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輝
通常所說的版權,也就是著作權,其主要內容是指作者對特定的作品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是作者及其他版權人對文學、藝術、科學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權以及全面支配該作品并享受其利益的財產權。網絡版權,從嚴格意義上講,并沒有這個法律術語,一般是指著作權當中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是指作者及其他版權人在互聯網中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1]當版權人的作品被網絡內容服務商通過某種方式在網絡上展現出來之后,就會相應產生網絡內容服務商是否對版權人的作品構成侵權以及能否免責的問題。因此,在網絡版權中出現了“避風港”規則。“避風港”規則是信息網絡傳播權法律制度的重要內容,是指該規則給予網絡內容服務商一種特殊保護,其引用這一規則就像船舶進入避風港一樣安全,不會受到版權人的維權打擊。
最早系統規定“避風港”規則的是美國在1998年頒布的《千禧年數字版權法》(簡稱“DMCA”),DMCA法案在第512條(a)到(d)款中,把網絡版權侵權限制的行為分成了四類:一是暫時傳播;二是系統緩存;三是根據用戶指示在系統或網絡中存儲信息;四是信息搜索工具。(a)款針對的是“臨時性數字網絡傳輸”服務,實際上就是“網絡接入服務”,提供這種網絡服務的服務商在法定條件下享受責任豁免。(b)、(c)和(d)款分別針對“系統緩存”服務、“在網絡系統中存儲用戶材料服務”和“搜索引擎”等信息定位工具服務規定。只要網絡服務提供商不知道在其經營的網絡系統中存儲的信息或被鏈接的材料含有侵權內容、沒有從中獲得經濟利益,而且在收到版權人根據512條(c)(3)(A)款發出的侵權通知后及時采取了移除和斷開鏈接的措施的,不負侵權責任。DMCA對“避風港”規則作出如此詳細分類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避免法院不加區分地讓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嚴格責任。
我國在網絡版權的相關規定中,和“避風港”規則相近的規定主要是《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2006年5月由國務院頒布,以下簡稱《保護條例》),其第20~23條分別規定了網絡服務商在符合相關條件情況下,提供網絡自動接入服務或者提供自動傳輸服務、自動存儲、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提供搜索或者鏈接服務時不承擔賠償責任。因此,《保護條例》第20~23條被很多研究者認為是移植DMCA的“避風港”規則。[2]另外在其第14~17條規定了“避風港”規則的“通知-刪除”程序。
DMCA法案把規定“避風港”規則的第512條的第二部分明確命名為“在線版權侵權責任的限制法”,對網絡服務商在從事特定活動時的版權侵權責任作了限制。網絡服務商在面對版權人的侵權之訴時,可以通過“避風港”規則來加以免責,而不是根據“避風港”規則來進行歸責。此外,DMCA立法報告中進一步說明,避風港條款并不是為了規定服務商是否應當為其違反(或符合)責任限制條件而承擔侵權責任。相反,只有在服務商根據現行法律已經構成侵權的情況下,責任限制才會起作用。[3]在我國《保護條例》第20~22條的規定也基本上體現了“避風港”規則免責條款的性質,但第23條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為服務對象提供搜索或者鏈接服務,在接到權利人的通知書后,根據本條例規定斷開與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鏈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明知或者應知所鏈接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侵權的,應當承擔共同侵權責任”。此條規定和前述三條規定明顯不同之處在于“但是”內容的出現。《保護條例》第20~22條規定的免責條款的邏輯是, 假如構成了侵權,也可以在符合相關條件之下免責;第23條規定的邏輯是,即使符合了免責條款,仍然有可能構成侵權。可以清楚地看出,網絡服務商在提供搜索或者鏈接服務時,第23條規定的是網絡服務商的歸責條款,而不是免責條款。也許有人認為,此種解讀不太符合《保護條例》“避風港”規則的立法原意,但是在立法資料沒有詳細發布的情況下,我們從條文的字面含義和邏輯上又不得不作出這樣的解讀。因此,可以看出在中美“避風港”規則是免責條款還是歸責條款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
