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偉
中職學生學習能力評價體系實證研究
□楊大偉
種種原因致使中職學校學生學習狀態不佳,尤其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問題嚴重影響了中職學校教學開展。因此,評價中職學生學習能力為解決中職學校教學問題提供有益的參考。通過理論研究、調查、訪談等研究方法,確定了中職學生學習能力評價指標、權重及評價體系。
學習能力;評價指標;權重
中職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及狀態已經嚴重影響了教學的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阻礙了中職教育水平的提升。
中職學校的生源與普通高中有著很大的不同。中職學校的生源多數是沒有上普高分數線的初中學生,有些甚至不用參加中考的學生都可以進入中職學校,還有部分沒有考上大學的落榜生。所以,總體講,中職的學生主體是由普通教育升學考試中“淘汰”下來的學生構成。
由于中職學校學生的來源狀況,使得中職學校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出與普通學校學生不同的特點。
1.厭學情緒嚴重。前面提到,中職學生是在升學競爭中的“被淘汰”者。他們多數經歷過“成績不良→學習沒有信心→躲避學習→喪失學習興趣→討厭學習,這樣一個從弱到強的厭學心理發展過程”[1]。因此,他們在基礎教育中經歷了失敗和挫折,對自己喪失信心。這樣的情況導致他們進入中職學校后,在學習方面表現出一系列的問題。
2.學習缺乏主動性。由于嚴重厭學情緒的影響,中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嚴重的缺乏主動性的特征。主要表現為:(1)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導致學習意識差。這部分學生不把學習看作自己的重要任務。學習消極,不求上進。實訓時,眼高手低,不懂也不問。(2)學習習慣不好,在中職學生中,能在課前預習的幾乎沒有,在課后能做到及時復習的也是寥寥無幾。課后能夠獨立完成教師留的作業,就算是好學生。
3.缺乏意志力。中職學生普遍缺乏吃苦精神,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意志力缺乏的另一種表現就是自制力差,中職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比較消極,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特別容易轉移和受干擾。
4.自律性差。中職學生自律意識不強,紀律性差。課堂上甚至有學生以擾亂課堂為榮,以此炫耀自己的能力,無心于學習。這部分學生常常得不到老師的賞識,而成為被批評的對象,因此他們的心理狀態常常是既壓抑又敏感,老師的管教常常換來學生的沉默或對抗。
中職學校學生學習狀況已經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提升。如何針對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改善中職學校的教學,提升教學質量已經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科學系統的評價將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必要的基礎和條件。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所謂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那么,職業能力都包括哪些呢?當今世界在職業教育領域中,德國形成了具有獨具特色的職業教育模式及理論。德國學者認為,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所謂專業能力是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有目的的、符合專業要求的、按照一定方法獨立完成任務、解決問題和評價結果的熱情和能力。它是和職業直接相關的能力,具有職業特殊性,是通過我們平常所說的專業教育獲得的。方法能力“是個人對在家庭、職業和公共生活中的發展機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釋、思考和評判并開發自己的智力、社會發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它特別指獨立學習、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如決策能力和自學能力。社會能力是處理社會關系、理解奉獻與沖突及與他人負責任地相處和相互理解的能力[2]。這些能力基本涵蓋了現代工作體系對勞動者素質的基本要求。因此,評價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的評價體系設置也從這三個方面出發。
“學習”一詞古已有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3]是把“學”和“習”兩個字一起使用的最早記載。而兩個字聯結在一起使用是在《禮記·月令》篇中的“鷹乃學習”。這里的“學”是模仿,“習”是鳥頻頻飛起。到了現代對學習一詞的解釋也是各異。如美國學者鮑爾和希爾加德 (G.H.Bower&E.R.Hilgard,1981)曾提出,學習是個體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復地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變化[4]。山東師范大學畢華林教授認為:“學習是學生獲得有關的經驗積累及行為傾向不斷變化的過程。”[5]然而,無論哪種解釋,學習一詞卻有一共同含義:知識的獲得和行為能力的提升。
