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艷 葉 雨
關于高職《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熊 艷 葉 雨
《民事訴訟法》歷來是司法類高職院校法律事務專業的核心專業課之一,做好《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改革是法律事務專業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體現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內在要求。根據司法類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培養目標,改革民事訴訟法教學方法,提高民事訴訟法教學質量。
司法類;高職;民事訴訟法;教學改革
根據2011年的的統計數據表明,全國有1215所高職高專院校,其中司法類高職高專32所,其中司法警官職業學院12所,警官(含警察、警安)職業學院13所,公安警官(含警察)職業學院3所,政法職業學院4所。各種類型的司法類高職院校的設立,完善了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雖然司法類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有所差別,但都開設了法律事務專業,而作為法律事務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的民事訴訟法通常是開設在大二下學期,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分析、判斷具體個案的能力,運用法律思維對相關法律問題進行思考、表達的能力,運用訴訟程序參與案件審理并提出具體見解的能力以及規范制作各種法律文書的書寫能力等。但由于司法類高職院校的學校條件、課時限制與學生自身學習情況等原因,普遍出現了學生學不精、學不透的現象。
《民事訴訟法》教學中普遍出現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情況,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思辨、表達及應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養。面對復雜案件,如何確定當事人、怎么寫起訴書、如何收集證據、在法庭上如何舉證、質證等等看似簡單的問題,同學們往往束手無策,熟背再多的法條也無濟于事。
現在《民事訴訟法》的課堂教學中一般就是采用案例教學法,但是所選的案例缺乏新穎性,有些教師授課時給學生講解的很多案例都很陳舊,所選的案例若干年都不更換,就連教材中出現的案例很多也是幾十年前(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有些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喜歡隨時隨地編一個案例,這樣案例情節的虛構性,缺乏針對性、邏輯性,案例選擇隨意性太大、教學目標不甚明確,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出現案例教學在一些老師手中成了避免課堂教學枯燥乏味而信手拈來的 “調味品”,隨意性大,往往過度渲染案件本身,而忽視案件背后的法律原則和規范。
大多數院校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安排,《民事訴訟法》這門課程的學時一般在68個左右,理論和實踐課時安排比例在3:1左右,實踐課時有18個學時,而實際上,有些老師過分重視理論教學,認為只有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這門課才算學得好,因此就出現在教學計劃書上制定了多種實踐教學環節,但并未真正重視,使實踐教學內容空留于紙上。
司法類高職院校的政府財政撥款基數不高,經費投入不足,其辦學條件和一般的本科類院校相比較差,目前大部分的教師仍然是粉筆加黑板,很多新穎的教學內容沒有辦法在課堂中表現出來。雖然網絡教學、電子課件等聲像音頻多元化教學手段雖有日漸增多之勢,但多媒體教學總體來說運用得并不是很充分。
課堂教學過程的主動權通常在老師手中,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等待老師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師生互動很容易流于形式,同時,課后輔助教學手段的缺失。有的老師雖然會布置課后作業,但由于老師逐個檢查很困難,因此出現學生相互抄襲應付老師的情況。此外,由于沒有一個與老師交流與探討的平臺,學生在課堂以外遇到問題無處解決。
以往對民事訴訟法學教學效果評價采取的是以學生卷面成績為主要考核標準,而對于學生重要的實踐能力卻沒有設立相應的評價標準。傳統的閉卷考試形式使學生傾向于死記硬背,容易形成高分低能的情況,他們只要在考試前幾天根據復習題有針對性“背”一遍即可通過考核。對于實踐性極強的民訴法課程而言,這種考核方式顯然是不全面的,也極其不合理。
司法類高職院校法律事務專業是以培養具有較高的素質、較強的職業實踐能力和富有創新精神,能適應從事法律事務和司法基層單位等行業第一線需要的應用性專門人才為目標。因此,司法類高職院校法律事務專業《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改革,應根據學院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培養目標,用創新的教學方法改善教學質量,用實驗實訓操作解決理論教學的局限的難題,用考核方式的創新檢驗教學過程的成效,以及用延伸課堂教學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為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和掌握這門課程,現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個具體的措施。
不同的教學理念就會引導不同的教學模式和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的教學理念要發生改變,改變傳統的“粉筆加黑板”教學模式,縮短理論課學時,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求知欲,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1.加強案例分析教學。將課本的知識、具體的法律規定和典型案例相結合。例如在講授“委托代理人”時,給學生講一些律師為當事人成功代理的典型案例,使學生了解律師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使他們意識到,一個優秀的法律工作者既要具備辯論的技巧,更要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
