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及對策研究

2012-01-29 06:56:56陳保榮
職教論壇 2012年1期
關鍵詞:國際化高職教育

□陳保榮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及對策研究

□陳保榮

從分析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定義和內涵特征入手,梳理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的起步、發展、過程及成果,針對高職教育國際化過程中教育理念、培養模式、交流與合作及發展趨勢,提出了走向國際化的對策。

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研究

一、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定義及內涵特征

高職教育國際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目前高職教育的熱點,什么是高職教育國際化,有什么定義和內涵,如何實現高職教育國際化,都是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研究范疇。

(一)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定義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在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道路上也不斷在向發達國家學習借鑒,雖然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在逐步向國際化邁進,但由于人們對國際化這一概念的定義把握不夠準確,造成高等職業教育在開展國際化工作方面的錯位與不清。因此,必須首先厘清兩個概念:高等教育國際化和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

“高等教育國際化”在高等教育萌芽時期就有,可以追朔到古希臘、古埃及的“游學”、“游教”之風,當時,大家公認知識是世界普遍性的,所以不同國家的大學開設的課程也大體相同[1]。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知識的世界普遍性被越來越廣泛地承認,尤其是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知識的傳輸越來越不受國界的限制,各國的發展也愈來愈依賴知識和信息的廣泛應用,而愈來愈多的學生也更加相信,具有國際普遍的知識和經驗對未來的就業更有幫助。教育的這種屬性使其天然具有了國際化功能,尤其是在當代社會化生產較高的時期這種屬性更加明顯。對于高等教育國際化,教育界從不同角度給予了解釋:我國的《教育大辭典:高等教育卷》(汪永銓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給出的定義是“各國高等教育在面向國內的基礎上面向世界的一種發展趨勢”。成立于1989年的歐洲國際教育協會在界定高等教育國際化時指出“國際化是一個總體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高等教育更少的趨向于本國,更多的趨向于國際發展”[2]。聯合國教育科文組織(UNESCO)所屬的國際大學聯合會(IAU)給予了比較權威的定義:“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界跨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育與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變化過程,既有學校內部的變化,又有學校外部的變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還有學校自身的政策導向變化。”這一定義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從內涵、功能、空間、資源共享等方面進行了界定,使這一概念有了準確的定義。

對“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這一概念,職業教育領域也有過不同的界定,孫芳仲、林若紅在《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探析》一文中給出的內涵界定是“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應該是作為我國職業教育面向世界的辦學過程,容納世界先進的職業教育資源的一個活動過程,它的核心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具有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尤其是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技術性人才”[3]。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高教所楊旭輝給出的界定是“高職教育國際化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個主權國家在高級技術應用性教育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的過程。”[4]揚州職業大學劉正良博士在《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結構適應性與對策思考》一文中的定義是“高職教育國際化是指國內高職教育與國際教育機構、國際企業的交流合作,培養具有國際發展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的過程”[6]。從這些定義或者相對定義中可以看出,不同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高職教育國際化這一概念進行定義,側重點雖有不同,但卻是對高職教育國際化這個教育過程中的教育目的、教學手段、教學效果進行限定,也就是說高職教育國際化是高等職業院校依據國際公認的課程標準,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在國際范圍內通用的技能人才,是一個綜合而又完整的教育過程,強調對培養對象——人的塑造和激發,使之趨向于合乎共同標準的教育活動。

(二)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內涵特征

對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內涵特征,高等職業教育研究領域的學者也有著不同界定,如前所述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孫芳仲研究員認為國際化內涵應包括“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師生國際交流、跨國職業教育技術援助與合作”;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李霆鳴博士從分析新加坡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特點出發,認為高職教育國際化包括“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國際化的教師資源、國際化的教學方式、國際化的教育合作”[6];青島職業技術學院丁安英從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角度,分析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趨勢,認為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表現在“教育對象的國際化、教育資源的國際化、教育方式的國際化、資金來源國際化、服務功能的國際化”中。我個人認為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內涵應包括教育觀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等這些理論方面的東西,也應該有國際化合作與交流等具體活動,只有具備虛實兩方面的內容才能構成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內涵。也就是說我國的高職教育要走向國際化必須在教育理念、培養方式、課程體系、合作與交流等方面都要與國際接軌,從認識觀念上樹立國際化的意識,確定國際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操作過程中要按國際職業教育的要求開展,用國際通用的培養方式和課程標準;在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上要借鑒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理念和模式;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讓高職院校的教師了解國際職業發展形勢,具備“雙師”和“雙教”能力;教學內容上能與國際化的課程對接,要考慮國際市場的產業結構和變化,不斷調整專業補充知識;在教育活動中要開展國際化的交流與合作,培養的學生具有適應國際化機構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具備全球視野、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從教育理念、培養方式、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合作與交流等職業教育的內涵特征上全盤考慮。

