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何先衛 李麗
(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410015)
論高職院校校企“雙贏”關系的建立*
張敏 何先衛 李麗
(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410015)
從通信類企業、通信類高職院校的角度對校企合作關系進行分析,提出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關系應當是一種校企“雙贏”關系。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雙贏;教學改革
通信類高職院校的主要專業為通信類專業,學院的畢業生主要面向通信類企業就業,因此,我們要探討的是通信類高職院校與通信類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從通信類企業、通信類高職院校的角度對校企合作關系進行分析,結論是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關系應當是一種校企“雙贏”關系。
通信類企業的發展現狀 通信類企業的范圍較廣,主要包括電信運營商、設備制造商、系統集成商、業務提供商、終端設備制作商、芯片制造商等企業。(1)通信類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隨著中國3G(第三代移動通信)牌照的下發,電信企業個個蓄勢待發,希望在“3G之戰”中分到更多利益。(2)電信業面臨重組。電信業重組后,閑雜人員增加不少,三大運營商為了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不得不減少臨時性用工,并勸正式員工內退,但卻又急需大量有經驗的通信類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3G技術人才。(3)資金緊張。為了備戰和發展3G技術,各通信類企業投入了大量資金,所以通信類企業不得不緊縮“腰帶”、節約開銷。
通信類企業實施校企合作的難點 企業最根本的目標是盈利。凡是能夠有助于企業合法盈利的行為與合作都會受到企業的歡迎,否則,遲早會被企業拒絕。基于這樣的認識,不難發現以下幾個問題。(1)參與高職教育的投入較大。在實際操作中,參與高職教育需要負擔的成本往往是驚人的,因為與一般的員工培訓相比,企業還需要為學生實習指定導師進行指導,并做到與高職課程緊密結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通信類企業無論是在資金、設備,還是在人員的時間安排上都是很緊的,自然無暇顧及對高職教育的投入。(2)經濟大環境的波動。面對席卷而來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國通信業因為內需市場的擴大,所受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是國內通信類企業仍需通過裁員或削減員工工資規避風險。在當前經濟狀況惡劣的情況下,很少有通信類企業具有招聘員工的想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經濟狀況良好時,通信類企業便會積極地參與高職教育,因為市場的動態性使得通信類企業難以為高職院校提供長期的實訓基地,難以為高職學生提供長久的頂崗工作機會。(3)相關法律規章的制約。法律規章是制約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新《勞動法》體現了對勞動者的保護,但從企業的角度看,需要顧及的問題將更多,如勞動者的年齡、工作的時長、勞動利益、安全問題等等。參與高職教育,為學生提供頂崗工作機會需要慎重斟酌,否則,一旦觸及新《勞動法》,將引來不必要的麻煩。(4)頂崗實習生的安全生產問題。通信類企業的某些工種也存在一定的安全問題。如果為高職學生提供頂崗工作或為學院提供實訓基地,將面臨隨之產生的安全問題。企業普遍認為不成熟的、缺乏經驗的實習生安全意識淡薄,產生安全問題的概率遠高于經驗豐富的企業員工,將會對企業的安全系數構成威脅,并增加法律風險。(5)來自企業員工的障礙。企業的正式員工認為接受高職學生實習減少了他們的收入,并剝奪了他們接受培訓的機會,使他們的工作崗位受到威脅。另外,企業員工參與高職教育實訓項目的興趣是建立在利益基礎上的。目前,校企合作尚缺乏一套完善的激勵機制,員工沒有企業上級管理部門的支持,也無法從中獲利,自然會敷衍了事。
通信類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動機 (1)社會公益目的。因為中國的企業參與高職教育還沒有相關的立法支持,企業參與高職教育是出于對社會的責任感、對社會公益做貢獻、改善公共教育系統和慈善等原因。(2)改善公共關系。參與高職教育項目活動,對改善企業的公關形象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也能夠使企業在業界獲得良好聲譽。(3)降低成本。因為高職學生頂崗實習通常是無償的或者只需支付很低的工資,所以一些中小型的通信類企業為了填補臨時空缺崗位,會安排高職學生頂崗實習,以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4)招募員工。因為通信類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成為行業所需要的高質量技能型勞動力的潛在可能性,所以一些大中型的通信類企業為了獲得潛在的、長期的高質量勞動力,會通過學生頂崗實習的方式對其自身進行潛在的投資。
下面以某高職院校為例對校企合作關系進行探討。目前,該學院的教育業務由湖南省教育廳管理,但仍隸屬于中國電信湖南公司,與各通信企業間一直保持著較密切的關系。
通信類高職院校的發展現狀 (1)通信類企業是高職學生的主要就業方向。高職院校的絕大部分畢業生將在通信類企業就職,這一情況表明通信類高職院校本身所具有的行業特色決定了畢業生的就業方向,所以,縱向加深與通信類企業間的密切合作是通信類高職院校的生存發展之道。(2)通信類企業是高職院校最重要的校外實訓基地。學院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基本上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的湖南分公司。但目前的狀況是,校企合作尚無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停留于表面,實習實訓基地流于形式,學生實踐教學難以按計劃付諸實施,嚴重影響了學院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從橫向看,與運營商之外的通信類企業的校企合作局面尚未打開,制約了學院的健康發展。(3)專業建設與企業工作崗位脫節。雖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且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未找到對高技能通信人才的準確定位,整個課程體系未徹底突破學科型課程體系的框架,仍沿用本科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人才的區分只是在學歷層次上,而不是在崗位能力上,要落實基于工作任務的課程觀和行動導向的教學觀,還需加大改革力度。(4)師資隊伍實踐經驗不足。高職院校的師資不僅要有一定的學術水平、精通專業理論知識,更要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即應成為“雙師型”教師。而從學院目前的現狀看,大多數教師都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來到學院任教,沒有企業工作經歷,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存在較大的不足。同時,通信技術是高速發展的高科技技術,知識更新的速度較快,所以,為了適應專業的不斷發展,現有的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還需要不斷地加強業務學習,業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通信類高職院校實施校企合作的動機 沿襲歷史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新與現代電信企業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系,必將帶動學院的全方位發展,在激烈的高職教育市場競爭中牢固確立自己的地位。