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文學敘事觀念的古今演變

2012-01-29 04:26:31付建舟

付建舟

(浙江師范大學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浙江 金華 321004)

一般認為,中國文學以抒情見長,敘事文學則相當欠缺;與此相應,抒情文學理論也比較發達,敘事文學理論則相對欠缺,從而造成重視前者,而忽視后者的局面。其實,我國歷史著作十分豐富,其中的史傳著作也十分發達,史傳很講究敘事法則;而我國有文史不分家的傳統,史傳的藝術成就很高,史傳又往往被視為敘事文學。另外,古代散文很發達,散文理論十分豐富,其中不乏敘事法則,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由此可見,中國敘事文學理論也是十分豐富的,對其進行系統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從上古時代起,我國典籍里就出現了許多敘事,形式多種多樣。法國學者羅朗·巴爾特說:“敘事可以用口頭或書面的有聲語言、固定或活動的圖象、手勢以及所有這一井然有序的混合體來表現;它存在于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小說、史詩、歷史、悲劇、正劇、喜劇、啞劇、圖畫、玻璃窗彩繪、電影、連環漫畫、社會新聞、交談之中。”[1]許多敘事形式就存在于我國汗牛充棟的敘事典籍中。在文字發明以前,有“結繩記事”,“刻木為契”;文字發明后,“始畫八卦,造書契”,后有甲骨問事、青銅銘事和其后的《山海經》、《尚書》、《春秋》、《左傳》、《史記》、《漢書》等史地書籍以及諸子書籍,這些都是中國敘事的資源。中國歷代的敘事理論資源散存于諸子著作、文學理論著作、歷史論著以及大量的序跋、歷史著作和文學作品之中。總體來看,中國文學敘事觀念的古今演變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萌芽期、發生期、發展期、繁榮期。

一、秦漢時期敘事觀念的萌芽

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提出了一些敘事原則。《易》曰“言有物”,又曰“言有序”。《書·畢命》曰:“辭尚體要。”《禮記·表記》曰:“情欲信,辭欲巧。”左氏襄二十五年《傳》曰:“言以足志,文以足言。”這里的“物”與“序”、“要”與“體”、“志”與“文”都分別是“義”與“法”之意,強調敘事內容與敘事形式的統一。由此可見,早在先秦,“義法”就成為了重要的理論命題,并受到普遍關注。敘事首先要充實,不能空疏;要真實,不能虛偽。所以,孔子說:“辭達而已矣。”充實而真實的內容需要富有文采的文辭來表達,缺乏文采就會影響其順利傳播。于是孔子又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不管是紀實性著作還是虛構性著作都是如此,不過虛構性的敘事作品走得更遠,極其文飾之能事。美國學者哈米頓指出:“傳記歷史之完善者,必用作稗史之方法,其理不難推知。模范史家,其視事實為真理之表示,而彼所企圖以藝術手腕表現者,即是真理耳。故史家亦如小說家。”[2]認為史學家和小說家都講究敘事方法,可謂一言中的。

先秦“言有物”和“言有序”的敘事原則與西方現代敘事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結構主義理論認為每個敘事都由兩部分組成,即“故事”(histoire)和話語(discourse)。故事是“內容或一連串事件(行為、事件)加上我們稱之為存在的東西(人物、環境)”;話語是“表達,是內容得以傳達的手段”。[3]簡單地說,故事就是描述什么,話語則是如何去描述。“描述什么”要解決的是敘事內容問題,“如何描述”要解決的是敘事技巧問題。寫作技巧歷來就是史學家和文學家關注的一個重點。與“言有物”、“言有序”敘事原則相應的,是秦漢時期各種政教活動的具體實踐。禮官必須按照一定次序來記錄各種重要的政教活動的主要內容,這就是許多典籍中經常出現“序事”、“敘事”等詞語的重要原因。這些詞語雖然與現代意義上的敘事有很大差別,但仍然表達了記辨秩序的敘事內涵,尤其是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對事件的記錄。《禮記》表現出了強烈的敘事意識,尤其是敘事結構意識。該典籍設立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天官及地官,前四者以時間為序,后二者以空間為序。他們不僅注重時間,也注重空間,這充分反映出古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他們從感性經驗出發,把宇宙和人事聯系起來,形成獨特的天人合一的觀念。“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眇者無度量。故天之圓也不得規,地之方也不得矩。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道在其間,而莫知其所。”[4]禮官們還產生了區別“記事”與“敘事”的朦朧意識。在他們看來,“記事”是對事件的直接或間接記錄;“敘事”除了“記事”的含義之外,還包括技巧的使用。

