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濤
論社區共同學習
□朱 濤
在創建學習型社會的進程中,社區教育重心必須實現由“教育”向“學習”、由“個體學習”向“共同學習”的轉變。實現社區共同學習,必須在推廣學習理念、組織學習團隊、培育學習核心、促發學習能力、配置學習資源、激勵學習成效等方面下大功夫,才能使我國社區教育的科學發展躍上新的層次。
社區教育;共同學習;意義;舉措
進入新世紀,我國社區教育在“實驗區”、“示范區”帶動下蓬勃開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不過,實地考察中發現,不少地方的社區教育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對象老齡化、內容隨機化、形式講座化、推進活動化、成效膚泛化”等問題,即使“實驗區”、“示范區”也不能幸免。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社區教育的健康發展,甚至成為制約社區教育深入發展的“瓶頸”。為著突破這種“瓶頸”,各地社區采取了諸多舉措,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筆者以為,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社區必須在組織、開展、實現“共同學習”方面下功夫。
理解社區共同學習的意義,必須從社會發展、人的發展視角切入——
進入21世紀,順應人類社會發展的時代大勢,我國確定了“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的社會發展目標,黨的十七大再次重申了“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2]的發展目標。
學習型社會是秉持終身學習理念,整合各類教育資源,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先進學習文化為導引,以各種學習型組織為基礎,為社會成員無障礙學習提供充分支持以助其全面發展,并進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社會[3]。學習型社會的創建,要求全社會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家庭等各級各類組織實現從“管理型”、“生產型”、“生活型”等向“學習型”的轉變。從社會組織角度看,以生存環境劃分出的“社區”是最基本的社會組織,“社會有機體”是由千千萬萬城鄉“社區細胞”組成的,社區借助于公共權力又能夠有效統攝轄區內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家庭等社會組織。所以,如果城鄉社區都建設成了“學習型社區”,那么,“學習型社會”便會自然形成。
這便意味著,創建學習型社會的最佳抓手在社區。
要創建學習型社區,便要將社區各類組織(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建設成學習型組織。社區組織按建構程序、形態的不同可分為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正式組織一般有明確的組織宗旨、共守的組織制度、穩定的組織機構、明晰的組織范疇、合理的組織運作、完善的組織溝通,也都經過規定程序的批準或認可;非正式組織基本不具備以上要素,它是人們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或利害關系而“自發形成的不穩定的個人和社會關系”(美·K.戴威德)。同時,我國城鄉社區還存在大量游離于組織之外的民眾個體,譬如城鎮無業人員、失業人員、退休人員、其他閑雜人員,廣大農村的相當部分農民等等;由于工作時間縮短、休閑時間增多,大多從業人員在非工作時間也處于“無組織狀態”。
社區創建學習型組織,必須實現組織學習,而組織學習的前提是建立各種各樣的學習團隊。學習團隊的組建,在正式組織中可以借助于既有的組織基礎;對于非正式組織,則需要促進其不斷向“準正式組織”甚至正式組織轉化;對于無組織的民眾,則需要促進其進入組織狀態。由于沒有既有基礎可資利用,所以,對非正式組織的引導、對無組織民眾的組織是學習型社區建設的難點,其進展狀況也便成為檢測、評價學習型社區建設成效的重要標志。
就是說,學習型社區的創建取決于社區各類組織的學習化建設,特別是無組織民眾學習團隊的建設。
學習,本來應該是學習主體的個人行為。不過,由于時代的特點和個體的差異,現代社會大多學習主體的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不一定盡如人意,于是,上世紀末,西方學者提出了“共同學習”理論,主張在初等基礎教育中組建“學習共同體”,讓學習者在助學者(教師等)幫助下,在一定環境中通過共用資源、對話交流、分享體驗、相互激勵而獲得良好學習效果,達致共同進步。該理論指導下的教育改革實踐取得了明顯效果,所以,進入新世紀之后,該理論迅速傳播并逐步進入其他教育領域。