(三)國際合作與交流

1.經濟支持。這是高職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方式,由高職教育發達的國家政府或教育機構對高職教育相對落后的一方提供經濟的支持,幫助其提升高職教育水平,培養更多適應產業發展的技術人才。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過程也是首先獲得世界銀行支持,先后兩次與世界銀行簽訂《中國職業教育基礎項目貸款協定》,共利用世界銀行貸款8000萬美元,同期,作為項目的一部分,德國政府向我國提供了平行貸款600萬馬克,后又追加到幾千萬馬克;1991年中國與加拿大開展的CCCLP項目中,加拿大國際發展署提供了750萬加元;2000年中國—歐盟工業職業教育培訓項目中,歐盟委員會出資1510萬歐元支持中國的職業教育。在得到國外這些經濟支持時,我國政府也部分配套了資金,有力地支持了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并助其走向國際化。

2.合作辦學。這是高職教育國際化中的另一種方式,也是開展得最活躍的方式,從政府組織到民間行為,合作交流不斷。我國的合作辦學通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我國教育機構在我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目前,高職教育的合作辦學主要是指雙方的互認學分合作或項目合作。在合作辦學中,有的是雙方根據所設專業和課程,相互承認學分,承認對方的學歷;有的是分階段在有合作關系的學校進行學習,國內二年國外一年或者其他形式;還有的是雙方在某一項目上共同實施和管理。總之是通過雙方的合作,達到共同教育、共同培養人才。這種合作擴展了辦學主體,增強了辦學的活力,也讓教育管理者接觸到最新的教育理念,從根本上推進了高職教育的國際化發展。

3.專題培訓。是指雙方針對某一項任務或某一方面開展的專題合作培訓,在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下,高職教育國際化合作的專題培訓已普遍開展,如:高職教育師資培訓、職業院校校長培訓、領導能力培訓、項目負責人培訓、學生培訓、技術培訓等,其中的一些專題培訓還可以取得相應的技能(教育)培訓證書,這些專題培訓在教育理念更新、多種知識融合、教育教學改革、職業能力提升等方面,為參加培訓的人員提供了學習平臺和交流機會,開闊了參與者的視野,尤其是對老師和學生的專題培訓更具針對性,豐富和調動了師生的熱情,為其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以及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基礎。

4.師生互派。師生互派也是合作交流中的一項,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技術已不能被限定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定范圍內,世界經濟走向一體化,集約化生產和企業在產業鏈上的位置促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革新,這種革新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因此,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標準趨同,師生互派既是知識上的不斷豐富提高,也是技術上的互相學習借鑒,共同提高。

二、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及國際化活動成果

(一)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國際化道路

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是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逐漸展開并融入國際領域,在走向國際化的道路上,首先引入國外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理念,通過接受新的職業教育理念,借鑒發達國家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國際化人才。

1.引入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為了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與國際職業教育接軌,我國在國際交流和合作中做了大量工作,而首先開展的工作是引入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高職教育就開始引進國外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及課程模式,包括德國的雙元制、MES、行動導向教學,加拿大的能力本位CBE,澳大利亞的TAFE,英國的BTEC,這些先進的理念和模式引發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浪潮,推進了我國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步伐。

與我國職業教育領域進行合作最早的是德國,上世紀80年代初,德國培訓協會等機構就開始與我國合作,在這種合作中,德國的教育思想、辦學體制、教育模式都被引入我國,而且雙方還在這三個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合作與研究。上世紀90年代我國與加拿大開始了職業教育合作,主要合作項目是 “中加高中后職業教育合作”,從1990年至1996年,中方有29所學校、加方有32所學校參與,該項目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尤其是在我國的高職教育“從供給導向轉向需求導向”轉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職教育中“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觀就是由這一項目合作而建構,同時,加拿大職業教育以能力為本位的理念也伴隨著合作項目被引入我國。隨著我國職業教育逐步與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國際職業教育中的各種新的教育理念都為我國高職教育研究者所關注,也被我國的職業院校所借鑒,這種借鑒更加快了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的步伐。

