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 德陽 618300)
如何緩解高職教師的科研壓力
王婷婷
(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 德陽 618300)
總體生源質量下降和內涵建設要求使得高職教師的工作壓力增大,科研壓力更是居于首位。本文從高職科研的必要性和定位出發,從規范教師的職業能力發展機制、實施階段性的教師職業能力發展規劃和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三方面進行探討,旨在探討緩解高職教師科研壓力的途徑。
高職教師;科研壓力;內涵建設;職業能力;人文素質
近年來,高職教師的科研壓力倍增,矛盾主要集中在科研、教學和繼續教育的時間分配上。部分有經驗的高職教師為了評審職稱,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發表文章、編寫教材和建設實訓基地等科研工作上,從而影響了教學工作。而心態的浮躁使得一些科研成果的實用性不高,理論性也有待檢驗。最終的結果常常是兩方面工作都沒有完成好。雖然表面上看科研與教學的時間沖突不可調和,但高職院校的科研仍需開展,其定位需與教育特點緊密聯系。這是因為教學與科研同為高校的主要職能,必須兼顧,且兩者在本質上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如何加強這兩者的聯系是近年來相關學者研究的重點。對于教師的科研壓力,若能從制度和人文關懷上做些嘗試,則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之,從而保證教學和科研質量。
內涵建設的展開需要科研成果的保障 各高職院校在經歷了前幾年的規模擴張后,已把改革與發展的重點放到加強內涵建設和提高教育質量上。內涵建設的主要內容有:建立適應社會職業崗位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系統;建立一支具有“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的專業教學團隊;建成一批工學結合的優質專業核心課程和特色教材;建設一批工學結合的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要實現以上目標,高職院校必須與企業或科研院所等其他社會力量保持緊密合作。如果學校的科研水平低,缺乏高水平的科研隊伍,沒有適用性較強、市場開發潛力大的科研成果,便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校企合作。
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科研的引導 科研可以促進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學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將本學科領域內前沿的東西不斷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去,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可能會形成新的、系統的、科學的教學內容體系,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寶貴素材。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將科研活動中的研究方法及手段通過教學向學生展現出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從培養學生的角度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給學生介紹自己的科研過程并引導學生參加科研工作,對于學生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教師的自身發展和工作成就感需要科研活動來支撐 在熟悉了高職教學特點,并逐步適應了教學工作后,教師更希望在提高自身的同時贏得社會認同。此時,純粹的教學教改顯然是不夠的,科研活動成為必要的突破口。然而,很多院校在科研制度上還存在不完善之處,讓教師有后顧之憂。
教育部 《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高專院校的科研工作應與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以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踐教學建設、地方經濟建設為主要內容,重在技術性學科的建設,重在技術的應用、成果的推廣和轉化,重在幫助企業解決生產中碰到的具體技術問題。”可見,當前高職院校的科研應以技術開發、產品開發和成果轉化為主,定位于應用技術型科學研究。在科研工作中必須敏銳地捕捉市場信息,關注技術、產品、產業、職業的更新換代,從而及時有效、機動靈活地調整科研服務的內容和方向。
筆者擬從教師職業發展機制、教師職業能力發展規劃和人文關懷上提出一些建議,以減輕教師的心理負擔,緩解教師科研壓力。
規范教師的職業能力發展機制 首先,應拓展高職教師的職業發展空間,制定高職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規范。原則上應把教學與科研成果同等對待。其次,應根據科研定位,規范教師教學和科研的時間分配。通常從事科研工作的時間會隨個人入職年限的增長而增加。再次,應建立院校自己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復次,應建立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師進修和實踐制度。比如,規定高職教師每年脫產接受繼續教育的時間,必須具備的專業資格證書、技能證書等。最后,法制化管理教師與其他社會力量合作。
實施階段性的教師職業能力發展規劃 從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特點出發,可分為三個階段。(1)前期的定位階段(時間一般是入職后的頭3年)。工作壓力過大、待遇不高、上升空間不大和認同危機等常導致部分教師辭職。若能通過前期的系統培訓確定日后的科研工作定位,則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這種師資流動。比如,組織新教師觀摩課堂教學,去學校實訓基地學習,實施導師制,去企業鍛煉,培養協調合作能力等。(2)中期的穩步提高階段 (時間一般是入職后的4~7年)。在此階段教師參與科研活動的愿望強烈,學校應酌情減少其課時量,增加培訓學習和從事科研活動的總時長,并實行短期停職帶薪制或者置換培訓等措施,保證教師的待遇不受影響。(3)后期的職業自豪感和社會認同階段。此階段教師已具有較強的教學規劃和科研開發能力,部分教師已成長為學科帶頭人或專業負責人,極易進入“職業高原”狀態,需要更高層次的學術交流和學習合作。校方此時應把重點放在幫助教師樹立職業自豪感,贏得社會認同上。讓這些教師到各兄弟院校講學,去國外留學,擔任行業協會和學術活動組織的管理職務等都是可以參考的措施。
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 近年來,教學難度增大、教學任務繁重和沉重的科研壓力已影響到部分教師的工作和身心健康。“羊群效應”使得這種現象很容易在教師群體中擴散,因此,對教師的人文關懷不應被忽視,而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則是根本措施。很長一段時期,各高職院校都很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卻忽視了教師的人文素質。當前,高職教師的人文素質整體上不高。高職教師人文素質的全面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賴于教師、高職院校及教育行政部門長時期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有一定的政策導向和制度規范,規定教育行政部門、教師和學校在這個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明確對教師人文素質的基本要求,并創造有利條件,充分發揮教師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應幫助教師樹立文理工合一、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的素質教育觀。再次,各高職院校要針對實際情況,通過多種途徑對教師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比如展開自主學習、校內培訓、校外進修、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等。
各類高校的職能都是育人為本,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協調發展,區別在于三者比重不同、內容不同。與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相區別,當前高職科研應是利用與企業的密切聯系,以技術開發、產品開發和成果轉化為主,定位于應用技術型科學研究。筆者在規范教師的職業能力發展機制、實施階段性的教師職業能力發展規劃和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旨在探討緩解高職教師科研壓力的途徑,讓更多的高職教師在安心教學的同時能靜心從事科研,讓科研真正貫穿于學校育人的全過程,最終實現高職院校和高職教師的可持續發展。
[1]余秀蘭.研究型教學:教學與科研的雙贏[J].江蘇高教,2008,(5):60.
[2]吳洪富.國內教學與科研關系研究的歷史脈絡[J].江蘇高教,2011,(1):65.
[3]徐行.示范性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和工學結合[J].教育與職業,2008,(10):41-42.
[4]王月健,張建龍,王玲.論高校教師如何處理好教學與科研二者之間的關系[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7):39-40.
[5]崔昌璽.試論我國高職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職教論壇,2010,(32):13.
[6]盧利平.淺談高職專業教師職業發展策略[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3).
[7]孫山,劉暢.提高高職院校教師人文素質的基本策略 [J].職業教育研究,2007,(7):63.
王婷婷(1981—),女,山東臨沂人,碩士,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電子信息工程。
(本欄責任編輯:謝良才)
G715
A
1672-5727(2012)01-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