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龍 趙 彬
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我國國內經濟發展模式正進行調整、整合和優化,尤其是產業結構、發展方式的轉變步入系統化、規模化的整合和轉移的過程。這也使我們中部欠發達省會城市面臨一次崛起、振興的大好機會。南昌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準確把握中部省會城市經濟發展良機,以全新的角度和創新的思維提出南昌發展戰略。特別是最近,南昌市委領導強調南昌的發展,關鍵要靠產業支撐。當前南昌正在大力推動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下一步要切實把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把支柱產業打造成為產業集群,并依托產業集群支撐起新型工業城區。產業集群概念是1990年由美國管理學大師邁克爾·波特在其著作《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出的。波特認為,產業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領域內,以某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大量相關產業和支持性產業的企業在空間區域上的高度集中,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產業集群的發展狀況已經成為考察一個區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集群的打造、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密切的關系,一方面高等職業教育為企業提供合格優質的技能型應用人才,另一方面又為企業提供信息支持和技術服務,在產業集群創新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人才輸出、儲備和智力保障的作用。同時產業集群的發展又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辦學規模、辦學質量、畢業生就業等方面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是高等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集群建設在南昌市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育和壯大,形成并逐漸成為帶動并引領南昌區域經濟增長的新模式。當前,南昌在全力打造全省核心增長極的戰略中,把產業集群發展放在突出位置,以推動南昌市的經濟發展。南昌的汽車、航空、光伏光電、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食品等產業,在全省有優勢、在全國有潛力。為形成集群效應,南昌著力打造汽車,機械、電子設備,新能源、新材料等千億產業,以及打造航空制造、生物醫藥、紡織服裝、食品加工、軟件與服務外包等超500億產業,培育新的產業集群。南昌的產業集群初具雛形,集群效應已初步顯現。
比如南昌航空城自2009年年底奠基以來一直備受矚目。該項目的建成將為南昌帶來幾十家乃至上百家配套企業,還將不斷延伸產業鏈,做到既有軍品、也有民品,既有工業、也有旅游,既有產業、也有配套,形成一個產飛機、看飛機、玩飛機、坐飛機、學飛機、買飛機的產業集群,最后打造成一個產業城;南昌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近幾年發展迅速,到2008年年底,全市專門從事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思創、泰豪、先鋒等企業超過300家,年銷售收入達到50億元,產業聚集效應初步增強;江鈴屬下的14家企業入駐小藍工業園區,總投資額超過24億元。將與上海寶鋼、日本IAT等公司共同投資組建包括汽車鋼材剪切、加工、配送服務、零部件研發中心。形成上游有零部件研發、發動機、汽車空調、水箱、線束、鋼材配送,中游有整車研發與制造,下游有專用車、改裝車的產業鏈;南昌國家高新區LED產業基地已初步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產業鏈。2011年,高新區還將引進國內外知名光伏企業加盟,形成除硅料外的集硅片、電池片、電池組件、薄膜電池、導電玻璃及太陽能電站等為一體的完整光伏產業鏈。青山湖區是傳統的針織服裝基地,2009年就有500多家針織服裝企業,從業人員達3萬多人,針織服裝出口占江西省中小企業出口交貨值的1/3,文化衫出口占全國總量的1/3,產品遠銷中東、南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2009年該區入選全國紡織特色產業集群試點。
不言而喻,產業集群的打造使南昌經濟有了一個跨越式的發展,成績卓著,但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動感都會,要長期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勢頭,就更應該以更為寬闊的橫向視野審視自身的優劣,找出不足和差距。我們看到與沿海發達城市相比,南昌產業集群的建設和發展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有較大差距。
(一)總量偏小,數量偏少,競爭力偏弱。與沿海發達城市相比,南昌的經濟產業結構有著先天的不足,產業集群的打造和建立也起步晚,底子薄,從整體上看尚處于起步階段,缺少在全國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的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規劃與政策支持,招商引資與政府投入,先進產能的引入與落后產能的淘汰等諸多矛盾造成產業集群整體競爭力不強,南昌作為中心城市其經濟輻射能力還沒有得到真正發揮,區域帶動能力還有待提高。
(二)產業集群布局尚不成熟,存在不平衡不合理現象,點多卻不成面,沒有形成有規模的產業鏈,上下游產業聯合不足,造成配套水平不高,產業集群效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三)產業集群中的“龍頭”企業的作用發揮不夠。在體制內沒有形成“龍抬頭”、“身子動”、“尾巴搖”的聯動機制,影響和制約了產業集群的規模效益。
(四)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不足。任何社會生產都是人和物的結合,南昌市發展產業集群過程中問題的產生與人的關系密切相關。南昌的產業集群要形成核心競爭力、增強市場反應能力、最大程度地帶動和撬動南昌經濟的進一步騰飛,亟需一支高素質有技能的創新型產業大軍。高等職業教育就是培養高素質有技能的創新型產業大軍的重要平臺,也應該是產業集群區域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