相比較而言,學習能力的概念出現卻晚了許多,且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界定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北京師范大學劉知新教授認為學習能力就是“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去獨立地獲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個性特征。”[6]畢華林教授認為“學習能力是在學習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策略去獨立地獲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個性特征”[7]。雖然上述學者在表述上有所差異,但是卻表達了共同的觀點:學生是通過學習活動獲取并提高學習能力的。而學習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獨立性”、“主動性”的特點,在學習活動中講究“策略性”,并要取得“實際的結果”。
學習活動與學習能力緊密相連,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的載體,任何學習活動都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策略的定向調節和控制下進行的。由此可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學習策略共同構成學習能力的基本要素。
前面提到,中職學生學習能力評價體系的設置要從職業能力的形成出發,那么上述學習能力的基本要素與職業能力是什么關系?專業能力的實質是完成專業任務的能力,它的基礎是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正是學習能力的基本要素構成部分。獲取新知識及獲取知識的策略,如何及時調整自身的學習方略,學習策略也是學習能力的構成部分。社會能力的核心是處理社會關系,和他人溝通的能力。在現代職業生活中,與他人的溝通合作能力成為現代職業人必須具備的素質,在工作中,其重要性不亞于技能的作用。正因如此,德國學者將其視為職業能力的一部分?;诖耍瑸樵u價中職學生職業能力綜合學習水平,對社會能力的評價也將納入評價體系之中。在評價體系中,應屬職業意識的范疇。綜上所述,本評價體系的構成為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學習策略和職業意識四個方面。下面就這個四個方面的具體評價指標進行分析。
專業知識方面重點考察中職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心理學家羅伯特·加涅(Robert M.Gagne)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學習過程應分為八個階段,分別為:動機階段;領會階段;.習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作業階段;反饋階段。上述八個階段體現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然而,我們看到只要把握幾個關鍵的階段就可以了解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的基本情況:動機是學習的推動力,而學習中的問題往往成為激發動機的重要因素,問題意識影響了學習的水平,對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在習得階段學生將新獲得的知識進行重新編碼,當所學知識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后,才算完成初步的知識的學習,因此,對知識能否梳理清楚成為掌握知識的關鍵環節。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學生的深入的思考,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對系統知識的學習深刻影響著學生掌握知識的質量?;谏鲜龇治?,最后選取三個維度考察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即提問、質疑方面、知識梳理方面和邏輯思維方面。
職業技能方面重點考察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學習策略方面的水平。這樣安排,主要考慮中職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也即是操作能力。因此,了解學生學習能力中,學生的操作能力將成為重點。
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完成特定學習任務時選擇、使用和調控學習程序、規則、方法、技巧、資源等的思維模式,這種模式是影響學習進程的各種因素間相對穩定的聯系,其與學習者的特質、學習任務的性質以及學習發生的時空均密切相關,是一個有特定指向的認知場函數。在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過程中,學習策略影響著學習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習成敗。
