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蘋
世界產業發展動向對我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啟示
□黃 蘋
2008年下半年以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世界產業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重點分析了當今世界產業發展的新動向和發達國家與地區采取的職業教育應對措施,期望對我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供借鑒。
世界產業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產業發展帶來嚴重沖擊。為應對挑戰,各國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科技創新作為應對危機的重要舉措,使世界產業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與此同時,各國也積極采取一系列的職業教育措施,來應對世界產業發展的變化。當前我國正力爭十年之內建成完整的“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認真分析世界產業發展的新動向、了解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將有助于我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一)大力發展綠色經濟
目前,經濟增長模式從“高碳”到“低碳”轉變,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已成為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應對金融危機、尋求新經濟增長點、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美國實施了“綠色復蘇計劃”,頒布了《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和《2009年美國綠色能源與安全保障方案》,主要包括建筑、大氣、電力、可持續農業、可持續汽車等五個主要領域,推動了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綠色產業蓬勃發展。歐盟發起“歐洲經濟復蘇計劃”,用25億歐元來資助低碳項目,10.5億用于碳捕獲和儲存項目。英國政府先后發布了 《英國低碳轉換計劃》、《英國可再生能源戰略》,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政府預算框架內特別設立碳排放管理規劃的國家。日本提出要打造成全球第一個低碳社會的目標,明確重點采取環境、能源措施刺激經濟。韓國實施“綠色工程”,重點開發低碳技術。其出臺的《低碳綠色增長戰略》明確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韓國未來經濟的主導方向。總之,發展綠色經濟既是大國競爭的新焦點,也是謀求大國地位的新起點。
(二)國際分工與產業轉移由“淺層”到“深度”
當前,國際分工更加細化,國際產業繼續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轉移的重心由原材料工業向加工工業、由初級產品工業向高附加值工業、由傳統工業向新興工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據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UNCTAD)調查,未來兩年,最受跨國公司青睞的前 10大投資國依次為中國、印度、美國、俄羅斯、巴西、越南、德國、印尼、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繼續承接發達國家制造業轉移和服務業外包的同時,產業結構也將不斷調整升級,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據經濟合作組織(OECD)報告,2008年非OECD國家跨國公司在 OECD國家的并購增長25%。
(三)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將有重大突破
在世界各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全球將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2011年2月美國政府公布了《美國創新戰略:確保我們經濟增長與繁榮》,批準了歷史上最大幅度的基礎研發投入增長,提出要確保美國在基礎研究領域的領導地位,創建世界級的勞動力隊伍,建立領先的科技基礎設施。歐委會2008年底提出的《歐洲經濟復蘇計劃》指出,“困難時期增加研發與教育開支”將可為“創新中的強有力地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芬蘭科技政策理事會于 2008年底通過關于芬蘭教育、科技和創新政策的戰略報告,提出為應對經濟衰退,到2011年,芬蘭要把科研經費投入增加到 GDP的4%。 法國政府認為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并出臺系列鼓勵新能源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政策。俄羅斯政府在2008年11月指出,俄羅斯經濟的重點是知識產業和新技術產業。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下,面對世界產業發展的新動向,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強化職業教育的國家戰略,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健全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創新校企合作模式,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經濟貢獻率,職業教育已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引領世界經濟重要驅動力,成為教育改革的新亮點。
(一)美國
2011年2月奧巴馬政府公布了 《美國創新戰略:確保我們經濟增長與繁榮》,強調創新戰略是美國“贏得未來”的關鍵,是美國經濟增長和競爭力的基礎,要培養具有二十一世紀知識和技能的美國人,打造世界一流的勞動力。在美國政府2011年財政預算中,教育是僅有的增加預算額度的領域之一。從2010年的462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497億美元,充分表明美國對教育投入重要性的認識—教育投入是美國未來經濟繁榮的關鍵驅動力。
(二)英國
2009年11月,英國政府頒布了《增長的技能:國家技能策略》報關,將英國技能水平的增長與構建英國未來社會緊密相連,職業教育將是英國政府重點發展的領域。2010年11月,英國商務、革新與技能部發布了“為可持續發展而提高技能”和“為可持續發展而對技能投入”兩個技能開發的國家戰略性文件,其目標在于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撐實體經濟和現代產業的發展。
(三)法國
2007年5月,法國總統薩科奇把加強職業教育納入到教育發展和改革總目標當中。通過“高等教育法”強化大學的職業化傾向,在較短時間內建立了2000多所“高等技術學校”和“大學技術學院”。
(四)德國
德國政府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2008年決定對凡是增加或擴充培訓崗位的企業,由聯邦政府提供相應的職業教育促進補貼資金,企業每增加一個職業教育培訓崗位,政府將給予4000至6000歐元的資助。通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使得職業教育較好地滿足了行業企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
(五)韓國
受金融危機影響,韓國政府2009年預算主要用于創造崗位和緩解資金枯竭,創造崗位相關預算達4.87萬億韓元(約266億人民幣),比2008年增加了41%。在創造崗位相關預算中,增幅最大的領域是職業教育,從1106億韓元(約6億人民幣)增至4643億韓元(約25億人民幣)。
(六)澳大利亞
近年來澳大利亞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每年遞增5%。2009年7月30日,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宣布了5萬個新的綠色工作和培訓崗位項目,以期建設一個更強大和更環保的澳大利亞經濟,政府為此類技能培訓投入了9400萬澳元。
(七)俄羅斯
2010年11月13日,俄羅斯總理普京宣布,2011年俄羅斯將把教育經費預算提高1倍,新增的預算主要用于優先發展300個新的職業教育項目,涉及能源節約技術、醫藥、核能源等領域。