在我國社區教育領域,汪國新是最早提出創建“社區學習共同體”的。近年來,汪國新所領導的杭州市成人教育研究室與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研究所合作,使該項研究取得了明顯突破。汪國新認為:“‘社區學習共同體’是指在社區范圍內的居民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及學習需求,在平等、互助的原則下,通過心靈契約的形式,共同構成的非正式學習團體。”[4]通過創建 “社區學習共同體”,實現民眾的共同學習,增強民眾對共同體進而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可以大大提高社區教育的有效性,促進社區民眾和社區的發展。
可以認為,“社區學習共同體”是實現社區民眾共同學習的有效載體,通過團隊共同學習可以明顯強化社區民眾的學習動力、毅力、能力,大大提高社區教育的效率,進而有效突破制約時下社區教育發展的“瓶頸”。
要組織、開展、實現好社區共同學習,至少需要采取以下舉措:
理念是行為的先導,要實現社區共同學習,首先要解決理念問題。
社區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大力推廣終身學習理念。傳統教育的理念是“教化”,其行為主體是傳授者,行為目標強調同一的“合格”標準,行為責任主要由政府、社會承擔,行為過程注重規范性、連續性、階段性;終身學習的理念是“發展”,它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強調基于學習者自身條件、意愿的素質提升,強調學習者個人的學習責任,強調學習者的自我選擇、自我調控、獨異發展。因此,終身學習與“教育”的性質完全不同:“教育”是一種外加性行為,是“一種給予或灌輸、一項禮物或一種強制的東西”[5];終身學習卻是一種自覺性行為,是“一種樂趣、一種工具、一種權利以及一項共同的責任”[6]。所以,“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①。終身學習理念的推廣,可以有效改變社區民眾的生存理念、生活方式。
同時,社區要大力推廣共同學習理念。共同學習理念來于“組織學習”理論?!敖M織學習”是針對“個體學習”提出的。一直以來,教育活動中的學習主體都是個人,教育都是為著提高個體的智能素質。1977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C.阿吉瑞斯首先提出“組織學習”的概念,經過30余年發展,組織學習理論已經走向成熟。由于學習主體不同,組織學習與個體學習在學習理念、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評價等方面有著明顯區別。在組織學習中,團隊的學習者能夠為著共同的理想目標,通過有組織的、自覺的、互動的共同學習,激發全新的、前瞻的、系統的思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促進組織整體及每個成員不斷創新、持續發展。所以,必須讓社區民眾明白,通過有組織的“共同學習改變生活,共同學習改變人生,共同學習促進發展”。
要實現共同學習,社區必須普遍組建好學習團隊。
社區學習團隊的組建必須有明確的建立于學習者學習需求、學習興趣基礎上的學習宗旨。在社區正式組織中,組織整體發展目標、組織各部門發展目標、組織成員在組織中的發展目標,都可以成為學習團隊的學習宗旨,正式組織利用其既有的組織體系,可以有效支持團隊的共同學習;在社區非正式組織、無組織民眾中組織學習團隊,則必須選擇好吸引學習者共同學習的“興奮點”:或共同的價值追求,或一致的興趣愛好,或相關的利害關系,或共鳴的情感心緒,或互利的社會交往,或共祈的身心需求。學習宗旨設定的明確、適宜,決定著共同學習團隊的吸引力、凝聚力。
社區學習團隊的組建必須有合理的規模、合作的機制、科學的學習方式。學習團隊涵蓋的范圍、規模的大小要便于共同學習的開展。根據發達國家的研究,“富有成效的團隊,應該把團隊成員人數控制在12人之內”[7]。實踐證明,規模過大過小都不利于團隊的共同學習。學習團隊內部必須有民主的、合作的、共享的運作機制,這種機制可以促進每位成員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可以促進團隊整體學習力的持續增長,可以通過創新不斷擴展組織的能量,使每個成員不斷體驗到學習、生活以及生命的意義。學習團隊必須有科學的、不同于個體學習的學習方式,這至少應該包括團隊成員意識、行為由個體學習向共同學習轉變的“適應性學習”,學會共同探討、集體思維的“互動性學習”,掌握集思廣益、創新突破的“創造性學習”,同時,團隊還必須善于運用信息交換、特別會議、深度會談、集體討論、系統思考等多種方法,使共同學習富有實效。
社區共同學習能否順利開展,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學習團隊核心的素質。