根據學習策略的涵蓋成分,可將學習策略分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所謂認知策略是指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資源管理策略是輔助學生管理可用環境和資源的策略,它包括時間管理策略、學習環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學業求助策略。這兩個部分在評價專業知識方面已經涉及到獲取的方式方法及時間安排等問題,因此,在評價體系中不再單獨列出,而重點考察元認識策略和技能操作策略。
元認識策略,即自我調控策略。對學生來講,學會學習是其學習的目標之一。而學會學習從根本上說就是提高元學習能力,即學習者能否自覺地進行認知結構的改變和調整,不斷優化認知及其本身,從而在學習過程中成為積極主動的機體,能夠計劃未來,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
根據中職教育的特點,操作策略也作為學習能力評價體系中重要一項。前面提到,操作能力是中職教育培養的重點,但是操作能力并不代表人的職業能力全部,在人的職業生活中,如何根據工作任務選擇操作方案,并且能夠依據所學理論知識解決遇到的困難成為能否完成工作的關鍵,因此,操作策略也是構成職業能力的重要部分。
所謂職業意識是人們對職業勞動的認識、評價、情感和態度等心理成分的綜合反映,是支配和調控全部職業行為和職業活動的調節器,它包括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協作意識和奉獻意識等方面。職業意識是職業道德、職業操守、職業行為等職業要素的總和。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活中,職業意識始終影響著人的工作狀態,進而影響工作水平的高低。從以上內容看,職業意識體現了社會能力的基本內容。因此,對職業意識的考察構成了本評價體系的重要方面。根據社會能力的內涵及工作的一般要求,職業意識方面確定了團結協作、安全規章、質量意識和職業認同四項指標。
綜上所述,初步確定中職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指標為10個,分別為專業知識方面有提問和質疑、知識梳理、邏輯思維;職業技能與策略方面為操作技能、操作策略和自我調控;職業意識方面為團結協作、安全規章、質量意識和職業認同。
當上述評價指標初步確定后,課題組還需征求一線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并把他們的意見納入評價體系之中。課題組分別對天津市四所中職學校的相關老師和學生進行了訪談、交流。在天津電子計算機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訪談教師3人,學生4人;天津市電子信息高級技校教師2人,學生8人;天津高級技工學校教師3人,學生10人;天津紅星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教師2人,學生6人。初步確定的評價指標得到了他們的認同,最終確定了評價中職學生學習能力評價指標為專業知識方面的有提問、質疑、知識梳理、邏輯思維;職業技能與策略方面為操作技能、操作策略和自我調控;職業意識方面為團結協作、安全規章、質量意識和職業認同。
在上述研究基礎上,編制設計了調查問卷《中職學生學習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調查問卷》(校領導、教師用)和《中職學生學習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調查問卷》(學生用)及訪談提綱。對中職學校校領導、教師和學生進行訪談調查。問卷調查的目的是了解各主體對各條評價中職學生學習能力評價指標的重要程度的看法,并為最終確定各項評價指標在評價體系中的權重做準備。
課題組分別對天津紅星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天津電子計算機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附屬技師學院、天津市電子信息高級技校、天津工程高級技工學校的校領導、教師與學生共發放問卷550份,回收517份,有效問卷490份,回收率為94%,有效率為94.78%。其中,向中職學生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74份,有效問卷447份,回收率為94.8%,有效率為94.3%。校領導、教師卷共發放50份,回收43份,有效43份,回收率為86%,有效率為100%。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中職教師認為各條指標對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程度
通過上述表格比較,可以看到教師和學生對各項指標的重要程度總體認識基本一致。他們都認為操作技能在學生的學習能力指標中最重要,這也恰好反映了職業教育的特點。對其他幾項指標的重要程度認識總體趨勢大致相同。但也表現出一些差異。在數據對比中似乎看到,教師比學生更重視知識的學習,而學生更重視技能的學習。造成這種情況的差異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訪談中,有教師認為,學會基本理論是學習技能的前提,因此應重視知識的學習。而學生對自身的認識卻呈現出另外的情況。在我們與學生的接觸中已經能清晰感覺到中職學生普遍厭倦書本知識的學習。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學生沒有一點上進心。在回收的問卷中反映出有一定比例的學生表現出對學習的渴望,只是由于學習習慣不好,意志品質差,而感到對書本知識學習的困難。因此,他們對感覺相對容易的,與動手相關的技能的學習更感興趣。

表2 中職學生認為各條指標對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程度
