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濤
客觀評價中藥毒性減少和避免不良反應
丁 濤
臨床上所使用的中藥飲片及部分中成藥藥劑患者,往往會及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產生錯誤的認知,為此我們就中藥產生不良反應的原因、如何減少和避免中藥不良反應對中藥毒性反應作了客觀評價。要求臨床上要客觀評價中藥毒性,合理使用中藥,減少和避免不良反應。
中藥毒性;不良反應;客觀評價
一般認為,中藥大多是植物、動物、礦物藥,性平毒性小,流傳著中藥“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等觀點。然而,藥物的兩重性是藥物作用的基本規律之一,中藥也不例外。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提出了有關藥物不良反應的概念,即將中藥分為“上、中、下三品”, 其中“下品多毒,不可久服”。本草書籍中,常在每一味藥物的性味之下,標明“有毒”或“無毒”等字樣,“毒藥”一詞在古代醫藥文獻中常是藥物的總稱。
1.1以毒攻毒時的不良反應
這是正面的毒,應該根據病體虛實、疾病深淺來適當地選用藥物和確定用量、用藥時間來減輕。中醫常常采用“以毒攻毒”的治療方法,如應用適宜的毒藥來解瘡毒、除毒病等;由于中草藥治療沒有明確的時間期限,故導致長時間、超劑量服用有毒中藥,從而增加了不良反應的發病率。
1.2藥物治療作用外的毒副作用
可以通過必要的炮制、配伍、制劑等環節來減輕或消除其有害作用,以保證用藥安全。朱砂中的貢是藥物的有效成分,貢對人體有毒副作用,朱砂入丸散直接服用毒性較小,而加熱后毒性增強。水飛法制成的朱砂毒性較低,如果是水飛朱砂,用量極小,在安全的范圍內,并根據病癥按劑量要求服用則是安全有效的。
1.3辨證論治的錯誤
必須通過合理用藥來解決藥物都是通過腎臟排泄的,若用藥種類太多、劑量過大就會加重腎臟的負擔,而有的中草藥對腎臟直接有毒性。即使像益母草、蘆薈和胖大海等傳統上認為“無毒”的中草藥,如使用不當、過量使用,也會出現毒副作用,這就是用藥的辨證法。
2.1中藥安全無毒
“是藥三分毒”說中藥無毒是對中藥的誤解。藥性都各有偏性,這種偏性就是“毒”,在《素問》中有這樣的記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中藥有治療作用,也有毒副作用,其中藥不是絕對安全無毒的。中藥說明書往往回避不良反應,造成誤導,使群眾認為中藥完全沒有毒性,從而對中藥可能造成的毒副作用或不良反應掉以輕心。
2.2有毒中藥應該禁用,動輒列入黑名單,這是西方對中藥的習慣看法和做法。
實際上,幾千年來,中醫藥學不但不否認中草藥的毒性,而且對中草藥的副作用和毒性問題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如規定配伍用藥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小兒和老人的用藥禁忌等。藥物有毒副作用不一定就要被禁用,比如西藥青霉素和放化療藥物,都有明顯的毒副作用,但并不被禁用,關鍵是藥物的合理使用。無論西藥還是中藥,盲目使用都會產生毒副作用。即使是食鹽和水,不合理的使用也會中毒。
3.1要強調合理用藥
保證用藥有效和安全性用藥的適應證和對象要正確,明確不適用和禁用的情況,對于特殊人群,要慎用或禁用。劑量要合理,療程要適當;長期用藥,大劑量服用往往會導致藥物中毒,應盡量避免。
3.2中藥的產品使用說明書應更加詳細
特別是對有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毒副作用一定要寫清楚,要事先提醒醫生和患者,防患于未然。
3.3加強科研工作,改進生產工藝
目前我國中藥的科研工作仍然做得不夠,不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應大力加強對中藥安全研究的開發和利用,保證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4藥品出口審批要加強監管力度
由于藥品出口缺乏有效的監管,國內的一些藥物按保健食品出口,或者通過非正常渠道出口。國外沒有將其作為處方藥進行監管,而是作為保健食
品在雜貨店出售;消費者受中藥安全無毒的誤導,隨意購買服用,這樣就很容易出問題。客觀評價中藥的毒性,不斷加強科學研究,提高中藥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不隨便使用、禁用。只要該藥品符合國家質量標準,就應該承認其合法性。媒體不應盲目炒作,不能以偏概全,報道要公正,從而引導人民群眾正確認識中藥,合理使用中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1]袁蘭芳.中藥的毒性及其預防[J].社區衛生保健,2007,6(1):52-53.
[2]沈丕安.中藥不良反應與臨床[M].上海: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7.
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新鄉 4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