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平
病理是鏈接臨 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的橋梁學科[1],引導學生將基礎醫學知識運用到臨床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能力。因此,如何提高病理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是一項重要任務。病理學病例分析教學法通過分析,推理以及判斷典型病例,學習病理學知識,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病理學病例分析法適應現代培養醫學人才需要,可以改變學生學習態度以及提高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符合創新綜合實驗以及醫學綜合課程需要。通過在課上引入病例分析,提問和討論的方式,調動學生思維,實現教和學雙方面交流并提高學習效率,達到更好學習病理學目的。
老師認真準備和課堂計劃相關典型病例。所選病例應是教學大綱重點、難點,病例可以從尸檢或活檢中選出,老師可以做適當修改,但是必需要保證病例難度適中以及病例經典。典型病例也可以從職業醫生資格考試中選擇,以培養學生思維邏輯方式[2]。
通過集體備課進一步確保所選病例準確性以及可用性,并達成共識,以便于教學。
根據學校自身實際情況,并不都是在臨床課程之后展開病理學學習的,所以學生對一些臨床知識,影像學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有所了解,故在提供資料同時給予相應注釋,避免學生查閱其他資料,占用過多課堂時間。
內容一般求精不求多,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分析病例資料并結合組織學知識得出正確診斷結果。這個是討論的目的所在,但是最為關鍵的是培養學生思維方式以利于更好分析解決問題。
根據開設病理學專業不同展開難易適宜的分析討論,并各有側重點。
在上病例分析課前,向學生介紹學習病理學的學習方法,要求學生根據病史,病理形態變化以及臨床資料進行診斷。
討論資料提前發給學生,讓學生查閱資料并進行思考分析,并做出初步診斷。此外,上課前老師也可通過網絡與學生進行互動討論,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提示。
2.3.1 觀察大體標本
學生在課前通過預習已經對病例有了大體了解,在課上再認真觀察實際大體標本,對病變進行描述找出病變區域,做出初步判斷。
2.3.2 觀察組織學切片
指導學生認識切片,找出病變位置,范圍以及與周圍組織關系,觀察組織病變形態學變化,并根據組織結構和形態變化做出初步診斷。
2.3.3 展開討論
一個班分為6~8個小組進行討論,形式既可以是學生之間討論也可以是師生之間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后每組派一個代表發言陳述,然后再自由補充發言。老師尊重學生不急于對各個討論結果進行評判,可以讓學生對不同結論進行討論,討論過程中理清學生思路,復習鞏固已學知識。一些分歧很大的問題可讓學生看書或看課堂筆記,找出答案后再討論。老師最后歸納總結,采用串聯助記式方法進行總結,方便學生記憶,把病理變化和臨床癥狀串聯起來同時串聯一些比較容易記錯的概念[3]。
病例分析教學法是老師授課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但老師也應注意一下幾個問題。
授課時利用多媒體技術收集典型的病理圖片以及癥狀圖片,制作好課件。使用圖片進行表達時可以達到巨大的表達效果,引起學生關注,同時學生也加深了對疾病的印象,更好地把病理前后知識聯合起來。另外,這種授課手法可以加快學生理解,節省課堂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位老師都想把自己知識傳授給學生,但常常不盡如人意,學生掌握差。 因此討論內容不要過深過精,可以對一些臨床專業術語做出解釋。省下學生查閱相關書籍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討論時間要適宜,過短討論不充分達不到應有效果;過長則浪費寶貴課堂時間,因此制定適宜討論時間非常關鍵。
進行討論時引導學生緊扣討論重點,避免跑題,浪費時間。引導學生從動態觀點出發,觀察,思考,分析疾病原因,發展演變過程以及主要病變和死亡原因,同時將病理學前后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也將病理學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有機結合。
通過課堂提問以及學生聽課時面部表情獲得信息,并及時調整理論,病例深度和廣度,與學生水平相適應。對學生忘記先前知識老師應及時講解,對具體原因做出有效不久措施。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確保教學質量。
根據一些試點班級成效來看,充分說明病例分析教學法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因為當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分析病例,充分跳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習能力。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對問題分析、綜合、判斷最后得出明確結論,訓練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營造良好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參與,勇于陳述個人觀點,大膽辯論,訓練學生語言,動腦以及動口能力。
綜上所述,通過在課上引入病例分析,提問和討論的方式,調動學生思維,實現教和學雙方面交流并提高學習效率,達到更好學習病理學目的,是值得在教學方法中推廣的。
[1]董儉達,胡尚平,張建中,等.病理學病理教學法的探討和實踐[J].基層醫學論壇,2006.10(12):1146-1147.
[2] 劉育艷.淺談如何提高病理實驗課教學質量[J].基礎醫學教育.2000,2(1):513-514.
[3] 趙涌.加強臨床病理討論課提高病理教學質量們[J].基礎醫學教育,2001,3(3):18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