先秦典籍中屢屢提到“序事”,頻繁地按照一定次序記錄各種政教活動。《周禮·春官宗伯下》曰:“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予小舞。……凡樂掌其序事,治其樂政。”這句話表明,樂師的職掌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根據禮樂儀式的要求,安排樂器陳設的位置以及奏樂的前后次序。唐代賈公彥疏曰:“掌其敘事者,謂陳列樂器及作之次第,皆序之,使不錯謬。”《周禮·春官宗伯下》又云:“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表明了春官宗伯屬下掌管天文星歷的馮相氏的職掌范圍。“辨其敘事”是次序四則應行的事。《周禮·春官宗伯下》還云:“內史,掌王之八材之法以詔王治。一曰爵,二曰祿,三曰廢,四曰置,五曰殺,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奪。執國法及國令之貳,以考政事,以逆會計。掌敘事之法,受訥訪,以詔王聽治。凡命諸侯及公卿大夫,則策命之。凡四方之事書,內史讀之。王制祿,則贊為之,以方出之,賞賜,亦如之。內吏掌書王命,遂貳之。”這句話表明了內史的職責。“掌敘事之法”即按職務的尊卑次序,接納臣下謀議,轉告國君處治。我們可以看出,這里的“敘事”是“記事”的含義,就是把發生的一些事件按照一定的次序記錄在案,雖然與現代“敘事學”意義上的“敘事”含義相差甚遠,但畢竟包含了按照一定次序記錄的含義,而這一含義是任何“敘事”都必須具備的。另外,先秦敘事文學初具形態,主要分為兩大類,即以記事為主與以寫人為主。前者如《左傳》,所記為國家大事;后者如《晏子春秋》,所記為杰出人物的主要事跡。這種敘事傳統對后世產生了潛在的影響。[5]

到了漢代,敘事文不僅要求按照一定次序記錄或敘述,還必須講究技巧。“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6]把記言與記事分開很重要,對記事的突出使敘事文的敘事技巧大大提高了。“遷文直而事核,固文贍而事詳。若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而不厭,信哉其能成名也。”(《后漢書·班彪傳》)敘事文講究次序是很自然的事情,禮官只憑借事件的自然時序就可以了,禮儀制度所規定的各種等級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次序,即封建倫理秩序。但僅僅根據自然時序和禮儀等級來記事還不夠,還必須有所選擇,有所安排,使事件的“記錄”更加有序,更加簡潔明了。這是漢代敘事文與先秦典籍相比的一個重大進步。漢代的敘事概念與現代意義上的敘事概念已經很接近了。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敘事理論的發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文學的自覺時代,文學理論成果豐碩,其中關于敘事文學理論的重要著作有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摯虞的《文章流別論》、李充的《翰林論》、任昉的《文章緣起》、蕭統的《文選序》、劉勰的《文心雕龍》、顏子推的《顏氏家訓·文章》等。