(1)校企合作有利于推行頂崗實習機制,形成辦學特色。密切校企合作關系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操作和頂崗實習的機會;能夠使學院的專業設置較好地體現企業的生產過程與工作崗位要求,并且緊跟職業崗位需求的變化;能夠使學院的辦學定位明確,形成特色鮮明的行業辦學方向。(2)便于形成良好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高職院校往往找不到對高技能人才的準確定位,仍強調學科型教育,沿用本科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高職院校要構建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要探索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課程模式,面向行業的校企合作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校企合作可以引導和帶動教學改革,在課程體系建設中,學院應以職業標準為導向,對教學內容有刪有增、達到“必需,夠用”,對知識有減有加、滿足能力要求,在程度上有淺有深、符合能力標準。(3)可以培養和充實師資隊伍。學院可以安排教師走進通信類企業生產一線,豐富實踐經驗。同時,學院也可以從通信類企業聘請或調入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高級技術人員擔任課程教學,形成一支“雙師型”的師資隊伍,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4)可以強化產學研結合的力度。校企合作可以使學院易于根據企業有待完善的生產技術和需要提高的技術水平問題,開展應用性科技服務,同時也可以為學院爭取到更多的科研經費,以彌補資金缺口。
企業與高職院校都是利益主體,企業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校企合作的實質卻是企業幫助學院培訓人才,企業難免缺乏熱情。所以,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關系應該是一種校企“雙贏”的關系。
讓校企合作計劃為企業帶來利益 要讓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嘗到甜頭,獲得利益,從而強化校企合作的動機與動力。(1)解決通信類企業的臨時用工問題。在通信類企業繁忙的季節,學院應根據企業用人需要適時調整實踐教學計劃,組織畢業班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既可解決企業臨時性用工短缺的問題,又可培養學生的業務能力。(2)讓頂崗實習的學生為通信類企業創造效益。通信類企業的工作流程有一定的規律,需要一定的適應期。如果學生頂崗操作時間較短,熟練了就走,只能給企業帶來麻煩,而不能帶來利益,如果學院可以連續安排不少于3個月的頂崗時間,既能夠保證頂崗質量,又能夠為企業創造效益。(3)做企業的智囊。高職院校應能夠幫助企業對員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能夠接受企業委托的研究項目與開發方案;能夠與企業一起進行通信業務開發和營銷策劃。(4)提供優秀畢業生。學院應讓合作企業優先選擇畢業生,進入畢業實習階段的學生可根據企業需要和畢業生意愿,直接簽訂就業協議。
建立校企合作的激勵機制 建立校企合作的激勵機制,目的在于調動校企雙方合作的積極性,鞏固和發展校企合作的成果。(1)成立由高職院校和企業負責人及有關專家參加的專家委員會。要讓企業專家參與制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教學計劃。(2)調入或聘請企業專家。符合教師任職條件,且企業與本人愿意的,可調入學院任教,也可聘請企業的專家為學院兼職教師或教授,發給聘書并支付報酬。(3)制定獎勵制度。對合作企業及兼職人員要定期檢查,并給予獎勵。
簽訂協議、完善規章制度,規范校企合作行為 校企雙方通過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從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以及違約責任,這是建立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關系的法律保障。如兼職教授、教師教學合作協議應明確規定學院聘請某某人擔任哪些班級、何種課程的教學,應該在何時支付多少報酬,教師應該遵守學校規章,按時按量完成教學任務,如果違約將如何賠償等等。同時,通信企業與學院都要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通過完善的制度規范校企合作行為和學生實習實訓行為。
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 校企合作雙方都要按照合作共贏的原則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使校企雙方的合作過程符合雙方的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學院要強化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把企業文化理念融入校園文化之中,讓頂崗實習的學生按照企業的規定和職業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職責。高職學生到通信類企業后工作馬虎、行為隨便、不遵守職業道德,不僅會威脅通信類企業的生產安全,也將損害學院的形象,導致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意愿的喪失。
加強校企合作的情感交流 在沒有立法規定也沒有政策優惠的條件下,推動校企之間合作的首要動力就是人的情感。學院有很多校友,現在都已經是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和技術主干,與學院具有很好的感情基礎。學院要做的是保持和加強這種感情:加強校企信息的交流和溝通,加強與校友的聯系,定期召開有校企人員參加的座談會,經常征求企業人員的意見。
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是高職院校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所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通信類高職院校與通信類企業建立緊密的“雙贏”合作關系,將直接影響學院的生存與發展。
[1]徐麗華.校企合作中企業參與制約因素與保障措施[J].職業技術教育,2008(1).
[2]張鳳娟,陳龍根,羅永彬.美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機與障礙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8(8).
[3]方光羅.高職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
[4]廖旗平.關于深化廣東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探討[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0).
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8-0032-02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省級一般課題《高職課程建設對接職業崗位群和職業生涯發展的研究》(課題編號:XJK011CZJ032)成果
張敏(1974—),女,湖南平江人,工程碩士,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移動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