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琳
(北京城市學院 北京 100083)
國際教育在美國社區學院之發展淺析
霍琳
(北京城市學院 北京 100083)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各國間聯系的不斷加強,世界進入了全球化時代。這就要求大學教育培養能適應地方和全球需要的人才。面對這種形勢,美國社區學院也不得不將視野投向更為廣闊的國際舞臺,開始發展國際教育。很多社區學院在國際教育方面做出了努力和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在國際教育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困難,社區學院正在積極進行調整改革,逐步向國際化方向邁進。
國際教育;美國;社區學院;國際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各國間聯系的不斷加強,世界進入了全球化時代。這就要求大學教育培養能適應地方和全球需要的人才,他們應能夠將個人、國家及世界的發展相聯系。面對這種形勢,社區學院也不得不將視野投向更為廣闊的國際舞臺,走向國際化之路。截止到2000年,55%的美國公民有過出國經歷。此外,20世紀90年代,移民人數達到了最高水平。高等教育不斷民主化及生源自身的變化也對國際教育提出了要求。2004年,美國約有67%的高中畢業生選擇上大學,其中僅有27%的傳統學生 (指年齡在18~24歲之間、經濟依靠父母、全脫產學習的學生)。①近年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越來越多,很多畢業多年的成年人又重新回到了校園,他們有不同的興趣和學術背景,對學院的選擇也多種多樣。面臨這種新的局面,很多學院開始對其國際教育的內涵重新定義,在這個變化的環境下,國際教育必須將重點放在課堂教學而不是課外輔助活動上,更加關注美國這個多文化社會與全球化大環境之間的聯系。
全球教育與國際教育的概念是基于全球化和國際化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之上的。全球化與國際化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國際化主要是研究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是建構在不同國別基礎上的,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比較的。而全球化則是跨國家、跨民族、跨不同文明體系之間的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種趨同。這兩個概念是相互依賴的,都是通過增加對跨文化溝通的了解促進各文化、民族、階層、性別之間的關系。美國國際和跨文化教育理事會 (ACIIE)與斯坦利基金會(Stanley Foundation)于1994年將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定義為“一個用來描述一系列包含不同文化、多文化和國際教育活動的涵蓋性術語”。②雷比(Raby)將其定義為“強調世界文化間的相似性及各種將政治、經濟文化特征相結合的新體制、結構和形態的普適性的教育”。③而國際教育則強調通過了解各國的相似之處、尊重保護其多樣性,達到對不同國家各個層面的了解,其中包括地理、民族、文化、性別等方面。④
從1967年起,美國社區學院的國際教育就開始了走向成熟的四個發展階段,始于對“為何國際化至關重要”的討論,止于如何具體實施。⑤
認知階段:1967~1984年 從1967年起,美國的決策者和管理者們開始意識到社區學院完全可以承擔國際教育的責任。并于1969~1974年發起了很多項目:1969年,羅克蘭社區學院設立出國留學辦公室;1973年,成立了國際學習三州聯合會,實施了第一個國外合作留學項目;1974年,加州社區學院實行了以教師培訓為主的國外學習項目;同年,羅克蘭和布瑞爾學院開設了國際課程,第一個國際學生支持計劃出臺;1976年,在非盈利組織社區學院國際發展聯合會(CCID)的努力下實施了國際開發和合作項目;1977年,300所社區學院將國際教育列為學院教學的一部分,為將來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基礎。
擴張時期:1980~1990年 第二個階段見證了社區學院國際教育采納和制度化的過程。經濟地位的變化使美國工商界人士日益認識到,要生存,教育是關鍵。1987年,全美國州長聯合會指出繁榮的關鍵是必須具有全球戰略眼光,他們敦促教育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地理、外語和技術上。這一時期,很多研究者發現,太多的學生缺乏國際知識,社區學院應承擔這一教育責任。國家也開始有了對國際教育的專項撥款。在此期間,地區和國內的各種聯合會迅速發展起來,多數學院都成立了專門辦公室。
強化時期:1990~2000年 在此期間,社區學院通過擴大招收留學生、鼓勵出國留學等方式強化國際教育。很多大學開設了針對社區學院教師的學習項目,如俄勒岡大學的跨文化研究院、夏威夷大學的亞洲研究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師培訓國際研討會等。
制度化時期:2000~2007年 這一時期,無論是學院使命還是在州或國家的教育政策中都明顯包含了國際教育的內容。此外,在國家資助的一些項目中,如林肯獎學金等,也劃撥出一部分用于社區學院國際教育。同時,高層領導在實施國際教育項目時的作用得到了重視,2006年,美國國務院通過大學校長國際教育峰會 (University Presidents Summit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強調明確了新一代大學、學院領導的使命。
從上世紀60年代起,美國的社區學院通過設立和實施一系列的項目開始了國際教育的改革。其中主要有幾種形式:教職員工的交流、招收國際學生、提供出國留學項目、參與國際合作、提供服務項目、與工商業合作參與國際競爭等。此外,社區學院也對其現有課程進行了國際化改進。