這一時期對敘事理論的貢獻是從文體分類開始的,通過辨析文體,敘事文體自然而然浮現出來。曹丕《典論·論文》說:“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7]13這四科八類中,奏、賦、書、銘、誄四類,敘事成分比較重。陸機《文賦》也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凄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燁而譎誑。”[7]147陸機的十種文體中,賦、碑、誄、銘、頌、奏六類的敘事比重較大。摯虞《文章流別論》云:“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倫之敘,窮理盡性,以究萬物之宜者也。王澤流而詩作,成功臻而頌興,德勛立而銘著,嘉美終而誄集。”[7]179摯虞對詩、頌、銘、誄四種文體進行了闡釋,銘、誄的敘事特征十分突出。李充《翰林論》云:“容象圖而贊立,宜使辭簡而義正。……表宜以遠大為本,不以華藻為先。……駮不以華藻為先。……研敷名理而論難生焉。論貴于允理,不求支離。……在朝辨政而議奏出。宜以遠大為本。……盟檄發于師旅。”[7]200-201任昉《文章緣起》云:“六經素有歌、詩、誄、諫、箴、銘之類,《尚書》帝庸作歌,《毛詩》三百篇,《左傳》叔向詒子產書,魯哀公《孔子誄》,孔悝《鼎銘》《虞人箴》,此等自秦漢以來,圣君賢士沿著為文章名之始。”[7]311這些文體辨析雖然簡約,卻為其后的理論著作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劉勰《文心雕龍·宗經》綜其大成曰:“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記傳盟檄,則《春秋》為根:并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啟疆,所以百家騰躍,終入環內者也。”顏子推《顏氏家訓·文章》繼承了這一思想:“夫文章者,原出《五經》:詔命策檄,生于《書》者也;序述論議,生于《易》者也;歌詠賦頌,生于《詩》者也;祭祀哀誄,生于《禮》者也;書奏箴銘,生于《春秋》者也。朝廷憲章,軍旅誓誥,敷顯仁義,發明功德,牧民建國,施用多途。”[7]434這些文體分類不僅為明代文體學的興盛奠定了基礎,也為敘事文學理論開辟了道路。

同時,文學家和文學理論家有很強的敘事意識。劉勰十分重視文學創作的敘事規律,其《史傳》、《定勢》、《熔裁》、《章句》、《夸飾》、《附會》、《總術》等篇對敘事文體均有所論述。他認為應該先統觀全局:“文場筆苑,有術有門。務先大體,鑒必窮源。乘一總萬,舉要治繁。思無定契,理有恒存。”作家必須先識“大體”,根據所要表達的內容事先進行總體安排,從而做到“乘一總萬,舉要治繁”。他把文章比作一個有機體:“必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文心雕龍·附會》)顏之推也說:“文章當以理致為心腎,氣調為筋骨,事義為皮膚,華麗為冠冕。”[7]437敘事整體反映出古代中國人的整體思維模式,這種整體不單是形式上的整體結構,還包括內容上的整體血肉,是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統一。

此外,這一時期的敘事理論立足于傳統的文章學,注重章法、句法、字法,雖距現代敘事理論還有相當一段距離,但畢竟具有獨自的特色。歷代文人十分重視章句之法,它盡管不是專門討論敘事作品的技法,但許多內容卻與敘事作品密切相關。章句之法主要討論文章的句法章法(也包括字法)。劉勰《文心雕龍》“章句”篇專門討論“章句”曰:“夫設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局言者,聯字以分疆;明情者,總義以包體。區畛相異,而衢路交通矣。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為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章與句體位不同,要求不同。章有章法,句有句法,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篇幅有長有短,“離章合句,調有緩急”,“句司數字,待相接以為用;章總一義,須意窮而成體”。清代葉燮的《原詩》分析得較為透徹:“律詩必首句如何起,三四如何承,五六如何接,末句如何結,古詩要照應,要起伏,析之為句法,總之為章法。”[8]金圣嘆《第五才子書序三》曰:“蓋天下之書誠欲藏之名山,傳之后人,即無有不精嚴者。何謂之精嚴?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是也。”八股文是封建科舉考試的重要文體,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文字表達方式逐漸極端定型化。“起、承、轉、合”是文章結構上的特定套數,是行文的通則,對敘事文學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唐宋時期敘事理論的發展

唐宋時期敘事文類術語已經被明確提出。唐代劉知幾的歷史論著《史通》雖然論述歷史,由于歷史著作屬于敘事文,所以這部著作實際上許多內容是在論述敘事問題。除了內篇中的《致書》、《曲筆》以及其它章節和外篇中的《雜說上》以外,還有《敘事》篇。宋代秦觀、朱熹的再傳弟子真德秀、陳骙等人都更加重視敘事。

