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水龍
(淮北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定位及其實效性研究
朱水龍
(淮北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學生能否健康成長成才、能否保持學院穩定、能否保持教學秩序正常的大事。只有學校上上下下形成共識,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舉措,才能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路徑
進入21世紀以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下,高職教育規模高速擴張。僅以安徽省為例,截至2011年初,高職生規模占全省高校在校生人數已超過60%。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的不平衡、不完善,特別是涉及高職生的各種社會現象和思潮、成長環境、個人理想實現的難度等等因素,使他們的心理承載著各種壓力和煩惱。如何幫助高職生認清存在的壓力、化壓力為成長的動力,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調適能力,促進自身成長成才,是高職院校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自2004年云南大學 “馬加爵事件”以后,全社會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2010年上半年,深圳富士康公司員工墜樓案連續發生十余起,再一次激起全社會對民眾心理健康的關注。作為國家未來建設重要力量的高職生,其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高職院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諸多問題。
(一)高職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迫切要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據《中國青年報》2010年10月11日報道,安徽某職業技術學院在2007~2010年連續3年采用UPI量表對新生進行心理普測,結果顯示,屬于A類(有心理問題,需要進行持續心理咨詢)的學生占接受測量學生的比例分別為 15.56%、16.22%和19.75%;屬于B類(疑似心理問題,需加以關注)的學生分別占22.87%、19.99%和17.80%;屬于C類(沒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分別占63.57%、63.79%和62.44%。四個關鍵項的調查結果分別為:認為“自己的過去和家庭是不幸的”學生所占比例分別為11.05%、9.52%和7.48%;表示“常常失眠”的學生所占比例分別為:12.09%、10.15%和10.44%;覺得“活著沒意思”的學生所占比例分別為2.89%、2.33%和2.08%;感到“對任何事都沒興趣”的學生所占比例分別為“8.87%、4.53%和7.4%。上述數據與我院2008~2010年連續3年對新生進行UPI心理普測的結果相近??梢?,許多高職生存在“先天性”的心理問題。
經過對在校高職生調查問卷和心理咨詢歸類統計發現,高職生心理問題的表現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高考挫折感和厭學情緒較大。許多學生的個人愿望在高考中被擊碎,無奈之下只好就讀高職院校。而如今的高職教育學制短,學習任務十分繁重,對知識基礎較差、學習方法又不能適應高職特點的學生而言,學習難度是很大的;高職招生時,許多專業均為文理兼收,文科學生學習理工科類的一些科目難度較大,有的學生所學專業是父母決定報考的專業,并非自己所愛,也就談不上什么學習興趣;有的高職院校教學實訓條件較差,學生的技能得不到充分的訓練提高,產生失望情緒。上述種種原因都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二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比較弱,導致自卑和人際恐懼。高職生的人際關系緊張主要來源于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特別是同舍之間的關系緊張易導致長期焦慮;在評先評優、入黨、國家獎助學金評比及其他與學生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務中,同學間的相互競爭構成的微妙“相斥關系”,使雙方的擔憂、焦慮持續存在;家庭地位、財富狀況和社會觀念也往往導致不同群體學生的優越感、自卑感及敵視情緒。
三是情感危機引起的心理問題。特別是失戀、情感波動、同學情誼破裂等因素引起的心理問題,發生時間短,情緒波動強度大,行為易失控,后果也較難控制和預測,許多學生因此長期精神萎靡、行為失常。
四是就業焦慮十分普遍。據《中國青年報》2010年10月11日報道,2007~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分別為474萬人、559萬人、619萬人,預計今后3年內還將以每年50萬人的速度增長。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很大,部分高職生產生應聘焦慮、恐懼、應聘退縮等心理問題。
高職生存在的上述心理問題充分說明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要求深化定位
部分高職院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到位 許多高職院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安全穩定和落實教育部文件精神的層面上,并沒有科學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生成長成才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認識到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協調發展,從而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一些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效果不到位 高職院校基本上是根據教育部的要求開展相關工作,但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不能開展系統性的教學。由于課時的制約及開設心理學的軟性要求,高職院校基本都是以講座的形式進行心理知識教育,能夠設立選修課程的不多,學生缺乏系統性的理解,難以體會運用心理學知識調適自己情緒的機理。二是民眾和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誤區。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的氛圍較差。三是對心理健康普測篩選出的、并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進行跟蹤、幫助不夠。四是許多高職院校只注重開展心理健康活動,但對活動的效果評估和策劃基本缺失。