(八)歐盟
2010年3月,歐盟委員會出臺《歐洲2020戰略》,其重要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和競爭力強的低碳經濟,提出了三項重點任務,即智慧型增長、可持續增長和包容性增長。智慧型增長意味著要強化知識創造和創新,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要發明新的產品生產和服務方式,培養公民的綠色技能。因此,要把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問題納入到現有的教育與培訓資格框架中,促進對技能的更新和提升。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強調要建立“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實現“十個銜接”,第二步形成基本架構,第三步是十年內建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面對世界產業發展的新動態和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在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將發展職業教育提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近期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發展職業教育時,首先就從國家制度和國家標準角度入手,把發展職業教育提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一方面要著力建設職業教育國家制度。最近我國正在修訂《職業教育法》,要充分挖掘和深入總結各地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設經驗,將成功案例上升為國家制度。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職業教育國家標準。完善職業學校建設標準,專業設置標準、課程體系標準、教師資格標準、實訓基地建設標準、質量評價標準等。完善我國職業分類體系,根據產業發展變化修訂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促進國家職業教育標準與行業企業崗位技術標準和用人標準全面對接。
(二)轉變職教發展方式
當今世界產業發展方式從“高碳”到“低碳”轉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我國職業教育提出了雙重要求。一方面職業教育要轉變自身的發展方式,即職業教育由注重規模擴大,向強化內涵、提高質量轉變,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著力提升支撐國家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能力。另一方面職業教育要系統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人才支撐。要圍繞區域發展總體規劃和主體功能區定位對不同層次、類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確定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規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專業內涵、教學條件等方面的延續與銜接。
(三)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與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相適應
目前,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總量大國,但仍處于世界產業鏈的低端,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要目標。因此,應科學規劃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方向,促使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一是系統調整專業設置。要圍繞國家制造業發展重點方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和生產性服務業等的需要,設置專業、制定教學標準、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二是根據現代產業發展需求,重點加強支撐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的主要職業和關鍵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三是以區域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為依據,明晰人才培養目標,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與行業(企業)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專業與行業(企業)崗位對接;推行“雙證書”制度;引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培養數量充足、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能力,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支撐。
(四)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辦學機制
教育規劃綱要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辦學機制,用制度創新和政策創新來豐富職業教育辦學機制的內涵。首先,政府應強化職業教育責任,從政策上宏觀調控、經費投入上保障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其次,政府建立頒布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和完善行業、企業主動參與職業教育的激勵和保障機制,從政策導向上調動企業深度參與學校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全力構建政府、行業、企業與學校三方的全新合作關系,讓“學校學習”與“職場學習”緊密結合起來,真正促進三方的緊密合作,有效凝聚各方共識、動員全社會力量、整合各類資源共同發展職業教育,增強其發展生機與活力。
(五)構建開放性和終身性的職業教育體系
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持續提升人力資源的國際競爭力,滿足人民群眾終身學習的多樣化需求,必須建設一個充分反映現代教育特點、契合現代產業發展需求和符合本國實際的開放性和終身性的職業教育體系。一是學制學歷開放,采取職前教育、在職培訓、職后培訓等多種手段,能讓任何年齡階段愿意接受職業教育的公民有機會接受教育,滿足終身學習需要。二是提高各級各類職業教育資源利用率,將圖書資料、設備、培訓中心、場地向民眾開放,擴大全體社會成員的培訓和學習機會。三是實施靈活多樣的職業教育,使職業教育成為終身教育的一種形式,使人們可以選擇一生當中任何適宜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學習,從而邁向學習的社會化、終身化。
面對新形勢、應對新問題,職業教育工作者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遵循規律、服務需求、明確定位、系統思考、分步實施,系統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支撐國家產業競爭力的能力,力爭十年內建成完整的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1]丁斌.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思路[J].中國輕工教育,2009(4).
[2]郭健.從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論我國職教改革方向[J].繼續教育研究,2010(6).
[3]李新生.國際產業發展趨勢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08(2).
責任編輯 夏煥堂
黃蘋(1978-),女,四川西充人,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
G710
A
1001-7518(2012)20-0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