指的是廣義的文化,是與經濟、政治相對應的文化。”[2]“內容產業的關鍵在于內容。出版物的內容一刻也離不開文化。出版產業的根基就在于文化。文化是出版的根、出版的命。”[3]“出版、出版,所為何來?歸根到底,只能是為了文化建設。”[4]“一旦失去了文化,出版還有什么?對沒有文化的出版,可以稱它這個或者那個,就是不能稱它出版。”[5]因而,他進一步指出:“對出版單位的評價,離不開出版單位對文化建設貢獻的大小。”[6]劉杲的這些論述,從社會分工到社會實踐,從成因到結果,從正面到反面,都簡明扼要地告訴人們,編輯的使命是文化建設。
劉杲在從普遍意義上透析編輯文化使命的同時,還以發展的眼光和鮮明的時代與地區視角,闡述了當代中國編輯所承擔的文化使命。他指出“黨和國家科學地規定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出版工作的神圣使命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出版工作用什么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用圖書,用圖書承載的文化,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所需要的古今中外文化”。[7]
劉杲關于編輯使命的論述,使編輯工作者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是做文化工作的,自己存在的價值在于對文化建設的貢獻,文化建設是編輯工作的永恒主題,并引領當代中國編輯為履行自己的文化建設使命而努力奮斗。
劉杲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矛盾的辯證統一觀,闡述了編輯出版工作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他指出:“經濟再重要,畢竟只是出版的手段。文化建設才是出版的目的。出版要實現文化建設的目的,不能沒有經濟的手段。出版的經濟手段無論怎樣強大,也不能失去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如果背離了文化建設這個根本目的,經濟手段對出版有什么意義呢?什么積極意義也沒有。”[8]“出版物有兩重性。就其內容而言,它是精神產品;就其載體而言,它是物質產品……這種兩重性,在出版工作中,常常表現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矛盾。”[9]當兩者發生矛盾的時候,必須“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10]“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是由我國出版事業的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11]以上分析給我們的深刻啟示是:編輯要履行好自己的使命,必須從“文化是目的,經濟是手段”[12]的這一基本點出發,努力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結合,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貫徹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工作指導思想,否則我們就可能在處理兩個效益的關系中迷失方向,甚至走向自己的反面。
以文化建設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編輯所承擔的使命放在我們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闡明當代中國編輯的工作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這是劉杲關于編輯使命感的核心內容。他指出“新聞出版部門各項工作,說到底,是為全黨全國人民的總任務服務的”。[13]“當前要集中力量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服務”。[14]劉杲的這些論述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當代中國編輯的使命就是為黨和國家的總任務服務,當前就是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服務;服務的重點是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基本手段是通過高質量的出版物達到服務的目的,并強調這是當代中國編輯的歷史責任和光榮義務。
社會責任包括個人社會責任和職業社會責任。編輯的社會責任感,就是編輯在特定社會里為履行自己的文化建設使命所做的付出。劉杲對當代中國編輯的社會責任感,做出了比較系統的闡述。他指出:“我們的社會責任、歷史使命,是要在我們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候,認真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15]并明確指出好作品的標準就是“切實保證圖書質量”,[16]“出版物的質量,是指思想政治質量和科學文化質量,還有編校印制質量”。[17]顯然,確保出版物的三大質量,就是當代中國編輯能否擔當好社會責任的基本任務和唯一的衡量尺度。
將把好導向關、確保作品政治質量視為當代中國編輯的首要之責,是劉杲關于編輯社會責任感的核心內容。他指出:“我們是做什么的?我們是為什么的?我們之所以要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因為我們是共產黨,因為我們在入黨志愿書上就填了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這是前提。我們執行黨的出版方針,是因為我們立志要搞好社會主義出版事業,要在我們現在的工作崗位上盡到我們的社會責任,完成我們的歷史使命。”[18]“出版工作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不能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19]劉杲在以上論述中,從當代中國編輯是干什么的入手,把我們正在從事的編輯工作與我們黨正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緊密地聯系起來,這就使當代中國編輯有了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奮斗的工作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而自覺地秉承黨的意志、遵循黨的出版方針,去以極大的政治熱忱和高度的責任感擔當起時代所賦予的政治責任。而衡量落實這種政治責任的唯一尺度就是,多出堅守和擴大社會主文化陣地的好作品,堅決杜絕任何導致混亂甚至動亂的壞作品。
