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曄
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歷程與發展趨勢
□曹 曄
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歷程,首先是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其次,在市場經濟體制的推動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再次,在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加強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的溝通和聯系。在新時期適應經濟社會和教育自身的轉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橫向上要進一步拓展功能,縱向上要加快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在與其他教育的關系上要加強溝通與協作。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歷程;發展趨勢
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雖從新中國成立后就起步,但由于受“階級斗爭為綱”和“左”的思想的影響,發展中大起大落,尤其是“文革”期間受林彪、“四人幫”的破壞,大批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被迫停辦,農業中學、職業學校被摧殘殆盡,造成中等教育結構單一化,與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嚴重脫節。根據統計資料,1977年我國普通高中畢業生726.1萬人,中專畢業生18.1萬人,技工學校畢業生12萬人,后兩類僅占高中階段畢業生總數的4%。[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黨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出現了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的巨大矛盾。一方面普通高中畢業生除少數升入大學外,每年有數百萬人需要勞動就業,但又沒有任何專業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由于十年文革的破壞,出現了人才斷層,各行各業亟需技術力量和人才。為此,1980年8月17日中共中央《關于轉發全國勞動就業會議文件的通知》中指出:“目前,我國高中畢業生升大學的只有百分之四左右。必須積極地逐步地把一部分普通中學改為職業學校。今后企業單位增人,應以經過職業訓練的畢業生為重點。要把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步建立職業教育網,包括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業余學校、函授學校、電視學校以及各種職業訓練班。”為了滿足社會技能型人才的急需,同年10月7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國家勞動總局《關于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明確指出:“職業技術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根據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要求,我國廣大青少年一般應從中學階段開始分流:初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高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學,一部分接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小學畢業后接受過初中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的,可以就業,也可以升學。凡是沒有升入普通高中、普通大學和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可以經過短期職業技術培訓,然后就業。”同時,對辦學體制也做出了明確規定:“實行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并舉,全日制學校與半工半讀學校、業余學校并舉,國家辦學與業務部門、廠礦企業、人民公社辦學并舉的方針,縣以下教育事業應當主要面向農村,為農村和各項建設事業服務。在城鄉要提倡各行各業廣泛辦職業(技術)學校。”比較全面系統地規定了構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方針、措施和途徑,但在實際落實過程中,主要是圍繞中等職業教育體系進行構建的。
在大力發展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同時,積極開展成人中等職業教育,使職業教育從以往的學歷教育為主轉向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并重。1981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了《關于加強職工教育工作的決定》,采取多種措施加強職工的職業教育,同年9月9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舉辦職工中等專業學校的試行辦法》,在企業職工中開始開展成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歷教育。1982年6月9日教育部頒發了《縣辦農民技術學校暫行辦法》,為農村基層培養具有相當于中等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人才。為了有效地推動中等教育結構的改革,1983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教育若干問題的通知》,同月9日,教育部、勞動人事部、財政部、國家計委頒發了《關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意見》,兩個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改革城鄉中等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方向、途徑和要求,提出了改革的近期目標,即力爭到1990年,使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與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大體相當。
1985年我國召開了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后頒發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快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進一步明確提出:“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并首次明確提出:“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要以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為重點,發揮中等專業學校的骨干作用,同時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優先對口招收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以及有本專業實踐經驗、成績合格的在職人員入學,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第一次以中央的文件提出建立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針對職業技術教育涉及的部門多、方面廣,許多問題需要在部門之間進行協調的需要,為此,國家從體制上構建多部門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系。1986年5月30日國家教育委員會下發了《關于建立職業技術教育委員會的通知》,成立了由國家教委、國家計委、國家經委、財政部、勞動人事部等十多個部委組成的職業技術教育委員會,來協調各部委、各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的職業技術教育工作。為了加強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的聯系,同年6月23日,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委員會聯合頒發了《關于經濟部門和教育部門加強合作促進就業前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意見》,指出“為了使各級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能夠熟悉生產過程,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對口的企業應積極接納師生下廠進行生產實習和實踐。”