2.借鑒國外的人才培養模式。由于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各個國家對職業教育都積極探索,尋找切實可行的教育模式與人才培養方法。在這方面德國、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家都建立了適合本國國情的高職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雙元制是我國最早引進的國外職業教育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由德國引入到我國,在德國經濟合作部的支持下,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德國賽德爾基金會、德國國際培訓協會等機構在我國開始了以推介“雙元制”經驗為重點同時進行40多個項目長達20多年的合作。其中,1994年7月中德兩國政府專門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德意志共和國政府關于加強職業教育領域合作的聯合聲明》,《聯合聲明》是中德職業教育合作的直接成果,也是中德在職業教育領域進一步合作的綱領性文件。在借鑒德國雙元制的同時,我國還與加拿大進行了“中加高中后職業技術教育合作項目”(1990—1996年),通過這個項目引進了加拿大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理論和DACUM課程開發模式,以指導我國的高職教育。我國與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合作也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首先是引進其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到2002年3月又啟動了“中澳(重慶)職業教育與培訓項目”,這是兩國政府間最大的職業教育項目,通過這個項目,我們借鑒了澳大利亞的TAFE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7]。我國目前推行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借鑒了英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經驗和做法。總之,在與國外職業教育的交流合作中,通過對國外的職業教育制度、模式的引進、移植、借鑒和本土化,我國的高職教育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

3.推進職業教育的本土化。我國職業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各地發展不平衡,這是我們的弱勢,但這種弱勢也促使我們更積極地學習國外、學習他人。國外職業教育的理念如何先進、人才培養模式如何有效,都必須符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對國外先進的東西進行“拿來主義”地取舍,對我們有用我們就選擇,對我們沒用我們就放棄,同時對不適應或部分適應的進行移植與改造,也就是推進高職教育的本土化。我國高職教育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先后借鑒過德國的雙元制辦學模式和工作過程課程模式,美國的個性化、能力本位教學方式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日本的企業職業培訓經驗,荷蘭等國家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方式等,這些學習借鑒都結合了我國的高職教育的實際情況,也考慮了職業教育的地域不同,有針對性、有區別地選擇和試驗,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種高職教育本土化的過程是我們走向國際化的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二)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過程開展的活動及成果

1.開展政府間的國際合作。在我國發展高職教育的進程中,與國外職業教育發達國家開展國際合作是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方面。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就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和組織開展了職業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包括與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韓國,以及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與德國的合作起步最早、合作最長;與澳大利亞合作進行的“中澳高職院長領導能力建設項目”是兩國政府間最大的合作項目,影響很大;與加拿大的合作中我們引進了能力本位(CBE)的職業教育理論和DACUM的課程開發方法,積極進行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8];除與職業教育發達國家交流外,我國還積極與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合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9]。

2.聯合進行師資培訓。我國高職教育培養師資方面與國際的交流項目很多,1998年中德政府的“中德職教師資進修項目”就培訓了1000多名老師和300多位校長[9],2004~2007年的“中德職教師資進修項目”有近1000名中職教師到德國進修;2006年教育部還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職教中心申請了“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聯合革新計劃——高職教師教育與培訓項目”。此外,各個地區的高職院校還與國外學校積極進行合作辦學、合作開發課程、學生交流互換等,如上海市的“走出去,請進來”做法,與各國政府、國際知名企業、行業協會等機構攜手合作進行職業教育;蘇州市與國外開展友好交流合作的學校也已達50%,其中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全面引進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教育教學和管理經驗,形成了“高新技術培訓、模塊化教學董事會管理”為特色的新型職教模式[10]。

3.開展技術援助和合作。主要是發達國家和國際化組織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與教育援助,包括人員培訓、教育咨詢、提供圖書設備等。我國改革開放后就開始與世界銀行進行職業教育方面的合作,1990、1996年我國政府兩次與世界銀行簽訂《中國職業教育基礎項目貸款協定》,利用世界銀行提供的8000萬美元進行職業教育基礎項目的建設,雖然只針對了職業院校中的150所院校,但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助推了我國高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與此同時,德國政府也向我國提供了平行貸款幾千萬馬克用于北京、上海、遼寧三個職業教育研究所的建設。我們在接受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職業教育援助的同時,也開展了對不發達國家的教育援助,如我國與埃塞俄比亞之間的合作,由天津市協助在埃塞俄比亞建立了一所職業技術學院,提供了大部分設備,對埃塞俄比亞的職業教育提供長期的支持和幫助。

4.開展相關科研活動。開展職業教育國際問題研究或設立相關研究中心,把國際職教觀點研究與現有的研究項目相結合,發展雙邊或多邊的合作,關注國際間、區域間的職業教育問題。如在德國支持下建立的聯合國職教信息網絡,已連接128個國家的192個職教實驗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了兩屆有關職業教育發展的國際大會,推動世界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參加國際研究與開發項目和基金,加強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與跨國公司的合作等。在與國際同行的協作中,我國政府和德國政府在二十年的專題項目合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又實施了以西部人力資源開發為目標的綜合職教合作項目。