把好內容關,以高品位的精神食糧引導讀者,是劉杲編輯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他指出:“出版工作的光榮職責是向廣大讀者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糧,要特別注意圖書的社會效果,決不允許造成精神污染。”[20]“我們要高度重視和充分滿足廣大讀者的正當閱讀需要。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不要迎合低級趣味和腐朽文化。這也是我們的責任。”[21]“對讀者既要適應,又要引導。”[22]為了強化編輯在教育和引導讀者方面的社會責任,他多次強調“編輯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并指出:通過編輯的選擇,來實現 “ 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抑制腐朽文化”。[23]劉杲的上述論述,不僅指出了把好內容關是當代中國編輯應盡的社會責任,而且還指出了把關的基本手段是選擇,重點、難點是能否正確處理適應與引導、教育的關系,而判斷引導和教育的是非標準 ,就是看你是否是堅持做到了大力發展和支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堅決改造和抑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這就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為編輯出版工作者更加自覺地履行社會責任,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目標和途徑。
劉杲關于編輯社會責任感的又一重要思想,是把做好編校工作視為保證出版物質量的三大內容之一。他明確指出:“提高圖書質量的決定性環節是編輯工作的到位,包括編輯選擇和編輯加工的到位。”[24]并強調“這是整個編輯工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對提高圖書質量至關重要”。[25]他針對當前編校質量存在的問題尖銳地指出:“有些出版單位過分強調策劃,而策劃又單純著眼于市場,忽視甚至取消編輯加工,這是很片面的。”[26]為了確保編校質量,他還強調:保證圖書質量也是對編輯的職業道德要求,一切編輯活動都不能違背編輯的基本規律,要建立以提高圖書質量為中心的責任制。劉杲的上述論述,為編輯工作概括提煉出了以下重要理念:確保出版物的編校質量是對社會負責的重要體現;做好編校工作是確保出版物質量的重要環節;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遵循編輯工作規律、嚴格按標準制度辦事,是做好編校工作的重要保證。
從一般意義上理解,人的追求就是人生的奮斗目標,奮斗目標決定人生的價值取向。人的追求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職業性。人的最高追求是相對于人的一般追求而言的。對編輯的最高追求是什么?劉杲給出的響亮回答是“出版傳世之作”。[27]他系統闡述了編輯的一般追求、最高追求和如何實現最高追求。
“什么是傳世之作?我們做圖書編輯工作的人常講,無論如何,總要出幾本書能立得起來、傳得下去。否則,多少年過去,留下什么呢?煙消云散,什么也沒有……傳世之作當然是高質量的,是精品,是精品之中的精品。傳世之作是高峰:思想理論的高峰,文學藝術的高峰。”[28]“我們要出版的傳世之作,是代表中華民族復興、代表社會主義時代的標志性圖書,是中國特色社會文化建設杰出成果的代表。它無愧于祖先,無愧于后代。”[29]為了進一步說明傳世之作的特征,他還對暢銷書和平庸之作進行了評析。指出:“對暢銷無所謂褒貶,關鍵在于內容。內容有好有壞,所以對暢銷書的評價也不一樣……暢銷不問內容高低單以‘票房’論英雄,似乎有失公正。”[30]“平庸書就是一般化,就是低水平重復。”[31]“這種低質量的種數上升,帶來的是虛假出版繁榮。滿足于虛假出版繁榮而不警覺,是很危險的。”[32]從以上劉杲的比對分析中,不僅使我們對編輯的最高追求是出版傳世之作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對如何看待暢銷書、如何對待平庸書,也有了正確的認識,進而啟發引導我們以更加清晰的奮斗目標投身到編輯出版事業的實踐中去。
如何打造精品、出版傳世之作?是一個涉及編輯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劉杲在這方面有許多精辟的論述,在這里重點研究他有關改革創新的論述。他指出:“精品圖書的核心是創新。”[33]“創新是發展,是進步,是突破,是提高。只有創新,圖書才有生命力。”[34]“精品戰略貴在創新,要把出版原創性作品放在優先地位。著意追求新發現、新發明、新材料、新觀點、新形式、新風格。或超越前人、或填補空白、或獨樹一幟、或領異標新,總要有新境界,有新貢獻。”[35]學習劉杲這些改革創新論述,對我們的最大啟發是:打造精品盡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起“龍頭”作用的是改革創新;出版傳世之作雖然需要艱難的攀登,但只要我們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再加上我們的精耕細作,就會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期不斷取得成功。對此我們滿懷信心和決心。
注 釋:
[1]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3]、[4]、[5]、[6]、[7]、[8]、[12]、[14]、[16]、[21]、[22]、[23]、[24]、[26]、[27]、[28]、[29]、[30]、[31]、[32]、[33]、[34]、[35]見《出版筆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9]、[10]、[11]、[17]、[19]、[26]見《劉杲出版論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13]、[15]、[18]、[20]見《劉杲出版文集》 中國書籍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