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娟
(北京現代職業技術學院 北京101300)
任務驅動法在小組工作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郭雅娟
(北京現代職業技術學院 北京101300)
將“任務驅動法”運用到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核心課程——小組工作,對授課方式和效果進行了積極探索。本文著重分析了“任務驅動法”引入小組工作的必要性和必備要素,同時,以小組工作模式教學內容為例,對如何具體應用“任務驅動法”進行了詳細闡述。
任務驅動法;小組工作;小組工作模式;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
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進程中,教學實踐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面對當今“90后”學生群體,傳統的教與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和適應,或者說不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筆者在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教學過程中,一直堅持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專業課程的特征,積極進行教學模式研究,將“任務驅動法”運用到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核心課程——小組工作,對授課方式和效果進行了積極探索。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任務驅動法”用于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核心課程——小組工作課程,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索能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提升課程品質。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
小組工作是社會工作專業方法之一,是社會工作方法在群體處境中的應用,是群體與社會工作方法的結合體。其基本特征是社會工作者通過群體的組織動員和群體活動發揮服務對象的潛能,解決人們面臨的問題,改善其生活質量。
在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中,作為核心課程的小組工作,是社會工作的最直接的服務方法之一。筆者擬從以下幾方面具體闡述任務驅動法用于小組工作課程的必要性。
第一,任務驅動法用于小組工作課程,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學習自主性,提升課程品質。任務驅動法是一種注重實踐性的教學方法,小組工作專業也是操作性非常強的專業。運用任務驅動法,使學生不能把修滿專業學分當作完成專業課程,而是要在具體明確的“任務”驅動下,自發地學習知識,完成學習任務。任務驅動法能夠契合“90后”學生有主見、富于個性及創造力的特點,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充分發揮其自主性和創造力,尊重其學習意愿和表達意愿,最終提高小組工作課程授課品質。
第二,任務驅動法用于小組工作課程,有助于形成師生間的良性互動。在教學過程中,任務驅動法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教師身份的轉換,真正由“教”變“導”?!?0后”學生因是獨生子女一代,對他人缺乏理解,傳統的授課方式已經不適合“90后”學生的特點,尤其是小組工作這種實踐性、操作性非常強的專業課程。教師根據小組工作專業課程的內容,把專業知識點分成若干個模塊,針對學生實際水平和學校教學條件,設計成一個個“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完成專業知識學習。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理解小組工作的實質及重點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以導師的身份參與,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適時的引導,師生間形成良性的教學互動。
第三,任務驅動法用于小組工作課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在社工實際工作過程中,甚至在機構實習時就可能會遇到各種突發狀況,這些往往是課本、案例及教學過程中未曾遇到過的問題,卻需要社工獨立面對解決。任務驅動教學法,恰恰具有這個優勢。在小組工作教學過程中,學生面對任務,運用自己的方式方法來完成任務,解決問題。任務驅動法應用于小組工作課程,既是小組工作課程本身實踐性的需要,也是社工實際工作、培養獨立處理案件能力的需要。
第四,任務驅動法用于小組工作課程,有助于真正傳達社會工作的專業本質——助人自助。任務驅動法在整個小組工作課程教學中滲透著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精神實質。學生主導完成課程任務,最終獨自走上相應的社工崗位。這與社會工作傳揚的“助人自助”基本價值理念是一樣的。社會工作也是通過個案工作、社區工作、小組工作三大工作模式,幫助有困難、有需要的個人和人群,而且通過這種幫助,可以產生一種自強的效果,即他(她)增強自己解決困難的能力。任務驅動法用于小組工作課程,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即能體驗和領悟“助人自助”這一專業價值理念。
第五,任務驅動法用于小組工作課程的成功實踐,有助于在更廣泛的學科領域推廣任務驅動法,促進高校教育體制改革。任務驅動法是近年來才提出的教學方法,作為一種主動的探究式學習方法,任務驅動法適合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因此,如果任務驅動法用于小組工作課程實踐是成功的,可以推廣到社工專業其他課程,如個案工作、社區工作等。
(一)任務驅動法應用于小組工作課程的要素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我聽或者不聽,教師都在臺上講解。任務驅動方法則是:我做或者不做,任務都在那里,必須完成。在小組工作授課中,結合任務驅動法實施授課計劃,應具備以下要素:
第一,師生身份角色轉換。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成功應用,首先是教師要意識到自己角色的轉換,不再是一個人站在學生矚目的講臺上,不再是整個課堂的核心,而是由核心的教師身份轉變為協助的導師身份。學生也不再是坐在座位上被動地吸收知識,而是以主角的身份完成教學任務,獲取知識。傳統的教學是不管學生做什么,教師講完課即完成課時任務;任務驅動法則是以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為準。
