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根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嘉興 314036)
學生成長與發展一直是教育工作的中心問題,但長期以來,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常被理解為理性、邏輯性和線性化的過程,放棄了對學生發展中非理性、個體化和多元性的關注。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想體現在學生學業評價中,即是“以人為本”、“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思想。職業教育學生學業評價應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和專業、行業的差異性帶來的教學組織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為教師創新教學組織、激發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創造條件,把傳統的學業評價理性回歸到評價本義上,即學業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學生學業評價既要有嚴格、規范的標準體系,更要重視評價內容的多維性、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處理好嚴格、規范和靈活性之間的關系,為教師、學生的個性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營造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良好氛圍。
學生學業評價制度是與一定的教育目標相適應的教學制度,樹立 “以人為本”的現代學生學業評價觀,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傳統職業教育的學生學業評價制度過分夸大了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功能,忽視了對學生的能力結構和個性發展等方面水平的考核,尤其在考核職業能力方面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堅持學生發展為本的學業評價原則 標準化的學生學業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評價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減少了人情分、關系分、誤差分,但標準化學業評價不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書面寫作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評價考核過程的統一性要求忽視了個性差異,學生學業評價既要反映學生的共性,又要注重個性發展;而傳統的學業評價過分要求統一,不注重個性差異,使學生不能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看法,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風格,從而制約了創新能力的培養。長期以來,我們把分數看成能力的具體外在表現,分數越高能力越強。因此,人們為了表示學業成績的精確性,一般都用百分制表示某門課程的考試成績,很少采用等級評分制、模糊評分制、激勵評分制等評分方法。導致學生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只注重分數不注重實施。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學生學業評價原則,就是要既關注學習結果,又關注學習過程,就是要激發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
堅持評價內容多維性的學業評價原則 傳統的學業評價命題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往往只是根據指定教材所講授的內容出題,考核評價一是過于側重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注重知識的再現水平;二是題型不合理,大多數考核評價的題型以客觀題為主,而體現綜合職業能力的主觀題很少,留給學生探索創新的機會少。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性原則,就是要從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
堅持評價方式多樣化的學業評價原則 傳統的學生學業評價方式單一,評價標準過于簡單,基本以閉卷考試為主的筆試形式考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情況,但難以體現不同性質課程的特點,難以全面反映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限制了學生在學業評價考核環節上的創造性;大多數教師在評卷時完全按書本知識點給分,而對學生自主發揮的有創意的見解不夠重視,抹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這種考試方式和評分標準不利于培養有真才實學、有獨立思維、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堅持評價方式多樣化的學業評價原則,就是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書面檢測與實踐展示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更加重視過程評價。
堅持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學業評價原則 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由傳統的以學校和課程為中心向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轉變,體現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實踐性、社會性的職業特征,因此,學生學業評價應堅持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學業評價原則,即學生、教師、企業、社會評價相結合,否則無法真正考核評價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無法從考核評價的結果中找出職業教學存在的問題,無法使學生真正由“校園人”成為“職業人”。
樹立現代職業教育學生學業評價觀 樹立現代教育觀、人才觀和學生學業評價觀,考核評價是實現教育目標過程中的一項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標自身,樹立“以人為本、以能力測試”為中心的現代學生學業評價觀念,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培養,并將素質教育內化于課程考核評價體系,這是建立現代學生學業評價制度的核心。通過課程考核與評價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自學能力、創新創造能力、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質、協作精神、職業道德等職業綜合能力。
構建多種形式、突出職教特色的學生學業考核評價體系 高職學生學業考核評價體系必須滿足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做到考核評價形式多樣化,并能反映高職教育實踐性、職業性、社會性的特征,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成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高職學生學業考核評價要綜合利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成果,研究和規劃各專業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建立評價內容的多維性、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的學業考核評價體系,建立應用性、實踐性、動態性、生動性、有效性緊密結合的靈活的學業考核評價體系,這是建立現代高職學生學業考核評價制度的關鍵。