對敘事文類的區分是唐宋時期敘事理論的重要貢獻。劉知幾沒有專門區分敘事文,秦觀則從理論上作了區分。他的《韓愈論》把文體分為五類:“夫所謂文者有論理之文,有論事之文,有敘事之文,有托詞之文,有成體之文。”論理之文“探道德之理,述性命之情,發天人之奧,明生死之變。……列御寇、莊周所作是也”;論事之文“別白黑陰陽,要其歸宿,決其嫌疑。……如蘇秦、張儀所作是也”;敘事之文“考異同、次舊聞、不虛美、不隱惡,人以實錄。……司馬遷、班固之作是也”;托詞之文“原本山川,極命草木,比物屬事,駭耳目,變心意。……如屈原、宋玉之作是也”;成體之文“鉤列、張之微,挾蘇、張之辯,摭班、馬之實,獵屈、宋之英,本之以詩書,折之以孔氏。……韓愈作所是也”。[9]13-14這五種文體中,成體之文是對前四者的綜合,不能稱為獨立的文體;托詞之文是指屈原、宋玉的賦體,是敘事文體的一種變體;論理之文與論事之文都是辯論之體。因此,這五種文體實際上是辯理之體和敘事之體兩類。秦觀把敘事置于僅次于辯理的地位,其《通事說》云:“文以說理為上,序事為次,古人皆備而有之。后世知說理者,或失于略事;而善序事者,或失于悖理,皆過也。蓋能說理者始可以通經,善序事者始可以修史。”[10]208突出了敘事的地位。張耒把“古之文章”分為記事和辯理兩類,“記事而可以垂世,辯理而足以開物,皆同達者也”。[9]14還有人把敘事體與抒情體作了區分。金人元好問說:“詩與文,特語言之別稱耳。有所記述之謂文,吟詠情性之謂詩,其為言語則一也。”明人張佳胤說:“詩依情,情發而葩,約之以韻;文依事,事述而核,衍之成篇。”[9]14宋人真德秀編選《文章正宗》,專列“敘事”文類,卷首有《文章正宗綱目》云:“正宗云者,以后世文辭之多變,欲學者識其源流之正也。自昔集錄文章者眾矣,若杜預、摯虞諸家,往往湮沒弗傳。今行于世者,惟梁昭明《文選》、姚鉉《文粹》而已。由今鼉眡視之,二書所錄,果皆源流之正乎?夫士之于學,所以窮理而致用也。文雖學之一事,要亦不外乎此。故今所輯,以明義理切世用為主。其體本乎古,其指近乎經者,然后取焉;否則辭雖工亦不錄。其目凡四:曰辭命,曰議論,曰敘事,曰詩賦。今凡二十余卷云。”[10]378《綱目》還專門對“敘事”門類作了解釋:“按敘事起于古史官,其體有二:有紀一代之始終者,《書》之《堯典》、《舜典》,與《春秋》之經是也。后世本紀似之。有紀一事之始終者,《禹貢》、《武成》、《金縢》、《顧命》是也。后世志記之屬似之。又有紀一人之始終者,則先秦蓋未之有,而昉于漢司馬氏;后之碑志事狀之屬似之。今于《書》之諸篇,與《史》之紀傳,皆不復錄。獨取《左氏》、《史》、《漢》敘事之尤可喜者,與后世記序傳志之典則簡嚴者,以為作文之式。若夫有志于史筆者,自當深求春秋大義而參之以遷、固諸書,非此所能該也。”[10]379-380真德秀總結的三種敘事文體,實際上是歷史著作的三種敘事體例,即編年體、紀傳體和記事本末體。