2.開展提問、討論式教學。通過老師不斷提問,促使學生不僅回答問題,更主要地是教會學生學會注意問題、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對于疑難復雜的案例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小組成員之間進行討論,然后派代表公布小組的討論結果,然后小組與小組之間交換意見,持有不同意見的可以進行反駁。學生可以就案例本身進行分析,也可以就案例中所蘊含的的訴訟法的原理、觀念、制度等進行探討和評價,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學生主導整個的討論過程,老師在討論之后對討論的問題進行總結,鼓勵學生的同時也要分析討論存在的不足。
1.情景案例教學法。由教師負責提供素材或學生收集或者自編案例,由學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讓學生掌握枯燥的法律條文的同時,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且在他們收集案例的進程中,學會如何收集資料、發現問題,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社會調查的過程中,增強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觀摩民事審判活動。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案件的庭審過程,其教學效果是單純講解課本知識所無法比擬的。例如第一審普通程序,單純的書本講解,既枯燥又難記,旁聽法庭庭審,可以讓學生比較課本上的講解與法院進行的程序有什么不同。如果條件允許,甚至可以把法庭的庭審地點改在學校進行,組織學生進行旁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3.模擬法庭教學方式。根據班上同學的情況進行分組,教師可以僅確定各小組所要模擬案件的目標和各方訴訟參加人的名單,由學生選擇其中的角色,而法官對訴訟的最終判決結果由各方在模擬法庭中的現場表現進行確定,并且對獲勝一方及表現突出者予以獎勵。為求在模擬法庭中能夠獲勝,學生會在模擬法庭庭審開始之前,盡全力地認真、全面分析案情,搜集材料,準備相關的法律文書。這樣可以極大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促進法律思維的形成,提高辯論技巧和鍛煉對各類訴訟主體的心理分析及法律文書的書寫能力。模擬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就如何舉證、質證,如何去抓住法庭辯論的關鍵點等進行點評。
4.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動員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民事法律診所活動,實地參加案件的辦理或者為民眾提供法律咨詢。以實踐經驗引導理論,組織我院兼職做律師的教師開展專題講座,并且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法官、校外律師和專家等來我院講學,豐富課程的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思維。我們還可以舉行以民事訴訟為范圍的辯論賽,對模擬法庭進行有效的補充。開展辯論賽可以利用學生們的課外時間,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授課老師為學生提供較為典型的民事訴訟個案的材料,并對學生的辯論進行指導、評論和總結。
單純地運用課堂上的知識已經很難適應學生的需求,因此學院正在不斷增加資金投入,通過多媒體教學拓寬學生的學習的平臺。網絡鏈接將與書本知識聯系緊密的現實案例及法理結合起來,既減少教學課件的篇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豐富學生的課堂知識。還可以采用案例視頻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課堂上教授理論知識的時候適當地插入簡短的視頻,“今日說法”、“法治在線”等電視節目中的案例來進行具體的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大學不同于中學,教師跟學生接觸的時間較少,因此,課堂外的師生交流必不可少,微博是現代非常流行的一種交流方式,老師可以開通自己的微博,建立課后師生互動平臺,利用它進行作業發布、在線答疑、教學視頻的上傳,還可以把下次課的內容、要求進行發布,學生可以提前做好預習,這樣上課時就很容易做到師生互動。
民事訴訟法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我們不僅要進行理論水平考核,還要進行應用能力考核。我們把期末總成績分為30%平時成績和70%期末考試成績,其中30%平時成績以參加各項實驗實訓的表現為考核標準,70%期末考試成績以一個學期理論知識來進行考核。通過二個學期的實踐,我們發現很多學生的動手能力比以往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這種評價體系才能與我院法律事務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相符合。
[1]陸岳松,等.高職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7(6).
[2]辛國清.關于民事訴訟法教學改革的思考[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
[3]張迎春.《民事訴訟法》教學模式之思考[J].今日南國,2008(7).
熊艷(198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司法警官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訴訟法;葉雨(198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司法警官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訴訟法。
G712 文獻識別碼:A
1001-7518(2012)08-0050-02
責任編輯 何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