“可以進行廠校合作培訓制度的試點,即:企業要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和生產裝備,負責對學生進行嚴格的技能訓練;同時,學校要依靠自己的教學力量,負責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文化及基礎理論教學,廠校共同負責考核。”開始探索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模式,從校企合作的體制上來構建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1991年國務院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第二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國務院頒發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這次會議總體上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等及其以下職業教育的總結,實現了高中階段職普教育1:1的目標,提出了進一步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方針政策,對高等職業教育很少提及。這次會議明確指出: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已“初步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形式多樣,又能與其他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標志著我國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的職業教育體系。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全盤照搬蘇聯教育體制,削弱專科層次的教育,大力發展本科階段高等教育。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大中專畢業生就業由國家計劃分配,是供給主導的教育,這樣的教育不能有效反應企業和社會的需求。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我國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企業不再是政府的附屬,成為市場主體,完全按照市場需求進行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社會對專科層次(高技能)人才需求開始凸顯。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是從傳統教育體制外的成人教育起步的,并從外圍逐漸走向中心。1978年2月,國務院批準建立中央電大和28個省市、自治區的電大;1980年,教育部根據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一線人才的迫切需求,批準成立了金陵職業大學等13所職業大學,采取“收費、走讀,不包分配、擇優推薦”的辦學形式;1980年9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大力發展高等學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學的意見);1981年1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試行辦法);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出:“要試辦一批花錢省,見效快,可收學費,學生盡可能走讀,畢業生擇優錄用的專科學校和職業大學。”1983年,全國高教會議提出了“著重加快高等專科教育發展”的方針。從此,一大批行業舉辦的高等專科學校和地方中心城市創辦的職業大學應運而生,并顯示了勃勃生機。[2]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但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然強調的是專科層次的教育,而非高等職業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在調整中等教育結構的同時,高等教育結構也在逐漸進行本專科層次和學科結構的調整。調整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延伸或拓展高等教育的辦學功能,如1983年2月農牧漁業部和教育部聯合下發的《關于1983年全國高、中等農業院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目前農業專科生與本科生的比例為l:10,這與農村形勢的發展和農村教育改革的需要很不適應,農業、農墾、水產院校應積極創辦知識面寬、應用性強的二年制專科(如農學、農經、牧醫、漁業等專業),參加統考,主要面向農村、墾區、漁區招生。”二是依托優質中等專業學校舉辦專科教育。1985年7月國家教委印發了《關于同意試辦三所五年制技術專科學校的通知》,依托上海機電學校等3所中專學校開始試辦五年制專科。1990年在廣州召開了全面研究高等專科教育工作的第一次全國性會議,次年初發布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專科教育工作的意見》。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我國專科教育逐步得以擴大。
1992年我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上議事日程。1993年國務院頒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大力加強和發展地區性的專科教育”的方針。1994年6月,我國召開了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明確提出“通過現有的職業大學、部分高等專科學校和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改革辦學模式,調整培養目標來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仍不滿足時,經批準利用少數具備條件的重點中等專業學校改制或舉辦高職班等方式作為補充來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方針,即所謂的“三改一補”。與此同時,擴大了五年制高職的試點范圍,國家教委于1994年10月下發了《關于在成都航空工業學校等10所中等專業學校試辦五年制高職班的通知》,確定了成都航空工業學校、廣州民航學校等10所學校自1994年起在30個班(1200人)內組織實施以初中畢業生為起點的5年制高等職業教育。[3]1996年,國家頒布了《職業教育法》,確立了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明確規定“國家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實施以初中后為重點的不同階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并與其他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并提出“高等職業學校教育根據需要和條件由高等職業學校實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學校實施。其他學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門的統籌規劃,可以實施同層次的職業學校教育”的方針,提出了高等職業教育可由高等學校實施的規定,拓展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空間。但總的來看,受傳統觀念和體制的影響,高等職業教育仍處于緩慢發展階段。