對敘事特點的辨析是此期敘事理論的另一貢獻。《史通》探討歷史著作的編寫方法,劉知幾提出“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工”的觀點,把敘事提到一個新高度。敘事之體主要有編年體與紀傳體兩種,《左傳》為編年之始,《史記》為紀傳之祖,二體各有短長,不可偏廢。“夫紀傳之興,肇于《史》、《漢》。蓋紀者,編年也;傳者,列事也。編年者,歷帝王之歲月,猶《春秋》之經;列事者,錄人臣之行狀,猶《春秋》之傳。《春秋》則傳以解經,《史》、《漢》則傳以釋紀。”[11]72關于歷史著作的體例,劉知幾注重以《史記》為首創、以《漢書》為代表的紀傳體。“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曲細事,表以譜列年爵,志以總括遺漏;逮于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纖靡失。此其所以為長也。”[11]39這是對紀、傳、表、志四種文體的簡要概括。紀、傳除了歷史著作使用外,敘事文學作品也常常借鑒其優長,而表、志則舍棄不用。“蓋紀之為體,猶《春秋》之經,系日月以成歲時,書君上以顯國統。”紀體的特點是紀天子的行事和紀年代月日,將時間和事件融為一體。不過,有的史家也并不恪守這個原則。例如陸機《晉書》,列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祖為本紀,直接敘述他們的事跡,但不編年;《后漢書》與《北齊書》,在帝王篇中夾雜記載臣下的事情,或者兼帶敘述其他事情,事無巨細,一起寫出。歷史著作在表現其對象(尤其表現人物)時,一般采取四種不同的形式,或直接記述才行,或單單描寫事跡,或描述人物的語言,或通過贊評而顯現:“蓋敘事之體,其別有四:有直紀其才行者,有唯書其事跡者,有因言語而可知者,有假贊論而自見者。”作為敘事體的傳記,它還存在幾種不同的形式,通常情況下是一人一傳,但也存在合傳、寄傳和附出等形式。“二人行事,首尾相隨,則有一傳兼書,包括令盡。若陳余、張耳合體成篇,陳勝、吳廣相參并錄是也。亦有事跡雖寡,名行可崇,寄在他篇,為其標冠。若商山四皓,事列王陽之首;廬江毛義,名在劉平之上是也。”[11]75有些不重要的人物,其傳記往往附著在重要人物的傳記里,“尋附出之為意義,攀列傳以垂名”。[11]77合傳、寄傳和附出等形式遠比獨傳常見。

簡要是對歷史敘事的一個基本要求。“夫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工,而敘事之工者,以簡要為主。”“敘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務卻浮詞,注重隱晦,是敘事文要言不煩的基本要求。“夫《經》以數字包義,而《傳》以一句成言,雖繁約有殊,而隱晦無異。”《史》、《漢》省要,《國》、《晉》煩碎。“夫讀古史者,明其章句,皆可詠歌;觀近史者,悅其緒言,直求事意而已。”劉知幾對妄飾提出了尖銳批評,他說:“其立言也,或虛加練飾,輕事雕彩;或體兼賦頌,詞類俳優。文非文,史非史,譬夫龜茲造室,雜以漢儀,而刻鵠不成,反類于鶩者也。”對歷史著作來說,這種批評是必要的,但對敘事文學則不盡然。陳骙也認為:“事以簡為上,言以簡為當。言以載事,文以著言,則文貴其簡也。文簡而理周,斯得其簡也。讀之疑有闕焉,非簡也,疏也。”他引用《春秋》記載“隕石于宋五”為例,來論述其簡當。《公羊傳》解釋說:“聞其磌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12]這的確可謂簡了,然而簡則簡矣,卻缺乏應有的信息含量,使敘事失去了應有的魅力。

四、元明清時期敘事理論的深化

宋代以后,對敘事文法的探討逐漸深入,重要的著作有元人陳繹曾的《文說》和《文筌》,明人歸有光的《文章指南》、高琦的《文章一貫》、吳納的《文章辨體序說》、徐師曾的《文體明辨序說》,清人李紱的《秋山論文》、李漁的《閑情偶寄》、劉大櫆的《論文偶記》、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劉熙載的《藝概·文概》等。