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國際交流 美國社區學院國際發展聯合會(CCID)和國際研究學院聯合會(CCIS)在教職人員和學生的交流互換方面做出了極大的努力,每年為兩千多名學生提供到國外學習一學期或一學年的機會,這些學生大多去歐洲、亞洲和拉丁美洲。⑥
招收國際學生 不斷增加的留學生數量是社區學院近年來國際化舉措的成果之一。2002~2003年,有96785名國際學生在社區學院學習。⑦較低的入學門檻、低廉的學費、靈活的課程設置、轉學教育等優勢獲得眾多學生的青睞。這些學生在給社區學院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擴大了社區學院的國際聲望,帶來了本國的文化。美國本土的學生通過與留學生的日常接觸學習認識了別國文化。
提供出國留學項目 社區學院開始逐步推行人才培養國際化的發展戰略,打破了海外學習僅為精英學生而設的傳統觀念,在積極招收國外學生的同時,也鼓勵美國的學生走出國門,并根據學生的需要設立項目,滿足學生多層次、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海外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外語水平、跨文化能力,同時開闊了國際視野,提高了國際競爭力。從美國國際教育協會 (IIE)《對外開放》(Open Doors)2001年度的報告中可以看出,在2000~2001學年,85所社區學院提供了國外學習項目,并派出了3941名學生。根據2007年《對外開放》的調查,在2005~2006學年,114個社區學院為6321名學生提供了學分海外教育課程。⑧
參與國際合作、服務項目 國際服務項目是為提高社區學院的全球意識而設立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適應跨文化的、相互依存的工作環境。
課程國際化 對課程國際化的改革分為校內課程計劃的改革和校外課程計劃的改革。主要是在課程計劃中融入跨文化的概念、理論及文化間存在的各種聯系。校內的國際化策略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每位教師對國際化現有課程做出的努力到全校范圍內為國際化的目的而進行的系統改革。校外國際化策略包括各種國外留學、工作及國際合作性志愿者項目。在這兩個策略的作用下,教職員工也有機會對國際課程和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和創新性應用,課程內容得以重新修訂,也使學生能積極參與國際化項目,獲得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盡管在社區學院中實施國際教育的必要性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認同,但是種種因素如恐怖主義、全球性流感、移民政策的變化等使許多學院不得不重新權衡其利弊。此外,緊張的預算使社區學院減少了國際教育項目的數量,經濟不景氣也使很多學生放棄了出國學習的計劃。過去幾十年取得的一些進步,如國際教育辦公室、全職負責人和相關聯合會等都不斷經受著考驗,有些已經被撤銷。很多社區學院對國際項目的支持僅限于對此有興趣的人,做法也是急功近利,缺乏長遠打算。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社區學院學生和所學知識逐漸國際化,而社區學院自身卻向反方向發展。
學院領導并不重視 社區學院最初的定位是為地方服務,因此學院領導、董事會成員和教職員工都覺得對全球化知識的學習并非學院的緊迫任務。但是,如果學院的領導能夠拓寬眼界,就能將地方與全球的需求相結合,認識到全球知識對學院和社區發展的重要性,就能培養出能夠適應跨文化工作場所的高素質畢業生。
缺乏發展策略的支持 各學院的發展戰略往往停留在幾個互不相關的活動上,比如招收更多國際學生,或提高出國學習學生的數量,很少有學院能將國際化作為優先考慮的事務并專門設置相關部門,從國際化的各個維度進行規劃。甚至沒有專門負責小組進行系統的戰略性考察,相關人員僅僅是做些現有活動的協調和提高工作。理想的學院戰略應該包括能夠將學生學習活動及其能夠產生的學習成果有效聯系起來的一項明確計劃。⑨因此,以培養“全球化人才”為目標的社區學院必須先要弄清楚其涵義,然后確定培養目標和核心內容。
國際課程和活動缺乏連貫性 美國教育委員會(ACE)曾對二十多所高等教育機構的國際化程度進行了調查,其中包括6所社區學院。大多數被調查的機構都希望能夠開展國際化項目,然而,這次調查也發現各機構的國際化措施均缺乏連貫性。學術部門往往對學院的國際化項目一無所知,這種缺乏溝通的做法使各部門之間無法通力合作,浪費了資源。
缺乏資金 資金缺乏是各社區學院面臨的問題,預算的削減使國際化之路舉步維艱。其中,課程開發及國際差旅費的資金缺乏尤為嚴重。外部資金是支持國際化活動的主要來源之一,聯邦政府的一些項目資金可以用來進行教師發展、出國調研和改進課程。盡管外部資金能解決一時之需,但缺乏戰略規劃的學院仍無法得到長久的發展。
個人態度和知識制約 并非所有障礙都來自學院,學院的成員缺乏國際化意識和跨文化學習的動力也制約了學院的發展。由于個人經歷不同,教職員工對國際化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程度迥異。有些人對本學科知識是否需要國際化內容有所懷疑,還有一些人認為英語是國際化的語言,在這種語言的影響下全球文化正走向趨同,也就沒有必要學習其他語言和文化了。此外,有移民經歷或國外學習經歷的教師比較樂于發展其跨文化能力和語言能力,而沒有這方面經歷的教師則對國際化持懷疑態度甚至置之不理。這種反對或漠不關心的態度可能源于擔心自己是否有能力對國際化做出實質貢獻,或者擔心自己在未來國際化的組織環境中失去地位。
盡管困難重重,很多社區學院還是做了很大的努力,從各個方面著手,克服困難,迎接挑戰,并對將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學院領導有積極的態度 學院高層領導對國際化堅持不懈的精神不斷地影響著教職員工和學生。目前來看,若要使國際教育徹底融入學院各個環節尚需時日。要實現這一目標,學院領導必須付諸實際行動,合理增加、分配資金,克服困難,讓教職員工都行動起來。即便不能做到讓每個人都滿懷熱情地投入這件事,但領導們至少要在激發學院活力、部署戰略計劃、擴大參與等方面下大工夫。