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撤銷國家教育委員會,成立教育部。新組建的教育部,進一步加強對高職的發展,提出了“三多一改”①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方針,并撥出了11萬個招生指標,在20個省市用于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開始了大發展時期。尤其是1999年我國開始實行高等教育大眾化,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大眾化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現有的職業大學、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專科學校要通過改革、改組和改制,逐步調整為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支持本科高等學校舉辦或與企業合作舉辦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對當地教育資源的統籌下,可以舉辦綜合性、社區性的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構建了多元化舉辦高等職業教育的體制。從此,高等職業教育走向快速發展的軌道。教育部于1999年11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第一次高職高專教學工作會議。2000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標志著我國高職高專教育進入規模化、正規化和規范化發展階段。至此,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從20世紀80年代的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的發展階段進入了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并駕齊驅的新的歷史時期。
為了適應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職教師資的要求,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普通高等院校中設立職教師資班、專業或系,興辦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但由于當時大學生數量少,而社會需求大,教師待遇相對較低,培養的職教師資大部分“下不去、留不住”。為此,1987年3月24日,國家教委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招收少數職業技術學校應屆畢業生的暫行規定》,《規定》指出“為適應職業技術教育迅速發展的需要,加速培養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專業課和實習指導教師,在國家核定培養職業技術師資的招生計劃中,安排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招收少數優秀應屆畢業生升入普通高等學校學習,畢業后分配到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任教。”從此拉開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的序幕。
我國職業高中從一開始國家就不包分配,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高中階段職普教育比例達到1:1目標的實現,有效地緩解了社會上人才短缺的現狀,為了滿足中職學生進一步升學的愿望和加快招生制度改革,1991年4月4日,國家教委下發的《關于推薦應屆職業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有關問題的通知》指出:“在開始實施高考改革的省,實行推薦少量應屆職業高中畢業生不經會考,直接參加高考的辦法,推薦數控制在當年畢業生總數的5%以內。”將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生納入高考對象,加大了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溝通與銜接,從制度上改變了職業教育是一種斷頭教育的現狀。
為落實《職業教育法》和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共同發展、相互銜接、比例合理的教育體系”,1994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提出:“有計劃地實行小學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級分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發展、相互銜接、比例合理的教育體系”的要求,1997年5月國家教委下發了《關于招收應屆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舉辦高等職業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從1997年開始在北京、上海、河北等10個省(直轄市)開展高職招收中等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生的試點,招生對象為“三校”畢業生,舉辦專科層次的高職,學制2年,并對招生考試方式做了明確的規定,形成了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制度框架。為了突出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的市場化要求,1999年1月教育部出臺《試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舉辦高等職業教育實施意見》,我國開始興辦新高職(指新的運行機制),新高職進一步延續了中高職銜接政策。《實施意見》指出:新高職“可招收少量的中等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生。”
199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可采取多種方式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畢業生經過一定選拔程序可以進入本科高等學校繼續學習。”至此,中央文件明確提出中職畢業生可以升高職,高職畢業生可以升本科,中等與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的立交橋框架初步建立。2002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關于進一步辦好五年制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幾點意見》,以加強對五年制高職的指導,文件指出五年制高職以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學院為主要辦學主體,并規定“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學院及有關高等學校也可以根據社會對五年制高職人才的需求,在自身條件滿足不了辦學需求的情況下,可利用優質的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進行五年制高職前三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但后兩年高職教育階段必須在高等學校舉辦。”五年制高職從以往的一體化銜接也走向了分階段銜接。由于高技能人才完善了社會人才結構,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為了滿足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2002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要“擴大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進入高等學校尤其是進入高等職業學校繼續學習的比例,適當提高高等職業學校專科畢業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適度增加發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職業學校”,并且“高等職業學校可單獨組織對口招生考試,優先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的優秀畢業生”。
從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我國中高職銜接是從適應社會需求、解決教育內部矛盾起步,在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始取得了快速發展。至此,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銜接和溝通的渠道初步形成,但還存在溝通渠道單一、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發展不穩定等問題。1999年我國開始實施高等教育大眾化,但由于高等教育資源不足,所以通過升格或合并把中等職業教育資源轉化為高等教育資源,中高等職業院校出現了升格熱,為此,200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中等職業學校不再升格為高等職業院校或并入高等學校,專科層次的職業院校不再升格為本科院校。”2004年國家提出了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辦學方針,而現實中中高等職業學校學生熱衷于升學,為此,2007年6月教育部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高等學校各類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進一步明確指出:“普通專升本招生計劃按不超過當年應屆普通高職(專科)畢業生5%的比例安排,五年制高職招生計劃(招收初中畢業生)按不超過當年普通高職(專科)招生計劃5%的比例安排,高校對口招收中職畢業生計劃不超過當年應屆中職畢業生5%的比例安排。”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進入一個有計劃發展階段,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高職的銜接。