合格的學習團隊核心需要有公益心,有熱情,有特長,有凝聚力、組織力、協調力,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以成為共同學習的召集人、設計師和引領者。學習團隊的核心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若干人。臺灣地區組織學習協會秘書長詹明娟的研究表明,作為社區學習團隊核心的“帶領人”,在共同學習中應該“是設計者、仆人(即服務者——筆者注)和教練三種角色的綜合體”,應該在共同學習中發揮好營造良好氛圍、領導團隊討論、安排會議進程等功能,為此,學習團隊“帶領人”應該具備團隊帶領能力、壓力調適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創意思考能力、活動策劃能力、行動反思能力、教練指導能力、資源運用能力、自我超越與冒險能力、目標設定能力[8]。
學習團隊核心可以在共同學習過程中自然形成,但社區更應該注重從學習團隊中選拔具有較好素質的對象,通過多種形式(專業學習、實踐訓練、考察觀摩等)進行專門化培養,以提升其引領團隊共同學習的綜合素質。為了做好“學習團體帶領人”的培育工作,臺灣組織學習協會設計了“學習團體帶領人(初級)→學習團體輔導員(進級)→學習團體儲備講師(高級)→學習團體專業講師(高進級)→培育學習團體帶領人(初級)”的培訓階梯,實施“五年培訓計劃”,通過 “初級班課程”、“進級班課程”、“講師班課程”以及相應的實踐訓練,逐級提高“帶領人”的引領水平及級別,經過十余年堅持不懈地培訓,顯著提升了“學習團體帶領人”的素質,進而有效地推進了社區共同學習和社區發展。他們的經驗,值得內地社區同仁認真學習。
社區共同學習的成敗,最終取決于學習團隊共同學習力的強弱。
學習力是學習動力、毅力、能力的綜合體現。學習動力主要包括學習需要、學習情感和學習興趣,它是自覺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學習毅力是支配學習行為攻堅克難實現預定目標的意志力;學習能力主要包括感知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轉化力等,它是接受知識信息分析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智能力。學習團隊的共同學習能否成功,最終取決于該團隊是否具有自覺的、內生的、強勁的學習力,這又取決于其學習目標是否明確、學習意志是否堅韌、學習能力是否強勁。迄今為止,許多社區的團隊學習所以不太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團隊的學習是“外加的”、“被動的”,團隊缺乏內生的、自覺的學習力。這是今后社區教育科學發展應該關注的關鍵性問題。
為促發團隊學習力的發展,除了注重從內部強化團隊的學習力之外,還要注意社區整體學習文化的建設,為團隊共同學習力的提升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學習文化是“指關于學習的一切文化”,“包括學習理念、學習態度、學習形態、學習內容、學習制度、學習途徑、學習習慣以及經由學習所累積的成果。學習文化亦是一種學習現象,包括無形的學習價值觀與有形的學習行為。”[9]先進的社區學習文化,會對社區民眾個人、各類組織的學習發揮引導、促進作用,會極大地提高個人、組織、全社區的學習能力,產生顯著的學習實效。所以,社區要以終身學習理念為核心,努力建設包括以學習者為本、以自主學習為導向、以終身學習為進程、以團隊學習為依托、以愉悅學習為方式、以創新學習為重點、以經學習求發展為目標等內容的富于時代精神的嶄新學習文化,在先進學習文化的孕育中促進社區共同學習,進而促進社區的全面發展。
為著支撐共同學習,社區要努力提供學習資源和學習服務。
社區要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努力使全社區的一切教育、學習資源——公有的、民辦的,國民教育體系的、終身教育體系的,正規教育的、非正規教育的、非正式教育的,學校的、社會的(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等)、網絡的等—得到有效整合,搭建起多序列、多層次、多類型、多樣化的無障礙學習平臺,為社區共同學習提供充分的硬件保障;同時,社區要深化教育、學習管理改革,不再人為地設置經濟的、年齡的、智能的等學習障礙,更加尊重社區民眾學習的參與權、自主權、選擇權,使教育、學習平臺更開放,教育、學習管理更靈活,教育、學習選擇更民主,為社區共同學習提供良好的軟件支撐。