三、未來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積極參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職教育既立足自已又師“夷”長技,注重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與模式,使我國高職教育大步向前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在邁入國際化過程中我們更應該從長遠考慮、從高處著眼,目視國際化這一大目標,積極參與。而且我國已經積極行動起來,從1978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擴大農業中學、各種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比例,到本世紀將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并列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三大戰略重點,從認識上對職業教育進行了肯定與重視,在經濟上也安排有職業教育專項資金,為職業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還必須牢固樹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觀念,從教育理念、培養目標、培養方式都應與國際化接軌。從理念上認識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并將其放在戰略發展的地位;培養目標上,確定培養具有國際化運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人才。對學生來說是,應注重培養強烈的國際化意識,了解跨國文化的基本知識,掌握專業領域的國際慣例和通則,具有較強國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對學校來講,應進行國際化的辦學,包括合作辦學、師資培訓、學生互派和課程國際化;對老師來講,應了解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狀況,走出國門參與進行學術活動、專題培訓甚至講學。

(二)從“引進”到“輸出”

高職教育國際化是世界所有國家都可以參與的合作與交流,這種合作交流是雙方和雙向的,不能僅是索取或付出,而應該是吸收和付出同時進行,當他人比我先進時,要借鑒他人、學習他人,引進我所需要的東西;當別人認為我是先進需要我時,用我最大能力幫助他人,主動引進也主動輸出。如上世紀80年代后我們從德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引進其教育理念與人才培養模式,這些引進讓我國的高職教育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由20世紀80年代的10多所發展到2010年底的1246所,占到普通高等學校數的(2358所)一半以上,在校生約735萬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的32.95%,累計培養了2000多萬名畢業生,共為國家輸送了1億多名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在步入先進或者相對先進時,也應該積極地為他國和他人服務,目前我國正在開展的對非洲國家的教育援助就是第一步,今后會有更多的國際化交流與合作項目和活動。

(三)多種形式、多方合作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西方國家,職業教育的發展尤其活躍,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杠桿,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非常高,參與職業教育已成為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同時政府也制定相關政策和法律推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加之職業教育發展對企業的需求,使這種合作變得形式多樣和多方參與。這種形式多樣的合作交流包括:國際合作辦學、招收海外留學生、進行國際事務培訓、舉辦國際教育會議、設置國際性課程、進行國際遠程職業教育等;而多方參與國際化的合作交流包括:國家間、地區性的雙邊或多邊參與,學校間的直接交流與合作,學校與企業間的聯合辦學及其他;政府引導下的企業、學校交流與合作等。總之,通過國際化的合作交流,達到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目標,推動國際產業的發展與進步。

經濟的發展、產業的升級,需要世界級一流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當然這種需要就促使高職教育更加趨向和依靠走國際化道路,只有在國際化的大環境中培養的人才才能夠適應和服務于國際化的生產和管理。

[1][2]陳學飛.高等教育國際化——從歷史到理論到策略[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57,58.

[3]孫芳仲,林若紅.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策略[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9):41.

[4]楊旭輝.高職教育工作者國際化:內涵、標準與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64.

[5]劉正良.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結構適應性與對策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8(28):32.

[6]李霆鳴.新加坡高職教育國際化特征[J].職教論壇,2008(2):51.

[7][8]劉建同.30年中國職業教育對外交流合作[J].職業技術教育,2008(10):56-57.

[9][10]許海東.國際合作:職業教育推動之軸[J].教育與職業,2008(10):30.

G718.5

A

1001-7518(2012)01-0015-04

陳保榮(1968-),女,河南南陽人,天津職業大學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基于創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的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編號:DJA100316),主持人:董剛。

責任編輯 肖稱萍

猜你喜歡
國際化高職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聚焦港口國際化
金橋(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人民幣國際化十年紀
中國外匯(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從園區化到國際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直銷企業國際化并不難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3p视频|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天天操精品|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福利国产在线|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欧美日韩va|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91国内在线观看| 理论片一区|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国产精品微拍|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a亚洲天堂|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成人亚洲视频|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青青草欧美| 色综合婷婷|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亚洲综合色吧| 亚洲成人在线网|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久久五月视频|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亚洲国产清纯|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97在线公开视频|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午夜啪啪网|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91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日本视频91|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欧亚日韩Av| 伊人天堂网| 久久婷婷六月| 色婷婷色丁香|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亚洲a级毛片|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