要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就要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定位,采取適合高職院校特點的具體措施。
在教育理念上,應認識到心理健康是高職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基礎之一 健康的心理品質是承受和排解各種挫折和壓力的良方,是擁有自立自強、積極進取、正確行為的前提,是應對學習、就業、經濟、人際方面的壓力和挫折的有效素質。擁有良好的心理品質,既是身心和諧發展的需要,也是使高職生符合我們所期望的成長成才標準的需要。
從校園安全穩定上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保持校園穩定、維護正常教學秩序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前述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可見,心理問題達到A類的學生比例占15%以上,這類學生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很可能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心理障礙、神經癥及精神障礙,將會帶來難以預測的行為后果,可能對校園穩定和教學秩序形成嚴重的沖擊和影響,甚至影響到學院的招生和就業。反之,如果能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配以適當的各類活動,學生的心理素質就會有效地增強,心理健康的分級占比就會良性地回歸,屬于A類的學生就可能弱化、調適成B類甚至C類;屬于B類的學生就會回歸到心理健康的學生群體中。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結構上,要多方協調,共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高職教育階段是學生人格基本建立、認知結構基本形成的心理完善的階段,社會、家庭、中小學對學生的心理成長和人格形成的關鍵階段已經過去。因此,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以預防為主,以咨詢為輔”的原則,對誘發心理問題的因素應予以及時排除。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絕不是可有可無,也不是短期、狹隘的,而是關系到學生能否健康成長、能否承載祖國未來、能否保持教學秩序穩定的重要環節,必須抓緊、抓好、抓出實效。
根據實踐與研究,筆者認為心理工作只有形成教育、宣傳、咨詢、活動、干預、機制保障、理論研究相結合的工作格局,協調發展、整體推進,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高職生心理健康知識教育要多層次、多形式開展才有生命力 由于高職總學時數的局限,心理知識的教育宜結合高職教育的實際,采用梯隊的形式開展,即每學年重點針對一年級學生開設心理課。在層次上,應分為普及性心理知識教育、專題教育、學生自我教育三個層次;在形式上,可采取入學教育、講座、選修三位一體的教學形式;在教材和內容上,要采用適合高職生特點的教材,在教學內容上,最好能夠針對高職生的心理特點,形成系統和板塊,這樣既有利于教學,也有利于講座和自學;在師資要求上,最好是“雙師型”教師,既是心理學理論教師,又是國家心理咨詢師,最好能具備豐富的心理咨詢實踐經驗;在教學方式上,要提高互動、案例、咨詢等方面的比重,使學生在學習心理知識的同時,也學會如何應對各種情緒的影響,學會針對不同的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進行自我調適的方法;在選修課考核上,試卷內容應以案例分析、自我調適方法、一般心理問題的處理、應激性事件的援助等為主。
多平臺宣傳,多途徑影響,營造良好的心理成長環境 多平臺宣傳就是充分利用校園內與學生相接觸的輿論平臺,將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咨詢工作的內容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使學生隨時隨地都能接觸到心理知識。一般高職院校可用于心理知識宣傳的平臺主要有院報、廣播、宣傳欄、校園網、班級黑板報等,其中,校園網、班級黑板報的針對性最強,內容最豐富,形式最多樣,學生也最易閱覽,更換也比較方便。多途徑影響是基于心理健康的來源而設定的,主要有校園文化(包括校風、學風、班風、文明操守、價值取向、人生導向等)、文體活動、社會實踐、學生社團活動等,這些途徑能使學生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情感,提高集體榮譽感和樂群性,培養自信心和進取心,使學生的情緒處于樂觀、積極、舒暢的狀態,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健康成長。在處理各類直接涉及學生利益的問題,如教學、管理和服務的水平和質量,特別是吃住行的服務質量、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與學生利益密切相關的事務 (如評先評優、入黨、競選、獎助學金的評比、就業工作、各種具體服務等)的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運用各種咨詢平臺疏導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學校心理咨詢的實質就是通過解決求助者的心理問題對學生進行專題心理輔導的過程。求助學生主要是那些在人際、生活、情感和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挫折而產生心理困擾的正常學生。學校設立的心理咨詢平臺主要有心理咨詢室、網絡咨詢平臺等。咨詢方式主要有當面咨詢、QQ咨詢、電子郵件咨詢、電話咨詢等。當面咨詢比較直觀,易于理解,易于運用心理咨詢技術和治療方法,其缺點是許多學生不敢去心理咨詢室,怕被誤解、被別人議論。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成為青年學生普遍采用的一種便捷的通訊聯絡方式,這為網上在線心理咨詢提供了方便。由于網絡的虛擬隱蔽性,需要心理求助的學生可在相對寬松又無需擔心戒備的交流環境中,毫無顧慮地將自己的心理壓抑、困惑和煩惱傾訴出來,甚至許多隱私、敏感的問題也能直接向教師敘述。因此,設立在線咨詢熱線是一種與時俱進、便捷有效的好形式。