社區還要動員、組織各行各業為共同學習提供優質服務。首先,各級政府應該為共同學習全力提供服務。社區民眾的教育、學習屬于公益事業,政府對其承擔著不容推托的責任,各級政府應從“講政治”的高度,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將其擺在“重點基本建設”的位置,為其提供真誠服務;其次,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各類教育實體應該為社區共同學習提供良好服務。教育主管部門、教育實體本身就承擔著“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10]的神圣使命,為社區民眾共同學習提供服務義不容辭:再次,一切本來與民眾教育、學習活動沒有直接關系的部門、企業、商場、社團等,也應該積極參與民眾教育、學習活動,盡其專業、知識、資源(設施、設備、書刊、資料等)、人才等優長,為民眾共同學習提供服務。這樣,社區的共同學習便能得到全方位支持,獲取理想的學習效果。
共同學習的廣泛開展、健康推進,離不開社區的有效激勵。
首先,社區應該在“制度設計層面”給社區共同學習以關注。制度是行為規則,制度保障是事業發展的根本性保障。社區為通過共同學習推進社區教育進而促進社區發展,就必須從制度設計層面為社區共同學習提供保障。社區教育、學習制度設計要對社區共同學習性質功能進行定位,對其發展方向的導引、資源投入的傾斜、學習實效的評價等提出明確要求;要規定機關、學校、職場、各類社會組織等的責任;要健全管理體制,規范運作機制,為社區民眾的共同學習、為社區學習團隊的健康發展立規定矩、保駕護航。
在實踐運作層面,社區應該對團隊共同學習給予有力度的引導、激勵。這要求社區要實現教育激勵“重心”的兩個轉變:由“激勵教育”轉向“激勵學習”,由“激勵個體學習”轉向“激勵共同學習”。在激勵重心轉變后,社區應該采用多種辦法,對團隊共同學習給予科學引導、客觀評價、恰當獎勵。譬如,通過對共同學習團隊組織能力、發展動力、學習實力、創新成果、社會影響力等的評價,評選“優秀學習團隊”;通過對學習團隊核心人物公益心、號召力、協調力、創新力及工作實效等的評價,評選“優秀學習團隊帶頭人”等等。通過樹立典型、表彰先進,可以激勵社區共同學習健康發展。
進入新世紀,我國社區教育由點而線、由線而面地推進,目前已進入全面鋪開、快速發展階段。在這種時期,要注重社區教育“量”的擴展,更要注重社區教育“質”的提升。對社區團隊共同學習的引導、組織、開展,將實現社區教育重心由“教育”向“學習”的轉變,由“個體學習”向“共同學習”的轉變,進而有效加速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使我國社區教育的科學發展躍上新的層次。
注釋:
①參見1994年11月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文件。轉引自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高志敏等所著《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化社會》第11頁。
[1]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2-11-18.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25(1-3).
[3]朱濤.論社區學習型組織的創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01):68-71.
[4]汪國新.社區學習共同體的培育策略[J].職教論壇,2012(03):47-50.
[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5.
[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漢堡成人教育宣言[J].北京成人教育,1998(12):12-15.
[7]斯蒂芬·羅賓斯.組織行為學精要(第六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123.
[8]詹明娟.學習團隊帶領人培育 落實小區學習與弱勢關懷[C].內部印刷本.杭州:社區學習專題研討會(2012)論文集:22-30.
[9]吳明烈.發展終生學習為導向的新學習文化[M]//葉忠海.21世紀初中國社區教育發展.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5:90.
[10]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9.
朱濤(1946-),男,陜西西安人,五邑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成人教育、終身教育、社區教育等。系教育部職成教司社區教育專家組成員,兼任中國成人教育協會理事、中國成協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成協成人高等教育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G720
A
1001-7518(2012)18-0041-04
責任編輯 王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