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偉
理念是對客觀事務及自然規律的本質把握和深刻體驗,是人生歷程的導航儀,是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定向器。[1]有了正確堅定的理念,從事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輔導員才會方向明確,不畏艱難,不懈的努力學習和工作。
隨著職業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深入推進,整個職業教育體系也隨之發生重大變革,高職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高職生邊緣化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所謂“邊緣化高職生”,是指該類學生與其他學生相比,在思想、觀念、態度、行為與當前社會所倡導的主流意識不一致或者在是與非、對與錯的邊界線上徘徊、搖擺,游離于學校正常教學與主流生活之外。邊緣化高職生個體的存在,一方面浪費了國家的教育資源和家庭的經濟資源,浪費了學生個人的青春資源,也污染了學校學習環境。如處理不當,將對社會、家庭及其本人產生潛在的隱患,而且會影響到我國教育的整體改革與發展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輔導員作為學生教育管理的首要工作者,不能再按照 “老黃歷”、“老規矩”來辦事,要“以學生和諧發展成才為本”,為高職生的成才發展創造一切可能和有利條件,最大限度激發高職學生的內在成才動力,防范和矯正高職生邊緣化。
目前,在龐大的學生群體中,邊緣化學生大約占學生總數的0.5%-2%左右。[2]而且被邊緣化的高職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構成了校園里的特殊群體。高職生本身就是一類特殊的學生群體,他們中有一部分因高考失利而被迫選擇高職學校學習(一般為三年制高職),還有一部分是由于其它各種因素在初中時選擇報考高職學校 (一般為五年制高職),年齡一般處于16-18歲之間。在這一年齡時期,往往由于身心發展不平衡而產生不穩定、不平衡的心理,在“幼稚”與“成熟”的尺度上會搖擺不定。如果不有效干預,就很有可能出現邊緣化現象。邊緣化學生在學業上,沒有任何的目標和動力,肆無忌憚的曠課、毫無理由的頻繁請假、課堂上旁若無人的睡覺、光明正大的作業抄襲、屢禁不止的考試作弊、麻木的對待“掛科”;在人際交往上,摒棄直接的面對面交流方式,熱衷于尋求微博、微信、MSN、QQ等網絡媒介的虛擬交流,而且是使用諸如“bf”(女朋友)、“bt”(變態) 等讓大多數人難以理解的符號化“火星文”;在戀愛和性的問題上,推崇“不戀白不戀”的觀點。邊緣性行為、性過錯行為比例大幅上升,甚至還有“脫褲門”、“摸乳門”、“墮胎門”等不良事件。[3]個別學生還介入了超過個人能力承載之外的婚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毫無節制的亂消費、沖動消費,不論有用無用,先買了再說。他們衣著怪異,發型奇特。在行為規范上,無視校紀校規打架斗毆、酗酒鬧事,甚至無視法紀法規,做出坑蒙拐騙、偷盜搶劫等違法行為。由此可見,部分高職學生可以說是完全游離于教育價值觀規范下的主流教育活動之外。
據統計,全國本科院校和職技高師高專院校目前已有14萬多名專兼職輔導員。[4]輔導員已經越來越成為引導高職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力量。然而有些輔導員卻不能樹立正確理念,對輔導員職業缺乏理解和尊重,缺乏真正的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于是,對待工作是疲于應付,不思進取,不求創新。僅從自己方便的角度來開展工作,在方法上偏重于規范約束式管理,對學生進行“嚴防死堵”,依靠自身的權力來“壓”學生,拿出相關規章制度“嚇”學生,對待邊緣化高職生或是居高臨下的說教,或是板著面孔狠狠批評。當“體罰”被當做粗暴教育被禁止時,花樣百出的“心罰”,諸如漠視、諷刺、挖苦、歧視等等被個別輔導員所“鐘愛”,結果造成一些學生進一步邊緣化。輔導員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思想的啟迪者,身心健康的維護者,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必須祛除“為謀生而工作,為工作而工作”的錯誤理念,要遵循高職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不斷創新我們的教育理念。
邊緣化高職生的存在不僅污染了學習環境,不利于學校良好學風的形成,也給輔導員工作帶來一定的壓力。教師都喜歡優秀的學生,輔導員也不例外,也常常會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往往以優秀學生為榮,而對于邊緣化高職學生,常常認為由于他們的存在,給自己的工作增添了負擔和麻煩,甚至希望這類學生能早點退學回家。加強對邊緣化高職學生的教育轉化,是輔導員對學生、家庭和社會的責任,輔導員必須堅定這樣的信心:邊緣化高職生是能夠教育轉化的!在平時的工作中,不能冷落甚至是排斥邊緣化高職生,而要公平公正的對待他們,要善于用“放大鏡”尋找邊緣化高職生身上的閃光點。要養成“根雕”藝術家的氣質,把邊緣化學生身上的瘡疤、軟瘤、枝杈、分丫都看做是可以“雕刻”的優點,揚其長,抑其短,集合專業教師、心理教師、思政教師等師資力量,實施分型培養,進而把邊緣化高職學生“造就”成“個性鮮明”的藝術品。
輔導員的工作理念必然影響著學生健康成長,關系到一代青年的未來。因此,作為新時期的輔導員,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學生為本”,不斷創新工作理念,認真研究本職工作,研究教育對象。樹立“到達最邊緣”的理想,樹立“每個學生都重要”、讓教育到達最邊緣化學生的理念。[5]
