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媛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寧波 315000)
隨著社會物質文化的高度發展,很多人在注重物質生活的同時,卻忽視了對人文精神的關注。在我國的高職教育領域也存在著這樣的缺失:人們為了職業生存而求學,為了職業發展而讀書,使人成為只謀求生存的“工具人”;僅重視技術領域的發展,卻造成了人文精神領域的危機,使人成為西方現代哲學家馬爾庫塞筆下的“單向度的人”。這種現象如不加以改變,將會導致學生人格個性缺失、語言表達刻板、創新能力泯滅,對學生日后的職業生涯及長遠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因此,在高職院校開展經典文學閱讀推廣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義。
高職教育以培養專業性的職業人才為目標,是直接為就業服務的教育。因此,高職教育提出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本位,是對普通高等教育中以學科或以知識為本位的反思,是教育觀念的進步。但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并非簡單的專業技術能力的教育,而是個寬泛的概念,包括職業工作者從事職業工作需要的各方面能力。教育的終極任務是讓人在自然社會和睦相處的文化背景中領略人生的意義。從社會發展的需求看,從事任何一項專業工作的高級人才,其所發揮的作用都通過其整體的人格素質表現出來,若無良好的人格素質,則難以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提交給巴拿馬萬國教育會議的論文 《一九零零年以來教育之進步》中明確提出:“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僅為灌注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類也。”因此,高職教育既要著眼于學生的技能技術認識領域,又要關注學生的精神領域,而精神領域形成的隱性素質決定著個人的行為,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經典文學作品是全人類、全社會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蘊含著基本的道德理念,是最直觀、最具體、最形象地反映人文精神的藝術形式。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在文學經典作品中得以藝術化地再現與升華,可教導學生如何做人、處世,如何自信、自尊、自強、自愛與自立,能培養學生的文化親和力和價值判斷能力。文學教育是情感教育、愛的教育,因此,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高職院校開展經典文學閱讀推廣,發揮文學名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可以使人文精神通過文學作品中具體可感的形象與生動真實的情節深入學生內心,從而達到熏陶學生心靈,培養學生內在修養的作用。
從我國高校招生錄取層次的角度看,高職院校大都分布在第四與第五批,而近幾年來職業院校學生的入學平均成績在逐年下降。一方面,由于本科院校的大幅擴招及民辦本科院校的崛起,使得學生與家長在本科學歷的光環映照下放棄職業院校,使職業院校的生源短缺;另一方面,我國的高職教育起步遲緩,長期處于“邊緣化”的“非正統”高等教育地位,使得社會、學生與家長對高職教育認識不清晰,存在一定的誤解,對其發展前景缺乏足夠的信心,不少成績較好的學生或更適合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放棄了報考職業院校的機會。因此,在招生過程中存在著學生知識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生源的質量分化較嚴重。與綜合類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水平處于弱勢地位,以語文學科為例,學生的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總體水平較差,語言文字的基礎能力欠缺,閱讀面也很狹窄,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的文字水平甚至還停留在小學高年級程度上,詞不達意、錯字別字連篇的現象屢見不鮮,許多學生不具備語文自學能力,改善高職院校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迫在眉睫。
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在不斷交往中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機會,語言作為人際交往最重要的工具,承擔著重要的交際作用。如果一個人的語言表現水平較低,其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也將受限。從社會發展對高職高專學生的要求看,語言表達能力已成為勝任工作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各行各業選擇人才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經典文學作品首先包含了豐富的語言文字知識,通過閱讀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味到語言文字的奧妙,學會正確表達思想,并可鍛煉學生的口才與寫作能力。因此,在高職院校推廣文學經典閱讀,能加強高職院校的語言文字工作,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理解水平與應用水平,這是適應職業教育發展、適應社會與時代需求的。
當今社會急切需要創新型人才,要培養創新能力,就應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因為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和基礎。而想象力又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核心,文學作品的閱讀與欣賞是培養與提高想象力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說過:“創造性很豐富的科學家,往往在文學藝術上也有很深的修養,他在科學上的創造得益于文藝的修養。”通過分析理解經典文學作品提高聯想與思考能力,同時培養形象思維能力與邏輯判斷能力,這些正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關鍵所在。高職學生將來從事的是技能型工作,除了有一技之長外,如能具備一定的技術改進與開發能力,定能在未來的職業領域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就需要培養學生具備多元思維與拓展思維的能力,以便將來充分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
在高職院校開展經典文學閱讀推廣工作,應在吸取本科院校已有經驗的同時,結合自身實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推廣方式。具體的推廣途徑有以下幾種。