在確定中職學生學習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時,總原則是把各方面的意見都考慮其中。對中職學生學習能力指標的重視程度的調查是確定各項指標權重的基礎。因此,在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時,不能以其中的一方為準,而是要綜合考慮。故此,將校領導、教師和學生的意見綜合在一起,體現多方面的意見,以求準確。基于此,將兩組數據綜合一起進行計算,結果見表2。
為了計算中職學生學習能力的水平,確定權重系數是必須的。所謂權重系數是表示某一指標項在指標項系統中的重要程度,它表示在其它指標項不變的情況下,這一指標項的變化,對結果的影響。權重系數的大小與目標的重要程度有關。而權重系數的確定一般有兩種方法。經驗方法和多因素統計方法。所謂多因素法是事先設計好一些問卷問題,將各項指標項列出來,以最重要、重要、次重要的等級讓調查對象打勾,再將調查的結果進行統計計算,以計算出來的排序指數的大小來確定權重系數的大小。本課題采用多因素統計方法來實現權重系數的計算。

表3 中職教師與學生認為各條指標對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程度
根據多因素法的要求,本課題組刪除了表1和表2的統計結果,而是以表3,即教師和學生的綜合意見為基礎,計算各項指標的權重,計算公式如下:

此公式中,0.59是指選擇“很重要”的次數(頻次)與總次數(即選擇“很重要”的次數與選擇“重要”的次數及選擇“一般”的次數之和)的比例,0.32是指選擇“重要”的次數與總次數的比例,0.09是指選擇“一般”的次數與總次數的比例。表示指標權重,表示選擇“很重要”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表示“重要”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表示選擇“一般”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表4為計算結果。

表4 評價指標的權重
前面提到,學習能力的獲得與提升是在學習活動中實現的,學習能力的水平也是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因此測量學生學習能力水平的高低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不同學習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加以測量和評價,這就是代表各項指標的關鍵事件。
1.信息來源。選擇關鍵和確定關鍵事件主要參考以下信息:一是文獻材料。對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研究目前還是空白,但是,與學習相關的研究還是有一些的。這些研究雖不是針對中職學生學習的,但是,他們的研究方式和思路對本項有著很好的啟迪和幫助。如陳丹輝著《職業學校學生學習特點研究》,該書重點研究了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動力狀況、學習自控水平以及學習就業觀。他們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特點的分析,我們思考確定關鍵事件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參考。上海師范大學丁敏的碩士學位論文《學科教學中學生學習能力評價體系的實證研究》為關鍵事件的確定提供了直接的參考。二是訪談、調查。通過對教學第一線的教師進行了訪談,征詢了他們對能夠代表各項指標的典型的事件意見。教師工作在教學的第一線,他們熟悉所教課程的基本要求,更熟悉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思想狀況,十分了解哪些活動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能力,他們的意見為關鍵事件奠定了基礎。同時,與學生進行交談,了解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了解他們在學習中的狀態,這些訪談,為關鍵事件的確定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三是頭腦風暴法。頭腦風暴法的最大特點是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專家個人智能結構的效應,充分利用個人的想象力。這是通過創造性思維來獲取信息的方法。本課題邀請了數位從事職業教育專家和職教專業研究生,共同組成了研討小組,不拘一格,自由發表對關鍵事件的想法和意見,為評價體系中的關鍵事件的確定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2.專家評判。本課題組邀請了天津大學職教研究所、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汽車學院等數位博士、教授組成專家組,為本課題的每條指標進行理論論證和可行性分析,從而確定了每項指標的關鍵事件。經過試評,最終確定了中職學生學習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中職學生學習能力評價標準》的制定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它涉及到把模糊的評價指標變成可以量化的數據進行評價,這本身就是比較困難的事情。本研究采用實證的方法,以多因素法確定權重的方式最終確定了學習能力評價標準。這僅僅是在此領域的一次嘗試,還有待在今后的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完善,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附: 中職學生學習能力評價標準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課題研究組)