全面了解學生是引導邊緣化高職學生轉化的前提,是“以學生為本”思想的現實體現。全面了解學生,需要輔導員俯下身子,深入到學生中去。“腿”要勤,要能經常深入學生宿舍,經常跟班聽課;“眼”要亮,能明察秋毫,及時了解學生的問題;“耳”要靈,要能及時聽到關于學生的信息;“心”要細,要經常與學生交流談心,要盡力把輔導員日常工作做細,做實,做精,從而及時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全面了解學生,需要輔導員建構以班級班長、團支部書記和學生干部為學生重大信息匯報的第一信號員,以導生、班主任為學生重大信息報送責任人的信息報送BRT(網絡用語Be right there的縮寫,意思為馬上到)網絡。[6]通過這些措施,建立邊緣化高職學生日常管理檔案,動態掌握他們的相關信息。
愛是促進人類高尚化的最出色也是最強大的教化力量。[7]“愛”是輔導員做好邊緣化高職學生教育轉化工作的源頭活水,作為輔導員,只有心中充滿愛,才會有責任感,才會有熱情、激情,才會把學生當做自己的親人,才會贏得學生的親近和信賴,才會把輔導員工作開展的更加出色和完美。愛是教育的催化“酶”。愛對人的認知,行為,以至身心健康發展都起著調節、組織、導向和催化的作用,具有感化、疏導和激勵功能,能有效改變邊緣化高職學生的心靈和外在行為。冷落和厭棄會使邊緣化學生更加自暴自棄,消極悲觀,不思上進,甚至走向犯罪。邊緣化高職學生與普通高職學生相比其樂群性較低,相融性較差,自卑感較強,排他性較強,與同學關系比較冷漠。輔導員教師在教育轉化過程之中,一定要避開這種尖銳的心理鋒芒,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要注意用心關愛,通過“愛”來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用“愛”來幫助邊緣化高職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工作中我們常常發現,邊緣化高職學生個性十足,常常極力維護自己的尊嚴,防范意識極強,在加強邊緣化高職學生教育轉化工作中,輔導員不能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那樣更容易讓邊緣化學生產生距離感。謙讓可讓輔導員獲得好的學生緣,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那些能經常深入學生宿舍,經常與學生一起參加活動,和學生打成一片的輔導員,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和接納。對學生的邊緣化行為,輔導員不能讓“氣憤”控制了自己的情緒,只要能謙虛的,耐心的,不厭其煩的和學生交流、相處,就會獲得學生的理解和支持,從而使自己的工作開展的更加得心應手。
寬容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做人的藝術。作為輔導員,要允許學生犯錯誤,要學會寬容學生,幫助學生改正錯誤。恰當的寬容能緩解與學生之間的緊張氣氛,化解學生的逆反心理。對一些所謂“邊緣化學生”絕不能“一棒子將其打入地牢”,而要給予理解與尊重。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并接受邊緣化高職生的個性與差異,創造條件讓具有個性的邊緣化學生有機會和舞臺展示自己,而不是否認或壓制學生多元個性的發展。
換位思考是一種教育理念,是一種教育方法。輔導員在工作過程中,要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來體會學生的內心感受,來思考遇到的問題,也就是說,在處理相關問題或與他們談心時,把自己換做學生去思考。將換位思考帶到我們的輔導員日常工作中來,我們會逐漸發現自己與學生關系會更親近,更融洽,工作開展得也會越來越順利。其實換位思考并不難,無非是在問題出現的時候,多從服務育人的角度出發,多想想學生的感受,多問問學生的需要。輔導員一旦確立了換位思考的理念,將不會再把輔導員工作看做是一項冗雜的職業,不會再把邊緣化學生或問題學生看做是我們的工作負擔。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信息的更新與增長空前快速,我們已經進入了終身學習的時代,要樹立終身求知、終身學習的理念。現在的高職學生,思維活躍、視野開闊、興趣廣泛,作為輔導員,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至少要能夠跟得上學生的步伐。在工作中,不僅要學習新事物,如新的網絡技術,要能熟練使用博客、微博、MSN、飛信、微信等網絡工具與學生交流;還要學習掌握科學方法,學會收集、選擇、處理和管理信息,學會分析、解決和處理理論和實際問題;更要潛心學習科學發展觀等先進的思想理論和教育理念,系統的學習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倫理學、法律學等多方面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素質、科學文化素養和業務水平,以便能有效解決邊緣化高職學生經常出現的認知情感問題、心理問題、人際交往問題以及求職就業等其它問題。
綜上所述,以虛心、細心、耐心、恒心來教育,以真心、熱心、誠心、慈心來關愛,以“讓我們的教育達到每一位邊緣化高職學生”,引導每一位邊緣化高職學生回歸主流并健康成長成才,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時代賦予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輔導員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創新的工作理念。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4.
[2]郭守華,等.“邊緣化”大學生個體成因、預防與矯治的研究[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87-93.
[3]崔景貴.90后職校生青春期心理特征與教育策略[J].職教論壇,2010(9):77-79.
[4]齊宏博.運用科學發展觀創新高校輔導員工作[J].江蘇高教,2010(3):130-131.
[5]陶西平.到達最邊緣[J].教育導刊,2011(1):1.
[6]沈大偉.風險社會語境的大學生預警教育[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12):87-90.
[7]皮蒂里姆·A·索羅金.陳雪飛譯.愛之道與愛之力:道德轉變的類型、因素與技術[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