從DMCA第512條的四項規定上來看,立法本意充分考慮了版權人和網絡服務商在維護權利和提供服務方面各自的優勢和劣勢,“避風港”規則將主動發現和監督侵權活動的責任分配給版權人;而網絡服務商能夠利用刪除、屏蔽等技術手段有效制止侵權行為,因而“避風港”規則要求其應協助版權人制止侵權,這種設計很好地滿足了法律的效率、公平原則。此外,在設定的通知制度用意上,目的是想通過版權人的通知來提醒網絡服務商可能存在的版權侵權行為,并為其提供追查版權侵權的線索,并不是由網絡服務商主動審查版權侵權。因此,美國DMCA法案并未為網絡服務商設定審查義務,而是網絡服務商的免責條件。我國《保護條例》在第23條出現了“侵權”一詞,和其第14條、15條、22條中的“認為侵犯”、“涉嫌侵權”、“認為侵權”等用語明顯不同,是不是據此可以認為第23條規定了網絡服務商在收到版權人的通知之前已經知道該鏈接侵權,且知道該鏈接侵權是由網絡服務商的主動審查之后而得知的結果,進而理解為網絡服務商應具有主動審查搜索內容的義務。對于這種認識,根據《保護條例》條文前后理解的一致性上來看是站不住腳的,否則會導致前后矛盾和邏輯錯誤,只能視為第23條是在立法用語上造成了理解上的困惑,《保護條例》仍然賦予了網絡服務商在提供網絡服務時的免于主動審查義務。由此,可以認為我國和美國在“避風港”規則中的網絡服務商都沒有主動審查提供服務內容的義務,表明了兩國立法主旨的一致性,為“避風港”規則奠定了相同的基礎。
DMCA 對侵權通知并沒有實體性的證據要求,版權人只需指明被侵權的作品和指明要求刪除或斷開的侵權內容即可;網絡服務商在接到侵權通知和反通知時,對其內容也不進行有關真實性或充分性的實質審查,而僅僅根據“避風港”的規則要求進行表面審查;只要這些通知表面符合“避風港”規則,網絡服務商就會按照版權人或用戶的要求刪除或恢復相關內容。當然為了防止版權人濫用侵權通知或反通知,DMCA規定任何虛假陳述者必須承擔對其他當事人所造成的全部損失(包括律師費和其他法律費用),情節嚴重者以偽證罪論處。[4]DMCA的規定相對簡略,沒有很多復雜的程序,網絡服務商承擔的職責較輕,充分享受了“避風港”規則的保護。但從我國《保護條例》的第14~17條來看,網絡服務商在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或者提供搜索、鏈接服務時,收到了版權人符合要求的通知后必須立即刪除或斷開被控侵權內容,并同時向上傳該內容的服務對象轉送侵權通知;之后,如果該服務對象向網絡服務商發出符合“避風港”要求的反通知,主張其并未侵權并要求恢復被刪除或斷開的內容,網絡服務商應立即恢復該內容或可以恢復該內容的鏈接,同時版權人不得再要求網絡服務商刪除內容或斷開鏈接。從《保護條例》規定上看,通知和刪除程序對版權人和網絡服務商的要求都非常高,比如版權人發出的通知書要提供刪除或者斷開鏈接的侵權作品名稱和網絡地址及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明材料,我們知道,在現代技術下網絡地址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查詢和鎖定是非常困難的。另外對什么是初步證明材料的要求并不明確,如果是要達到相當于訴訟材料的要求也非常不易;網絡服務商要對版權人的通知和服務對象的反通知進行鑒別,判斷是否達到初步證據的充分程度,否則稍有判斷失誤,便要承擔喪失“避風港”保護的法律風險,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由此可以看到,我國《保護條例》規定比較詳細繁瑣,對網絡服務商提出了超出其聯結中間服務作用的職能范圍,承擔了不必要的責任,不利于“避風港”規則對其的保護作用。
通過中美網絡版權在“避風港”規則的適用比較,我們看出,中美兩國在“避風港”規則上既有規定的相同性和相似性,也有一定的差異性,反映了兩國在立法時的不同態度和選擇,因此應注意在適用上的不同并區分開來。
注釋:
[1]從我國官方機構上看,并沒有一個針對網絡版權而對應設置的機構。但在社會團體中,我國已有“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版權聯盟”。“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版權聯盟”為中國互聯網協會行業自律工作委員會下屬機構,是由網絡運營商、內容服務商、版權人三方共同發起的、全國性的、非營利性的自律組織。
[2]下面的相關規定并不是我國“避風港”規則的直接來源,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2000年9月由國務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0年11月由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2005 年4月由國家版權局、信息產業部聯合發布)。
[3]參見美國國會第105~190 號《參議院關于1998 年千禧年數字版權法的報告》第72頁
[4]參見DMCA第512條f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