第二,合理設計任務課時。教師身份變為協助的導師,并不意味著教師備課任務減少或輕松。相反,任務驅動法應用于小組工作課程,需要教師在前期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如何將授課內容結合課時合理劃分成一個個任務,直接關系到課程完成的質量。將所有知識點及重點難點合理設計到一個個銜接有序、難易遞進的連續任務里,即任務要有可操作性,有連貫性,使學生既不是輕輕松松完成任務,也不會感覺到任務難以推進。
第三,提供有效教學支持。教師不只是在前期合理設計課程任務,在學生完成任務過程中,教師充當著支持者協助者的角色。以前的教與學的方式,好比處于一個封閉的知識環境,完成了固定的教學內容,學生可以有選擇地去延展知識,即使學生不去擴展學習也并不影響成績。而任務驅動法則是在一個開放的知識環境中設置了任務,但沒有設定操作方法以及需要哪些知識資料,這些完全取決于學生自己對于知識點的興趣與需要。實際上,學生的學習工作量也大大增加。為了使學生有效地完成課程任務,教師應在布置任務后提供小組工作參考書目,在任務過程中給予適時指導幫助,使學生不致感覺盲目或無助。
第四,創設適宜的實訓環境。小組工作是操作性較強的專業課程,應用任務驅動法教學,一定要給學生創造適宜的實訓環境以助其完成教學任務。這個實訓環境,包括校內的社工實驗室和校外的實習機構兩部分。學生完成小組工作教學任務,有可能是以觀察員的角色旁觀小組活動,有可能是以小組成員的身份參與其中,也有可能是以小組引導者角色主導小組活動。在完成初期任務或者學生以觀察員身份參與小組活動時,尤其要為其創造輕松的實訓環境。學生在這種環境中,易產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從而順利完成課程任務。
第五,重視任務評估總結。完成任務并不是意味著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完成。任務驅動法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評估總結。評估總結是對整個任務的深化,學生自己要分析完成過程中可以改進的地方,自己在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上的優勢與弱點,以期在下一次的任務中繼續提高完善。評估總結也不只限于學生任務完成的評價,還包括對實訓機構以及教師整個小組工作課程任務設置的評估,評估結果用以優化今后的小組工作課程設置。
(二)以小組工作模式為例,說明如何運用任務驅動法
在小組工作教學中結合“任務驅動法”,教師猶如一個電腦游戲程序設計員,將所有的知識點、重點與難點設計到連續的任務中。而學生則像電腦游戲中的主角一樣,克服一個個難關完成一個個任務,最終在自主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吸收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好像都只見學生不見教師,實際上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教師對課程任務的設置決定了課程成敗,只不過從臺前走到了幕后。
以小組工作模式為例,具體說明如何運用任務驅動法(參見圖1)。
授課內容:小組工作模式——三大模式:社會目標模式、交互模式、社會治療模式。
教師職責:在小組工作授課中,教師僅對小組工作模式做簡要介紹,不涉及具體內容,列出相應的參考書目表供學生參考。同時,教師要給學生與學校、教師和實訓機構導師的聯系方式,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有任何問題均可與校內校外實訓導師聯系。
學生任務:通過自己的體驗參與,說明三種模式的區別,深刻理解三種工作模式。
任務組:學生。
授課具體實施過程:(1)將學生分為兩個大組分別到實訓機構體驗,學生可以參與實訓機構的工作,也可以觀察員的身份旁觀不實際參與實訓機構的工作。(2)A組學生首先分配到社區街道類機構實訓體驗,B組學生分配到醫院、心理康復類機構實訓體驗,A組學生3~4名和B組學生3~4名組成1個討論小組。(3)要求分別實訓體驗兩次(天),每次實訓體驗后,討論小組要開會討論心得,小組開會的時間地點自行安排,討論次數不低于1次。(4)兩次(天)實訓體驗后,討論小組成員互換實訓地點,即A組學生分別到醫院、心理康復類機構實訓體驗,B組學生分別到社區街道類機構實訓體驗。(5)重復過程(3)的內容。(6)以小組為單位,提交三大模式區別報告。實際上社區實訓機構如居委會即是社會目標模式,醫院心理康復類的小組工作即是社會治療模式,而學生的討論小組即是交互模式。(7)評估總結任務,全體學生逐一討論所有小組提交的報告,通過對比討論,每個人總結自己小組的任務完成情況及自己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的表現,討論小組成員互相評價。最終完成小組工作模式的教學任務。
圖1 小組工作模式授課流程圖
通過任務驅動法,讓學生通過領取任務、自己參與體檢、分享討論后,從而上升一個高度來理解小組工作方法的三種模式,并能夠進行區別。在小組工作授課中,“任務驅動法”作為一個主要的授課方法,貫穿小組工作授課內容的始終。
小組工作是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一項專業學科,它對于培養學生的社區專業素養,發展學生的社區專業思維,從而使學生對區域化服務在宏觀和微觀有一個全面認識都起著積極重要的作用。在小組工作教學中,“任務驅動法”用于小組工作課程,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索能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小組工作教學與“任務驅動法”結合是高等教育改革對高校專業教師提出的必然要求,以“任務驅動法”為主導的教學方式符合小組工作教學內容的知識理論體系要求,也是順應教育改革潮流的必然之舉。
[1]郭海濤.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構建[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4(3).
[2]呂新萍.小組工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孫玉明.“任務驅動”教學法探討與實踐[J].湖南科技學院導報,2005(6).
[4]王勇.任務驅動教學法在“營銷調研綜合實訓”中的應用[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
[5]鄭開濤.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探索[J].教材與教法研究,2008(8).
[6]鄭英.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探究[J].考試周刊,2007(7).
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8-0114-02
郭雅娟(1985—),女,碩士,北京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社區管理與服務及社會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