新世紀以來,南昌在城市建設和經濟建設等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教育強市”的發展戰略,始終堅持發展經濟的同時,優先發展教育。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明確了職業教育是教育面向社會,服務社會的集中體現,更是把高等職業教育作為經濟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政策上以予支持,在經濟上加大投入。堅持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創新,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努力提高高職生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樹立良好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觀,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力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需要。南昌市積極幫助在南昌的省屬高職院校完成征地、“三通一平”等基礎建設工作,發揮在南昌的省屬高職院校對南昌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江西省目前共有高職院校47所,其中有27所在南昌,江西省8所省級高職示范建設院校中有5所在南昌。南昌重視這些省級示范建設院校對南昌高等職業教育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南昌高等職業教育在探索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促進學校與行業企業深入對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特別是南昌的民辦高校已經形成了在全國有影響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格局。這些民辦高職院校在校園建設、師資隊伍、教學設施、實訓基地、辦學規模、學生就業等方面總體上位于全省各地區前列,并且在全國省會城市的前列,這些都是江西省和南昌市做強做大職業教育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民辦學校的快速發展和壯大,促進了南昌市教育體制的改革與創新,為做強做大南昌市的高等職業教育積累了經驗。
我們在欣喜地看到高等職業教育大發展、大提高的同時,也感覺到與南昌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要求相比,尤其是與產業集群發展的規模、人才規格要求相比,特別是與社會發展進步相比,南昌的高等職業教育仍有許多不足,存在著許多“短板”,這其中有社會的因素也有自身發展的原因:
雖然國家把高等職業教育放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強調抓職業教育就是抓經濟。但種種現象還是表明,大多家長學生都把高職當做次等教育,高職是無奈的選擇。抱著這種心理進入高職學習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必然大打折扣,就業技能必然受到很大影響,造成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也不認同,認為高職畢業生是鍋“夾生飯”。
“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實踐性教學等方面左搖右擺,尚未探索并形成適合且穩定的培養方案。因此,在創新培養、綜合職業能力培養方面存在嚴重不足,致使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缺乏創新意識,更缺乏創新能力,可持續的發展能力也不足。”[1]辦高等職業教育就某些院校來說是“謀飯碗”“尋財路”,造成自身定位模糊,或是與本科院校看齊,壓縮課程設置,降低學科素養要求;或是以中專為藍本,加大實訓內容,就是不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打造自身的“名優特”產品。
由于社會和自身的綜合原因,高職生的就業遠遠不及本科生,教育部在就業問題上,一直把高職生的就業作為重點、難點來解決。“國家將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明確規定為“以就業為導向”,畢業生就業率也成為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水平評估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在這個導向下,只要能就業,不管課程是否修完,不論能力是否達標,甚至不顧學業是否完成,學校就將學生推向實習和就業市場。”[2]在這種情況下,高職中職相互爭奪就業市場又進一步加劇了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困難。
政府在高等職業教育的政策制定、實施,高職教育與相關行業的溝通聯系,校企“聯姻”充當“紅娘”等這類角色的認識不到位,辦不辦校是政府的事情,怎樣辦校,辦校以后怎么辦卻關心不多,力度不夠,投入不足。
高等職業教育缺少專門的法律,涉及有關高職教育的相關法律多為目標性和原則性的規定,操作性缺失,使得高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在解決具體的實質性問題的時候往往缺乏法律依據,落實無望。
南昌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離不開龐大的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隊伍。從產業生產的角度來說,產品質量來源于生產技術的保證,生產者的技術又來源于學習實踐,而提供這些學習實踐的就是高職教育,因此加強和加快南昌高等職業教育,不僅關系到南昌產業集群的凝聚力、競爭力,還關系到招商引資中對客戶的吸引力的問題,同時也就是南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進一步擴大開放,實現南昌“進位趕超,跨越發展”的人才需求的“瓶頸”問題——與其一味筑巢引鳳,不如養鳳生蛋,一勞永逸。