建立戰略行動框架 國際化不僅僅意味著增加國際學生,國際化變化所產生的影響既有橫向的——各學術部門乃至全學院的活動,也有縱向的——在學院文化、價值、政策和實踐中的體現。這需要有連貫明確的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些目標所采取的加強性戰略和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國際化的校園不僅要開設一系列國際化知識的課程和項目,同時還需要利用各種資源創造國際化學習環境,為更多的學生獲得國際學習經歷提供機會。
充分利用一切可動用資產 社區學院有大量資產可用于促進國際化。首先是充分利用學生群體。很多學院的學生構成都是多樣化的,其中很多人都是近期移民或具備別國語言文化背景。這些學生可以將其觀念和經歷帶進教室,為促進學院和社區的國際化做出貢獻。同樣,地方社區對促進國際化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學生可以與當地有其他文化和民族背景的居民一起學習。當地有國際業務的企業也可以為社區學院學生提供經濟支持和學徒培訓的機會。
確保教職員工的國際化培訓和參與 教職員工是實現社區學院國際化的關鍵因素。有出國經歷的教職員工的興趣和熱情明顯高漲,也能將這種熱情用于教學過程和與學生的交流中。盡管出國培訓的費用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從長遠來看,這筆投資的回報率還是很高的。很多學院采取各種方式降低了相關花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靈活的課程設置滿足學生需求 一些學生認為全球化知識的學習與他們的個人興趣和職業發展關系不大,而且內容枯燥。如缺乏創新的語言課堂教學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產生厭學情緒。社區學院應將外語教學與學生的專業相結合,如開設護理學西班牙專業外語,這會比普通外語課更吸引學生。
提供相應制度和資金支持 學院文件中要明確包含國際教育的內容。學院領導在學院使命和年度重點規劃當中明確國際教育內容是關鍵的一步,是進行其他改革的基礎。目前,阻礙各學院國際化進程的最大問題仍是資金問題,幾乎所有的社區學院在實施國際化戰略時都會出現資金不足的問題。大部分學院都采用現有資金重新分配的方法,或者從學院外部爭取部分支持,同時為國際教育預算設立專用資金,保障國際教育的連貫性。
“國際教育對社區學院來說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而必須成為社區學院的一部分。”⑩然而,目前國際教育在各學院的實施情況仍不理想,仍處在缺乏制度化支撐的邊緣地位。因此,國際教育在美國社區學院的發展可謂任重而道遠。好在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人們全球意識的提高,國際教育正被逐漸重視起來。相信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和調整,社區學院一定會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在全球化競爭中善于把握機遇和爭取主動的高層次人才的主要培養場所。
注釋:
①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 d05/tables/dt05_181.asp;accessed Mar.1,2007.
②④Rosalind Latiner Raby,Edward J Valeau.“Community Colleg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Looking Back to Forecast the Future”,2007.
③Raby R L.Looking to the Future:Report on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Education in California Community Colleges. Sacramento:Chancellor’s Office ofthe California Community Colleges,1999.
⑤Raby R L,Tarrow N,eds.Dimensions of the Community College:International,Intercultural,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New York:Garland,1996.http://opendoors.iienetwork.org/?p=42055.
⑥屈書杰:《美國社區學院的國際化舉措》,《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第42頁
⑦⑧See “Study Abroad at Community Colleges,”In Rajika Bhandari and Patricia Chow,Open Doors2007:Report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New York: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7),20.
⑨Olson C,Green M.Hill B.Building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Washington,D.C.:American Councilon Education,2005.
⑩King M,Fersh S.“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U.S.Community College:From Optional to Integral”.ERIC Junior College Resource Review,Spring,1983.
霍琳(1979—),女,河北石家莊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城市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比較教育與教育治理。
G712
A
1672-5727(2012)04-01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