學校:_______________專業:________________
評價日期:
【指導語】
這個問卷共有40道題,是調查你的學習能力問卷。這個調查不署名,不影響你的成績、考核及評優。只是作為學校和老師進行教學改革的資料,請你不要顧慮。請按照你的真實想法,如實回答。量表每一問題都有二個選擇的答案:“是”、“不是”,請在所選答案前劃“√”。
【正式題目】
1.課堂上,我能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A、是 B、不是
2.在平時的學習中,我有多問“為什么”的習慣。
A、是 B、不是
3.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我會主動問老師或同學。
A、是 B、不是
4.我能經常和老師、同學就某一問題進行討論。
A、是 B、不是
5.對于每堂課的學習內容,我都能理清脈絡。
A、是 B、不是
6.在學習時,我能清楚的知道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
A、是 B、不是
7.在學習時,我能將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系在一起。
A、是 B、不是
8.我能有計劃的梳理所學過的知識,并能夠將其進行歸類。
A、是 B、不是
9.上課時,我能跟上老師的思路,聽懂教學內容。
A、是 B、不是
10.我能夠有條理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A、是 B、不是
11.我能夠依據所學過的知識思考實訓中遇到的問題,并找出解決的辦法。
A、是 B、不是
12.我能發揮想象,從不同方面思考和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A、是 B、不是
13.我熟悉并能嚴格遵守操作流程。
A、是 B、不是
14.根據老師的指導,我能完成操作任務。
A、是 B、不是
15.我能獨立熟練的完成操作任務。
A、是 B、不是
16.操作后,我能認真及時的填寫設備使用狀況。
A、是 B、不是
17.我能準確選擇完成生產任務所需的工具。
A、是 B、不是
18.在面臨新的學習或生產任務時,我能選擇最佳的解決方案。
A、是 B、不是
19.每次操作前我都能仔細想一想操作程序。
A、是 B、不是
20.在操作中遇到難題時,我能利用學過的理論知識,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A、是 B、不是
21.我能夠對課業學習做出合理的規劃。
A、是 B、不是
22.我能夠嚴格執行自己對課業學習做出的規劃。
A、是 B、不是
23.我能經常根據學習結果反思、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
A、是 B、不是
24.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我能夠激勵自己克服困難,不斷前進。
A、是 B、不是
25.我愿意聽取他人的意見。
A、是 B、不是
26.我能夠和同學進行溝通,交流想法。
A、是 B、不是
27.在接受工作任務后,我能和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完成任務的方案。
A、是 B、不是
28.我能很好的和同學配合,共同完成生產任務。
A、是 B、不是
29.在實習、實訓、實驗時,我能遵守紀律。
A、是 B、不是
30.我熟悉操作中的各項安全條例。
A、是 B、不是
31.在進入工作環境時,我能夠立刻想到要注意安全。
A、是 B、不是
32.我能嚴格按照安全條例進行操作。
A、是 B、不是
33.我十分了解所學專業需要制作的產品的質量要求(或服務質量要求)。
A、是 B、不是
34.在實訓中,我能按照工作流程 (或服務要求)專心致志做好每項工作。
A、是 B、不是
35.在實訓中,我能做到對每件“產品”(或服務質量)都精益求精。
A、是 B、不是
36.當自己制作的“產品”出了質量問題(或服務質量問題)時,我心中會產生一種愧疚感,同時告誡自己要繼續做好。
A、是 B、不是
37.是爸媽或其他親人要我選擇這個專業,而非我所愿。
A、是 B、不是
38.我覺得所學專業適合我自己。
A、是 B、不是
39.我將來會按照我所學的專業尋找工作。
A、是 B、不是
40.如果將來我從事的職業是我現在學的,我會感到很高興。
A、是 B、不是
[1]李鳳香.關于中職學生學習動機及其成因的調查[J].職教論壇,2011(17).
[2]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96.
[3]孔子.論語·學而篇[M].
[4]李洪玉,何一粟.學習能力發展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
[5][7]畢華林.學習能力的實質及其結構構建[J].教育研究,2000(07).
[6]尹鴻藻,畢華林.學習能力的培養探索[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5.
楊大偉(1964-),男,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基本理論、教育交流。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重點課題“中職學生學習能力實證研究”(課題編號:GJA104006)階段性成果,主持人:楊大偉。
G712
A
1001-7518(2012)18-0035-06
責任編輯 徐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