為此,針對南昌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我們以為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工作:
高等職業教育不是類似于基礎教育的投入性福利意義的義務教育,而是高效的產出遠遠大于投入的利在當時、功在長遠的公益性事業。政府部門應該把高等職業教育當著是產業集群發展的基礎性工程來看待,納入南昌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適時制定并實施《南昌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產業集群發展的三年行動計劃》,從政策和制度的宏觀方面營造高職教育外部環境,在可能范圍內提高高職院校的社會地位,在對待高校發展的問題上給予高職院校與一般本、專科院校同等待遇,拓寬其發展空間和生存空間。并在可能的情況下給予高職生與本科生在財政支持,貸款補助,醫療等方面享受相同待遇。
產業集群的做大做強,自然就要求高等職業教育要相應擴大其辦學規模,辦學數量和人才梯度,擴大南昌高等職業教育規模要圍繞產業集群分工要求,結合產業集群企業緊缺人才需求狀況,引進一些以光伏產業、電子技術、生化醫藥、汽車工業、數控技術、自動化技術等專業為強項的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到南昌設立分校,或者聯合辦學。鼓勵公辦職業院校引入民辦機制,采取“公辦民助”、“民辦公助”和“公民合辦”等多種形式舉辦高等職業教育。
在產業集群的分布基礎上,合理配置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結合產業集群對人才需求的穩定性、批量性和同質性的特點,統籌高職院校的建構、規劃、布局和發展,科學合理利用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杜絕重復建設,避免無序競爭,以人才需求的規格要求為手段,改變行業、部門的獨立培養、各自為政、單獨辦學的老傳統,破除條塊分割、職能交叉的傳統弊病,形成政府統籌、辦學靈活、形式多樣、優質高效的全市高等職業教育一盤棋的新局面。
雖然南昌有高職院校20多所,但很多分屬省級不同部門行業領導,屬地管理的幾乎沒有,因此有必要由政府出面,根據“三改一補”的方針,整合市管的幾所成人高校、職業大學成立以服務南昌產業集群為主要任務的市屬高職院校,形成一定規模,打造強勢高職院校形象,引領南昌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以服務南昌經濟建設為主導,以提供優質高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抓手,形成南昌及鄱陽湖生態經濟園區技術型人才的基地,即可解決這些院校生存問題,同時又能解決一大批適齡青年就業問題,更為南昌產業集群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人才。對一些有基礎、有前景的中職學校,也可以整合力量考慮升格為高職院校,比如南昌汽車機電學校可以憑借毗鄰小藍開發區的優勢,策應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建設,創造條件升格為南昌汽車職業技術學院。
南昌產業集群本身就是對外開放的成果,也是南昌對外開放的窗口,依托產業集群而重新規劃建設的南昌高等職業教育更應該走出去——學習,交流,合作。
象美國的“社區學院”、日本的“多元制”、德國的“雙元制”等都是成功的職業教育模式,在這些模式下,他們的職業教育緊跟產業和企業的需求,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經濟發達。國內的陜西、山西、山東、江蘇等省市也有很好的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南昌高等職業教育在開放的過程中,以引資為抓手,合理盤活閑置資源,并嫁接國內外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為我所用;以引智為目的,更新辦學模式,創新管理理念,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健全課程體系,建立系統的、權威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
產業集群的生命是技術的創新,技術創新源自人的創新意識和思維。南昌高等職業教育應該當仁不讓地擔負起創新人才培養的重擔,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多途徑、多渠道的人才培養方式。
發展南昌的高職教育要從南昌產業集群發展趨勢和技術創新的需求出發,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工作過程、工作內容、工作任務為導向的教育,這就要求打破傳統的學科知識體系,將職業技術技能標準引入到教學體系中,使學生在職業氛圍中進行生產性教學活動,突出學生的動手實踐,實行教學做一體化。”[3]要實踐招收中職畢業生和五年制職業教育模式,調整南昌市高等職業教育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要打破學科本位課程模式,以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作為高職教學改革的理論依據,要以南昌產業集群快速發展的需求作為南昌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現實依據。因此,南昌高職教育要創新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以及學生相關能力培養體系,開發職業能力實訓模塊,加強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的培養。特別是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要追蹤產業新技術發展,把新知識、新技術引進課堂。要改變僅僅安排學生見習實習的簡單校企合作模式,進行“廠中校”、“校中廠”等內容的實踐教學創新,引進實踐基地,實現“產學合作、校企共贏”。
發展南昌的高等職業教育為南昌產業集群的發展打造人才庫和智力庫,南昌產業集群發展就不會因一線技術人才的缺失而缺少后勁。同樣,在南昌全力打造核心增長極,擴大開放,增強招商引資力度的背景下,在南昌產業集群發展的帶動下,南昌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也將會迎來一個新的春天。
[1][2]陳云川.中國高等教育深度思考[EB/OL].中國青年網.http://edu.youth.cn.2009-05-05.
[3]閆海成.支撐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訓基地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