建設合理的相關課程體系 在高職院校開展經典文學閱讀推廣活動,不僅要迎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體現人文性,還應該適應職業教育的特點,在文學經典閱讀推廣的過程中貫穿職業道德素質教育、職業審美素質教育、職業知識與能力素質教育。條件允許的學校在設立文學基礎類核心課程《大學語文》或《文學欣賞》課程之外,可再配備多門文學課程作為輔助,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與職業素質。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研究方向和專長以及學生的需求,對文學修養課進行細分,如《外國文學欣賞》、《詩歌鑒賞》、《文學閱讀與寫作》等。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課程的教學內容也可有相應的側重點。如有的高職院校有旅游專業, 可增加 《旅游文學》、《山水詩詞》課程,這些課程融入了職業元素,在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能力的同時,還能提高他們的職業素質。又如,針對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增加貼近該專業的 《勵志文學》課程,講述如《人性的優點》、《誰動了我的奶酪》等作品;也可以開設《傳記文學》課,講述如格林斯潘、松下新智等商界巨人的傳記故事。針對醫護專業的學生,可以開設《疾病與死亡文學》課程,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疾病觀與死亡觀,更加人性化地對待病人。在課時不足,無法開設這些輔助文學課程的情況下,可將這些融入職業元素的文學作品編入核心文學教育課程的教材中,在課堂上講授。在開課方式上,可采用選修與必修相結合的方式,并建立學分制。核心文學教育課程可以必修課形式開設,輔助類配套課程可根據專業定向作為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也可將多門輔助課程作為全校學生的公選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據多所高職院校的經驗,許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60課時(即一學年)的高職《大學語文》課。但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與實訓課程的課時安排緊張,因此公共基礎課程的課時量往往被專業課程擠占。學校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可作些許調整,在不影響專業課程與實訓課程設置與課時量的基礎上,將文學基礎課程安排在專業課與實訓課學習空閑的時段進行,也可在晚上開設大班教學,這樣既可解決課程安排上的難題,又能達到最終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效果。
開展針對性的閱讀指導 由于影視節目的普及及學生閱讀品位的局限性,不少高職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積極性不高,閱讀心理不成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缺乏針對性和計劃性,閱讀水平也有待提高。采取各種措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展有針對性的閱讀指導,能積極干預并影響學生的閱讀行為,提高他們的閱讀意識、閱讀能力和閱讀效果。首先,講授文學課程的教師可以為學生開列值得閱讀的經典文學作品書目,并在課堂上講授相關作品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時不僅要講究授課語言的藝術性與技巧性,還要講究授課內容的生動性與趣味性,使自己的課程變得富有感染力,贏得學生的喜愛,這樣才能讓學生熱愛所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閱讀興趣。其次,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講授相關的文學理論知識,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達到理想的閱讀效果。比如,可讓學生學習比較閱讀法、提要閱讀法、懸疑閱讀法等閱讀方式,喚醒學生的閱讀意識,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再次,在閱讀較生澀難懂或藝術性較強的文學作品時,教師可以教給學生相關的文學理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審美水平。最后,高職教育的職業性特點突出,可以針對高職學生的專業推介職業導向性較強的經典文學閱讀書目。如可向醫護專業的學生推薦經典文學作品《鼠疫》、《癌癥樓》、《第六病室》等,通過閱讀這些彰顯職業元素的文學作品,既可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又可使其明確職業規劃,從而促進其職業發展。
采取多樣化的文學教育方式 文學教育不能僅限于課堂,應該推行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如可根據實際情況走向社會,使課堂與社會相結合。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外出考察參觀,通過旅游勝地的游覽、文人故居的參觀、歷史古跡的游歷學習,我國悠久的文化遺產,了解文人墨客的思想經歷,從形象可感的社會活動中更深入地理解相關經典文學作品。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邀請名家來校開設文學講座,借此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學知識,熱愛閱讀,并從中汲取古今中外語言文學的精髓。學生社團可以組建文學社,組織有文學興趣的學生開展生動有趣的社團活動,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文學給學習生活帶來的收益和樂趣。另外,還可以進行校際閱讀經驗交流,通過文學課程共享、圖書資料共享、講座共享及文學社團交流等形式,讓各校學生在閱讀交流與學術交往中共享閱讀資源與教學資源,讓更多的高職學生熱愛文學閱讀,讓經典文學作品陪伴他們成長。
營造書香氣息濃郁的校園文化 營造優雅、愉快的校園閱讀文化能體現學校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讓文學以其獨特的人性化、感性化與情理化特色內化學生的心理,達到寧靜其心志、凈化其心理的目的,這對閱讀推廣活動也至關重要。學校圖書館要發揮重要的宣傳優勢,利用圖書館宣傳欄、海報及網站向廣大學子推介好書和新書,開設文學展評及新書推薦園地,建立書友會和讀者沙龍,讓圖書館這個校園文化宣傳陣地發揮最佳作用。此外,學校還應組織相應的活動鼓勵文學閱讀,比如,不少學校在每年4月份響應 “世界讀書日”號召,在校園內開展“讀書節”活動,學生在“讀書節”期間紛紛閱讀書籍、撰寫讀書筆記和讀后感。可以將此項活動納入經典文學閱讀推廣工程中,讓更多學生在“讀書節”活動中接觸到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質,推動校園文化的建設。
[1]別敦榮,黃愛華.從邊緣走向中心:高等職業教育的新理念[J].煤炭高等教育,2002(5).
[2](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3]呂鑫祥.面向21世紀的職業教育同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與建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上海市教科院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職教教改論壇文集(2002年度)[C].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5]周金聰.對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思考[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