2005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人才培養從以往的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過渡,培養模式從學校本位向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轉變,因此,《決定》對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進行了重新規劃: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滿足人民群眾終身學習需要,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自主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形成,首先是在20世紀80年代大力充實和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世紀之交在市場經濟體制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動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分別占到了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中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中等與高等職業教育以及與其它教育也形成了一定的溝通渠道和機制,滿足了部分學生接受高一級教育的需求。中高等職業教育雖然形成了規模,但由于辦學條件不足、教育質量不高,職業教育內部及與其他教育溝通和協調的機制還不健全,發展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機遇期。我國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國際經驗表明,人均收入在3000—10000美元,產業結構調整處于加速發展期,同時,我國也處于工業化中后期,且是信息化引領下的工業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需求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和個性化,對產品的需求是高質量、多樣化。能否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進行快速發展,人才數量和結構是關鍵。同時,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化,要求不斷增強國家產業競爭能力。因此,既需要對傳統產業的提升改造,一般產業的跟進,也需要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既需要一般的操作工人和高技能人才,也需要素質較高、掌握先進技術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即使是一般技能型人才,社會對其的需求也是多樣化的。如荷蘭的中等職業教育分為四個等級,等級1為0.5-1年,等級2為2-3年,等級3為2-4年,等級4為3-4年,不同等級取得不同的職業資格證書,比較好地滿足社會多樣化的需求。
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標志著我國教育進入全面提高質量的新時期。教育質量是社會評價的結果,能有效滿足社會需求的教育才是高質量的教育,因此,提高教育質量本身也意味著發展多樣化的教育。從世界一些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經驗來看,如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從傳統從事博雅教育的大學逐漸擴展到獨立的專業技術學院、贈地學院(州立大學)和社區學院,傳統本科教育一分為二,前兩年實施的是大眾化的本科預備教育,后兩年實施本科教育。尤其是隨著人口增長速度放緩,甚至下降,教育必然進行更加細致的分層、分類,走向專業化,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所以,我國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一是無論是中職還是高職都可以進一步分層分類辦學。如目前一些中等職業學校,同一專業有的是面向市場就業的,有的是面向對口升學的;對生源是初中的畢業生開展三年的職業教育,對生源是高中文化程度的開展一年的職業教育,這些都是非常好的銜接和溝通。當前,我國教育管理體制僵化,學校辦學自主權沒有落實到位,制約了職業學校的創新。多年的實踐證明,只要給學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群眾的創造力是巨大的。二是職業教育進一步向上延伸,辦本科、甚至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目前關于辦本科層次的高職或技術本科、應用型本科,學術界爭議很多,一些人認為技術本科大量存在,沒有必要試辦,實際上這是一種只允許自己固步自封,而不允許別人改革創新的行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到今天就是在各種非議中進行的。今天看來高職院校興辦本科層次的教育可能是對傳統教育的反叛,明天很可能成為中國本科教育的一支生力軍,引領高等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盡管多年來我們一直強調培養應用性人才,但由于職業技術教育是一種辦學成本昂貴的教育,在窮國辦大教育的情況下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可謂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在實踐中高等教育只能培養所謂的科學型或工程型人才,而難以培養出應用性人才,因而出現了高校畢業生回爐職業院校的現象。如今,隨著我國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家對教育投入的增加,學校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越來越具備了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條件。同時,學生上大學越來越重視市場就業,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畢業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據此許多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出現了普通高等教育職業化的傾向,職業教育已不再是中等和高等職業院校的專利,而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會,越來越大眾化、普遍化。
因此,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絕不能涇渭分明,看作是中高等職業教育的事情,與其他教育無關,而應是各級各類教育通力協作,按照社會需求,對所有教育進行重新洗牌,重新定位、重新整合,形成更為廣泛的職業教育體系,只有這樣才能落實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建立起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注釋:
① 所謂“三多一改”的方針,就是多渠道、多規格、多模式發展高職,重點是教學改革,真正辦出高職特色。
[1]楊明.應試與素質——中國中等教育60年[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81.
[2]徐挺.我國高職高專教育二十年發展階段初探[J].寧波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9):90-93.
[3]本刊記者.新發展新動向──記高職班試點工作座談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1994(12):43.
曹曄(1963-),男,內蒙古豐鎮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與經濟。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當代中國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研究”(課題編號:DJA090270)階段性成果,主持人:曹曄。
G710
A
1001-7518(2012)25-0044-05
責任編輯 韓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