元明清時期,文體和敘事研究成果比較突出。文體學方面的代表著作有吳納的《文章辨體序說》和徐師曾的《文體明辨序說》。這兩部著作對歷代文體進行了認真辨析,認為其中不少文體屬于或主要傾向于敘事。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簡要序說了諸多不同文體的特征,其中,記、志、紀事、行狀、述、墓志銘等文體以紀事為主。他解說道:“記者,紀事之文也。”其文以敘事為主,后來逐漸雜入議論。“志者,記也,字亦作誌。”大抵為記事之作。“紀事者,記志之別名,而野史之流也。古者史官掌記時事,而耳目所不逮者,往往遺焉;于是文人學士,遇有見聞,隨手紀錄,或以備史官之采擇,或以稗史籍之遺亡,名雖不同,其為紀事一也,故以紀事之。”行狀者,體貌本原,取其事實,狀之大者也。一般對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壽年言之甚詳。“其逸事狀,則但錄其逸者,其所已載不必詳焉,乃狀之變體也。”述,是撰述之意,主要撰述人的言行以備考。其文與狀同,是狀之別名。墓志銘是把古代有德善功烈之人的事跡,在他死后用鑄器以銘之,傳于后世的一種文體。“其為文也則有正、變二體,正體唯敘事實,變體則因敘事而加議論焉。”[13]這些文體,結構嚴謹,脈絡清晰,敘事簡略,詳略得當,是《尚書》、《春秋》、《左傳》、《史記》、《漢書》等經史著作敘事技法的具體應用。

吳納和徐師曾概括的敘事文體基本上屬于應用性文體,不是藝術性文體。李漁則重視藝術性敘事文體,尤其是戲曲理論的研究。其著《閑情偶寄·詞曲部》中與“敘事”相關的主要是《結構第一》和《詞采第二》。他認為敘事結構是首要問題,極其重要,它“如造物之賦形,當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為制定全形,使點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勢。倘先無成局,而由頂及踵,逐段滋生,則人之一身,當有無數斷續之痕,而血氣為之中阻矣”。為此,他提出要“戒諷刺”、“立主腦”、“脫窠臼”、“密針線”、“減頭緒”、“戒荒唐”、“審虛實”。至于詞采,則要“貴顯淺”,“重機趣”,“戒浮泛”,“忌填塞”。此外,這一時期的理論家批評家還概括出豐富多采的敘事形式,可謂蔚為大觀。元代陳繹曾的《文筌》將敘事形式法則歸納為十一項,即正敘、總敘、鋪敘、略敘、直敘、婉敘、平敘、引敘、間敘、別敘、意敘等。清代的李紱在《秋山論文》中也概括出了一些敘事法則。例如:

順敘最易拖沓,必言簡而意盡乃佳。蘇子瞻《方山子傳》,則倒敘之法也。

分敘者,本合也,而故析其理。類敘者,本分也,而巧相聯屬。

暗敘者,事未至而逆揭于前。《左傳》箕之役敘狼瞫取戈斬囚事,追敘之法也。蹇叔哭送師曰“晉人御師必于肴”云云,暗敘之法也。

敘中所闕,重綴于后,為補敘。不用正面,旁逕出之,為借敘。《史記》巨鹿之戰,敘事已畢,忽添出諸侯從壁上觀一段,此補敘而兼借敘也。

特敘者,意有所重,特表而出之,如昌黎作子厚墓志,特抽出以柳易播一段是也。而又有夾敘夾議者,如《史記》伯夷、屈原等傳是也。[14]