重視心理危機干預,關注心理工作的顯性價值 心理危機是指人們在面臨長期不利處境或極端事件時,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尚未建立之時所產生的無助、恐懼、極度失望的心理狀態。心理危機可由突發事件引起,也可以由長期的心理壓力所致。如果危機不能及時有效地緩解或化解,就會引發心理疾患和過激行為,產生難以預測的破壞性后果。心理危機的產生是應激源和個體易感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學校,心理危機干預對象的確定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根據心理普測結果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二是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和心理咨詢中發現的行為異常的學生;三是應激事件當事人。前兩種學生受到長期靜態壓力,可主要通過班級心理委員和輔導員進行跟蹤觀察,并通過心理輔導,促使他們恢復正常的心理健康狀態。對應激事件當事人必須高度重視,這類危機具有突發性、不可預測性,往往在短時間內爆發,且易造成情緒失控。學生遇到的應激事件主要有補考、作弊被抓、留級、受處分、突患嚴重疾病、環境嚴重適應不良、競選失敗、獎助學金競爭失敗、入黨未如愿、就業應聘受挫、失戀、遭遇暴力等與學生切身利益關系緊密而重要的事件,一旦有類似事件發生,同學、教師應及時予以援助,防止事件誘發心理危機。一旦心理危機發生,應當先控制局面,待當事人情緒恢復正常后再予以干預治療。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為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實效提供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必須緊密結合學生實際,主要是機構、隊伍和制度。心理健康機構一般應設立院、系、班級三級機構。院級層次為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負責全院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心理專項經費的管理和使用、各項心理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執行、心理教育工作隊伍的建設、心理普測及心理危機干預等。心理中心應設立心理咨詢室,配備軟硬件心理咨詢設施,以“必需,夠用”為標準;系一級設立心理健康輔導站,主要是負責本系心理教育工作的開展,并配合學院心理中心完成相應工作;班級以心理委員為基層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在整個保障體系中,能否有效預防心理危機、及時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活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健康水平,關鍵是班級心理教育工作能否到位。因此,配備的心理委員要符合熱心幫助同學、熱愛心理教育工作、觀察力較敏銳、責任心較強等條件。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承擔學院的心理課教學、心理講座、心理咨詢和輔導、心理培訓及心理危機干預等專業職能,從高職院校的特點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至少要滿足以下條件:一是具有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二是具有高校教師資格證,接受過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系統培訓;三是具有一定年限的咨詢輔導經驗;四是熱愛心理教育工作、熱愛學生、責任心強、職業道德意識較強。學校應經常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開展研討、案例分析、心理督導、培訓等活動,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
輔導員是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者,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引路人和人生導師。輔導員對待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態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發展。因此,輔導員首先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要接受心理教育工作的相關培訓,要懂得學生心理,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學校心理中心要及時將學生的心理狀況通報給相關輔導員。在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輔導員積極支持、指導心理委員開展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實效的關鍵。
[1]王傳旭,邱章樂.學校心理咨詢[M].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09.
[2]徐炳謙,張能云.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途徑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7,(3).
[3]朱水龍.新時期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對策[J].成人教育,2006,(6).
[4]朱水龍.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及培養路徑[J].中國科技教育,2010,(3).
G712
A
1672-5727(2012)01-0024-03
朱水龍(1963—),男,安徽天長人,碩士,安徽淮北職業技術學院高級政工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