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2012屆博士劉曉在其學位論文中,從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視角出發,綜合運用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的方法開展研究,探究了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改革的本質和作用機制,并試圖從制度層面探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的途徑。
基于米切爾對利益相關者的分類方法,作者指出高等職業教育的12種利益相關者在權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三個維度存在差異。從實證分析得到的數據來看,學生、教師、學校行政人員、用人單位、產學研合作單位、政府或上級主管部門為確定型利益相關者;家長、校友、捐贈者、貸款者、社會公眾、其他學校屬于預期型利益相關者。此外,作者還發現不同的個體因素會對高等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的認識產生差異;每一類利益相關者對高等職業教育具有多種利益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表現在:高等職業教育的勞動供給與企業需求存在利益沖突;地方經濟需求與高職辦學定位的利益存在沖突;高職學生需求與社會就業需要之間存在矛盾。從主體論、對象論和制度論這三個角度出發,可以發現利益沖突發生的根源在于高等職業教育自身辦學的先天不足,各利益主體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參與重視程度不夠以及制度方面存在缺失等方面。因此,利益相關者的參與行為需要進行調試,具體如下:政府應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引進市場機制,實現高等職業教育服務供給者多元并存;企業應提高認識、提供政策支持、加強制度創新。
基于德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比較分析,作者提出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的若干啟示:管理體制完善,調動社會相關各方參與高職教育的積極性;模式的豐富性和主體的多元化給高等職業教育注入活力;政府在不同模式的管理和運行中發揮不同的統籌、調控作用;配套性和連續性的政策推動辦學模式改革機制的改革。所以,基于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協調途徑,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的出路有:一是經濟途徑,即完善高等職業教育投資體制、以稅收政策等舉措激勵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加大教育經費投入等;二是觀念途徑,即直接調整利益主體的利益觀念和利益行為動機等;三是制度途徑,即建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協調機制、推動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的法律體系的完善等。