李紱對自己提出的一些敘事法則作了簡要的解釋,并舉出了相應的實例。這些敘事法則明確道出了中國敘事文的一些特點。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論述敘事原則說:“敘事之學,須貫‘六經’九流之旨;敘事之筆,須備五行四時之氣。維其有之,是以似之,弗可易矣。”在主旨上,他提倡敘事要宗經;在行文上,提倡敘事要行氣;在具體敘事時,要大書特書。“大書特書,牽連得書,敘事本此二法,便可推擴不窮。”極盡書寫之能事。這與唐宋時期的求簡相反,實際上是文學敘事與歷史敘事的區別所在。歷史敘事要求事實清楚明白,文學敘事除此之外還要求寓理、寓情、寓氣、寓識。“敘事有主意,如傳之有經也。主意定,則先此者為先經,后此者為后經,依此者為依經,錯此者為錯經。”他還把敘事分為十八種之多:“敘事有特敘,有類敘;有正敘,有帶敘;有實敘,有借敘;有詳敘,有約敘;有順敘,有倒敘;有連敘,有截敘;有豫敘,有補敘;有跨敘,有插敘;有原敘,有推敘。種種不同,惟能線索在手,則錯綜變化,惟吾所施。”并強調:“敘事要有尺寸,有斤兩,有剪裁,有位置,有精神。”[15]評點家們的敘事意識則更加強烈。如金圣嘆、毛宗崗、張竹坡等,他們根據古典小說的敘事特征概括了許多敘事法則。金圣嘆認為《水滸》簡直可以當作文法教科書來讀。僅《水滸傳》,他就概括出了十五種法則:(一)倒插法,(二)夾敘法,(三)草蛇灰線法,(四)大落墨法,(五)綿針泥刺法,(六)背面鋪粉法,(七)弄引法,(八)獺尾法,(九)正犯法,(十)略犯法,(十一)極不省法,(十二)極省法,(十三)欲合故縱法,(十四)橫云斷山法,(十五)鸞膠續弦法。此外,評點家們還概括出春秋筆法、影燈漏月法、因緣和合法、禹王金鎖法、趁窩和泥法、移云接月法、截法、岔法、突然法、伏線法、由近漸遠法、將繁改簡法、重作輕抹法、虛敲實應法、忙中閑筆法、舒氣殺勢法、正犯法、略犯法、犯而不犯法、犯中求避法等等一系列的敘事法則。這些敘事法則涉及到了敘事結構、敘事時間以及敘事視角等各個方面。

中國文學敘事觀念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古今演變過程,該過程表明:中國敘事觀念產生于秦漢時期,敘事理論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于唐宋時期,繁榮于元明清時期。每個時期,中國敘事文學理論具有不同的特點:秦漢人產生朦朧的敘事觀念;魏晉南北朝人具有一定的敘事理論意識;唐宋人則更加自覺地探討敘事理論;元明清人從不同的角度研究敘事理論。這一歷程表明,中國敘事文學理論取得的成就越來越大,前后具有很強的連貫性或者說一致性;它以傳統的傳記、敘事散文、小說、戲劇等為對象,由批評上升到理論,具有感性批評的鮮明特點。

[1]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譯者前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2.

[2]哈米頓.小說法程[M].林華一,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9.

[3]塞默爾·查特曼.故事和話語(導言)[M]//克里斯·紐博爾德.媒介研究的進路:經典文獻讀本.汪凱,劉曉紅,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590.

[4]王利器.文子疏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0:346.

[5]于淑娟.先秦史傳文學敘事傳統與漢代今文詩學的經學敘事[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3(4):8-12.

[6]班固.漢書·藝文志[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13.

[7]郁沅,張明高.魏晉南北朝文論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8]葉燮,薛雪,沈德潛.原詩 一瓢詩話 說詩晬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21.

[9]陳良運.中國歷代文章學論著選[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3:前言.

[10]陶秋英.宋金元文論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11]姚松,朱恒夫.史通全譯(上)[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12]陳骙,李涂.文則·文章精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6.

[13]吳納,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145-149.

[14]楊義.中國敘事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

[15]劉熙載.藝概·文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1-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亚洲免费|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免费高清毛片|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福利视频久久|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精品福利网|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制服无码网站| 欧美精品影院|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色噜噜综合网|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91麻豆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99热线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国产色网站| 国产成人一二三| 青青操视频在线|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人妖无码第一页|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色婷婷在线播放| 黄色片中文字幕|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国产微拍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夜夜操国产|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澳门av无码|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尤物视频一区|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v欧美v日韩v综合精品|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亚洲人妖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国产欧美高清|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国产精品主播|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国产清纯|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中文一级毛片|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