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超明
《語音學與音系學導論》已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于2011年8月出版發行,該書由寧波大學許希明(筆名許曦明)和楊成虎兩位教授共同編著,許希明教授主要執筆語音學部分,楊成虎教授主要執筆音系學部分。
本書分為語音學和音系學兩大部分。前者研究語音的生理、物理(聲學)、心理和社會諸多性質,主要考察人類語音的發聲特點、聲波特征、語音感知、語音單位的結構和功能以及語音的各種變化規律。音系學在生成語言學的總體框架下,研究從底層表達到表層表達的關系,即在語音基礎上研究語音系統各音段之間的區別性特征、區別性特征在心理儲存狀態中的抽象表征,以及抽象表征如何通過音系規則的操作逐層轉換為語音表征,或將音系規則系統化為表層制約條件,通過等級排列和交互作用一次性置換為語音表征;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語姿、區別性特征之間的結構、各語言的語音模式和音系結構、音系規則或音系管轄原則等。由此可見,語音學是音系學的基礎,音系學是語音學的延伸,它們從不同視角和深度來解釋語音現象及其本質。
誠然,國內語音學和音系學研究還相對薄弱,系統介紹且帶有問題思考的著作很少,因而不少讀者還不能了解語音學和音系學的系統知識及其理論聯系。為此,該書集中考慮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情況,顯示了自身的特色:(1)注重基礎,解釋疑點難點,引發讀者思考,為他們搭建一個了解語音學與音系學知識的平臺。在適當補充語音基本知識的前提下,簡要介紹語音學與音系學的基本理論與前沿研究。(2)西方原著多用英語寫成,行文方式不同于漢語,論述瑣碎,術語過多,理論抽象,閱讀上讓人望而生畏,其中的理論貢獻難為一般讀者所把握。該書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盡量闡明原著中抽象或形式化的理論解釋,既有靜態描述,又有動態解釋,力求淺顯易懂。(3)內容安排和編寫方法上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國內以往的語音學著作或教材在內容上大多側重音段音位而忽視超音段音位,即對發音描寫非常詳盡,而對超音段音位的處理較為簡略;在方法上又偏重靜態描寫而忽視動態解釋。有鑒于此,該書在音段描寫的基礎上,適度增加了重音、聲調和語調這些超音段音位的篇幅,尤其是對它們的諸多功能著墨較多。(4)扼要介紹當代音系學的主要理論,討論這些理論的歷史發展過程、框架結構、基本概念、歷史貢獻,并對其中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思考。編著者希望這些思考能夠引發讀者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該書力圖將語音學和音系學融為一體,討論它們的系統知識、基本理論與前沿問題,注重二者之間的理論聯系。語音學和音系學的研究對象雖然各有側重,但針對的都是語音現象。語音學部分具體考察了音段(元音和輔音)、音節、聲調、重音、語調,尤其對語音變異進行了動態解釋;音系學部分則基于音系的區別性特征,介紹并討論了音系學發展過程中幾個代表性的理論,力求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各個音系學的理論貢獻,揭示語言的語音模式及其音系規律。
《語音學與音系學導論》具有一定的理論特色。譬如對英語重音動態特征進行了哲學思辨,認為重音是英語節奏的催化劑,它一旦移位,必然催生出節奏的多種變化。重音又是英語節奏的操控手,音節如果重讀則音高趨高,元音音段趨長,音質趨于清晰;音節如果輕讀則音高趨低,元音音段趨短,音質趨于模糊甚至脫落。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語音的表層結構之上,而且隱含在其深層結構之中。由此認定,在重音的觀照下,元音的所謂飽滿與弱化乃至脫落之間是一個音位連續體。這一觀點在語言學界首次提出,對重音問題的動態思考無疑可以深化超音段音位的研究,有助于解釋中國人講英語漢腔較重的語音現象,對英語研究和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在音系學討論中,該書力圖勾勒出主要理論的發展脈絡以及它們之間的承繼關系,在充分肯定理論貢獻的同時指出其不足,并對一些問題提出批評。這些批評可以引發人們對復雜的語音現象的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