拓展校企合作的內涵,為評價主體多元化提供平臺 職業教育集團為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向深層次、緊密型方向發展提供了平臺,也為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學生學業考核評價制的改革和創新提供了契機;校企合作可以由校企共同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合作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校企雙方共同編寫教材、實驗實訓指導書,使學生的知識體系能夠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可以做到一線專業教師下企業鍛煉,實行校企輪崗工作制度,豐富教師的實踐經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實踐動手能力,聘請富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成為學院的兼職教師,使教學與行業企業生產實際、技術發展前沿接軌;更可以合作建立“校中廠”、“廠中校”等形式的實訓基地,聯合培養學生和企業員工,并逐步實現校企聯合對學生進行學業考核評價,這是校企合作能夠得以長遠發展的關鍵。
現代職業教育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對傳統的學生學業評價體系形成了沖擊,引入柔性管理思想,在剛性管理的基礎上實施柔性管理,達到“以柔促剛”的目的。既要有嚴格、規范的學生學業評價標準體系,又要重視學生個體差異性和專業、行業的差異性,把剛性學業評價管理和柔性學業評價管理糅合在一起,在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保證下,充分發揮柔性學業評價的優勢,處理好嚴格、規范和靈活性之間的關系,為培養職業化人才營造良好的教學內在環境。
基于學生特點和個性差異的分類教學與考核 高職高專教育的生源結構校為復雜,一般分為三類:一是參加高考的普通高中畢業生;二是單招的三校生(中職、職高、技工學校畢業生);三是“3+2”五年一貫制高職大專段學生。由于生源不同,學生的整體素質也呈現出較大差異。普高生基礎知識相對較扎實,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技巧,但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相對較弱;而三校生恰恰相反,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而基礎知識較薄弱;同時,即使同一類學生其個體基礎和自身要求差異均很大。這是高職高專教育所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要適應這一狀況,就必須對高職高專院校的生源結構進行深入分析、了解其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因材評價。所以,我院實行了多種形式的分類考核評價。一是針對三校生和普高生實行分類教學和分類考核評價,如大學英語、高等數學和部分專業課程;二是針對不同專業實行分類教學和分類考核評價;三是同門課程、同一班級不同學生采用個體差異考核評價,如應用文寫作和部分專業課程。
基于工作過程的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的形成性考核 基于工作過程的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項目課程,基于課程不同的性質、不同的教學組織過程與形式,給予教師教學評價、學生學習留下足夠的個性空間。學生的學業采用柔性、多樣化的評價與考核,營造一個以 “能力測試”為中心的學生學業評價氛圍;教師針對不同課程性質、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不同的教學階段自主采用項目考評、產品考評、團隊協作考評、過程考評、報告考評、考證考評等各種形式的考評相結合,突出形成性考核與評價,加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
為了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職業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學院實行了以考證替代課程成績與學分、各類競賽成績替代課程學業成績或獎勵學分的學生學業評價制度;著力提升技能競賽等的實踐育人價值,使大學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功能得到不斷拓展。
考證替代考試 學院考證替代考試的學生學業評價制度,主要有三大類型:第一類,可通過考取高校大學英語或國家公共英語相應等級證書和全國計算機等級證書替代校內設置的對應課程成績,同時以計算機考級試題代替校內原來的考試試題。第二類,每個專業要求學生必須考取一個以上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并與畢業資格相掛鉤。第三類,合作企業內部要求的各種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可以與一些專業課程成績直接替代,一方面檢驗了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另一方面也適應了企業的用人需求,使學生進入企業后能夠迅速上崗。
競賽成績替代課程學業成績或獎勵學分 學院實行學生參加各種競賽成績替代課程學業成績或獎勵學分的學生學業評價制度。競賽主要有:一是官方或民間組織舉辦的各類職業技能大賽;二是企業組織或贊助的各種大賽;三是各類各級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參加各類大賽和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取得規定要求成果的可以替代相應課程學業成績或獎勵學分。讓學生參加各類大賽和科技創新活動,不僅較全面地檢驗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而且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激發了每個人的創新能力。
校企合作教學評價制度的建立 校企合作教學評價制度是我院“校企全程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健康發展;校企合作學生學業評價制度是校企合作教學評價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業企業與學校共同組織好學生的相關專業理論教學和技能實訓工作,共同組織學生學業評價,改革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的傳統學生學業評價制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成為優秀的職業人才。
校企合作學生學業評價的實踐 針對學院“校企全程合作”環境下課程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可采用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方式多樣化。一是學校參照行業企業相關標準制定課程學業評價標準,并組織實施考核,如對一般專業課程的考核;二是由企業參與制定課程學業評價標準,以學校為主組織實施考核,如對專業核心重點課程的考核;三是由企業提供課程學業評價標準和實施考核的客觀條件,以企業為主,與學校共同組織實施考核,如專業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等頂崗實習考核;由行業企業參與制定或提供的課程學業評價標準可將企業文化、職業素養注入評價內容,使學生把誠信、勤奮、吃苦耐勞等企業品質、企業精神貫穿到學習中去,從而使學生縮短由“校園人”成為“職業人”的適應期。
[1]張旭翔,王鈞銘.推進校企合作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
[2]袁定明.校企合作形式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8(2).
[3]王軍華.校企合作中高職院校考試制度的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5).
[4]李相佑.高職院校考試制度研究[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5(4).
[5]仲麗娟.回歸教育智慧——基于均衡教育視野下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